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一直處於舒適圈時,你周圍都是與你在同等層次,甚至沒有你優秀的人,你會產生一種自己最優秀的感覺。如果對外界沒有認知,就很難知道自己的不足。
“蠢貨速率”:過去的自己真傻
1
你有沒有覺得一個月之前的自己很傻?
如果沒有,那就說明你這一個月沒有任何進步。
有一次,為了寫一篇文章,我翻看自己之前的朋友圈動態,越看越想笑:“以前的我怎麽這麽傻!”翻到一張合影的時候,我突然想起跟一位行業前輩的一次飯局。
飯局上,我最年輕,理應坐最下方的位置。跟這位前輩一起吃飯,我就是坐在最下方的位置。那時候我覺得自己初出茅廬,什麽都不懂,在一堆“大咖”麵前話都不敢多說,生怕說錯了什麽話惹得他們不高興。
說白了,就是沒有底氣。
席間,這位前輩一直將話題引到我身上,想讓我得到其他人的更多關注。飯局飯局,先有飯,再有局。
前輩說:“呂白這個小夥子在新媒體行業做得挺不錯的,給我們傳授一下經驗吧。”語氣中沒有任何調侃的意思,而有一種肯定。
我說:“我哪有什麽經驗,還得靠前輩們多多指教。”
前輩點點頭表示讚許,提議一起碰一杯。
碰完杯,我才發現他們的杯口都舉得很低,隻有我一個新人,杯子舉得最高。當時,前輩意味深長地看了我一眼。
因為平時很少參加這種飯局,對於很多規矩,我實在不懂。後來我才知道,跟前輩碰杯,杯口要比對方的低,這是向對方表示尊重和禮貌。雖然這是一個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但那時候我卻不懂。
2
前幾天,我又跟這位前輩約了一次飯局,這次他特地讓我坐上方的位置,說這樣我們說話方便。我不好再推辭,隻能坐下。坐下才發現,席間也有一位新人。
這次,我不再跟以前一樣,生怕說錯了什麽話,一切應對相比之前更加自如。
李尚龍老師跟我說過一句話,我們都有過參加一個聚會發現無話可說,甚至不知道做什麽的經曆,因為你不屬於這個群體。
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讓自己屬於這個群體了。借著去洗手間的空隙,我看了看鏡子裏的自己,感覺比以前多了一份成熟和自信。想起之前參加飯局碰杯的尷尬,就覺得好笑。
後來,我看到那位新人在飯局上一副戰戰兢兢、不敢多說話的樣子,很像以前的自己。在洗手間遇到他時,就跟他聊了起來。
我說:“沒事,放鬆點,不用緊張。”
他看著我,似乎是在感激我看出了他的窘迫並安慰了他。“嗯嗯。”他點點頭。
我說:“我之前參加飯局的時候也很緊張,覺得自己就是個小人物,不屬於這裏。”
他說:“我感覺自己在這裏有些說不上話。”
我跟他說:“這次飯局的意義不是簡單地吃一次飯,而是給你動力,要讓未來的自己屬於這裏。”
我還剩後半句話沒有說完,後半句話是:這樣,未來的你才會知道自己跟過去的差距。
我問那位前輩:“您為什麽總是帶新人參加這種高端飯局?這樣會不會……”
前輩說:“我知道你想問什麽,你想問這樣會不會讓新人尷尬。”
我點點頭。
前輩說:“帶新人參加飯局,一方麵是想讓他們接觸新的人脈,另一方麵是為了提高他們的認知層次。”
現在,我終於明白了我第一次參加高端飯局的意義,那就是提前認識傻傻的自己,這也算是一種成長。
3
當你一直處於舒適圈時,你周圍都是與你在同等層次,甚至沒有你優秀的人,你會產生一種自己最優秀的感覺。
如果對外界沒有認知,就很難知道自己的不足。
一旦形成“自己最優秀”的意識,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都會很難發現自己很傻。
什麽是成長?成長就是不斷地否定過去的自己。
有人解釋說過“蠢貨速率”一詞:如果你現在不覺得一年前的自己是個蠢貨,那說明你這一年沒學到什麽東西。
在工作、生活、情感、交際和學習中,都存在這樣的現象。
“蠢貨速率”停滯不動,就說明你止步不前。相反,當你覺得“蠢貨速率”高速提升的時候,恭喜你,你已經敲開了高速成長的大門。
“大咖”在年輕的時候,也是哆嗦著手敲開新世界大門的。明白“蠢貨速率”的你,依舊會緊張、害怕,但你明白,這不過是成長的另一麵。一迴生,兩迴熟,勇敢地踏上這條路,才會改變自己,和過去的自己說再見。
思維落地:你處在高速上升期嗎?
知道“蠢貨速率”後,我在每個月的月初都會進行反思:
1.上個月,我做了哪些事情,現在看起來很傻?
2.未來遇到類似的工作場景,我會如何處理?
3.我還在什麽類似的事情中犯了同一類錯誤?
我會問自己以上三個問題。
對一些在找工作的人而言,想要提升自己,根本不需要借助工作,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就可以提升自己。
如果你不明白找到一份工作後,其實可以拿這份工作做跳板,再觀望其他的工作機會,那麽這個問題可能反映出你平時做事比較專注。這是優點。但是,你也可能在某些時候不知道變通和為自己爭取利益。看到這些,接下來,你不僅可以用這種方式找工作,還可以有意識地在日常工作中訓練自己,學會變通。
高手即使在頭腦中保持各種對立的觀點、方法,也能自圓其說,且知道如何依據實際情況進行隨機組合。你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自我反思,獲得這樣的成果。
想要走上上升期,請善用以上方法。
向內探尋:自己才能給自己答案
1
2019年12月29日,星期日,23點29分,我正在寫更新團隊組織架構的想法。
忽然,微信的圖標閃動,我一看,是朋友發來了消息。
她說:“我年底要輪崗了,最近在做選擇。”
“輪到哪裏去?”我問她。
“還沒想好。反正都是戰略線,但是,是產品戰略還是公司戰略,我還沒想好……”
“我的想法是,多找人聊一聊,無論你接不接受他的觀點,無論你認不認同他的想法,找5~10個人聊一聊,你就知道自己要選什麽了。”
“嗯,我也覺得自己現在需要更多的信息輸入。”
“信息輸入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多找人聊一聊,這樣你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了。”
“找什麽人聊?你有建議嗎?”
