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3-03-23
第三十三章第一步
永州新政在最開始之時,其實並沒有什麽大的動作,要說有,也就是整肅衙門。
原有的差役、捕快和文吏等被清退一半,但除了個別百姓深惡而痛絕之的人被查辦之外,其他那些不幹不淨的人都沒有受到追究,而是讓他們退出衙門另謀生計。在一刀切掉半個衙門之後,永州政務並沒有受到什麽不利的影響。有衙門老手陳敬齋的坐鎮,辦事效率反而有所提升。陳敬齋用了半個月梳理衙門各項事務,修改了衙門各部門的章程條例,衙門風氣為之一改。
衙役胥吏大部分都來自於普通家庭,沒受過正式教育。當然,也有少部分人熟讀四書五經,但由於道德缺陷或學識不足等問題,無法進入仕途,隻得接受衙役胥吏的角色。雖然大部分衙役胥吏沒有好的教育經曆,但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工作所需的文書和算數等技巧。除了掌握這些基本技能之外,他們還熟悉製度和規則,通曉官場上的明裏暗裏的各色規矩。
從整個社會來講,衙役胥吏的地位是比較低的。大名帝國一度還不讓他們參加科舉考試,這可是一項連老實巴交的農民也擁有的機會,隻要農民願意去交報名費的話。一般民眾不信任、懼怕,甚至討厭衙役胥吏,而高級官員則鄙視他們。然而,盡管他們到處不受歡迎,他們卻仍然是官僚體係中最根本的一個階層。
自從華夏人發明造紙術,行政管理技術擺月兌了竹簡木簡的局限,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上行、下行的各種文書,還有各種記錄、備要等等成為例行公事,通常還需要製作各種副本。每種文件都有獨特格式,不得有絲毫偏差。這使得大多數官員都懼怕“案牘勞形”,大唐劉禹錫曾在他的傳世名作《陋室銘》中欣喜歎曰:“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但這些難不倒衙役胥吏,他們熟悉各種文書,精通那些煩瑣的細節,所以官員對他們一麵鄙視,一麵依賴,於是他們便成為官僚體製內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某種程度上講,大名帝國的行政管理就是被這一部分人所操控。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帶給帝國治理的不是什麽好的影響。他們總是使用欺騙、蒙蔽、行詐、勾結等技巧,又或者選擇性地執行分派給他們的任務,來達到自己營私舞弊的目的。在軟弱無能或者生疏散漫的官員治下,他們甚至獲得比官員更大的隱性權力。
王伯安、陳敬齋和曾守山等人對此都有相當深的了解和感受,為此,曾守山第一步就是整肅衙門。永州新政不可能憑借這些人去實施,如果依靠衙役胥吏去推行新政,好事也會變成壞事。沒有一支同心同德得心應手的官員和胥吏隊伍,新政隻會落得像王荊公變法一樣的下場————既不能給百姓帶來實效,又會留下千古罵名,還讓後來有誌圖新之人束手束腳。曾守山知道,對於自己要建立的新政本來就沒有類似的成功或失敗的經曆可供參考,需要不斷模索著前進,而原有的胥吏隻會成為自己的絆腳石。
當然,曾守山他們也了解到,很多官員都曾整肅過衙門,但效果不佳。當官員使用雷霆手段時,衙役胥吏皆斂手以待,風頭一過他們又重拾故技。絕大多數官員不耐煩終日裏和衙役胥吏作鬥爭,新官上任幾把火之後,慢慢就看淡了,所以官員和胥吏的鬥爭往往都是以官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告終。陳敬齋曾經總結過,衙役胥吏之所以成為官僚體係中的痼疾,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因為衙役胥吏們都知道,官府的運行離不開他們,這是他們最大的倚仗;二是因為,從古至今這些人都沒有被重視過,他們對官府沒有主人翁的意識,無須顧忌聲望、道德,唯一關心的便是私利。
