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竟和騙相連,騙也能與雅沾邊,豈不成了奇談!不過,這也隻是相對而言,大可不必在字眼的絕對含義上去推敲。這裏在騙字前加上個雅字。無非是取其惡小而又在用心和手段上亦不同於凡俗且頗具有情致而已。這個故事還是50多年前我讀中學時,從一位國文老師口裏聽來的。當然這也是更多年以前的事了。


    清朝晚年,南京城裏有個姓王的,是進士出身,早年曾在雲貴邊境的一個小縣上做過兩任知縣,因不耐邊地苦寒寂寞,便辭去小小縣令官職,投身到曾國藩門下當了一名幕僚。由於他畢竟是進士出身,又頗有氣度見識,因此很受曾國藩器重。幕僚雖不是朝廷命官,也無什麽實權,但由於曾國藩官高爵顯,權重勢大,就是在他府裏當個聽差也比有些知縣還要威風,更何況是他身邊幕僚!不過,王進士圖的倒不是威風而是自在和清閑。過了兩年,盡管曾國藩對他一直都很禮遇,可他總覺寄人籬下就得仰人鼻息,仍不免時常心懷鬱鬱,於是便又辭別曾國藩迴到南京家裏去了。


    王進士酷愛收藏各種古器古玩,尤其喜愛字畫。在他收藏的許多名貴字畫以及古玩中,他最為珍愛的是一把被行家公認的堪稱集詩、書、畫三絕於一扇的扇子。所謂“三絕”,是因為扇麵上的畫是出於元代大畫家倪雲林手筆的寒江獨釣景色圖;另一麵的字是明代大書法家文徵明所寫的柳宗元那首“獨釣寒江雪”的五言絕句詩。這三絕都集於一扇,自然就成為稀世罕有的珍寶,無怪王進士對它也是特別珍愛,平時總是將它深鎖鐵匣,秘不示人,就連他的至親好友向他索觀,他亦不肯輕易拿出。就在那把扇子的扇柄上,還吊有一顆桂圓核般大小的黑骨珠扇墜。那骨珠看去極為平常,似乎顯得和扇子很不相配,隻因它畢竟是扇上原物,王進士就未忍更換。


    王進士有兩個兒子,長子名琳,次子名琅。在他弟兄二人中,王進士特別喜愛的是次子王琅。一來是因王琅年少居幼,合了世人愛幼習俗;二來是由於他聰慧過人,多才好學;再加上他也嗜好古玩,合了父親誌趣。因此,王進士就對他特別鍾愛,把他視如命根。就在王琅剛滿弱冠那年,正逢府考,不料他乘興而去,竟落榜而歸,從此鬱鬱於懷,日漸消瘦。王進士唯恐他抑鬱成疾,便拿出許多銀兩,讓他出外遊曆一番,借此散心解悶,還可增長見識,開闊胸懷。王琅便帶著銀兩整裝北上,渡黃河,曆幽燕,又西訪古都洛陽、西安,遍覽黃河兩岸名勝古跡,曆時將近一年,不料就在次年初夏的返家途中,忽染暴病,死於徐州客旅。


    王進士老年喪愛子,真是悲痛異常,心碎神傷,不數日便形銷骨立,一下老了許多。轉眼到了重陽,王進士的幾位至親好友,為了給他排解哀傷,提酒攜蟹來到他家,陪他一同飲酒賞菊。王進士深感眾情難卻,便強打精神,暫節餘哀,與大家一起因酒酬和。已經冷落了半年多的王進士府裏,這才又有了點融和的氣氛。大家酒酣耳熱談興正濃時,家人忽然匆匆進來稟報,說:“門外來了一位少年公子,自稱是我府二公子的友人,原與二公子有重陽賞菊之約,他為此特從洛陽專程趕來赴約的。”王進士驚詫之餘,不覺又悲從中來,欲哭無淚,隻哽咽問道:“你可告訴他二公子已經病逝。”家人忙答道:“小人已經告訴他了。不想他一聽說後便立刻掩麵痛哭起來,要我通報老爺,他要求拜見老爺一麵,並請準他到二公子靈前一祭。”王進士一聽,又是悲喜交加,忙說:“難得,難得!”立即吩咐家人去請他到客廳相見。王進士剛到客廳坐定,便見家人領著個風神俊秀、衣著鮮潔的少年進入客廳來了。那少年一見王進士,隻叫了一聲“伯父”,便拜倒在地,泣不成聲。王進士已是欲哭無淚,唯有頓足捶胸,在旁親友亦不禁為之淒楚萬分。二人悲痛許久,後經眾親友苦苦相勸,方才忍住悲傷,重新見禮。少年這才說道:“小侄姓張名石字友鬆,世居洛陽,家父也曾出仕聖朝,任過府道之職,去年仲夏,王琅兄來遊洛陽。與小侄邂逅於古董店內,交談中,深感彼此意氣相投,誌趣互合,遂成莫逆。王琅兄在洛陽盤桓10日,小侄每日相隨,未離左右。臨別時,他見小侄手中持有郎世寧所畫、成親王所書扇子一把,索去一觀,當即連聲稱讚,愛不釋手。想古人尚可為知己舍生,小侄何敢吝惜一扇,無奈此扇實乃家父心愛之物,未經請允,不敢自主,因此,小侄當時隻有心懷愧歉,唯喏掩窘。小侄當時與王琅兄有今年重陽在金陵相聚賞菊之約,小侄臨行前已征得家父同意,決定將那把字畫扇送給王琅兄,不料扇已攜來而兄已西去,洛陽一別,竟成永訣,此情此境,能不哀哉!”