“隨意。答案不是別人給你的,是你自己給自己的,你要做的就是通過別人來找到自己內心的答案。”
2
我不知道朋友找了哪些人傾訴自己的困惑,也不知道她最終的決定是什麽。
其實,之前我也有過和她一樣的處境,麵對選擇,不知所措。
我在知乎做內容營銷總監時,有不少公司向我拋出橄欖枝,包括我後來入職的公司。那時,我麵臨的抉擇不比那位朋友輕鬆。繼續留在知乎,工作內容我比較擅長,而且還有幾百萬的期權;離開知乎,我可能需要涉獵不熟悉的領域,但發展空間可能更大。是去是留,我一時也拿不定主意。
我找幾個朋友聊了一下我的處境和困惑,以及所做出的選擇可能會帶來的利弊,每個朋友給我的答案都不一樣。
我一遍又一遍和不同的人講述自己麵臨的兩難選擇,當我講到第五遍、第六遍、第七遍時,我發現自己越來越明白,我明白了自己的內心,搞清楚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
別人無法幫你做選擇,所有答案都是自己給自己的。
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別人無法替代我們做出迴答,因為沒有人能真正百分之百地懂我們。除了自己,沒有人能為我們的人生負責。
所以,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麵臨困惑,麵臨難以抉擇的事情時,要做的不是請朋友、前輩直接給出答案,幫我們做出選擇,而是從與朋友、前輩的交流中弄清楚自己的答案。
在交流過程中,你會不斷審視自己。你會越來越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麽,你會有自己的答案。
就像東野圭吾說的一樣,其實所有糾結做選擇的人心裏早就有了答案,諮詢隻是想得到內心所傾向的選擇。最終的所謂命運,還是自己一步步走出來的。
思維落地:向內探尋的兩個方式
對內向型的人而言,從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找答案更自然、舒服。寫日記是一種不錯的向內探尋的方式。寫下你對所經曆的事情的感受與看法,給自己足夠的時間來做決定。
外向型的人更傾向於從外界的反饋中獲取能量,可以考慮與朋友對談,向有經驗的長輩請教。
但無論性格是外向還是內向,你都要明白,最後的決定都是完成向內探尋,靠近自己心中預期目標的結果。
對於受擇業困擾的人,我想再說三句話:
1.無論找誰聊,其實你內心早就有了答案,聽聽別人的話是為了讓你看清自己內心最真實的選擇。
2.選擇去哪家公司的時候,想清楚自己要滿足公司的什麽需求,你滿足的這個需求與自己未來的規劃是否匹配。想好自己在這家公司能獲得什麽,這些東西能否成為你下一份工作的資本。
3.相信且確信你會在一個時代留下名字。
開始行動,寫下你的答案吧,而未來還是需要腳踏實地地走出來。
豐富閱曆:不讀書,就去和100個人聊天
1
我從小就很討厭讀書,特別是大部頭的紙質書籍,每次父母把我關在書房,讓我看書,我其實都是在數文字,還有很多次把書頁扯下來折成紙飛機。
很多讀者都覺得驚訝,說你好歹也寫過爆款文案,又是青年作家,一年的書籍閱讀量沒有100本,也有50本吧。然而,我隻能慚愧地說,為了充門麵,我確實買了很多書,但是很多連塑封都沒拆,一年到頭最多也就看20本書。
然而,前不久,有一位一年沒見的前輩見到我,誇我說我的思維成熟度在很短的時間內提升了一大截,問我是不是閉關看了很多書。
我笑著迴答說沒有。但是,相比看書,我發現了對我而言能更快提升自我的事情,那就是與各個領域厲害的100個人聊天。
2
一開始,我與別人聊天是帶著賺錢的目的。2018年,我在一家業內知名的新媒體公司做得風生水起,後來僥幸進了一家互聯網公司,當時我的第一本書也很快就要出版。
那時候知識付費非常流行,有一位朋友給我推薦了“在行”app,2016年的時候,這個app就已經完成了a輪融資。你可以在這個平台上約見不同領域的專家,與他們進行一對一的談話,一般標價是200~500元不等。
我一開始的計劃是多幫助有寫作想法的朋友,在業餘時間賺一點零花錢,於是我就把自己總結的一套爆款文案的生產方法作為授課教程,在“在行”上做約談授課。
因為我之前的文章積累了一些閱讀量,加上我總結的方法實踐起來很有效,之後,很多平台上有大量粉絲的知名自媒體人都開始約我談話,甚至就連《富爸爸窮爸爸》這種暢銷書的譯者前輩也聯係了我。
慢慢地,我發現自己準備一次談話的時間越來越長了。更重要的是,很多時候,我需要在與對方約好談話時間之前就了解對方的需求和問題,甚至需要看看對方的行業主要的行業邏輯是什麽,這樣我才能在這兩個小時的對話中與對方有思維的碰撞,才能讓談話不空泛。
與之相應的是,對方給我帶來的讓我驚喜的問題和我的收獲越來越多。比如:
“呂白老師,您覺得短視頻時代內容的趨勢是什麽?小紅書和抖音的生態區別在哪裏?這對我們內容行業從業者有什麽要求?”
“呂白老師,您知道金字塔原理嗎?您覺得我們匯報工作都要運用金字塔原理,還是……”
“呂白老師,想請教一下,您是怎麽管理時間的?我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講的是分幾個步驟進行時間管理,您覺得合理嗎?”
每一次與不同領域的人對話,我都仿佛在跟一個手握武功秘籍的人過招,在一次次提問和你來我往的迴答中,我逐漸明白了如何將創造出爆款文案的秘籍延伸到短視頻領域,在小紅書上怎麽“從0到1”地做內容。
更重要的是,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行業內的精英,他們已經篩選出了很多經典的書籍,通過寥寥數語,他們就將最精華的、值得分享的東西帶給了我。
比如,匯報工作要用到金字塔原理,結論先行;做時間管理是沒用的,要做精力管理,給自己留思考的時間;要學會發展副業和理財,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這種感覺太棒了,就好比大家一起在森林中生活,有人幫你把獵物帶到你身邊,去除沒用的、有毒的部分,將最精華的部分烹飪成佳肴,送到你的嘴邊。
而你自己也在不斷地輸入和輸出之後,吸收有用的部分,完善、迭代自己的思維體係,將原本停留在文字上的總結,通過表達,最終落實到行動上。
在我看來,與行業內的100個精英談話一年,勝過一年看100本書。比起看書,與別人談話更能讓我進步。
3
如果此刻正在翻書的你也和我一樣不願意看書,那麽,我想告訴你的是,不用強迫自己做一個“啃書蟲”,打開手機,上豆瓣、知乎、在行等,去和100個人聊天。
書本上的知識是死的,隻有你理解了並表達出來,知識才是活的,經過你自己思考的東西才是你的。
正如《天龍八部》中看了很多武學秘籍,說起武學來頭頭是道的王語嫣,不可能成為真刀真槍地與敵人實戰的武林高手,隻有不斷與高手過招的蕭峰才有可能練就絕世武功。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與其把時間浪費在已經嚴重滯後於時代的書籍上,不如直接與優秀的人對話,直接汲取他們讀書後最精華的思考內容。
不喜歡讀書?不愛讀書?讀書少?我會告訴你,一點關係都沒有。
走出書房,和100個優秀的人聊天,你可能就是那第101個優秀的人。
思維落地:去找別人聊天吧
我發現,人生是分階段的,讀書也是如此。
絕大部分人沒辦法坐下來用一段時間大量讀書。換句話說,短時間內讀很多書,一方麵很難實現,另一方麵也沒什麽用處,因為你對書中的很多內容沒有切身的感悟,僅僅是看過而已。
年輕的時候,你應該多接觸各行各業的精英,與他們聊一聊,提升一下你的思維能力,然後再去讀幾本好書。你會發現,那樣才能真正把書讀透了。
讀過又忘記,有什麽意義?有人說,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麽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長成了我的骨頭和肉。
讀書亦如此。人生沒有白讀的書,每一本書最終都將融進你的血肉。
但事實上,讀過的書忘了就是忘了,那時的你沒有生活感悟,沒有入世,沒有煙火氣地讀書就是白讀。
楊絳先生說,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現在建議你找一個人,跟他講一講你最近讀過的一本書。如果你正好是不愛看書的人,不妨聽聽別人的故事。
看書和聊天,都不過是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就都有了兩種思想,甚至更多。
簡單記憶:少就是多,記住你能記住的
1
我們公司有每個月邀請業界“大咖”舉行講座的傳統。
每次聽講座時,同事總是帶著紙筆、ipad(蘋果公司發布的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試圖記下“大咖”講的每一個要點。有時候ppt翻得太快,他們來不及記下,還會先拍照。我坐在中間,既沒有帶紙筆,也沒有帶電腦,像極了學霸周圍的“學渣”。
有一次,培訓結束後,短視頻部的總監阿華跟我說:“呂老師,我實在忍不住了,想請教您一個問題。您的記憶力是不是特別好啊?第一次聽講座的時候,您什麽也不記,我以為您是忘記帶紙筆了。後來我以為您懶得記,可是每次複盤的時候,您又比我們理解得透徹。您是不是有什麽記憶秘訣啊?我最近做策劃做得快愁死了,您教教我。”
我拍拍阿華的肩,湊在他耳邊說:“你之前猜的是對的,我就是懶,但是記憶力也不太好。”
2
其實,我曾經也和阿華一樣,是一個上課必做筆記的“乖學生”。
上高三的時候,班主任特別嚴厲,每天像複讀機一樣教育我們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上課必須做筆記,要把老師講的都記下來。”有時候,他甚至還會扒在教室後門的玻璃上,專門看誰上課沒有做筆記。
可是,我的筆記寫了一本又一本,成績卻並無起色。
直到有一天,曆史老師在課堂上問了我們一個問題。
“同學們,還有100天就要高考了,你們背了幾遍曆史書了?”