曾守山從一開始就沒想過留下這批衙役胥吏,隻是不能一下子把他們全部撤掉,於是留下一半相對可靠之人,交由王伯安和陳敬齋去改造。如果能把他們改造到自己需要的地步,就留而用之,如果不是則徐徐替換之,最終來個徹底換血。所以曾守山在裁撤衙役胥吏的同時啟動新人培訓計劃。
新人培訓將由王伯安和陳敬齋共同負責。王伯安主要發揚闡述儒家經典的義理,名教自有可樂,讓人擺月兌以儒學作敲門磚的局麵,迴歸到真正的儒家氣節。當然此一節最是微妙,若空喊口號,徒增虛浮,所以要讓人找到心之所歸,心之所守,隻有這樣才會有真正的儒家氣節。而王伯安先生的良知之學正堪擔此重任;陳敬齋主要是製定更切實際的章程條例,以及培訓新人在此章程條例之下積極有效地工作。陳敬齋精於此道,對原有的章程條例之利弊以及背後的利益驅使都了如指掌,是以他來做此事最是能有的放矢,切中時弊。換句話說,新人的培訓主要由正人心和嚴製度兩方麵組成。
而為了配合,曾守山決定並通過知府衙門向世人宣布:衙役胥吏基準月餉在六到八兩,基本上保證在當時物價水平下,一人擔任衙役胥吏便可使四口之家過上相對富裕的生活,如果不是太奢侈的話。並承諾,衙役胥吏可直接進入仕途,清廉正直、工作出色者可得到進一步提拔,成為品級官員,進入官員序列。
永州新政的第一步,對於世人來說便已是驚濤駭浪。胥吏高薪、胥吏進官員序列,這些東西沒聽過,也沒想過,見過世麵的人更知道,這些措施和朝廷的法度嚴重不符,這也許隻是地方長官一時興起之作。永州人對此議論紛紛,很多人認為這些隻是永州新任官員燒的幾把火,當不得真,說不定沒過幾天就被朝廷駁斥叫停。所以官府告示出,新政第一個措施得到的懷疑譏諷遠比支持褒獎多。
開始之時,幾乎沒有什麽人來應聘衙役胥吏的預科生。沒什麽文化的人不敢來試,苦讀四書五經的人不屑來試。但曾守山等人卻一點也不著急,他知道朝廷科途一停,大批寒家士子將被生計所困,對他們來說一月六到八兩的薪水會像剛出鍋的迴鍋肉一樣有吸引力。即便不是如此,大量滯擁於下,自認科舉無望之士也將聞風而動,隻是暫時對官府新令疑惑不定而已。
新吏培訓計劃雖然沒有明文規定報名者一定要是士子,但在條件默認下,讀書士子肯定最有機會,目不識丁之人如何能做得衙役胥吏。在這個世上,教育千百年來被儒家所壟斷,所以讀書士子大多是儒家文化的擁躉。而這正是曾守山所樂意看到的,儒家的義理對於他的新政可以提供信仰的支持和必要的精神要素,例如:恭敬、仁義、自律、慎獨、剛毅、中庸等等。如果教育不是被儒家這般入世之學,而是被佛道等出世之學壟斷霸占,必將增加他新政的難度。
一半衙役胥吏被裁,引起了這個群體的強烈不滿。但在山字營的武力控製和王伯安、陳敬齋這等老手麵前,他們也無能如何。一度的消極抵抗讓陳敬齋等人無聲的化解,一些居心叵測,暗中慫恿挑撥之人被無情鎮壓,留下來的那部分人終於認識到,永州新任官員不像是鬧著玩的。在此情況下,消極反抗的意識迅速被危機意識所取代。沒有被裁撤的衙役胥吏很快看清楚了,如果不按照曾守山他們說的做,自己的飯碗可能不保。即使要想搞花樣也得等這陣風過了以後再說。很可惜的是,他們期盼的那天非但一直沒有出現,反而聽聞新的衙役胥吏正在培養當中。在任的衙役胥吏沒有太多猶豫,他們迅速拿起陳敬齋發給他們的條例手冊悉心研讀起來。
二月二十七日之後,曾守山、王伯安等人入主永州。他們送給永州人的第一份禮物是晁家勢力的崩塌。永州人津津樂道於曾經不可一世的晁家一夜之間灰飛煙滅,稱之為大快人心的壯舉,甚至有人還當街放鞭炮。山字營掃除晁家的行動過於機密,且毫無征兆,永州人根本沒有做好迎接大事件的心理準備。一夜馬蹄聲之後,需要永州人做的隻是驚歎、歡唿和接受適應。