    說完,他又不禁欷歔飲泣起來,一麵以袖拭淚,一麵從懷中取出扇子一把,雙手捧到王進士麵前,說道:“這是王琅兄生前臨別時一再稱讚的那把扇子。”王進士接過扇子打開一看,扇麵上畫的是一幅精美絕倫的工筆重彩喜鵲鬧梅,那隻隻喜鵲似欲展翅飛去,朵朵梅花亦似有香氣撲來,確是郎世寧手筆。再翻過另一麵看,一行行字體,遒勁秀挺,氣勢不凡,也確是成親王筆意。王進士不禁暫忘悲痛,連連點頭讚許。眾親友也爭相傳觀,嘖嘖稱歎不已。這時,少年又躬身上前向王進士懇請道:“小侄想備點香燭果點到王琅兄靈前一祭,還望伯父準許。”王進士立即命家人下去備辦一切。不過片刻,家人來報祭禮已備,請少年到靈前行禮。少年便和王進士以及眾親友一同來到靈堂,那少年還未走到拜墊前時便已倒身跪地,膝行而前,接著又俯伏在地,久久悲泣。後來還是王進士親自前去相勸,扶他起來。少年又親手上香化帛,待紙帛燃燒得正旺時,他從王進士手中索迴扇子,走到化帛盆前,將扇子打開,淒然道:“仁兄所愛之扇,弟已攜來,兄既西歸,扇亦當隨兄去,隻如有靈,尚希笑納。”話音剛落,即將扇投入盆內。頓時隻見火苗高竄,把靈堂映得通紅,轉瞬間,扇即化為灰。王進士大出意外,一時間又驚又惜,且感且慰。眾親友無不驚奇,歎為異舉。


    少年祭奠已畢,起身告辭,王進士苦苦將他留住,說:“賢侄遠來赴約,情深義重,自歎小兒命薄,無緣得你這樣益友,你就念在與小兒相交一場,留在舍下多住些日子以慰我心。”少年見他這樣一說,當然不便推辭,也就留下了。


    第二天,王進士在客廳陪少年閑談,在談及古玩、字畫時,少年口若懸河,旁征博引,極有見識。王進士請他鑒賞壁上懸掛字畫,他依次點評,哪是真跡,哪是贗品,又何以區分,如何識別,說得頭頭是道,無可辯駁。王進士對他的廣聞博識和非凡才華驚訝不已,便問道:“我家藏有倪雲林畫扇一把,另麵為文徵明所書柳宗元詩句,我一向是敝帚自珍,平時極為愛惜,從不輕易示人,所不解的是:想倪、文原不同時,且相隔百年,此扇何以在倪畫好後竟留空這麽多年後才又由文來補上題字?”少年忙謙恭答道:“小侄也曾聽王琅兄多次談及此扇,若伯伯不棄,請將古扇取出賜小侄一觀,以飽眼福。”王進士立即傳話進去,命人將扇取出遞給少年。少年接過手去,輕輕打開扇子,將扇子畫麵、字麵翻來覆去,仔仔細細地看了幾遍,然後又將扇墜也仔細審視片刻,這才發出一聲讚歎:“真是稀世珍品!”隨即便將扇子折好雙手奉還給王進士,說道:“適才伯父所問為何留待文徵明來題字的事,小侄想起來了:家父數年前曾對小侄談起過一件事。說他老人家在翰林院任編修時,曾看到一本有關記載收藏字畫的《秘笈》,那《秘笈》上對這把扇就曾有過記載,說倪雲林當時將扇畫好並欲題詩時,這才發覺自己適才所定意境與柳宗元的‘獨釣寒江雪’那首五絕詩的意境相合,而柳詩已成絕唱,他雖多番苦思苦吟,終覺超不過柳詩,他一向情性孤高,又羞於照錄,因此便擱置下來,留空未書,直至他死時,這扇子的題字麵依然空著。他死後這柄畫扇便流落到社會上,不明下落,不料卻由百年後的文徵明來將字補上,寫的又仍隻是柳宗元的那首五言絕句。而今這扇又落到伯父手裏,這莫非是扇已有靈,特意來投,便成天授!”他一席話,聽得王進士又喜又驚,滿懷的悲傷也因此而衝淡許多。


    午飯後,少年稱說要去南京街上看看,便出府去了,直至晚上初更已過方才迴府。深夜,王進士一覺醒來,見庭外客房燈還亮著,燭光人影似在看書,他不禁暗暗讚歎道:“‘博學皆由苦讀來’,此語不虛,這後生也真難得。”