“老師,書也太多了,1000多頁的書,誰能背得完?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曆史要學就算了,還有世界史。”講台下的我們紛紛抱怨道。
“對,沒錯!1000多頁我也背不完。但考試真的會考1000多頁的內容嗎?事實上,每年常考的內容最多不過200頁。因此,與其把時間均勻分在每一頁上,不如隻抓住這200頁的重點,大膽舍棄其他,而重點就在真題試卷裏。”
後來,我將曆史老師教授的方法用在了每一門科目上,高考時超常發揮,被理想的大學錄取了。
3
現代建築史上最為經典的名言是“less is more”,意思是:少就是多。如果擁有全部,則太累,那麽不如給人生做做減法。
學生時代,每個人都雄心勃勃,想要記住老師講的每個字,不落下任何一個知識點。
進入職場後,我們麵對業界“大咖”的講座和見麵會,搶前排座位,拍ppt,錄音,將鍵盤敲得劈裏啪啦響,費盡心思記錄每一個可能對我們有用的知識點。
可是,就像以前下課鈴響了就再也沒翻開過筆記本,如今的講座記錄也正在辦公室的角落裏睡得昏天黑地。
無論是上課還是聽講座,最重要的是學到你目前需要的東西。
因此,我始終堅信,講座結束以後我還能記住的內容,就是我目前最需要的,對我最有用的內容。一場講座中,我隻要學會一個方法,一種思維模式,甚至僅僅記住一個故事就夠了。
不做無意義的記憶,而對於自己用得上的內容,就要花費心思努力記憶,甚至舉一反三。
4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在盲目地“求多”,但最終什麽也得不到。
某年冬天,我接到了以前同事的一通電話。他向我抱怨,說最近新媒體行業越來越難做,準入門檻低,水平參差不齊。他剛剛創建了一個自媒體號,問我有沒有什麽引流方法,能夠讓他的號從眾多新號中脫穎而出。我認真地聽完他的狀況和問題後,為他提供了一個非常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
他聽完,先是連著稱讚了幾句:“你太厲害了,呂老師!我就知道找你準沒錯,你太厲害了!”過了兩分鍾,他又說道:“除了這個方案,還有沒有候補計劃啊?”
我聽後非常不解,反問道:“難道剛剛的方案不能解決你說的問題嗎?”
“能!何止能,簡直非常好。我就是想問問有沒有其他方法,尋求心裏踏實。你也知道……”
我忍不住打斷他說:“我們平時做候補計劃,大多是因為事情的不可控因素太多。可是,你目前的問題隻需要一個方案就能解決,為什麽要多此一舉,把自己搞得這麽累呢?”
聽完我的話,他陷入了沉默。
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全都要——這句年度流行語成了當下年輕人的口頭禪。隻是選擇全部的時候,你是否還能記得自己最需要的和對自己最重要的東西?
許多時候,我們習慣了“多個方法,圖個心安”,這樣不僅會讓我們忽視最好的方法,也會讓我們心猿意馬,沒辦法“一條道走到黑”,最終與成功失之交臂。
請相信,成功絕非以量取勝,而是以質取勝。
思維落地:一次隻記一個方法
出去聽別人的講座或者聽課時,即使那個人是超級“大咖”,講的東西非常有用,我也從來不記筆記。
這不是因為我的記憶力有多好,恰恰相反,我的記憶力很差,經常記不住別人說的東西。
但即使是這樣,我也始終認為,講座結束以後我還能記住的就是我目前最需要,且對我最有用的東西。一場講座中,我隻要學會一個方法,一種思維模式,甚至隻記住一個故事,就足夠了。
把能記住的內容完全琢磨透就夠了。你不妨也嚐試一下這樣的方法:
1.聽一次講座,記住一個觀點,將其分享給別人。
2.記住一個方法,立刻將其用到你的生活中。
不再向生活尋求答案,而把生活過成你要的答卷,相信你可以做到。
團隊合作:加入團隊,用團隊化模式賺錢
1
上大一的時候,我家破產了。
起初我以為隻是暫時資金周轉不良,後來,我得知,幾百萬資金都已經打了水漂。以前我一個月有3000元的生活費,後來一個月隻有500元。迴家時,父親躺在病床上,讓我拿34元去買點好的東西吃。
當時我就在心裏發誓,我一定要賺很多錢,要比以前家裏擁有的錢多得多。
於是,接下來的一個月,我什麽都幹:擺地攤,發廣告單,推廣app。山東冬天很冷,我拖著幾十斤物資在宿舍樓來迴轉,上下樓梯時,衣服濕了三迴,又幹了三迴。晚上迴自己宿舍的時候,已經過了門禁時間,被宿管阿姨罵一頓後,又在舍友不耐煩的迴應聲中摸黑上床睡下。
那個月,20斤的物資,我隻賣出去了2斤,app的下載量指標也隻完成了20%。望著賬麵上的687.5元,我第一次感到無助。當時,我覺得對一個大學生來說,賺錢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直到第二個月第三天的中午,我遇到了浩哥。
2
我是在給高年級學生做地麵推廣時認識浩哥的。當時,我敲開他宿舍的門,他身穿一件白背心,看著我給他送的小禮品和要求下載的app二維碼,對著我笑了笑。
“學弟是大一學生啊?低年級學生不談戀愛,出來賺錢?上個月賺了多少?”
我低下頭,以為又是一個揶揄我的家境富裕的藝術生。我看著手機屏幕,有點不好意思地迴答道:“上個月我賺了680多塊,一個人做地麵推廣,要管物資,要思考話術,還要寫活動推廣文章。這個月我熟悉了內容,也許能賺得多一些。”
對方大聲笑了一下,看了我一眼,說道:“你小子自己一個人能賺600多塊,也是夠拚的。你這小身板能扛這麽多物資?不過,老弟你這樣賺錢,要熬到什麽時候!跟學長幹吧,我有一個做兼職地麵推廣的微信群,我拉你進去,你自己想一下要負責哪一部分,文案、話術、物資後勤、線下宣傳,哪部分做得好就負責哪部分。”
然後,學長把我拉進了微信群。進群之後,我看到群裏有藝術學院、文學院、體育學院的同學,大家都在名字後麵進行了備注:xx學院xx年級xx專業xxx,專門負責哪一部分。我們藝術學院一個高年級的學姐也在群裏,她專門負責線下宣傳和廣告活動對接。
我進群不久,大學院的幾個同學便讓我把我之前寫的文案發到群裏,看過之後說我寫的文案很有感覺,讓我和他們一起做文案策劃。
3
接下來的一個月,我每天就是正常上課,正常休息,空閑時間就在宿舍寫稿子。文案組專門負責文案的撰寫、修改和宣傳工作,物資後勤組負責與商家對接活動物資和倉儲運營,線下宣傳組負責做地麵推廣。一般來說,加入文案組的同學都要求有成文的作品,我們小組的成員會從標題到內容反複修改幾次,先在內部測試閱讀體驗,調整文案的版麵布局,討論內容上可進一步修改的地方。
線下宣傳組的成員是幾個藝術學院或外國語學院的氣質優雅的學姐,她們做推廣的時候,大家一般不太會拒絕。物資後勤組的同學利用學生會的資源找到了專門的空教室以存儲物資,並用團隊專門購置的推車運載物資,這比我自己一個人守著幾十斤物資進行推廣輕鬆得多。
那個月的月末,我們超額達成了3個商家要求的40%的訂閱量和關注量,我的一篇文章也達到了6萬的閱讀量。浩哥當月便給我轉賬了3800元,另外給我包了一個888元的紅包,作為“文案組宣傳第一人”的獎勵。我們團隊的幾個人約在學校東門外的店裏吃了一頓烤魚。席上,我看著團隊中的每一個人被烤魚辣得微微發紅的臉頰,突然有一種找到家的歸屬感。我敬了浩哥一杯,感謝他給我機會,讓我能比以前輕鬆一半,卻賺到了比以前多幾倍的錢。
浩哥豪爽地把酒幹了,笑著指了一下大家,說:“你小子要謝的不是我,是大家。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咱們這麽多人,賺錢自然輕鬆。這就是團隊的力量。”
再後來,我去騰訊工作過,去知乎工作過。我發現,在大公司裏,每個人都有固定的崗位,每個人完成自己的職責,並做到最好,所有流水線上的工作都能得以完成。這個合力得到的效果往往不是簡單將每個人的結果相加那樣的增長,而是指數式的增長,遠遠超過一個人的力量。
眾人拾柴火焰高。用團隊化模式賺錢,你會收獲想不到的驚喜。
思維落地:學會借力
很多事情,其實根本不能隻靠一個人做,或者說,一個人並不能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這個時候,你需要一個很重要的技能,就是借力,借助團隊的力量幫助自己成長。
1.想清楚這兩點:這個團隊需要什麽?你可以提供什麽?