二十七日之後山字營又連續鏟除晁家在永州各縣的勢力,並順便一舉蕩平江湖幫派和地下勢力,緊接著裁撤一半衙役胥吏。絕大部分永州人毫不吝嗇地誇讚曾家和山字營的一係列行動。無論晁家也好,江湖幫派也好,又或衙役胥吏,老百姓對他們都不喜歡甚至是厭惡,但一直以來,對這些人又無可奈何。這些勢力很多年一直深刻影響著永州的秩序,他們從舊有體係中滋生出來,又慢慢地滲透和改變原來的體係;他們一方麵破壞著帝國努力構建的秩序,另一方麵又在無形之中建立以他們為主導的秩序。事實上,這些事物並不是永州獨有的,他們普遍存在於各府、縣。在這些勢力盛行之時,永州其實也不是沒有秩序,更沒有陷入完全的混亂之中,但百姓對他們還是有一種無端的抗拒和反感————原因也許並不複雜,這些非官方秩序會給百姓帶來一種不安全感。
大部分人不會去思考其中的彎彎曲曲,他們隻有一種直觀的印象————是曾家和山字營消滅了他們不喜歡的勢力,也許青天就要來了。即便一些消息靈通,心思細膩之人,他們也隻停留在驚歎山字營和曾家的周詳計劃與雷霆霹靂手段。除了曾守山和王伯安等永州核心人物,幾乎不會有人用永州新政這個詞語去形容這個地方的新變化。沒有人會覺察到地處一隅的永州正在經曆著劃時代的變革,他們正走上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鏟除晁家、江湖幫派和裁減衙役胥吏之後,山字營迅速接管了他們留下來的秩序真空。曾守山等人的新政暫時止步於此,沒有進一步的動作。在這一步中,永州的利益格局沒有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出現的利益調整也隻限於永州府城和各縣城,對農村鄉下根本沒有什麽影響。晁家以及相關勢力、江湖幫派和衙役胥吏是新政第一步的受害者,不過這一部分人在三百萬永州人中隻能算是微不足道。更重要的是在這一次行動中曾守山和山字營完全處於正義的一麵,占據了顯而易見的道義高地。所以曾守山等人沒有遇到真正強勁的反抗,永州的局麵沒有出現任何的不安,與此相反的是,對晁家、江湖幫派和衙役胥吏秋風掃落葉般的打擊為新任永州官員贏得普遍的讚譽。
倒是李潔鑾老大人在曾守山去拜訪他的時候,提出了疑問:“守山,我看你不像是僅僅為了鏟除晁家那麽簡單。”
曾守山做出一臉茫然狀:“您何出此言?”
李潔鑾嗬嗬笑道:“你少跟我裝傻充愣。要不是我猜想的那樣,你怎麽會對衙役胥吏痛下殺手?”
曾守山憨憨笑道:“晁家和江湖幫派、衙役胥吏相互勾結,證據確鑿,我不追究不行啊。”
李潔鑾很明顯不接受他的解釋,不過他也隻是感覺到不對,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他也沒揪著曾守山繼續問下去。不管怎麽說,曾守山迴到永州還是讓李老大人非常高興的。晁家在永州一手遮天,李潔鑾也是非常看不慣,這一次曾守山一迴來就讓晁家成為曆史,這讓李老大人大出一口氣。尤其讓他高興的是,曾守山說李思齊在山字營最初折騰不休,經常被打被罰,現在總算熬過來了,慢慢習慣了軍旅生活。現在李思齊每天和山字營將士一起作息、訓練和行軍,唯一不同的就是他跟著蘇通舉處理文書,不用參戰。聽說孫子受的那些苦,又聽聞已改邪歸正,李老大人老淚縱橫。曾守山走的時候,李潔鑾拉住他連聲稱謝,末了,又托曾守山讓孫子有時間寫信迴來。李思齊自入了山字營從來沒有寫過信迴家,曾守山知道這小子對他爺爺還有怨氣。看著李潔鑾老人的苦苦思盼神情,曾守山收起笑容,認真地道,他會的。
………………………………………………
王伯安、陳敬齋和寧有文等人入主永州伊始,百事待舉,昏天黑地地忙碌十餘天之後,諸事逐漸步入正軌。
曾守山基本不管政事。王伯安也放手讓陳敬齋去管理永州大小事務,陳敬齋的執行能力和嫻熟的政事技巧讓王伯安都大為歎服。王伯安跟曾守山說,難怪你此前那般推崇陳敬齋,果然乃經世之才。陳敬齋對王伯安更是敬服,王學的名望和王伯安在九江府的成功,讓陳敬齋仰慕不已。處理政事之餘,陳敬齋逮住空便請教王伯安,王伯安也不藏私,把他治民治事的心得傾囊相授。陳敬齋本就優於理事,跟隨曾守誠多年,深得曾家一門為官治世的要領,如今更得王伯安指點,越發遊刃有餘。
