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論道大會一甲子一次,可謂機會難得,分秒必爭。
可是,陰陽家不論自家主張,卻費盡了半天口舌,隻為讓世人明白“盛德無怨”之世根本不可能存在,無償為大會作了貢獻。肖逸對此頗為敬服。不過,身旁的眾道家弟子卻不以為然,口中頗有微詞。
原來,道家先祖南華真人正是以浪漫風格著稱,而且道家的無為之論,恢宏博大,氣象高遠,非常人所能領悟,因此,在世人看來,道家之論頗有不切實際。
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在道家人聽來,陰陽家竟有擠兌道家之意。
長清道者忽然對眾弟子道:“道家論道在後半場,越往後,論道難度越大,你等一定要深思熟慮,多作考量,莫要輪到上場時卻發現所有言論都被人搶了先,屆時可要貽笑大方了。”
說話時,特地望向肖逸。豈料,肖逸沉醉了陰陽之道,一臉興奮之色,根本未注意其言語,不禁搖了搖頭,大感無奈。
此時,隻聽先前發問那人又道:“認清事實又如何?既然‘怨’始終存在,我們所做一切也皆是徒勞而已。”
鄒恆這次卻反駁道:“此言差矣。陰陽並生不假,但是人類可利用陰陽消長之性,強德而遏怨,縱然無法達到盛德無怨之境地,也可無限接近,給人以引導。”
有識之人無不點頭,表示認同。無論道論高低,方向若錯了,便是說的天花亂墜,也毫無價值可言。鄒恆雖隻是以陰陽之道講授了一個客觀事實,但是給後人論道及行事指明了方向。
“人類研究陰陽五行之道的意義正在於此啊!陰陽家推衍未來,給人以指引,功不可沒。”肖逸忽地歎了一聲,心中對陰陽家進行了重新定位,“陰陽家推衍未來,給人以指引,功不可沒。”
眼看時間將盡,那法家了空大師不得不提醒道:“不知陰陽家對報德報怨有何高見?”
鄒恆把聲一楊,說道:“陽德在上,陰怨在下。按照萬物陽生而陰消之規律,陰陽家主張報德以德、報怨亦以德。以盛德之勢,遏製怨氣蔓延,力所能及,開創太平之世。”
“原來如此!”百姓聽罷,皆有感而發。
報德以德,乃是自然而然,人之天性,實屬正常。報怨以德,與佛家的以善報怨頗有相似相處,此時百姓再次聽來,未感到突兀,故而也無異議。
鄒恆對時間拿捏的恰到好處,似乎也已推算到無人會發問,故而徑直退了迴去,結束了論道。
其實,但凡來此求道的百姓,無不品高德重,平時生活之中,已然存在以德報怨的行徑。陰陽家講了一大圈,又迴到原點,並無什麽新意。唯一不同之處在於,百姓聽罷之後,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轉變,感觸良多。
“人心受外界幹擾,總有起伏不定之時。自己常常以德報怨,卻發現對方總是以怨相對,難免會質疑以德報怨的行徑是否正確。久而久之,就會動搖心境,改變初衷。今日聽了陰陽家之言,方才讓人明白了:我們首先要正視德怨,莫要認為報怨以德,對方就一定會被感化,從此不再施怨,因為‘怨’永遠存在,絕不會消除。人類隻用通過崇尚德行,才能營造盛德之氛圍,從而遏製怨氣,令世間不斷變好而已。”肖逸長籲了口氣,忽然有一種霍然開朗之感。
無論對待銘浩、靜靈,還是對待呂尚、公孫辯等人,他總是報怨以德。可是,待發現對方根本無動於衷後,自己心境的確發生了動搖,這才有了“我要成聖”的想法,想通過聖人之教來感化眾生。迴想過往經曆,豈不正好印證了陰陽家之論?