2.自行搜集相關資料,或者在“在行”app上約聊相關領域的專家。這樣,當你和團隊負責人對接的時候,別人才知道應該把你放在什麽位置上。
如果你想運營一個項目,就可以考慮借助別人的力量,而不是隻靠自己一個人。這個時候,你需要對項目有比較清晰的認知,並適當地看一些管理學的書籍,了解如何管理團隊,讓整個團隊爆發出更大的力量,從而獲得更大的迴報。
關係捷徑:豪門闊太的艱難生活
1
長江商學院可謂名氣在外,要進去可不容易。2019年,長江商學院emba項目的學費需六七十萬元。除了交得起學費,你還得有8年或8年以上的全職工作經曆,有5年或5年以上的高級管理崗位工作經曆,並且現在處於企業的核心決策層。能在長江商學院進修,至少說明你有錢,能幹。而長江商學院裏的女同學更是引人注目。據說,當年王石和田樸珺就是在該學院認識的,還一度引起了外界人士對“圈子經濟”的關注。
有一次參加訪談活動,我認識了長江商學院的在讀生安姐。
她妝容精致,一頭微卷有型的中發,暗紅色套裝搭配絲質襯衣,配上花朵式樣的耳環,幹練大氣又不失女人味,連我這樣的“直男”[12]都注意到了這些細節。我拽了拽身邊的女同事,小聲嘀咕道:“你看,安姐的耳環多好看,多有氣質,你也去買一對戴啊。”
女同事迴了我一個白眼,無可奈何地說:“確實好看,誰都覺得好看吧。那是香奈兒cam lia係列的飾品,一對小小的耳釘就要5萬塊。”
對安姐來說,穿衣打扮是“必修課”,她說,如果穿得不好看,就說明沒品位,沒品位的人怎麽能和有品位的人一起共事?第一印象很重要,你不知道你在什麽時候會遇到什麽人,所以任何時候都得保持美麗。
安姐的老公也不簡單。現在的安姐不僅是長江商學院的在讀生,更是一名標準的豪門闊太太。但聊起這個話題,原本神采奕奕的安姐長歎一口氣,跟我們說起了她老公陪她去看電影《流浪地球》的經曆。
“看完電影,我老公問我電影怎麽樣。我說,不愧是大劉的小說,‘硬核’的科幻設定,從特效上來說也算是中國電影的高水平了。還有東方式的家庭理念核心,有一點像《地心引力》和《星際穿越》的融合。大場麵雖然有瑕疵,不過呈現度已經很高了。”
安姐說她當時侃侃而談,提了很多觀點,但她老公又說道:“我其實是想問你,你覺得現階段投資影視行業怎麽樣?我感覺未來中國科幻電影還挺有市場潛力的,要不要買《流浪地球》所在的電影公司的股票?”
2
“普通夫妻或情侶日常約會,通常是愉快、放鬆地看一場電影,如此簡單。可我在這樣的場景裏,有那麽一瞬間,覺得自己好累。”
這樣的感歎在外人看來是難以理解的。養尊處優的豪門闊太太,穿著最新一季的漂亮衣服,出門開豪車,參加的活動都是高端的,就連結交的朋友都是非常優秀的。他們的真實生活印證著那句網絡流行語:有錢人的快樂,你想象不到。
為什麽安姐還會覺得累呢?她不用跟別人合租,不用早起等兩趟地鐵才擠得上去,不用每天加班,拖著疲憊的身軀迴家後隻想睡覺,更不用像其他普通女孩一樣小心翼翼地翻看商品吊牌上的價格。其實,人在不同階段、不同環境下的苦惱是不一樣的,你所看到的光鮮生活,隻是一部分。
“你知道我為什麽累嗎?有時候,我感覺自己像一隻花瓶,還是那種必須蓄滿水,有內容的花瓶,甚至時刻要警惕被其他花瓶替換掉。”
安姐今年36歲了,明明是“80後”,看起來卻像“90後”。她會定期到美容院進行麵部、手部保養,她說手是女人的第二張臉。除此以外,還有全身spa[13]。而運動鍛煉,有氧、瑜伽、普拉提一樣都不落下。午飯一起用餐時,我們也感受到她很注意飲食。除了這些外在的注意事項,還得兼顧讀書學習,從國家經濟大勢到最近的新聞熱點,都要了解,不管是聊商業方麵的專業知識,還是茶餘飯後閑談,她都不能“怯場”。
“我還得保護好自己的家庭,你明白嗎?”
要美,要年輕,要懂商業,要應付第三者,這樣聽起來確實是累。豪門生活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輕鬆,豪門闊太太的生活似乎也很艱難。
如果給你一個嫁入豪門的機會,撇開那些雜七雜八的條件,對方長得醜,年齡比你大20歲,提出不合理要求等,除了有錢,他就是個普通人,你會選擇與他結婚嗎?
3
嫁入豪門容易嗎?不容易。普通姑娘嫁入豪門有可能嗎?基本不可能。
有人會說,難道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嗎?嚴格來說,童話中的那個灰姑娘可不是真的“灰姑娘”。她出身於富人家庭,母親、父親先後去世,跟著惡毒的繼母生活,受盡欺負。她住在閣樓裏,可那是豪宅的閣樓;幹著保姆的活,可也能接觸最新款的高級美麗的衣服,以及精致的食物。她雖然生活在逆境中,但是擁有堅毅的品質和豐富的知識。
灰姑娘的故事告訴我們,最後嫁給“王子”的女孩,也是從小在豪門長大,眼界、學識、品位等各方麵都不差。美麗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裏挑一,既美麗又有趣,實屬不易。現在的男男女女都很現實,你挑我,我挑你,挑的可不是外貌,大部分婚姻都是門當戶對的兩個家庭的選擇。
所以,別總想著走捷徑,人生沒有那麽多飛上枝頭做鳳凰的事情。況且,豪門生活不易,如果想當“王的女人”,那你自己就得是“女王”。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隻有自己變得優秀,你才能遇到更優秀的另一半。
先成為“英雄”,更容易當好“公主”。
思維落地:如何找到你的愛情?
提起愛情,女孩子總是會不自覺地陷入對韓劇中的歐巴[14]的幻想。當然,這沒什麽問題。那麽,究竟怎樣在現實中找到你理想的對象呢?
我從遇見理想對象的概率層麵提供一些參考建議。如果你想找一個身材好的人,除了多去健身房,對於健身房的地理位置也要留意,畢竟去健身房健身的人也是良莠不齊的。如果你想嫁入豪門,就不應該天天逛酒吧,因為那裏出現“偽豪門人士”的概率更大。
1.用更科學的方式了解你的愛情需求。
2.在物質世界中劃定標準,進而確定對方可能出現的圈子和時機,保證那些時刻你也在場。這才是比較現實的愛情攻略。
以上僅供參考。
“蠢貨速率”:過去的自己真傻
1
你有沒有覺得一個月之前的自己很傻?