王伯安在永州城裏隻待了十五天,隨後迴到了楠山之上的楚園。永州府的政事正式交由陳敬齋負責,王伯安遙控新政大綱,把握節奏而已。
橙步縣令盛軒淮已在楠山腳下尋下幾處空廢的民居,那裏將作為胥吏預科生的培訓基地。一百名準衙役胥吏已被送往楠山腳下,他們將在那跟隨王伯安先生研習學問。畢業時間不定,短則十天,長則三月半載,是否有資格畢業全由王伯安先生說了算。王先生準予畢業之後,這些人將迴到永州城接受陳敬齋的第二期培訓,隻有拿到兩次畢業證明方可正式上崗。隻要能在王伯安那順利畢業、進入第二期培訓的人,在上崗之前的實習期都可領到三兩銀子一月。
曾守山親自帶人護送王伯安迴楠山。楠山腳下,王伯安、曾守山、盛軒淮和付十錢立於一處山坡之上。身後是連綿山脈,一山之上更有一山。
盛軒淮手指前方一片平地跟曾守山笑道:“曾大人,你看此處如何?”他受命在楠山腳下尋找建書院的地址,今日趁王伯安、曾守山等人迴橙步便帶他們來實地查看。
曾守山搖頭道:“地方太窄。”
付十錢訝道:“五少爺,這塊地方不小啊,足夠建一座不小的書院了。”曾守山和王伯安等人決定在楠山腳下建造一所書院,以供培訓官吏之用。這樣既方便王伯安先生養病,又能不誤講學授課。付十錢是楠山牧場的開創者之一,選址建房方麵自然經驗豐富,盛軒淮選定的地方在他看來絕對能夠符合建書院的要求。
王伯安也認為此地方位、地勢都不錯,但曾守山還是搖頭笑道:“太小。盛大人,有沒有備選之地啊?”
盛軒淮奇怪地看了一眼曾守山,見他態度堅定,於是道:“順著山腳往東北再走三裏地有一處地方比這大得多,曾大人想去看看?”
第三十三章第一步
永州新政在最開始之時,其實並沒有什麽大的動作,要說有,也就是整肅衙門。
原有的差役、捕快和文吏等被清退一半,但除了個別百姓深惡而痛絕之的人被查辦之外,其他那些不幹不淨的人都沒有受到追究,而是讓他們退出衙門另謀生計。在一刀切掉半個衙門之後,永州政務並沒有受到什麽不利的影響。有衙門老手陳敬齋的坐鎮,辦事效率反而有所提升。陳敬齋用了半個月梳理衙門各項事務,修改了衙門各部門的章程條例,衙門風氣為之一改。
衙役胥吏大部分都來自於普通家庭,沒受過正式教育。當然,也有少部分人熟讀四書五經,但由於道德缺陷或學識不足等問題,無法進入仕途,隻得接受衙役胥吏的角色。雖然大部分衙役胥吏沒有好的教育經曆,但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工作所需的文書和算數等技巧。除了掌握這些基本技能之外,他們還熟悉製度和規則,通曉官場上的明裏暗裏的各色規矩。
從整個社會來講,衙役胥吏的地位是比較低的。大名帝國一度還不讓他們參加科舉考試,這可是一項連老實巴交的農民也擁有的機會,隻要農民願意去交報名費的話。一般民眾不信任、懼怕,甚至討厭衙役胥吏,而高級官員則鄙視他們。然而,盡管他們到處不受歡迎,他們卻仍然是官僚體係中最根本的一個階層。
自從華夏人發明造紙術,行政管理技術擺月兌了竹簡木簡的局限,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上行、下行的各種文書,還有各種記錄、備要等等成為例行公事,通常還需要製作各種副本。每種文件都有獨特格式,不得有絲毫偏差。這使得大多數官員都懼怕“案牘勞形”,大唐劉禹錫曾在他的傳世名作《陋室銘》中欣喜歎曰:“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但這些難不倒衙役胥吏,他們熟悉各種文書,精通那些煩瑣的細節,所以官員對他們一麵鄙視,一麵依賴,於是他們便成為官僚體製內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某種程度上講,大名帝國的行政管理就是被這一部分人所操控。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帶給帝國治理的不是什麽好的影響。他們總是使用欺騙、蒙蔽、行詐、勾結等技巧,又或者選擇性地執行分派給他們的任務,來達到自己營私舞弊的目的。在軟弱無能或者生疏散漫的官員治下,他們甚至獲得比官員更大的隱性權力。
