當努力的方向是對的時,工作能力才有被談論的價值。
選對行業:三年以內的新興行業
1
之前在瀏覽微博的時候,我看到一句話:工作能力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值錢的東西。我聽很多人說過這句話。他們說,自己工作能力最強的時候,最有創造力的時候,卻是工資最低、最賺不到錢的時候。反而到了後麵,通過行業紅利、房地產紅利和各種跳槽,才賺到了錢。
這就像爬樓梯,如果你想上6樓,你的工作能力可以讓你上6樓,那麽問題就不大,還能每天鍛煉身體。但如果你想上60樓,你還爬樓梯嗎?你的體力再好,也沒坐電梯快。尤其是當你生病的時候,懷孕的時候,你還能爬樓梯嗎?你還能上60樓嗎?
當時我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心想:工作能力真的這麽不值錢嗎?“電梯”的作用有那麽大嗎?
後來我讀mba的時候,有一個商界“大咖”來兼職講課,現場有同學問他說:“一個人獲得成功,其自身的努力起了多大的作用?”“大咖”頓了頓,說:“10%。”
“10%?”同學們交頭接耳,大家都沒想到努力占的比例會這麽低。
“不,可能要再改一下。”現場忽然變得很安靜。
“其實隻有5%,剛才說的10%還包含5%的運氣,所以隻有5%。”他略加思索,補充了自己的答案。
他繼續解釋,一個人要獲得成功,最重要的是把握住時代的機會。在時代麵前,個人太渺小了,隻有選對行業,踩對紅利區,個人的能力才能被無限放大。
選對行業就是乘上了“電梯”嗎?個人在時代和行業麵前一定就那麽渺小嗎?
2
有一次,我跟一個新媒體行業的朋友徐徐吃飯,她有一個超級熱門的微信公眾號,年收入達到了九位數。我問她:“你覺得自己獲得成功,是因為選對了行業,還是因為你個人的努力?”
“開始時,我覺得我成功是因為我非常努力,比其他人都努力,並且我也比別人更有才華一點點。”徐徐說出了心裏話,不好意思地笑了。
她繼續說道:“但是,後來我發現,努力不一定能成功。因為我以前也努力了,並不比現在努力少,但是我以前就沒有現在這樣的成就。我觀察其他同行,他們也非常努力,有時候我都自愧不如。所以不能否定他們,說他們不夠努力,所以不夠成功。”
“所以,你覺得是你的才華讓你成功的?”我打趣說。
“開始我還真這麽認為,”這次她沒有笑,而是一本正經地繼續說她的感悟,“後來我發現,這次我獲得成功,是因為我正巧趕上了好時候。”
“嗯?”
“對,我趕上了好時機。我剛開始運營微信公眾號的時候,是新媒體行業剛剛興起的時候。那時,市場還不飽和,所以我可以較快地占領市場,也才有空間做大,這是第一個時機。”
她頓了頓,接著說:“我的內容受到追捧並不是因為我多有才華,有才華的人太多了。除了趕上了新媒體興起這個時機,我還趕上了女性意識崛起這一潮流,我的公眾號又是偏向女性主義內容的公眾號之一,幫很多獨立新女性發聲,我寫的文章有人看,所以才成功了。”
仔細想想,確實是這樣,我向徐徐分享了mba老師說的“選對行業”“選擇新興行業”的觀點,她的經曆也印證了這一觀點。
通過徐徐的經曆,我也切切實實感受到,“坐電梯”真的比“爬樓梯”要快得多,“選對行業”“選擇新興行業”確實比工作能力強弱重要得多。在一個幾乎沒有什麽發展空間的行業,你再怎麽努力,所獲得的份額也大不到哪裏去;而選擇一個新興行業,這個行業自身就是有膨脹、擴張趨勢的,我們隻要順著潮流走,趕上“時機”就行。
當努力的方向是對的時,工作能力才有被談論的價值。
3
其實,一直有人問我:你是1996年出生的,也沒有亮眼的學曆,為什麽已經比絕大多數同齡人收入多、名氣高?你一定很努力,很有才華,能力超群吧?