“過去,我以為是我德行不夠,不足以感化世人。現在看來,原因根本不在於此。即便我做了聖人,也不可能做到感化所有世人,隻能盡可能地開創盛德之世而已。這是事實,不可強求!”肖逸想通此節之後,心境突然穩固了許多,腦海中再想起銘浩等人時,再無起伏,平淡無波。
在其沉思之際,又有兩家依次論道。其中一家旗子上寫了一個“茶”字,教授世人通過‘吃茶’來“內省修行”,達到心境平和,看淡德、怨。
其主張亦是“以德報怨”,絕妙處在於心境修行上。茶道幾乎融合了佛、陰陽二家之道,但相較而言,又更貼近百姓,更易達成。
畢竟佛家那五蘊皆空的心境唯有出家修行方可辦到,陰陽家的陰陽五行之論又艱澀難懂,但是茶家卻借助“吃茶”就可使人達到心若止水的地步。其雖是小家之道,卻委實令人歎服。
那茶家之人娓娓道來,講了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諸多程序,其意盎然,其境妙美,令人心生向往。
隻可惜肖逸對茶道一竅不通,特別是茶道不同於別家之道,不是單靠冥想就能領悟,必須要親身經曆一次“吃茶”過程,方能真正體會其中之意。
直到今日,肖逸還不曾真正“吃”過一次茶。當年那林不凡送的二兩老君眉,他還未來得及品嚐,就出了(下)陰界闖山之事,那茶葉最後也不知丟到哪裏去了。是以,他聽得茶家之道雖好,但終究是紙上得來,始終理解不透。
待那茶家之人講完,心道:“待有機會,我定要‘吃’一次茶才是。”
之後,該由墨家論道,肖逸忙向墨家一方望去。
他對墨家甚有好感,尤其是墨家之主親自赴會,心生敬仰,早已按耐不住聽聞墨家高論的衝動。
墨家有十大钜子,墨千手居其首。而十大钜子之上,還有一個墨家最大的钜子,即墨家家主墨九重。
墨家最大的钜子墨九重和十大钜子之首墨千手齊坐台上,這等陣仗平素可難得一見。
不過,肖逸一望之下,卻感到其台上氣氛與眾不同,甚為怪異。
其他高台上,一家弟子探討道法,總要說上幾句話。可是墨家一方,個個秉著一臉正義之色,不苟言笑,莊重無比,十分嚴肅。
這幾日時刻聞道,對墨家之道也有些了解,不禁驚訝道:“聽聞墨家紀律嚴明,想不到竟嚴明如斯。不過,這也應該與墨家‘重行輕言’有關。墨家之道頗有獨到之處,不知在德、怨之上有何見解。”心中期待更甚。(未完待續。)
可是,陰陽家不論自家主張,卻費盡了半天口舌,隻為讓世人明白“盛德無怨”之世根本不可能存在,無償為大會作了貢獻。肖逸對此頗為敬服。不過,身旁的眾道家弟子卻不以為然,口中頗有微詞。
原來,道家先祖南華真人正是以浪漫風格著稱,而且道家的無為之論,恢宏博大,氣象高遠,非常人所能領悟,因此,在世人看來,道家之論頗有不切實際。
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在道家人聽來,陰陽家竟有擠兌道家之意。
長清道者忽然對眾弟子道:“道家論道在後半場,越往後,論道難度越大,你等一定要深思熟慮,多作考量,莫要輪到上場時卻發現所有言論都被人搶了先,屆時可要貽笑大方了。”
說話時,特地望向肖逸。豈料,肖逸沉醉了陰陽之道,一臉興奮之色,根本未注意其言語,不禁搖了搖頭,大感無奈。
此時,隻聽先前發問那人又道:“認清事實又如何?既然‘怨’始終存在,我們所做一切也皆是徒勞而已。”
鄒恆這次卻反駁道:“此言差矣。陰陽並生不假,但是人類可利用陰陽消長之性,強德而遏怨,縱然無法達到盛德無怨之境地,也可無限接近,給人以引導。”
有識之人無不點頭,表示認同。無論道論高低,方向若錯了,便是說的天花亂墜,也毫無價值可言。鄒恆雖隻是以陰陽之道講授了一個客觀事實,但是給後人論道及行事指明了方向。
“人類研究陰陽五行之道的意義正在於此啊!陰陽家推衍未來,給人以指引,功不可沒。”肖逸忽地歎了一聲,心中對陰陽家進行了重新定位,“陰陽家推衍未來,給人以指引,功不可沒。”
眼看時間將盡,那法家了空大師不得不提醒道:“不知陰陽家對報德報怨有何高見?”