王伯安、陳敬齋和曾守山等人對此都有相當深的了解和感受,為此,曾守山第一步就是整肅衙門。永州新政不可能憑借這些人去實施,如果依靠衙役胥吏去推行新政,好事也會變成壞事。沒有一支同心同德得心應手的官員和胥吏隊伍,新政隻會落得像王荊公變法一樣的下場————既不能給百姓帶來實效,又會留下千古罵名,還讓後來有誌圖新之人束手束腳。曾守山知道,對於自己要建立的新政本來就沒有類似的成功或失敗的經曆可供參考,需要不斷模索著前進,而原有的胥吏隻會成為自己的絆腳石。
當然,曾守山他們也了解到,很多官員都曾整肅過衙門,但效果不佳。當官員使用雷霆手段時,衙役胥吏皆斂手以待,風頭一過他們又重拾故技。絕大多數官員不耐煩終日裏和衙役胥吏作鬥爭,新官上任幾把火之後,慢慢就看淡了,所以官員和胥吏的鬥爭往往都是以官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告終。陳敬齋曾經總結過,衙役胥吏之所以成為官僚體係中的痼疾,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因為衙役胥吏們都知道,官府的運行離不開他們,這是他們最大的倚仗;二是因為,從古至今這些人都沒有被重視過,他們對官府沒有主人翁的意識,無須顧忌聲望、道德,唯一關心的便是私利。
曾守山從一開始就沒想過留下這批衙役胥吏,隻是不能一下子把他們全部撤掉,於是留下一半相對可靠之人,交由王伯安和陳敬齋去改造。如果能把他們改造到自己需要的地步,就留而用之,如果不是則徐徐替換之,最終來個徹底換血。所以曾守山在裁撤衙役胥吏的同時啟動新人培訓計劃。
新人培訓將由王伯安和陳敬齋共同負責。王伯安主要發揚闡述儒家經典的義理,名教自有可樂,讓人擺月兌以儒學作敲門磚的局麵,迴歸到真正的儒家氣節。當然此一節最是微妙,若空喊口號,徒增虛浮,所以要讓人找到心之所歸,心之所守,隻有這樣才會有真正的儒家氣節。而王伯安先生的良知之學正堪擔此重任;陳敬齋主要是製定更切實際的章程條例,以及培訓新人在此章程條例之下積極有效地工作。陳敬齋精於此道,對原有的章程條例之利弊以及背後的利益驅使都了如指掌,是以他來做此事最是能有的放矢,切中時弊。換句話說,新人的培訓主要由正人心和嚴製度兩方麵組成。
而為了配合,曾守山決定並通過知府衙門向世人宣布:衙役胥吏基準月餉在六到八兩,基本上保證在當時物價水平下,一人擔任衙役胥吏便可使四口之家過上相對富裕的生活,如果不是太奢侈的話。並承諾,衙役胥吏可直接進入仕途,清廉正直、工作出色者可得到進一步提拔,成為品級官員,進入官員序列。
永州新政的第一步,對於世人來說便已是驚濤駭浪。胥吏高薪、胥吏進官員序列,這些東西沒聽過,也沒想過,見過世麵的人更知道,這些措施和朝廷的法度嚴重不符,這也許隻是地方長官一時興起之作。永州人對此議論紛紛,很多人認為這些隻是永州新任官員燒的幾把火,當不得真,說不定沒過幾天就被朝廷駁斥叫停。所以官府告示出,新政第一個措施得到的懷疑譏諷遠比支持褒獎多。
開始之時,幾乎沒有什麽人來應聘衙役胥吏的預科生。沒什麽文化的人不敢來試,苦讀四書五經的人不屑來試。但曾守山等人卻一點也不著急,他知道朝廷科途一停,大批寒家士子將被生計所困,對他們來說一月六到八兩的薪水會像剛出鍋的迴鍋肉一樣有吸引力。即便不是如此,大量滯擁於下,自認科舉無望之士也將聞風而動,隻是暫時對官府新令疑惑不定而已。