假如沒有經曆和mba老師以及徐徐的談話,我大概也會認為我本人比較有才華,我比絕大多數人努力,所以我現在擁有的是我應得的。但後來,麵對這樣的問題,我一般都會迴答“我運氣好”。
這不是什麽客套話,也不是什麽假謙虛,是我在和老師以及徐徐談話後,複盤了自己的經曆所得出的結論。我發現,我之所以提升這麽快,原因也在於我乘坐了“電梯”。我雖然努力,但別人也很努力,因為我趕上了好時代,所以才進步神速,超越了同齡的“爬樓梯”的人。
2014年,我開始運營微信公眾號。搭上這部“電梯”,純粹是因為“運氣好”。我當時也不知道“選擇新興行業”“抓住時代機遇”之類的大道理,完全是無意中進入這個領域的。後來,我也換過幾家公司,但工作的大方向沒變,行業沒變,所以算是一直搭著“電梯”往上走的。2014年,新媒體行業剛剛興起,行業的整體增速非常快,所以我在其中得到發展更多的是得益於整個行業的發展。
試想一下,在一個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完善的行業中,個人要發展,就要在已經形成的“行業等級”下緩慢爬升,哪怕你再優秀,別人80歲才能達到的高度,你以1.5倍的速度爬升,也要在50多歲時才能達到。這時候你都年過半百了,還拿什麽和更年輕、更有幹勁的人拚?
反之,在一個新興行業,如果你先人一步進入其中,那你就比其他人更了解這個行業,因為這個行業還沒有專家,你進入得早,就懂得多;懂得多,你就是專家。
因此,對於mba老師說的“新興行業”,我把它定義為“近三年內出現的行業”。在一個剛出現不久的行業中前行,你的發展不僅是自己努力的結果,更有行業自身的巨大發展作為推動力,這個加成可不能小看。這也是我2018年開始做短視頻的原因,現在已經過去了兩年,以目前的趨勢看,短視頻行業仍然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沒有人想爬樓梯,大家都想搭電梯,“選對行業”“選擇新興行業”就是搭“電梯”,搭上“電梯”才能放大你的努力。
思維落地:找到風口的兩個方法
行業風口是很短暫的,所以,與風口一起時常被提到的一個詞是紅利。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行業風口,分到紅利呢?在此與大家分享兩個方法:
1.“鏈接”別人
觀察自己的朋友圈,看看有沒有享受過風口紅利的人。然後,找他們聊天,了解他們是如何找到風口,並把握住風口的。這時候,很多人會問:我的朋友圈中沒有這樣的人,怎麽辦?很簡單,去結交。現在有個app叫“在行”,其中有很多享受過行業紅利的專家,你可以付費約見他們。這最直接的方式。很多時候,隻是一次短暫的約見,你就可以節約很多無意義的摸索時間。
2.關注以下四個方麵的變化
其實,大部分行業風口的出現都離不開環境、技術、政策、經濟這四個方麵的變化。疫情導致的環境變化帶來了“口罩經濟”,新能源技術的突破推動了電動汽車的發展,政策變化正在指向5g基礎建設,資本動向孵化了大批國貨品牌。
平時可以多看看《新聞聯播》,以及行業報告,多留意這四個方麵的變化。
如果你錯過了風口,也不要難過,因為下一個風口已經在來的路上了。相信能夠分到風口紅利,並長久發展的人,一定是那些看清風口,且為之努力的人。
跨界思維:人人都需要跨界力
1
前一段時間,開項目會時,我讓大家總結自己近期的工作,再提出各自的需求。組裏的一個人站起來說:“呂老師,我覺得你提的要求太高了。不增加預算,不增加人手,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務!”