    第二天早飯後,少年說他想去遊莫愁湖,便辭過王進士出府去了。下午迴來時,手裏提了一簍活鮮鮮的大蟹,一進門就對王進士說道:“小侄迴來時,在街上碰到賣太湖大蟹的,小侄便順便買了一簍迴來給伯父佐酒,不知伯父喜食蟹否?”王進士生平最愛吃蟹,這下正投其所好,他滿懷高興,立即吩咐家人送廚備辦。晚飯時,家人端上一大盤煮好的大蟹,另配幾碟小菜、一壺美酒,二人邊吃蟹,邊飲酒,邊談論,興味盎然。酒過數巡,少年忽然將話題一轉,又提起那柄扇來,說道:“小侄昨夜偶然想及,伯父所藏倪雲林畫扇上文徵明所用的那顆印章,小侄過去似未曾見過,望伯父再賜一觀。”王進士毫不遲疑地立即吩咐在旁伺候的婢女去至內室將扇子取了出來,少年打開扇子,將文徵明落款印章仔細看了片刻,說道:“這印章小侄過去確未曾見過,想當是他晚年才使用的。”接著又將扇麵高舉過頭,仰起麵來迎著後麵燭光細細看去,正看得出神時,不料腦後發辮之根已觸及燭苗,隻聽“唿”然一響,閃起一團火焰,少年頭發已著火燃了起來!少年急忙抬手護痛,慌亂之中又突將燭台掀翻,廳裏頓成一片漆黑,隻散發著毛發的焦臭氣味。等家人將滅燭重新點上時,隻見少年腦後發辮半已燒焦,燭油灑滿襟袖,樣子顯得十分狼狽。王進士顯得歉疚萬分,不知如何撫慰才是。少年似乎毫未在意,將手中的扇子輕輕折好,雙手奉還王進士。王進士在這樣的情況下,哪裏還有心情去鑒賞字畫、印章,忙將扇子遞給婢女送迴房裏去了。


    第二天一清早,少年就出府去了,直至晚上都未迴府,王進士雖說有些惦掛,卻也並未在意。直至第三天仍不見少年迴來,這才感到詫異起來。正在這時,打掃客房的婢女手持一個紙封前來稟報,說她在客房床枕下發現這個紙封,特拿來請老爺過目。王進士忙接過一看,隻見那紙封用端秀的柳體寫著:“王老大人親啟”六字,他不覺一詫,忙又將封拆開,抽出內箋一看,隻見箋上行書寫出:


    <span style="font-family:fangsong_gb2312;">  王老大人台鑒:<span style="font-family:fangsong_gb2312;">我非張石,亦非出身世家,實乃江湖一騙子耳。因酷愛字畫成癖,而又無錢購置,實出無奈,始出此下策。久聞老大人藏有倪雲林畫扇一把,欲得之心如饑似渴,籌謀數載,俟機兩年,今始如願,意已足矣。扇上所係骨墜,老大人想猶未識,此乃通天獨角靈犀之角尖所作,其性至涼,能治因熱所致之各種絕症,用以入藥,不須磨刮,隻需將墜浸藥三蕩,立即起死迴生;佩之入山,能驅虎豹,可避瘴毒,誠天下之至寶也,價值當數倍於畫扇。我雖小人,然所愛在畫,不重財寶也,謹以奉還,亦贖罪於萬一。


    <span style="font-family:fangsong_gb2312;">  又:日前所焚郎世寧畫扇,乃我所仿摹,並非真品,老大人不必價懷。


    <span style="font-family:fangsong_gb2312;">  <strong>謹此拜白恕不具名</strong>


    王進士看完後真感魄動心驚,一時間,情激意蕩。思緒滿懷,竟辨不出是什麽滋味來了。他木然片刻,又將紙封破開一看,見骨墜確在封裏。他叫人將畫扇取出一看,隻見扇形雖似,而質地已非,字畫雖亦逼真,但細細一看,仍不難看出是出自仿摹。他這才恍然大悟:那少年是自稱遠來赴約以示其信,設祭哭拜以示其誠,靈前焚扇以示其義,堂前論畫以示其博,這樣就已完全取得了自己的敬重和深信,為他騙術的得逞打開了重重鎖禁。那人先求賞扇,為的是識別扇形字畫以便仿製;毀發滅燭乃是謀得換扇時機。整個過程,用心之細密,行術之奇詭,令人毛骨悚然,驚心咋舌!王進士為此悵然若失,嗟歎終宵。


    第二天,王進士的幾位至親好友得知,都來相探,王進士便將失扇原委一一告訴大家後,不覺有感於懷地歎道:“此子用心雖屬狡惡,所行亦屬可鄙,但狡鄙中不無雅意,也可算是個雅騙了,我痛惜的倒不在於畫扇,而是此子的失足迷途。以他的機敏才智,若用於正,何愁不成大器!真是美人墮風塵,英雄伏草莽。令人痛心,令人慨歎!”王進士一番話,說得眾人莫不嗟歎感慨,為那人歎息不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異形三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聶雲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聶雲嵐並收藏異形三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