新吏培訓計劃雖然沒有明文規定報名者一定要是士子,但在條件默認下,讀書士子肯定最有機會,目不識丁之人如何能做得衙役胥吏。在這個世上,教育千百年來被儒家所壟斷,所以讀書士子大多是儒家文化的擁躉。而這正是曾守山所樂意看到的,儒家的義理對於他的新政可以提供信仰的支持和必要的精神要素,例如:恭敬、仁義、自律、慎獨、剛毅、中庸等等。如果教育不是被儒家這般入世之學,而是被佛道等出世之學壟斷霸占,必將增加他新政的難度。
一半衙役胥吏被裁,引起了這個群體的強烈不滿。但在山字營的武力控製和王伯安、陳敬齋這等老手麵前,他們也無能如何。一度的消極抵抗讓陳敬齋等人無聲的化解,一些居心叵測,暗中慫恿挑撥之人被無情鎮壓,留下來的那部分人終於認識到,永州新任官員不像是鬧著玩的。在此情況下,消極反抗的意識迅速被危機意識所取代。沒有被裁撤的衙役胥吏很快看清楚了,如果不按照曾守山他們說的做,自己的飯碗可能不保。即使要想搞花樣也得等這陣風過了以後再說。很可惜的是,他們期盼的那天非但一直沒有出現,反而聽聞新的衙役胥吏正在培養當中。在任的衙役胥吏沒有太多猶豫,他們迅速拿起陳敬齋發給他們的條例手冊悉心研讀起來。
二月二十七日之後,曾守山、王伯安等人入主永州。他們送給永州人的第一份禮物是晁家勢力的崩塌。永州人津津樂道於曾經不可一世的晁家一夜之間灰飛煙滅,稱之為大快人心的壯舉,甚至有人還當街放鞭炮。山字營掃除晁家的行動過於機密,且毫無征兆,永州人根本沒有做好迎接大事件的心理準備。一夜馬蹄聲之後,需要永州人做的隻是驚歎、歡唿和接受適應。
二十七日之後山字營又連續鏟除晁家在永州各縣的勢力,並順便一舉蕩平江湖幫派和地下勢力,緊接著裁撤一半衙役胥吏。絕大部分永州人毫不吝嗇地誇讚曾家和山字營的一係列行動。無論晁家也好,江湖幫派也好,又或衙役胥吏,老百姓對他們都不喜歡甚至是厭惡,但一直以來,對這些人又無可奈何。這些勢力很多年一直深刻影響著永州的秩序,他們從舊有體係中滋生出來,又慢慢地滲透和改變原來的體係;他們一方麵破壞著帝國努力構建的秩序,另一方麵又在無形之中建立以他們為主導的秩序。事實上,這些事物並不是永州獨有的,他們普遍存在於各府、縣。在這些勢力盛行之時,永州其實也不是沒有秩序,更沒有陷入完全的混亂之中,但百姓對他們還是有一種無端的抗拒和反感————原因也許並不複雜,這些非官方秩序會給百姓帶來一種不安全感。
大部分人不會去思考其中的彎彎曲曲,他們隻有一種直觀的印象————是曾家和山字營消滅了他們不喜歡的勢力,也許青天就要來了。即便一些消息靈通,心思細膩之人,他們也隻停留在驚歎山字營和曾家的周詳計劃與雷霆霹靂手段。除了曾守山和王伯安等永州核心人物,幾乎不會有人用永州新政這個詞語去形容這個地方的新變化。沒有人會覺察到地處一隅的永州正在經曆著劃時代的變革,他們正走上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鏟除晁家、江湖幫派和裁減衙役胥吏之後,山字營迅速接管了他們留下來的秩序真空。曾守山等人的新政暫時止步於此,沒有進一步的動作。在這一步中,永州的利益格局沒有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出現的利益調整也隻限於永州府城和各縣城,對農村鄉下根本沒有什麽影響。晁家以及相關勢力、江湖幫派和衙役胥吏是新政第一步的受害者,不過這一部分人在三百萬永州人中隻能算是微不足道。更重要的是在這一次行動中曾守山和山字營完全處於正義的一麵,占據了顯而易見的道義高地。所以曾守山等人沒有遇到真正強勁的反抗,永州的局麵沒有出現任何的不安,與此相反的是,對晁家、江湖幫派和衙役胥吏秋風掃落葉般的打擊為新任永州官員贏得普遍的讚譽。
倒是李潔鑾老大人在曾守山去拜訪他的時候,提出了疑問:“守山,我看你不像是僅僅為了鏟除晁家那麽簡單。”
曾守山做出一臉茫然狀:“您何出此言?”