看著他著急又據理力爭的樣子,我突然想起一年前的自己,那時我也是這樣和領導據理力爭的。雖然我被迫答應了領導提出的要求,但還是在心裏罵領導。
那時,我在國內的一家比較知名的互聯網公司工作,其中有一項業務是視頻審核。當時,我們的外包團隊有1000個人,每天審核10萬條視頻。
也就是說,1000個人每天給10萬條視頻打標簽。比如,給搞笑視頻打上“搞笑”的標簽,給遊戲視頻打上“遊戲”標簽。打完大類的標簽之後,還有二級分類標簽、三級分類標簽、四級分類標簽等等。
當時,領導對我說:“一天審核10萬條視頻,任務量太少了,現在要一天處理50萬條視頻,但是不增加預算。”原本我的工作量就已經飽和了,根本應付不過來。我說:“我解決不了這個事。”
結果,領導說:“解決不了事情,就解決你。”
2
我隻好硬著頭皮幹。那段時間我特別生氣,覺得領導簡直是明目張膽地壓榨我們。有一天,我加班到11點,打車迴家時,我低著頭坐在後座上,結果被司機看出來我心情不好。他問我:“小夥子,你為啥憂心忡忡的?”我不耐煩地迴答說:“我這事挺複雜的,你也解決不了。”結果,他竟然被我激怒了,說:“我開出租車20多年了,什麽問題沒聽過!”
我心想:既然你這麽自信,那我就給你說說我的問題。於是,我跟他講了領導提的要求和我的煩惱,他聽了之後似懂非懂。過了一會兒,他說:“我給你講個故事吧。我沒做滴滴的師傅之前,每天要跑10個小時,差不多能掙600塊錢。做了滴滴的師傅以後,我每天還是跑10個小時,但一天能掙1000多塊錢。”
停頓了一下,他問:“你知道為什麽嗎?”我翻了個白眼,繼續不耐煩地說:“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結果,他還不樂意了,強行讓我聽下去。他說:“不行,我一定要跟你說。我每天行駛的裏程沒有變,但是用了滴滴的app之後,效率提高了。”
當時,我隻感覺自己的大腦靈光一閃,然後我就豁然開朗了。原來是這個思路。
之前,每個負責審核視頻的人都會收到一個分工表,這個表格裏可能有20多個視頻分類需要他們打標簽。聽完出租車司機的話之後,我當即對分工表進行了改良。從那以後,每個人的分工表裏都隻有一個或幾個他們擅長審核的視頻類型。比如,有的人打遊戲類標簽特別準確,我就隻給他分遊戲內容的視頻;有的人很擅長打情感類標簽,我就隻給他分情感類的視頻。
這樣,大家都在各自擅長的類型裏進行審核,效率自然就提高了。於是,在沒有增加特別多預算的情況下,我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自從經曆了這件事情,我就再也不敢小瞧任何一位出租車司機了,說不定什麽時候他們又能給我提供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沒錯,我們要學會用跨界思維去解決問題。
從此,每次我遇到問題,一定會找其他領域的人聊天,因為我在內容領域已經比較專業了,找同行業的其他人未必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我去找跨界人士,或許我這裏的大問題在他們那兒就是小菜一碟。
其實,不管是誰,隻要在一個行業裏待久了,思維就會有局限性,所以我們要多和不同行業的人聊天,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和思路跟我們是不一樣的。他們的一句無心之言,也許就能成為我們破局的關鍵。
思維落地:培養你的跨界思維
前不久,一個做環保方麵工作的朋友跟我說了一個“清潔理論”,一下解決了我一個做後台產品數據的朋友多年來的髒數據[15]的難題。就像美國的一句諺語所說,在手裏拿著錘子的人看來,世界上的一切都像是釘子。在生活中,請不要隻拿一把錘子。
“錘子”其實就是我們說的思維模型。
1.掌握盡可能多的思維模型,你觀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視角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比如,你正在準備麵試,一個常見的麵試題是:你會如何解決xx問題?這個時候,如果你知道企業製定戰略的swot分析法[16],你就能直接按照這個框架分點去分析,而不需要再去思考要分析哪些內容。
2.認識幾個擁有不同思維模型的朋友。遇到什麽特別難搞定的事情時,就把他們拉過來和你開個“私董會”。
選對行業:三年以內的新興行業
1
之前在瀏覽微博的時候,我看到一句話:工作能力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值錢的東西。我聽很多人說過這句話。他們說,自己工作能力最強的時候,最有創造力的時候,卻是工資最低、最賺不到錢的時候。反而到了後麵,通過行業紅利、房地產紅利和各種跳槽,才賺到了錢。
這就像爬樓梯,如果你想上6樓,你的工作能力可以讓你上6樓,那麽問題就不大,還能每天鍛煉身體。但如果你想上60樓,你還爬樓梯嗎?你的體力再好,也沒坐電梯快。尤其是當你生病的時候,懷孕的時候,你還能爬樓梯嗎?你還能上60樓嗎?
