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勝地在西北,得力於玉泉山的泉水,順著山勢下流,成為一條小河,名為玉河。由西直門、德勝門南流入城,經三海再流出城直到通州。如果沒有這條玉河,就不會有西苑的太液池、後門的什刹海,更不會有海澱附近的許多離宮別苑。


    離宮最大的一座,名為陽春園,本是前明武清侯李偉的別墅——李偉在明初萬曆年間,貴盛無比。這座暢春園原名為“清華園”,方圓十餘裏,有密如蛛網的河道。亭台樓閣,因勢起造,一舟所至,處處可通。裏麵奇花異卉,四時不斷,各種牡丹、芍藥,以上千論萬計。湖邊假山,山上飛橋,遙望真如仙境。


    這座水木清華,當時有“京國第一名園”之稱的清華園,經過李闖的流寇糟蹋,除了湖中還有係著放生銀牌、幾尺長的金鯉魚以外,荒涼不堪。直到三藩之亂平定後,皇帝方命一個江蘇青浦籍的畫家葉兆,設計修複了一部分,作為避喧聽政之地,命名為“暢春園”,特置總管大臣,管理一切。


    在暢春園之北,有一座雍親王胤的賜園,名為“圓明園”。因為清華園的廢址,規模甚大,所以凡是已封王的皇子,環繞著暢春園,都有賜園。圓明園在暢春園之北,更得地理之勝。北麵有座大湖,名為後湖;東麵有個極大的池塘,雍親王命名為“福海”,中有一個方形的小島,便叫做“蓬島”,所築的高台,自然就是“瑤台”了。


    園中第一勝處,名為“鏤月開雲”。春來前植牡丹,後列古鬆,中間是一座楠木廳。春花秋月,無時不宜。


    自從圓明園落成以來,胤每年總要奉迎皇帝臨幸,賞花飲酒,樂敘天倫。這年——康熙六十一年的三月十五,也就是皇帝萬壽的前三天,胤在鏤月開雲為皇帝預祝壽辰,兼賞牡丹。


    這一天還有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便是在馬廄中降生的弘曆,將謁見祖父。發生在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的那個“笑話”,日久已為人淡忘,宮中亦從沒有人在皇帝麵前提起過他有這樣一個孫子。皇帝的孫子有五六十,沒有見過,或者在繈褓中見過一次,麵貌名字記不起,也多的是。何況是德妃叮囑,故意不提,所以皇帝亦幾乎忘記了有這樣一個出身微賤的孫子。


    但是,雍親王胤與撫養弘曆的鈕祜祿格格,都覺得應該讓皇帝知道有這樣一個孫子,在他們看,皇帝所有的孫子中,若說要選一個第一名,非弘曆莫屬。


    弘曆長得一貌堂堂——長龍臉,挺直的一條鼻子,天圓地方,兩耳貼肉,一雙眼睛澄澈如水。當然,個子決不會小,但可以斷定長大成人,隻是魁梧,決不會是臃腫的胖子。


    外表如此,智慧、膽氣,更覺可貴。他在六歲就啟蒙了,老師名叫福敏,出身滿洲八大貴族的富察氏,隸屬鑲白旗。乾隆三十六年的庶吉士,散館卻很不得意,以知都候補。胤覺得他的耐性很好,宜於為蒙童授讀,所以延為王府的西席,教三個學生,一個是比弘曆大七歲的弘時,一個是比弘曆小三個月的弘畫。弘時是大學生了,不能相比,但與同年的弘畫相較,弘曆可是聰明得太多了。


    這樣一個兒子,自然是值得驕傲的,可是祖父如何,卻很難說。因為當初那件“醜聞”曾鬧出極大風波,皇帝的惡感是否早已消失,實在難說得很。萬一見了麵記起舊事,說一兩句責備的話,豈非求榮反辱。


    終於,胤作了一個決定。原因有二:第一是弘曆自己常常向父母問說,何以不能見一見做皇帝的祖父?他的父母常要很費勁地編造一些理由,而這些理由不但已無法編造,並且也快要騙不過弘曆了。


    第二是胤為他自己,覺得很值得冒一冒險。如果皇帝一見鍾愛,對於他以後謀大事,將有很重要的關係。


    於是由德妃進言,問皇帝還記得有這樣一個孫子否?