鄒恆把聲一楊,說道:“陽德在上,陰怨在下。按照萬物陽生而陰消之規律,陰陽家主張報德以德、報怨亦以德。以盛德之勢,遏製怨氣蔓延,力所能及,開創太平之世。”
“原來如此!”百姓聽罷,皆有感而發。
報德以德,乃是自然而然,人之天性,實屬正常。報怨以德,與佛家的以善報怨頗有相似相處,此時百姓再次聽來,未感到突兀,故而也無異議。
鄒恆對時間拿捏的恰到好處,似乎也已推算到無人會發問,故而徑直退了迴去,結束了論道。
其實,但凡來此求道的百姓,無不品高德重,平時生活之中,已然存在以德報怨的行徑。陰陽家講了一大圈,又迴到原點,並無什麽新意。唯一不同之處在於,百姓聽罷之後,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轉變,感觸良多。
“人心受外界幹擾,總有起伏不定之時。自己常常以德報怨,卻發現對方總是以怨相對,難免會質疑以德報怨的行徑是否正確。久而久之,就會動搖心境,改變初衷。今日聽了陰陽家之言,方才讓人明白了:我們首先要正視德怨,莫要認為報怨以德,對方就一定會被感化,從此不再施怨,因為‘怨’永遠存在,絕不會消除。人類隻用通過崇尚德行,才能營造盛德之氛圍,從而遏製怨氣,令世間不斷變好而已。”肖逸長籲了口氣,忽然有一種霍然開朗之感。
無論對待銘浩、靜靈,還是對待呂尚、公孫辯等人,他總是報怨以德。可是,待發現對方根本無動於衷後,自己心境的確發生了動搖,這才有了“我要成聖”的想法,想通過聖人之教來感化眾生。迴想過往經曆,豈不正好印證了陰陽家之論?
“過去,我以為是我德行不夠,不足以感化世人。現在看來,原因根本不在於此。即便我做了聖人,也不可能做到感化所有世人,隻能盡可能地開創盛德之世而已。這是事實,不可強求!”肖逸想通此節之後,心境突然穩固了許多,腦海中再想起銘浩等人時,再無起伏,平淡無波。
在其沉思之際,又有兩家依次論道。其中一家旗子上寫了一個“茶”字,教授世人通過‘吃茶’來“內省修行”,達到心境平和,看淡德、怨。
其主張亦是“以德報怨”,絕妙處在於心境修行上。茶道幾乎融合了佛、陰陽二家之道,但相較而言,又更貼近百姓,更易達成。
畢竟佛家那五蘊皆空的心境唯有出家修行方可辦到,陰陽家的陰陽五行之論又艱澀難懂,但是茶家卻借助“吃茶”就可使人達到心若止水的地步。其雖是小家之道,卻委實令人歎服。
那茶家之人娓娓道來,講了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諸多程序,其意盎然,其境妙美,令人心生向往。
隻可惜肖逸對茶道一竅不通,特別是茶道不同於別家之道,不是單靠冥想就能領悟,必須要親身經曆一次“吃茶”過程,方能真正體會其中之意。
直到今日,肖逸還不曾真正“吃”過一次茶。當年那林不凡送的二兩老君眉,他還未來得及品嚐,就出了(下)陰界闖山之事,那茶葉最後也不知丟到哪裏去了。是以,他聽得茶家之道雖好,但終究是紙上得來,始終理解不透。
待那茶家之人講完,心道:“待有機會,我定要‘吃’一次茶才是。”
之後,該由墨家論道,肖逸忙向墨家一方望去。
他對墨家甚有好感,尤其是墨家之主親自赴會,心生敬仰,早已按耐不住聽聞墨家高論的衝動。
墨家有十大钜子,墨千手居其首。而十大钜子之上,還有一個墨家最大的钜子,即墨家家主墨九重。
墨家最大的钜子墨九重和十大钜子之首墨千手齊坐台上,這等陣仗平素可難得一見。
不過,肖逸一望之下,卻感到其台上氣氛與眾不同,甚為怪異。
其他高台上,一家弟子探討道法,總要說上幾句話。可是墨家一方,個個秉著一臉正義之色,不苟言笑,莊重無比,十分嚴肅。
這幾日時刻聞道,對墨家之道也有些了解,不禁驚訝道:“聽聞墨家紀律嚴明,想不到竟嚴明如斯。不過,這也應該與墨家‘重行輕言’有關。墨家之道頗有獨到之處,不知在德、怨之上有何見解。”心中期待更甚。(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