當時我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心想:工作能力真的這麽不值錢嗎?“電梯”的作用有那麽大嗎?
後來我讀mba的時候,有一個商界“大咖”來兼職講課,現場有同學問他說:“一個人獲得成功,其自身的努力起了多大的作用?”“大咖”頓了頓,說:“10%。”
“10%?”同學們交頭接耳,大家都沒想到努力占的比例會這麽低。
“不,可能要再改一下。”現場忽然變得很安靜。
“其實隻有5%,剛才說的10%還包含5%的運氣,所以隻有5%。”他略加思索,補充了自己的答案。
他繼續解釋,一個人要獲得成功,最重要的是把握住時代的機會。在時代麵前,個人太渺小了,隻有選對行業,踩對紅利區,個人的能力才能被無限放大。
選對行業就是乘上了“電梯”嗎?個人在時代和行業麵前一定就那麽渺小嗎?
2
有一次,我跟一個新媒體行業的朋友徐徐吃飯,她有一個超級熱門的微信公眾號,年收入達到了九位數。我問她:“你覺得自己獲得成功,是因為選對了行業,還是因為你個人的努力?”
“開始時,我覺得我成功是因為我非常努力,比其他人都努力,並且我也比別人更有才華一點點。”徐徐說出了心裏話,不好意思地笑了。
她繼續說道:“但是,後來我發現,努力不一定能成功。因為我以前也努力了,並不比現在努力少,但是我以前就沒有現在這樣的成就。我觀察其他同行,他們也非常努力,有時候我都自愧不如。所以不能否定他們,說他們不夠努力,所以不夠成功。”
“所以,你覺得是你的才華讓你成功的?”我打趣說。
“開始我還真這麽認為,”這次她沒有笑,而是一本正經地繼續說她的感悟,“後來我發現,這次我獲得成功,是因為我正巧趕上了好時候。”
“嗯?”
“對,我趕上了好時機。我剛開始運營微信公眾號的時候,是新媒體行業剛剛興起的時候。那時,市場還不飽和,所以我可以較快地占領市場,也才有空間做大,這是第一個時機。”
她頓了頓,接著說:“我的內容受到追捧並不是因為我多有才華,有才華的人太多了。除了趕上了新媒體興起這個時機,我還趕上了女性意識崛起這一潮流,我的公眾號又是偏向女性主義內容的公眾號之一,幫很多獨立新女性發聲,我寫的文章有人看,所以才成功了。”
仔細想想,確實是這樣,我向徐徐分享了mba老師說的“選對行業”“選擇新興行業”的觀點,她的經曆也印證了這一觀點。
通過徐徐的經曆,我也切切實實感受到,“坐電梯”真的比“爬樓梯”要快得多,“選對行業”“選擇新興行業”確實比工作能力強弱重要得多。在一個幾乎沒有什麽發展空間的行業,你再怎麽努力,所獲得的份額也大不到哪裏去;而選擇一個新興行業,這個行業自身就是有膨脹、擴張趨勢的,我們隻要順著潮流走,趕上“時機”就行。
當努力的方向是對的時,工作能力才有被談論的價值。
3
其實,一直有人問我:你是1996年出生的,也沒有亮眼的學曆,為什麽已經比絕大多數同齡人收入多、名氣高?你一定很努力,很有才華,能力超群吧?