    “記得啊!”皇帝問道,“不是叫弘畫嗎?”


    “可見得皇上記不得?”德妃笑道,“弘畫是弟弟,他叫弘曆。今年都是十二歲。”


    “十二歲了,好快!”皇帝問道,“長得怎麽樣?”


    這表示皇帝不但已不念“舊惡”,而且對這個孫子頗為關懷。雍親王胤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自己預期中的大作用,已有實現的可能;懼的是擔心弘曆到時候會失常態,禮節疏失,應對錯誤,讓皇帝大失所望。


    因此,在皇帝臨幸的前一天,胤特為關照鈕祜祿格格,對弘曆找來有所叮囑。


    “寶寶!”這是弘曆的小名,鈕祜祿氏問道,“明天是你第一次見皇上,你心裏是不是害怕?”


    “皇上不是我的爺爺嗎?”


    “是啊!”


    “天下哪有孫兒見了爺爺怕的?”


    鈕祜祿格格啞口無言,反被他逗得笑了,“你在我麵前說話,沒規沒矩地不要緊。”她正色告誡,“見了爺爺,可決不準你這麽說話!”


    “娘放心好了!爺爺既是皇上,孫兒也就是臣子,自然要守臣子的規矩。”


    十二歲的孩子能說出這樣的話來,確是可以放心。反倒是弘曆另有顧慮。


    “弟弟是不是跟我一起見爺爺?”


    “當然。”


    “弟弟也是頭一迴見皇上?”


    鈕祜祿格格心想,弘畫是見過皇帝的,隻是弘曆不知道而已。如果說了實話,他追問一句:“為什麽弟弟倒先見了皇上呢?”未免難以迴答,因而答說:“對了,也是頭一迴。”


    “那可得告訴弟弟,別怕。弟弟怕生,見了生人會說不出話。”弘曆又說,“他說不出話,索性就別說,免得結結巴巴地,讓人笑話!”


    “你這個主意不好!皇上問話,怎麽能不迴奏?”


    “有我啊!”弘曆將頭一揚,“我替他代奏就是了。”


    “你要照顧弟弟,是對的。”鈕祜祿格格語重心長地說,“可也別太逞能!你把弟弟比下去了,人家會不高興。”


    弘曆很懂事了,知道所指的是弘畫的生母耿格格,便重重地點著頭,表示領會。


    賞完牡丹,在鏤月開雲開宴。雍親王與王妃獻過了酒,皇帝問道:“那倆孩子呢?”


    “早就吵著要來給皇上磕頭拜壽了。”雍王妃陪笑問說,“是不是這會兒就領來見皇上?”


    “好啊!我看看長得怎麽樣?”


    不久,門前出現弘曆、弘畫兩兄弟,一樣的打扮,身穿皇子皇孫專用的顏色——香色的寧綢棉袍,重青團龍臥龍袋,腰係黃帶,足登粉底緞靴,頭上跟皇帝一樣,是紅絨結頂的軟帽,不過這頂軟帽在皇帝頭上,是燕居的便服,而皇孫戴這頂帽子,卻是禮服。


    兩兄弟同歲,高矮差一個頭,弘曆長身玉立,步履安詳,但腳步跨得大,所以弘畫必須三腳並作兩步才跟得上。弘曆倒很照應弟弟,每每放慢腳步在等,而且看他不時轉臉說一兩句話,仿佛是在教導弟弟,怎麽樣才能合乎禮節。


    在祖父、祖母、父親、嫡母、“生母”與庶母,以及兩位叔叔——皇十六子貝勒胤祿,皇二十子貝子胤禧,還有幾位姑姑的注視之下,弘曆在皇帝麵前五六步處站定,微微擺一擺手,讓弘畫站在他左麵,然後一起磕下頭去。


    “孫兒弘曆、弘畫給爺爺磕頭,恭請萬福金安。”


    弘曆的音吐清朗,皇帝非常歡喜,一疊連聲地說:“伊裏,伊裏!”這是滿洲話,意思是“起來”。


    起來是起了,卻仍舊站著,而且很快地又磕下頭去。


    皇帝奇怪,“不是行過禮了嗎?”他問雍王妃。


    “頭一迴是覲見皇上,這迴是給皇上拜壽。”


    果然,弘曆又開了口:“孫兒弘曆、弘畫恭祝爺爺萬壽無疆。”


    皇帝越發高興,“好懂規矩的孩子!”他欠身去拉兩個孫子,“快起來,我看看。”


    左手牽著弘曆,右手牽著弘畫,隻見一個神色歡愉,一個卻不免靦腆,皇帝笑著對德妃說:“倒忘了帶見麵禮來了!”


