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阿拉伯數字,相得益彰
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 作者:昆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徐光啟眼中滿是思索之色,提筆在旁邊的紙上又是畫圖又是計算的。
“如此算下來,新的一尺約等於三十三厘米,對木工尺和裁衣尺倒是影響不大,都是單個的,人為調整就是了,
其次是和量地尺相差不到半……厘米,臣計算過一畝、十畝、百畝的誤差都不算大,臣以為新的尺子長度可以按照陛下所說定下來。”
對於徐光啟的表現,崇禎很是滿意。
這個時候的田地麵積可不是後世的那種六百六十平方米,而是有特殊規定:五尺為步,步二百四十為畝,畝百為頃。
如果新尺子誤差過大,整個大明的田地都得重新量,工作量太大了,對賦稅都是極大的影響。
很明顯,徐光啟考慮到了,也驗證過了誤差,才最終得出了可行的結論。
“既然可行,那就按這個標準,重新製定尺子。”
說到這裏,又將桌子上剛剛畫好的尺子樣式遞給了徐光啟。
“這是朕新設計的尺子,你們看看!”
徐光啟接過紙張後,眾人圍了上來,看著紙上的樣式,眾人眼中疑惑。
唯有徐光啟、畢懋康、孫元化三人眼中露出驚異之色。
“徐院長,您這是怎麽了?”
“這尺子有什麽不對嗎?”
聽著眾人的詢問,徐光啟將紙張遞給了眾人:“諸位看看這尺子有什麽不同嗎?”
新式尺子和大明原本的尺寸在樣式上沒有什麽不同。
隻是將原本尺子上用於表示分、寸的星改成了長短橫線,其次是增加了一個毫的刻度,再者就是比原本的尺子上多了一些符號。
而正是這些符號,讓徐光啟三人驚異。
袁可立看著紙上的樣式,疑惑道:“徐院長,這些符號可是有什麽說法?”
“還真是有些來頭!”
接過紙張後,徐光啟提筆在另一張白紙上將符號重新寫了一遍,更容易讓眾人看清楚。
“諸位,這些符號,稱之為天竺數字,現在叫阿拉伯數字,大約在唐朝的時候,這些數字隨著佛學東漸曾傳入過大唐,
但並未被當時的書寫方式所接納,一直未流傳,我也隻是在一些古籍中看到過記錄,
而後大約在南宋的時候,伊斯蘭教又將這些數字帶入中原,但又沒有成功,
這幾年西方一些國家到了大明周邊,我們這些受過西洋學的人接觸,也翻譯了一些西方的算學著作,
因為大明沒有推廣,怕看不懂,也是將這種數字改成了漢字數字,沒想到陛下將這種數字放在了尺子上。”
徐光啟說完又在紙上將阿拉伯對應的數字標上了漢字的一、二、三等以及大寫的壹、貳、叁等等,眾人看的一目了然。
聽了徐光啟的解釋,眾人恍然大悟。
崇禎放下茶杯,淡淡道:“啟用阿拉伯數字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種數字具有筆畫簡單、結構科學、形象清晰、組數簡短的特點。
諸位也看到了,火器、工業的研究,對數字的使用很大,
還有很多的計算,再使用漢字數字書寫上就有些複雜了。
而且,我們最終要與海外諸國接軌,早晚要使用,不如提前用起來。”
眾人皆是點頭,但孫承宗猶豫了一下,低聲道:“陛下,臣還是有些擔心,太祖時因為擔心有人用數字作弊,於是將數字改成了漢字數字,
臣觀看阿拉伯數字也有這種弊端,諸如一可以改成四和七,三可以改成八,五可以改成九等,如果啟用,會不會也被人惡意篡改?”
“孫閣老,您的擔心是對的,但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
聽著孫承宗的擔憂,徐光啟出聲了:“孫閣老,人們為什麽會去篡改數字呢?因為牽扯到利益,
諸如賬冊、魚鱗冊、黃冊、紀年等等,諸如這類的,那還是用漢字數字,或者說采用漢字數字與阿拉伯數字共用,
甚至不用擔心,一套賬本單獨改一處兩處數據,勢必與前後對不上的,這種一查就查出來了。
諸如書的頁數、計量單位等等都可以用阿拉伯數字。
甚至說直接全部改用阿拉伯數字,朝廷下詔時明確惡意修改的處罰,重罰之下,想篡改也得掂量掂量。”
眾人沉默了,在思索著徐光啟的分析,也在思索著阿拉伯數字的可行性。
“陛下,臣以為可行!”