如果沒有,那就說明你這一個月沒有任何進步。
有一次,為了寫一篇文章,我翻看自己之前的朋友圈動態,越看越想笑:“以前的我怎麽這麽傻!”翻到一張合影的時候,我突然想起跟一位行業前輩的一次飯局。
飯局上,我最年輕,理應坐最下方的位置。跟這位前輩一起吃飯,我就是坐在最下方的位置。那時候我覺得自己初出茅廬,什麽都不懂,在一堆“大咖”麵前話都不敢多說,生怕說錯了什麽話惹得他們不高興。
說白了,就是沒有底氣。
席間,這位前輩一直將話題引到我身上,想讓我得到其他人的更多關注。飯局飯局,先有飯,再有局。
前輩說:“呂白這個小夥子在新媒體行業做得挺不錯的,給我們傳授一下經驗吧。”語氣中沒有任何調侃的意思,而有一種肯定。
我說:“我哪有什麽經驗,還得靠前輩們多多指教。”
前輩點點頭表示讚許,提議一起碰一杯。
碰完杯,我才發現他們的杯口都舉得很低,隻有我一個新人,杯子舉得最高。當時,前輩意味深長地看了我一眼。
因為平時很少參加這種飯局,對於很多規矩,我實在不懂。後來我才知道,跟前輩碰杯,杯口要比對方的低,這是向對方表示尊重和禮貌。雖然這是一個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但那時候我卻不懂。
2
前幾天,我又跟這位前輩約了一次飯局,這次他特地讓我坐上方的位置,說這樣我們說話方便。我不好再推辭,隻能坐下。坐下才發現,席間也有一位新人。
這次,我不再跟以前一樣,生怕說錯了什麽話,一切應對相比之前更加自如。
李尚龍老師跟我說過一句話,我們都有過參加一個聚會發現無話可說,甚至不知道做什麽的經曆,因為你不屬於這個群體。
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讓自己屬於這個群體了。借著去洗手間的空隙,我看了看鏡子裏的自己,感覺比以前多了一份成熟和自信。想起之前參加飯局碰杯的尷尬,就覺得好笑。
後來,我看到那位新人在飯局上一副戰戰兢兢、不敢多說話的樣子,很像以前的自己。在洗手間遇到他時,就跟他聊了起來。
我說:“沒事,放鬆點,不用緊張。”
他看著我,似乎是在感激我看出了他的窘迫並安慰了他。“嗯嗯。”他點點頭。
我說:“我之前參加飯局的時候也很緊張,覺得自己就是個小人物,不屬於這裏。”
他說:“我感覺自己在這裏有些說不上話。”
我跟他說:“這次飯局的意義不是簡單地吃一次飯,而是給你動力,要讓未來的自己屬於這裏。”
我還剩後半句話沒有說完,後半句話是:這樣,未來的你才會知道自己跟過去的差距。
我問那位前輩:“您為什麽總是帶新人參加這種高端飯局?這樣會不會……”
前輩說:“我知道你想問什麽,你想問這樣會不會讓新人尷尬。”
我點點頭。
前輩說:“帶新人參加飯局,一方麵是想讓他們接觸新的人脈,另一方麵是為了提高他們的認知層次。”
現在,我終於明白了我第一次參加高端飯局的意義,那就是提前認識傻傻的自己,這也算是一種成長。
3
當你一直處於舒適圈時,你周圍都是與你在同等層次,甚至沒有你優秀的人,你會產生一種自己最優秀的感覺。
如果對外界沒有認知,就很難知道自己的不足。
一旦形成“自己最優秀”的意識,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都會很難發現自己很傻。
什麽是成長?成長就是不斷地否定過去的自己。
有人解釋說過“蠢貨速率”一詞:如果你現在不覺得一年前的自己是個蠢貨,那說明你這一年沒學到什麽東西。
在工作、生活、情感、交際和學習中,都存在這樣的現象。
“蠢貨速率”停滯不動,就說明你止步不前。相反,當你覺得“蠢貨速率”高速提升的時候,恭喜你,你已經敲開了高速成長的大門。
“大咖”在年輕的時候,也是哆嗦著手敲開新世界大門的。明白“蠢貨速率”的你,依舊會緊張、害怕,但你明白,這不過是成長的另一麵。一迴生,兩迴熟,勇敢地踏上這條路,才會改變自己,和過去的自己說再見。
思維落地:你處在高速上升期嗎?
知道“蠢貨速率”後,我在每個月的月初都會進行反思:
1.上個月,我做了哪些事情,現在看起來很傻?
2.未來遇到類似的工作場景,我會如何處理?
3.我還在什麽類似的事情中犯了同一類錯誤?
我會問自己以上三個問題。
對一些在找工作的人而言,想要提升自己,根本不需要借助工作,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就可以提升自己。
如果你不明白找到一份工作後,其實可以拿這份工作做跳板,再觀望其他的工作機會,那麽這個問題可能反映出你平時做事比較專注。這是優點。但是,你也可能在某些時候不知道變通和為自己爭取利益。看到這些,接下來,你不僅可以用這種方式找工作,還可以有意識地在日常工作中訓練自己,學會變通。
高手即使在頭腦中保持各種對立的觀點、方法,也能自圓其說,且知道如何依據實際情況進行隨機組合。你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自我反思,獲得這樣的成果。
想要走上上升期,請善用以上方法。
向內探尋:自己才能給自己答案
1
2019年12月29日,星期日,23點29分,我正在寫更新團隊組織架構的想法。
忽然,微信的圖標閃動,我一看,是朋友發來了消息。
她說:“我年底要輪崗了,最近在做選擇。”
“輪到哪裏去?”我問她。
“還沒想好。反正都是戰略線,但是,是產品戰略還是公司戰略,我還沒想好……”
“我的想法是,多找人聊一聊,無論你接不接受他的觀點,無論你認不認同他的想法,找5~10個人聊一聊,你就知道自己要選什麽了。”
“嗯,我也覺得自己現在需要更多的信息輸入。”
“信息輸入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多找人聊一聊,這樣你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了。”
“找什麽人聊?你有建議嗎?”