假如沒有經曆和mba老師以及徐徐的談話,我大概也會認為我本人比較有才華,我比絕大多數人努力,所以我現在擁有的是我應得的。但後來,麵對這樣的問題,我一般都會迴答“我運氣好”。
這不是什麽客套話,也不是什麽假謙虛,是我在和老師以及徐徐談話後,複盤了自己的經曆所得出的結論。我發現,我之所以提升這麽快,原因也在於我乘坐了“電梯”。我雖然努力,但別人也很努力,因為我趕上了好時代,所以才進步神速,超越了同齡的“爬樓梯”的人。
2014年,我開始運營微信公眾號。搭上這部“電梯”,純粹是因為“運氣好”。我當時也不知道“選擇新興行業”“抓住時代機遇”之類的大道理,完全是無意中進入這個領域的。後來,我也換過幾家公司,但工作的大方向沒變,行業沒變,所以算是一直搭著“電梯”往上走的。2014年,新媒體行業剛剛興起,行業的整體增速非常快,所以我在其中得到發展更多的是得益於整個行業的發展。
試想一下,在一個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完善的行業中,個人要發展,就要在已經形成的“行業等級”下緩慢爬升,哪怕你再優秀,別人80歲才能達到的高度,你以1.5倍的速度爬升,也要在50多歲時才能達到。這時候你都年過半百了,還拿什麽和更年輕、更有幹勁的人拚?
反之,在一個新興行業,如果你先人一步進入其中,那你就比其他人更了解這個行業,因為這個行業還沒有專家,你進入得早,就懂得多;懂得多,你就是專家。
因此,對於mba老師說的“新興行業”,我把它定義為“近三年內出現的行業”。在一個剛出現不久的行業中前行,你的發展不僅是自己努力的結果,更有行業自身的巨大發展作為推動力,這個加成可不能小看。這也是我2018年開始做短視頻的原因,現在已經過去了兩年,以目前的趨勢看,短視頻行業仍然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沒有人想爬樓梯,大家都想搭電梯,“選對行業”“選擇新興行業”就是搭“電梯”,搭上“電梯”才能放大你的努力。
思維落地:找到風口的兩個方法
行業風口是很短暫的,所以,與風口一起時常被提到的一個詞是紅利。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行業風口,分到紅利呢?在此與大家分享兩個方法:
1.“鏈接”別人
觀察自己的朋友圈,看看有沒有享受過風口紅利的人。然後,找他們聊天,了解他們是如何找到風口,並把握住風口的。這時候,很多人會問:我的朋友圈中沒有這樣的人,怎麽辦?很簡單,去結交。現在有個app叫“在行”,其中有很多享受過行業紅利的專家,你可以付費約見他們。這最直接的方式。很多時候,隻是一次短暫的約見,你就可以節約很多無意義的摸索時間。
2.關注以下四個方麵的變化
其實,大部分行業風口的出現都離不開環境、技術、政策、經濟這四個方麵的變化。疫情導致的環境變化帶來了“口罩經濟”,新能源技術的突破推動了電動汽車的發展,政策變化正在指向5g基礎建設,資本動向孵化了大批國貨品牌。
平時可以多看看《新聞聯播》,以及行業報告,多留意這四個方麵的變化。
如果你錯過了風口,也不要難過,因為下一個風口已經在來的路上了。相信能夠分到風口紅利,並長久發展的人,一定是那些看清風口,且為之努力的人。
跨界思維:人人都需要跨界力
1
前一段時間,開項目會時,我讓大家總結自己近期的工作,再提出各自的需求。組裏的一個人站起來說:“呂老師,我覺得你提的要求太高了。不增加預算,不增加人手,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務!”