“陛下,阿拉伯數字可以推廣!”
……
片刻之後,眾人就有了迴應,以他們的見識,自然知道用阿拉伯數字的便利性。
隨即徐光啟又給眾人講了一下,阿拉伯數字的書寫和記錄方法,比如位數區分等等。
也是引得眾人嘖嘖稱奇。
“新尺子的樣式直觀,隻要一靠,就能直接讀出測量物體的準確長度。”
“對,不像以前的尺子,寸、分倒是刻了,但隻有第一寸有分,量起來不太直觀!”
“還有,陛下新增了厘、厘……米、毫米,精準性更高!”
“新的長度單位製定,配上阿拉伯數字,相得益彰!”
“陛下大才,新的尺子推廣,幹活速度會大增!”
……
群臣紛紛發表者自己的看法。
這就是這群大佬的能力了,實話實話順帶著拍馬屁,但聽的崇禎很是受用。
“尺子和阿拉伯數字配合了,但朕估計諸位愛卿還不會讀,朕給大家演示一下!”
崇禎說完,隨後拿過木工尺,提起朱筆在上麵寫了幾個數字,將尺子靠在了書案上的鎮紙上。
“新尺子沒有,朕就用這個代替示範一下,這上麵的寸、分,就代表新尺子上的分米和厘米,大家懂這個意思即可。
這個鎮紙就是二十厘米,寬度是五厘米……又五毫米。”
說到這裏,崇禎眉頭皺了皺,現在雖然有小數的概念,但叫法很奇怪。
就在他考慮要不要將小數點的表達方法也一並推廣的時候,一道聲音響起。
“陛下,臣有一個想法。”
眾人循聲望去,發現出聲之人是孫元化,眾人好奇心大起。
崇禎也是好奇道:“孫愛卿有何奇思妙想,說來聽聽!”
“如此算下來,新的一尺約等於三十三厘米,對木工尺和裁衣尺倒是影響不大,都是單個的,人為調整就是了,
其次是和量地尺相差不到半……厘米,臣計算過一畝、十畝、百畝的誤差都不算大,臣以為新的尺子長度可以按照陛下所說定下來。”
對於徐光啟的表現,崇禎很是滿意。
這個時候的田地麵積可不是後世的那種六百六十平方米,而是有特殊規定:五尺為步,步二百四十為畝,畝百為頃。
如果新尺子誤差過大,整個大明的田地都得重新量,工作量太大了,對賦稅都是極大的影響。
很明顯,徐光啟考慮到了,也驗證過了誤差,才最終得出了可行的結論。
“既然可行,那就按這個標準,重新製定尺子。”
說到這裏,又將桌子上剛剛畫好的尺子樣式遞給了徐光啟。
“這是朕新設計的尺子,你們看看!”
徐光啟接過紙張後,眾人圍了上來,看著紙上的樣式,眾人眼中疑惑。
唯有徐光啟、畢懋康、孫元化三人眼中露出驚異之色。
“徐院長,您這是怎麽了?”
“這尺子有什麽不對嗎?”
聽著眾人的詢問,徐光啟將紙張遞給了眾人:“諸位看看這尺子有什麽不同嗎?”
新式尺子和大明原本的尺寸在樣式上沒有什麽不同。
隻是將原本尺子上用於表示分、寸的星改成了長短橫線,其次是增加了一個毫的刻度,再者就是比原本的尺子上多了一些符號。
而正是這些符號,讓徐光啟三人驚異。
袁可立看著紙上的樣式,疑惑道:“徐院長,這些符號可是有什麽說法?”
“還真是有些來頭!”