“隨意。答案不是別人給你的,是你自己給自己的,你要做的就是通過別人來找到自己內心的答案。”
2
我不知道朋友找了哪些人傾訴自己的困惑,也不知道她最終的決定是什麽。
其實,之前我也有過和她一樣的處境,麵對選擇,不知所措。
我在知乎做內容營銷總監時,有不少公司向我拋出橄欖枝,包括我後來入職的公司。那時,我麵臨的抉擇不比那位朋友輕鬆。繼續留在知乎,工作內容我比較擅長,而且還有幾百萬的期權;離開知乎,我可能需要涉獵不熟悉的領域,但發展空間可能更大。是去是留,我一時也拿不定主意。
我找幾個朋友聊了一下我的處境和困惑,以及所做出的選擇可能會帶來的利弊,每個朋友給我的答案都不一樣。
我一遍又一遍和不同的人講述自己麵臨的兩難選擇,當我講到第五遍、第六遍、第七遍時,我發現自己越來越明白,我明白了自己的內心,搞清楚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
別人無法幫你做選擇,所有答案都是自己給自己的。
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別人無法替代我們做出迴答,因為沒有人能真正百分之百地懂我們。除了自己,沒有人能為我們的人生負責。
所以,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麵臨困惑,麵臨難以抉擇的事情時,要做的不是請朋友、前輩直接給出答案,幫我們做出選擇,而是從與朋友、前輩的交流中弄清楚自己的答案。
在交流過程中,你會不斷審視自己。你會越來越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麽,你會有自己的答案。
就像東野圭吾說的一樣,其實所有糾結做選擇的人心裏早就有了答案,諮詢隻是想得到內心所傾向的選擇。最終的所謂命運,還是自己一步步走出來的。
思維落地:向內探尋的兩個方式
對內向型的人而言,從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找答案更自然、舒服。寫日記是一種不錯的向內探尋的方式。寫下你對所經曆的事情的感受與看法,給自己足夠的時間來做決定。
外向型的人更傾向於從外界的反饋中獲取能量,可以考慮與朋友對談,向有經驗的長輩請教。
但無論性格是外向還是內向,你都要明白,最後的決定都是完成向內探尋,靠近自己心中預期目標的結果。
對於受擇業困擾的人,我想再說三句話:
1.無論找誰聊,其實你內心早就有了答案,聽聽別人的話是為了讓你看清自己內心最真實的選擇。
2.選擇去哪家公司的時候,想清楚自己要滿足公司的什麽需求,你滿足的這個需求與自己未來的規劃是否匹配。想好自己在這家公司能獲得什麽,這些東西能否成為你下一份工作的資本。
3.相信且確信你會在一個時代留下名字。
開始行動,寫下你的答案吧,而未來還是需要腳踏實地地走出來。
豐富閱曆:不讀書,就去和100個人聊天
1
我從小就很討厭讀書,特別是大部頭的紙質書籍,每次父母把我關在書房,讓我看書,我其實都是在數文字,還有很多次把書頁扯下來折成紙飛機。
很多讀者都覺得驚訝,說你好歹也寫過爆款文案,又是青年作家,一年的書籍閱讀量沒有100本,也有50本吧。然而,我隻能慚愧地說,為了充門麵,我確實買了很多書,但是很多連塑封都沒拆,一年到頭最多也就看20本書。
然而,前不久,有一位一年沒見的前輩見到我,誇我說我的思維成熟度在很短的時間內提升了一大截,問我是不是閉關看了很多書。
我笑著迴答說沒有。但是,相比看書,我發現了對我而言能更快提升自我的事情,那就是與各個領域厲害的100個人聊天。
2
一開始,我與別人聊天是帶著賺錢的目的。2018年,我在一家業內知名的新媒體公司做得風生水起,後來僥幸進了一家互聯網公司,當時我的第一本書也很快就要出版。
那時候知識付費非常流行,有一位朋友給我推薦了“在行”app,2016年的時候,這個app就已經完成了a輪融資。你可以在這個平台上約見不同領域的專家,與他們進行一對一的談話,一般標價是200~500元不等。
我一開始的計劃是多幫助有寫作想法的朋友,在業餘時間賺一點零花錢,於是我就把自己總結的一套爆款文案的生產方法作為授課教程,在“在行”上做約談授課。
因為我之前的文章積累了一些閱讀量,加上我總結的方法實踐起來很有效,之後,很多平台上有大量粉絲的知名自媒體人都開始約我談話,甚至就連《富爸爸窮爸爸》這種暢銷書的譯者前輩也聯係了我。
慢慢地,我發現自己準備一次談話的時間越來越長了。更重要的是,很多時候,我需要在與對方約好談話時間之前就了解對方的需求和問題,甚至需要看看對方的行業主要的行業邏輯是什麽,這樣我才能在這兩個小時的對話中與對方有思維的碰撞,才能讓談話不空泛。
與之相應的是,對方給我帶來的讓我驚喜的問題和我的收獲越來越多。比如:
“呂白老師,您覺得短視頻時代內容的趨勢是什麽?小紅書和抖音的生態區別在哪裏?這對我們內容行業從業者有什麽要求?”
“呂白老師,您知道金字塔原理嗎?您覺得我們匯報工作都要運用金字塔原理,還是……”
“呂白老師,想請教一下,您是怎麽管理時間的?我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講的是分幾個步驟進行時間管理,您覺得合理嗎?”
每一次與不同領域的人對話,我都仿佛在跟一個手握武功秘籍的人過招,在一次次提問和你來我往的迴答中,我逐漸明白了如何將創造出爆款文案的秘籍延伸到短視頻領域,在小紅書上怎麽“從0到1”地做內容。
更重要的是,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行業內的精英,他們已經篩選出了很多經典的書籍,通過寥寥數語,他們就將最精華的、值得分享的東西帶給了我。
比如,匯報工作要用到金字塔原理,結論先行;做時間管理是沒用的,要做精力管理,給自己留思考的時間;要學會發展副業和理財,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這種感覺太棒了,就好比大家一起在森林中生活,有人幫你把獵物帶到你身邊,去除沒用的、有毒的部分,將最精華的部分烹飪成佳肴,送到你的嘴邊。
而你自己也在不斷地輸入和輸出之後,吸收有用的部分,完善、迭代自己的思維體係,將原本停留在文字上的總結,通過表達,最終落實到行動上。
在我看來,與行業內的100個精英談話一年,勝過一年看100本書。比起看書,與別人談話更能讓我進步。
3
如果此刻正在翻書的你也和我一樣不願意看書,那麽,我想告訴你的是,不用強迫自己做一個“啃書蟲”,打開手機,上豆瓣、知乎、在行等,去和100個人聊天。
書本上的知識是死的,隻有你理解了並表達出來,知識才是活的,經過你自己思考的東西才是你的。
正如《天龍八部》中看了很多武學秘籍,說起武學來頭頭是道的王語嫣,不可能成為真刀真槍地與敵人實戰的武林高手,隻有不斷與高手過招的蕭峰才有可能練就絕世武功。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與其把時間浪費在已經嚴重滯後於時代的書籍上,不如直接與優秀的人對話,直接汲取他們讀書後最精華的思考內容。
不喜歡讀書?不愛讀書?讀書少?我會告訴你,一點關係都沒有。
走出書房,和100個優秀的人聊天,你可能就是那第101個優秀的人。
思維落地:去找別人聊天吧
我發現,人生是分階段的,讀書也是如此。
絕大部分人沒辦法坐下來用一段時間大量讀書。換句話說,短時間內讀很多書,一方麵很難實現,另一方麵也沒什麽用處,因為你對書中的很多內容沒有切身的感悟,僅僅是看過而已。
年輕的時候,你應該多接觸各行各業的精英,與他們聊一聊,提升一下你的思維能力,然後再去讀幾本好書。你會發現,那樣才能真正把書讀透了。
讀過又忘記,有什麽意義?有人說,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麽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長成了我的骨頭和肉。
讀書亦如此。人生沒有白讀的書,每一本書最終都將融進你的血肉。
但事實上,讀過的書忘了就是忘了,那時的你沒有生活感悟,沒有入世,沒有煙火氣地讀書就是白讀。
楊絳先生說,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現在建議你找一個人,跟他講一講你最近讀過的一本書。如果你正好是不愛看書的人,不妨聽聽別人的故事。
看書和聊天,都不過是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就都有了兩種思想,甚至更多。
簡單記憶:少就是多,記住你能記住的
1
我們公司有每個月邀請業界“大咖”舉行講座的傳統。
每次聽講座時,同事總是帶著紙筆、ipad(蘋果公司發布的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試圖記下“大咖”講的每一個要點。有時候ppt翻得太快,他們來不及記下,還會先拍照。我坐在中間,既沒有帶紙筆,也沒有帶電腦,像極了學霸周圍的“學渣”。
有一次,培訓結束後,短視頻部的總監阿華跟我說:“呂老師,我實在忍不住了,想請教您一個問題。您的記憶力是不是特別好啊?第一次聽講座的時候,您什麽也不記,我以為您是忘記帶紙筆了。後來我以為您懶得記,可是每次複盤的時候,您又比我們理解得透徹。您是不是有什麽記憶秘訣啊?我最近做策劃做得快愁死了,您教教我。”
我拍拍阿華的肩,湊在他耳邊說:“你之前猜的是對的,我就是懶,但是記憶力也不太好。”
2
其實,我曾經也和阿華一樣,是一個上課必做筆記的“乖學生”。
上高三的時候,班主任特別嚴厲,每天像複讀機一樣教育我們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上課必須做筆記,要把老師講的都記下來。”有時候,他甚至還會扒在教室後門的玻璃上,專門看誰上課沒有做筆記。
可是,我的筆記寫了一本又一本,成績卻並無起色。
直到有一天,曆史老師在課堂上問了我們一個問題。
“同學們,還有100天就要高考了,你們背了幾遍曆史書了?”