李潔鑾嗬嗬笑道:“你少跟我裝傻充愣。要不是我猜想的那樣,你怎麽會對衙役胥吏痛下殺手?”
曾守山憨憨笑道:“晁家和江湖幫派、衙役胥吏相互勾結,證據確鑿,我不追究不行啊。”
李潔鑾很明顯不接受他的解釋,不過他也隻是感覺到不對,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他也沒揪著曾守山繼續問下去。不管怎麽說,曾守山迴到永州還是讓李老大人非常高興的。晁家在永州一手遮天,李潔鑾也是非常看不慣,這一次曾守山一迴來就讓晁家成為曆史,這讓李老大人大出一口氣。尤其讓他高興的是,曾守山說李思齊在山字營最初折騰不休,經常被打被罰,現在總算熬過來了,慢慢習慣了軍旅生活。現在李思齊每天和山字營將士一起作息、訓練和行軍,唯一不同的就是他跟著蘇通舉處理文書,不用參戰。聽說孫子受的那些苦,又聽聞已改邪歸正,李老大人老淚縱橫。曾守山走的時候,李潔鑾拉住他連聲稱謝,末了,又托曾守山讓孫子有時間寫信迴來。李思齊自入了山字營從來沒有寫過信迴家,曾守山知道這小子對他爺爺還有怨氣。看著李潔鑾老人的苦苦思盼神情,曾守山收起笑容,認真地道,他會的。
………………………………………………
王伯安、陳敬齋和寧有文等人入主永州伊始,百事待舉,昏天黑地地忙碌十餘天之後,諸事逐漸步入正軌。
曾守山基本不管政事。王伯安也放手讓陳敬齋去管理永州大小事務,陳敬齋的執行能力和嫻熟的政事技巧讓王伯安都大為歎服。王伯安跟曾守山說,難怪你此前那般推崇陳敬齋,果然乃經世之才。陳敬齋對王伯安更是敬服,王學的名望和王伯安在九江府的成功,讓陳敬齋仰慕不已。處理政事之餘,陳敬齋逮住空便請教王伯安,王伯安也不藏私,把他治民治事的心得傾囊相授。陳敬齋本就優於理事,跟隨曾守誠多年,深得曾家一門為官治世的要領,如今更得王伯安指點,越發遊刃有餘。
王伯安在永州城裏隻待了十五天,隨後迴到了楠山之上的楚園。永州府的政事正式交由陳敬齋負責,王伯安遙控新政大綱,把握節奏而已。
橙步縣令盛軒淮已在楠山腳下尋下幾處空廢的民居,那裏將作為胥吏預科生的培訓基地。一百名準衙役胥吏已被送往楠山腳下,他們將在那跟隨王伯安先生研習學問。畢業時間不定,短則十天,長則三月半載,是否有資格畢業全由王伯安先生說了算。王先生準予畢業之後,這些人將迴到永州城接受陳敬齋的第二期培訓,隻有拿到兩次畢業證明方可正式上崗。隻要能在王伯安那順利畢業、進入第二期培訓的人,在上崗之前的實習期都可領到三兩銀子一月。
曾守山親自帶人護送王伯安迴楠山。楠山腳下,王伯安、曾守山、盛軒淮和付十錢立於一處山坡之上。身後是連綿山脈,一山之上更有一山。
盛軒淮手指前方一片平地跟曾守山笑道:“曾大人,你看此處如何?”他受命在楠山腳下尋找建書院的地址,今日趁王伯安、曾守山等人迴橙步便帶他們來實地查看。
曾守山搖頭道:“地方太窄。”
付十錢訝道:“五少爺,這塊地方不小啊,足夠建一座不小的書院了。”曾守山和王伯安等人決定在楠山腳下建造一所書院,以供培訓官吏之用。這樣既方便王伯安先生養病,又能不誤講學授課。付十錢是楠山牧場的開創者之一,選址建房方麵自然經驗豐富,盛軒淮選定的地方在他看來絕對能夠符合建書院的要求。
王伯安也認為此地方位、地勢都不錯,但曾守山還是搖頭笑道:“太小。盛大人,有沒有備選之地啊?”
盛軒淮奇怪地看了一眼曾守山,見他態度堅定,於是道:“順著山腳往東北再走三裏地有一處地方比這大得多,曾大人想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