接過紙張後,徐光啟提筆在另一張白紙上將符號重新寫了一遍,更容易讓眾人看清楚。
“諸位,這些符號,稱之為天竺數字,現在叫阿拉伯數字,大約在唐朝的時候,這些數字隨著佛學東漸曾傳入過大唐,
但並未被當時的書寫方式所接納,一直未流傳,我也隻是在一些古籍中看到過記錄,
而後大約在南宋的時候,伊斯蘭教又將這些數字帶入中原,但又沒有成功,
這幾年西方一些國家到了大明周邊,我們這些受過西洋學的人接觸,也翻譯了一些西方的算學著作,
因為大明沒有推廣,怕看不懂,也是將這種數字改成了漢字數字,沒想到陛下將這種數字放在了尺子上。”
徐光啟說完又在紙上將阿拉伯對應的數字標上了漢字的一、二、三等以及大寫的壹、貳、叁等等,眾人看的一目了然。
聽了徐光啟的解釋,眾人恍然大悟。
崇禎放下茶杯,淡淡道:“啟用阿拉伯數字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種數字具有筆畫簡單、結構科學、形象清晰、組數簡短的特點。
諸位也看到了,火器、工業的研究,對數字的使用很大,
還有很多的計算,再使用漢字數字書寫上就有些複雜了。
而且,我們最終要與海外諸國接軌,早晚要使用,不如提前用起來。”
眾人皆是點頭,但孫承宗猶豫了一下,低聲道:“陛下,臣還是有些擔心,太祖時因為擔心有人用數字作弊,於是將數字改成了漢字數字,
臣觀看阿拉伯數字也有這種弊端,諸如一可以改成四和七,三可以改成八,五可以改成九等,如果啟用,會不會也被人惡意篡改?”
“孫閣老,您的擔心是對的,但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
聽著孫承宗的擔憂,徐光啟出聲了:“孫閣老,人們為什麽會去篡改數字呢?因為牽扯到利益,
諸如賬冊、魚鱗冊、黃冊、紀年等等,諸如這類的,那還是用漢字數字,或者說采用漢字數字與阿拉伯數字共用,
甚至不用擔心,一套賬本單獨改一處兩處數據,勢必與前後對不上的,這種一查就查出來了。
諸如書的頁數、計量單位等等都可以用阿拉伯數字。
甚至說直接全部改用阿拉伯數字,朝廷下詔時明確惡意修改的處罰,重罰之下,想篡改也得掂量掂量。”
眾人沉默了,在思索著徐光啟的分析,也在思索著阿拉伯數字的可行性。
“陛下,臣以為可行!”
“陛下,阿拉伯數字可以推廣!”
……
片刻之後,眾人就有了迴應,以他們的見識,自然知道用阿拉伯數字的便利性。
隨即徐光啟又給眾人講了一下,阿拉伯數字的書寫和記錄方法,比如位數區分等等。
也是引得眾人嘖嘖稱奇。
“新尺子的樣式直觀,隻要一靠,就能直接讀出測量物體的準確長度。”
“對,不像以前的尺子,寸、分倒是刻了,但隻有第一寸有分,量起來不太直觀!”
“還有,陛下新增了厘、厘……米、毫米,精準性更高!”
“新的長度單位製定,配上阿拉伯數字,相得益彰!”
“陛下大才,新的尺子推廣,幹活速度會大增!”
……
群臣紛紛發表者自己的看法。
這就是這群大佬的能力了,實話實話順帶著拍馬屁,但聽的崇禎很是受用。
“尺子和阿拉伯數字配合了,但朕估計諸位愛卿還不會讀,朕給大家演示一下!”
崇禎說完,隨後拿過木工尺,提起朱筆在上麵寫了幾個數字,將尺子靠在了書案上的鎮紙上。
“新尺子沒有,朕就用這個代替示範一下,這上麵的寸、分,就代表新尺子上的分米和厘米,大家懂這個意思即可。
這個鎮紙就是二十厘米,寬度是五厘米……又五毫米。”
說到這裏,崇禎眉頭皺了皺,現在雖然有小數的概念,但叫法很奇怪。
就在他考慮要不要將小數點的表達方法也一並推廣的時候,一道聲音響起。
“陛下,臣有一個想法。”
眾人循聲望去,發現出聲之人是孫元化,眾人好奇心大起。
崇禎也是好奇道:“孫愛卿有何奇思妙想,說來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