“老師,書也太多了,1000多頁的書,誰能背得完?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曆史要學就算了,還有世界史。”講台下的我們紛紛抱怨道。
“對,沒錯!1000多頁我也背不完。但考試真的會考1000多頁的內容嗎?事實上,每年常考的內容最多不過200頁。因此,與其把時間均勻分在每一頁上,不如隻抓住這200頁的重點,大膽舍棄其他,而重點就在真題試卷裏。”
後來,我將曆史老師教授的方法用在了每一門科目上,高考時超常發揮,被理想的大學錄取了。
3
現代建築史上最為經典的名言是“less is more”,意思是:少就是多。如果擁有全部,則太累,那麽不如給人生做做減法。
學生時代,每個人都雄心勃勃,想要記住老師講的每個字,不落下任何一個知識點。
進入職場後,我們麵對業界“大咖”的講座和見麵會,搶前排座位,拍ppt,錄音,將鍵盤敲得劈裏啪啦響,費盡心思記錄每一個可能對我們有用的知識點。
可是,就像以前下課鈴響了就再也沒翻開過筆記本,如今的講座記錄也正在辦公室的角落裏睡得昏天黑地。
無論是上課還是聽講座,最重要的是學到你目前需要的東西。
因此,我始終堅信,講座結束以後我還能記住的內容,就是我目前最需要的,對我最有用的內容。一場講座中,我隻要學會一個方法,一種思維模式,甚至僅僅記住一個故事就夠了。
不做無意義的記憶,而對於自己用得上的內容,就要花費心思努力記憶,甚至舉一反三。
4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在盲目地“求多”,但最終什麽也得不到。
某年冬天,我接到了以前同事的一通電話。他向我抱怨,說最近新媒體行業越來越難做,準入門檻低,水平參差不齊。他剛剛創建了一個自媒體號,問我有沒有什麽引流方法,能夠讓他的號從眾多新號中脫穎而出。我認真地聽完他的狀況和問題後,為他提供了一個非常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
他聽完,先是連著稱讚了幾句:“你太厲害了,呂老師!我就知道找你準沒錯,你太厲害了!”過了兩分鍾,他又說道:“除了這個方案,還有沒有候補計劃啊?”
我聽後非常不解,反問道:“難道剛剛的方案不能解決你說的問題嗎?”
“能!何止能,簡直非常好。我就是想問問有沒有其他方法,尋求心裏踏實。你也知道……”
我忍不住打斷他說:“我們平時做候補計劃,大多是因為事情的不可控因素太多。可是,你目前的問題隻需要一個方案就能解決,為什麽要多此一舉,把自己搞得這麽累呢?”
聽完我的話,他陷入了沉默。
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全都要——這句年度流行語成了當下年輕人的口頭禪。隻是選擇全部的時候,你是否還能記得自己最需要的和對自己最重要的東西?
許多時候,我們習慣了“多個方法,圖個心安”,這樣不僅會讓我們忽視最好的方法,也會讓我們心猿意馬,沒辦法“一條道走到黑”,最終與成功失之交臂。
請相信,成功絕非以量取勝,而是以質取勝。
思維落地:一次隻記一個方法
出去聽別人的講座或者聽課時,即使那個人是超級“大咖”,講的東西非常有用,我也從來不記筆記。
這不是因為我的記憶力有多好,恰恰相反,我的記憶力很差,經常記不住別人說的東西。
但即使是這樣,我也始終認為,講座結束以後我還能記住的就是我目前最需要,且對我最有用的東西。一場講座中,我隻要學會一個方法,一種思維模式,甚至隻記住一個故事,就足夠了。
把能記住的內容完全琢磨透就夠了。你不妨也嚐試一下這樣的方法:
1.聽一次講座,記住一個觀點,將其分享給別人。
2.記住一個方法,立刻將其用到你的生活中。
不再向生活尋求答案,而把生活過成你要的答卷,相信你可以做到。
團隊合作:加入團隊,用團隊化模式賺錢
1
上大一的時候,我家破產了。
起初我以為隻是暫時資金周轉不良,後來,我得知,幾百萬資金都已經打了水漂。以前我一個月有3000元的生活費,後來一個月隻有500元。迴家時,父親躺在病床上,讓我拿34元去買點好的東西吃。
當時我就在心裏發誓,我一定要賺很多錢,要比以前家裏擁有的錢多得多。
於是,接下來的一個月,我什麽都幹:擺地攤,發廣告單,推廣app。山東冬天很冷,我拖著幾十斤物資在宿舍樓來迴轉,上下樓梯時,衣服濕了三迴,又幹了三迴。晚上迴自己宿舍的時候,已經過了門禁時間,被宿管阿姨罵一頓後,又在舍友不耐煩的迴應聲中摸黑上床睡下。
那個月,20斤的物資,我隻賣出去了2斤,app的下載量指標也隻完成了20%。望著賬麵上的687.5元,我第一次感到無助。當時,我覺得對一個大學生來說,賺錢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直到第二個月第三天的中午,我遇到了浩哥。
2
我是在給高年級學生做地麵推廣時認識浩哥的。當時,我敲開他宿舍的門,他身穿一件白背心,看著我給他送的小禮品和要求下載的app二維碼,對著我笑了笑。
“學弟是大一學生啊?低年級學生不談戀愛,出來賺錢?上個月賺了多少?”
我低下頭,以為又是一個揶揄我的家境富裕的藝術生。我看著手機屏幕,有點不好意思地迴答道:“上個月我賺了680多塊,一個人做地麵推廣,要管物資,要思考話術,還要寫活動推廣文章。這個月我熟悉了內容,也許能賺得多一些。”
對方大聲笑了一下,看了我一眼,說道:“你小子自己一個人能賺600多塊,也是夠拚的。你這小身板能扛這麽多物資?不過,老弟你這樣賺錢,要熬到什麽時候!跟學長幹吧,我有一個做兼職地麵推廣的微信群,我拉你進去,你自己想一下要負責哪一部分,文案、話術、物資後勤、線下宣傳,哪部分做得好就負責哪部分。”
然後,學長把我拉進了微信群。進群之後,我看到群裏有藝術學院、文學院、體育學院的同學,大家都在名字後麵進行了備注:xx學院xx年級xx專業xxx,專門負責哪一部分。我們藝術學院一個高年級的學姐也在群裏,她專門負責線下宣傳和廣告活動對接。
我進群不久,大學院的幾個同學便讓我把我之前寫的文案發到群裏,看過之後說我寫的文案很有感覺,讓我和他們一起做文案策劃。
3
接下來的一個月,我每天就是正常上課,正常休息,空閑時間就在宿舍寫稿子。文案組專門負責文案的撰寫、修改和宣傳工作,物資後勤組負責與商家對接活動物資和倉儲運營,線下宣傳組負責做地麵推廣。一般來說,加入文案組的同學都要求有成文的作品,我們小組的成員會從標題到內容反複修改幾次,先在內部測試閱讀體驗,調整文案的版麵布局,討論內容上可進一步修改的地方。
線下宣傳組的成員是幾個藝術學院或外國語學院的氣質優雅的學姐,她們做推廣的時候,大家一般不太會拒絕。物資後勤組的同學利用學生會的資源找到了專門的空教室以存儲物資,並用團隊專門購置的推車運載物資,這比我自己一個人守著幾十斤物資進行推廣輕鬆得多。
那個月的月末,我們超額達成了3個商家要求的40%的訂閱量和關注量,我的一篇文章也達到了6萬的閱讀量。浩哥當月便給我轉賬了3800元,另外給我包了一個888元的紅包,作為“文案組宣傳第一人”的獎勵。我們團隊的幾個人約在學校東門外的店裏吃了一頓烤魚。席上,我看著團隊中的每一個人被烤魚辣得微微發紅的臉頰,突然有一種找到家的歸屬感。我敬了浩哥一杯,感謝他給我機會,讓我能比以前輕鬆一半,卻賺到了比以前多幾倍的錢。
浩哥豪爽地把酒幹了,笑著指了一下大家,說:“你小子要謝的不是我,是大家。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咱們這麽多人,賺錢自然輕鬆。這就是團隊的力量。”
再後來,我去騰訊工作過,去知乎工作過。我發現,在大公司裏,每個人都有固定的崗位,每個人完成自己的職責,並做到最好,所有流水線上的工作都能得以完成。這個合力得到的效果往往不是簡單將每個人的結果相加那樣的增長,而是指數式的增長,遠遠超過一個人的力量。
眾人拾柴火焰高。用團隊化模式賺錢,你會收獲想不到的驚喜。
思維落地:學會借力
很多事情,其實根本不能隻靠一個人做,或者說,一個人並不能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這個時候,你需要一個很重要的技能,就是借力,借助團隊的力量幫助自己成長。
1.想清楚這兩點:這個團隊需要什麽?你可以提供什麽?