看著他著急又據理力爭的樣子,我突然想起一年前的自己,那時我也是這樣和領導據理力爭的。雖然我被迫答應了領導提出的要求,但還是在心裏罵領導。
那時,我在國內的一家比較知名的互聯網公司工作,其中有一項業務是視頻審核。當時,我們的外包團隊有1000個人,每天審核10萬條視頻。
也就是說,1000個人每天給10萬條視頻打標簽。比如,給搞笑視頻打上“搞笑”的標簽,給遊戲視頻打上“遊戲”標簽。打完大類的標簽之後,還有二級分類標簽、三級分類標簽、四級分類標簽等等。
當時,領導對我說:“一天審核10萬條視頻,任務量太少了,現在要一天處理50萬條視頻,但是不增加預算。”原本我的工作量就已經飽和了,根本應付不過來。我說:“我解決不了這個事。”
結果,領導說:“解決不了事情,就解決你。”
2
我隻好硬著頭皮幹。那段時間我特別生氣,覺得領導簡直是明目張膽地壓榨我們。有一天,我加班到11點,打車迴家時,我低著頭坐在後座上,結果被司機看出來我心情不好。他問我:“小夥子,你為啥憂心忡忡的?”我不耐煩地迴答說:“我這事挺複雜的,你也解決不了。”結果,他竟然被我激怒了,說:“我開出租車20多年了,什麽問題沒聽過!”
我心想:既然你這麽自信,那我就給你說說我的問題。於是,我跟他講了領導提的要求和我的煩惱,他聽了之後似懂非懂。過了一會兒,他說:“我給你講個故事吧。我沒做滴滴的師傅之前,每天要跑10個小時,差不多能掙600塊錢。做了滴滴的師傅以後,我每天還是跑10個小時,但一天能掙1000多塊錢。”
停頓了一下,他問:“你知道為什麽嗎?”我翻了個白眼,繼續不耐煩地說:“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結果,他還不樂意了,強行讓我聽下去。他說:“不行,我一定要跟你說。我每天行駛的裏程沒有變,但是用了滴滴的app之後,效率提高了。”
當時,我隻感覺自己的大腦靈光一閃,然後我就豁然開朗了。原來是這個思路。
之前,每個負責審核視頻的人都會收到一個分工表,這個表格裏可能有20多個視頻分類需要他們打標簽。聽完出租車司機的話之後,我當即對分工表進行了改良。從那以後,每個人的分工表裏都隻有一個或幾個他們擅長審核的視頻類型。比如,有的人打遊戲類標簽特別準確,我就隻給他分遊戲內容的視頻;有的人很擅長打情感類標簽,我就隻給他分情感類的視頻。
這樣,大家都在各自擅長的類型裏進行審核,效率自然就提高了。於是,在沒有增加特別多預算的情況下,我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自從經曆了這件事情,我就再也不敢小瞧任何一位出租車司機了,說不定什麽時候他們又能給我提供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沒錯,我們要學會用跨界思維去解決問題。
從此,每次我遇到問題,一定會找其他領域的人聊天,因為我在內容領域已經比較專業了,找同行業的其他人未必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我去找跨界人士,或許我這裏的大問題在他們那兒就是小菜一碟。
其實,不管是誰,隻要在一個行業裏待久了,思維就會有局限性,所以我們要多和不同行業的人聊天,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和思路跟我們是不一樣的。他們的一句無心之言,也許就能成為我們破局的關鍵。
思維落地:培養你的跨界思維
前不久,一個做環保方麵工作的朋友跟我說了一個“清潔理論”,一下解決了我一個做後台產品數據的朋友多年來的髒數據[15]的難題。就像美國的一句諺語所說,在手裏拿著錘子的人看來,世界上的一切都像是釘子。在生活中,請不要隻拿一把錘子。
“錘子”其實就是我們說的思維模型。
1.掌握盡可能多的思維模型,你觀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視角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比如,你正在準備麵試,一個常見的麵試題是:你會如何解決xx問題?這個時候,如果你知道企業製定戰略的swot分析法[16],你就能直接按照這個框架分點去分析,而不需要再去思考要分析哪些內容。
2.認識幾個擁有不同思維模型的朋友。遇到什麽特別難搞定的事情時,就把他們拉過來和你開個“私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