    “下次補也一樣。”


    “對!下一次補。”皇帝問弘曆,“念書了沒有?”


    “是!念了六年了。”弘曆照應弟弟,補了一句,“弘畫也是念了六年。”


    “這麽說是六歲開的蒙,師傅是誰啊?”


    “是福師傅,下麵一個敏字。”


    若說以皇孫的身份,便徑稱福敏的名字,亦自不妨,而用這樣的口吻,完全出自尊師之意。皇帝深為嘉許,點點頭又問:“你念了國語沒有?”


    所謂“國語”即是滿洲話。弘曆對語言特具天才,朗然答說:“念了三年了。”


    “我倒要考考你!”


    於是皇帝用滿洲話問:“你知道不知道,你姓什麽?”


    “知道!”弘曆亦用滿洲話迴答,“愛新覺羅。”


    “是什麽意思?”


    “譯意是金子。”


    “世界最珍貴的是金子,是不是?”


    “不是。”


    “喔,不是?”皇帝很注意地問,“那麽是什麽呢?”


    “是仁義!”


    “你居然也知道仁義可貴!”皇帝不止於欣喜,簡直有點感動了。


    德妃不甚懂滿洲話,但看皇帝的臉色,也替孩子高興,便即笑道:“說了什麽話,哄得爺爺這麽高興?”


    “這孩子難得!”皇帝用漢語對雍親王說,“要好好教導。”


    “是!”雍親王畢恭畢敬地迴答。


    “你學過天算沒有?”皇帝又問弘曆。


    “這是聖學。孫兒想學,阿瑪說,過兩年,現在學還早,不能領悟聖學的精微。”


    這是雍親王教導過的。皇帝長於天算之學下過幾十年的工夫,所以尊稱為“聖學”。又料定皇帝必會垂問,所以預先想好這段很得體,而又能掩飾弘曆未習天算之短的話,故他記熟了,等皇帝問到時迴奏。如今果然用上了!


    “天算之學雖然精微,應該從淺處學起。”皇帝指著胤祿說,“你十六叔從我學過,讓他教你!”


    “是!”弘曆轉臉問胤祿,“十六叔肯教侄兒嗎?”


    “當然!隻要你肯學。”


    “十六叔,還得教侄兒學火器。”


    原來胤祿對西洋槍炮,亦頗精通。一個月之中,總有一半的日子在打靶,所以每逢行圍,所獲必多。“十六阿哥是神槍手”,禁軍中無不如此稱頌,弘曆亦聽過這話,十分向往,此時乘機提出請求。


    “我教你當然可以。不過火器看距離,算準頭,非精通西洋算學不可。要你肯上勁學天算,火器才會打得好!”


    “是!侄兒一定用心學。”


    “那可得挑個日子拜老師!”雍親王乘機籠絡,“弘曆,你這會兒就給十六叔先磕頭認了老師。”


    “是!”弘曆轉身朝胤祿麵前跪下。


    “這可怎麽說呢?”德妃在一旁笑道,“十六阿哥的天算,是皇上親自教的。這會兒寶寶認十六阿哥是師傅,算起來皇上不成了寶寶的太老師了嗎?”


    “其實我倒也可以收個小徒弟!”皇帝向德妃說道,“把弘曆帶迴去,就住在你那裏好了!”


    聽這一說,雍親王趕緊陪笑道:“他哪裏配稱皇上的小徒弟,皇上的小書童罷了!弘曆,還不謝恩?”


    弘曆也知道該謝恩,便退後兩步,站到雍親王身後,父子倆雙雙拜了下去,隻聽皇帝說道:“起來,起來!倒是弘曆該給太太磕個頭,好多疼疼你。”


    旗人稱祖母叫太太,弘曆便又跪在德妃麵前磕頭。雍親王也得行禮,但雖是生母,亦分嫡庶。此時不能像給皇帝、皇後那樣行大禮,隻是雙腿一屈,請個安而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乾隆韻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陽並收藏乾隆韻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