2.自行搜集相關資料,或者在“在行”app上約聊相關領域的專家。這樣,當你和團隊負責人對接的時候,別人才知道應該把你放在什麽位置上。
如果你想運營一個項目,就可以考慮借助別人的力量,而不是隻靠自己一個人。這個時候,你需要對項目有比較清晰的認知,並適當地看一些管理學的書籍,了解如何管理團隊,讓整個團隊爆發出更大的力量,從而獲得更大的迴報。
關係捷徑:豪門闊太的艱難生活
1
長江商學院可謂名氣在外,要進去可不容易。2019年,長江商學院emba項目的學費需六七十萬元。除了交得起學費,你還得有8年或8年以上的全職工作經曆,有5年或5年以上的高級管理崗位工作經曆,並且現在處於企業的核心決策層。能在長江商學院進修,至少說明你有錢,能幹。而長江商學院裏的女同學更是引人注目。據說,當年王石和田樸珺就是在該學院認識的,還一度引起了外界人士對“圈子經濟”的關注。
有一次參加訪談活動,我認識了長江商學院的在讀生安姐。
她妝容精致,一頭微卷有型的中發,暗紅色套裝搭配絲質襯衣,配上花朵式樣的耳環,幹練大氣又不失女人味,連我這樣的“直男”[12]都注意到了這些細節。我拽了拽身邊的女同事,小聲嘀咕道:“你看,安姐的耳環多好看,多有氣質,你也去買一對戴啊。”
女同事迴了我一個白眼,無可奈何地說:“確實好看,誰都覺得好看吧。那是香奈兒cam lia係列的飾品,一對小小的耳釘就要5萬塊。”
對安姐來說,穿衣打扮是“必修課”,她說,如果穿得不好看,就說明沒品位,沒品位的人怎麽能和有品位的人一起共事?第一印象很重要,你不知道你在什麽時候會遇到什麽人,所以任何時候都得保持美麗。
安姐的老公也不簡單。現在的安姐不僅是長江商學院的在讀生,更是一名標準的豪門闊太太。但聊起這個話題,原本神采奕奕的安姐長歎一口氣,跟我們說起了她老公陪她去看電影《流浪地球》的經曆。
“看完電影,我老公問我電影怎麽樣。我說,不愧是大劉的小說,‘硬核’的科幻設定,從特效上來說也算是中國電影的高水平了。還有東方式的家庭理念核心,有一點像《地心引力》和《星際穿越》的融合。大場麵雖然有瑕疵,不過呈現度已經很高了。”
安姐說她當時侃侃而談,提了很多觀點,但她老公又說道:“我其實是想問你,你覺得現階段投資影視行業怎麽樣?我感覺未來中國科幻電影還挺有市場潛力的,要不要買《流浪地球》所在的電影公司的股票?”
2
“普通夫妻或情侶日常約會,通常是愉快、放鬆地看一場電影,如此簡單。可我在這樣的場景裏,有那麽一瞬間,覺得自己好累。”
這樣的感歎在外人看來是難以理解的。養尊處優的豪門闊太太,穿著最新一季的漂亮衣服,出門開豪車,參加的活動都是高端的,就連結交的朋友都是非常優秀的。他們的真實生活印證著那句網絡流行語:有錢人的快樂,你想象不到。
為什麽安姐還會覺得累呢?她不用跟別人合租,不用早起等兩趟地鐵才擠得上去,不用每天加班,拖著疲憊的身軀迴家後隻想睡覺,更不用像其他普通女孩一樣小心翼翼地翻看商品吊牌上的價格。其實,人在不同階段、不同環境下的苦惱是不一樣的,你所看到的光鮮生活,隻是一部分。
“你知道我為什麽累嗎?有時候,我感覺自己像一隻花瓶,還是那種必須蓄滿水,有內容的花瓶,甚至時刻要警惕被其他花瓶替換掉。”
安姐今年36歲了,明明是“80後”,看起來卻像“90後”。她會定期到美容院進行麵部、手部保養,她說手是女人的第二張臉。除此以外,還有全身spa[13]。而運動鍛煉,有氧、瑜伽、普拉提一樣都不落下。午飯一起用餐時,我們也感受到她很注意飲食。除了這些外在的注意事項,還得兼顧讀書學習,從國家經濟大勢到最近的新聞熱點,都要了解,不管是聊商業方麵的專業知識,還是茶餘飯後閑談,她都不能“怯場”。
“我還得保護好自己的家庭,你明白嗎?”
要美,要年輕,要懂商業,要應付第三者,這樣聽起來確實是累。豪門生活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輕鬆,豪門闊太太的生活似乎也很艱難。
如果給你一個嫁入豪門的機會,撇開那些雜七雜八的條件,對方長得醜,年齡比你大20歲,提出不合理要求等,除了有錢,他就是個普通人,你會選擇與他結婚嗎?
3
嫁入豪門容易嗎?不容易。普通姑娘嫁入豪門有可能嗎?基本不可能。
有人會說,難道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嗎?嚴格來說,童話中的那個灰姑娘可不是真的“灰姑娘”。她出身於富人家庭,母親、父親先後去世,跟著惡毒的繼母生活,受盡欺負。她住在閣樓裏,可那是豪宅的閣樓;幹著保姆的活,可也能接觸最新款的高級美麗的衣服,以及精致的食物。她雖然生活在逆境中,但是擁有堅毅的品質和豐富的知識。
灰姑娘的故事告訴我們,最後嫁給“王子”的女孩,也是從小在豪門長大,眼界、學識、品位等各方麵都不差。美麗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裏挑一,既美麗又有趣,實屬不易。現在的男男女女都很現實,你挑我,我挑你,挑的可不是外貌,大部分婚姻都是門當戶對的兩個家庭的選擇。
所以,別總想著走捷徑,人生沒有那麽多飛上枝頭做鳳凰的事情。況且,豪門生活不易,如果想當“王的女人”,那你自己就得是“女王”。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隻有自己變得優秀,你才能遇到更優秀的另一半。
先成為“英雄”,更容易當好“公主”。
思維落地:如何找到你的愛情?
提起愛情,女孩子總是會不自覺地陷入對韓劇中的歐巴[14]的幻想。當然,這沒什麽問題。那麽,究竟怎樣在現實中找到你理想的對象呢?
我從遇見理想對象的概率層麵提供一些參考建議。如果你想找一個身材好的人,除了多去健身房,對於健身房的地理位置也要留意,畢竟去健身房健身的人也是良莠不齊的。如果你想嫁入豪門,就不應該天天逛酒吧,因為那裏出現“偽豪門人士”的概率更大。
1.用更科學的方式了解你的愛情需求。
2.在物質世界中劃定標準,進而確定對方可能出現的圈子和時機,保證那些時刻你也在場。這才是比較現實的愛情攻略。
以上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