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寒門士子入院,當即被金穀園的奢華所深深震撼。


    他們地位低賤,可是從來沒有入過金穀園的,此番過來,一見之,頓時如劉姥姥入了大觀園一般。


    首先是入園之前給數百人一人五十錢,這便不是尋常人家都能做出來的事情。


    廣元侯,果真是財大氣粗。


    現在看到這金穀園的布置,那更是驚詫得連牙齒都快掉下來了。


    隻見入門便是曲折遊廊,階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麵小小兩三房舍,一明兩暗,裏麵都是合著地步打就的床幾椅案。


    後院牆下,清泉一派,開溝僅尺許,灌入牆內,繞階緣屋至前院,盤旋竹下而出。


    院中甬路相銜,山石點綴。整個院落富麗堂皇,雍容華貴,花團錦簇,剔透玲瓏,後院滿架薔薇、寶相,一帶水池。


    當真是豪府風采。


    隻是入園,眾人便迫不及待想要做廣元侯的人了。


    一如當年曹操感歎袁紹冀州大本營宏偉無比,難怪有如此多人歸附一般。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這句話當然沒錯,但是也有另外一個俗語。


    酒香也怕巷子深。


    俗人,最終還是更多一些的,便是主父偃那般人物,尚且如此,況乎他人?


    “諸位。”


    寒門士子入門,像是被院中的景色震撼,還在震撼的時候,卻是見到一個儒士打扮的人在高位開口說話了。


    “廣元侯招賢,第一考,乃是明經。”


    這個儒士打扮的人,自然就是張賓了。


    張賓說完話之後,當即有十個莊衛搬出十個巨大木板出來,上麵張貼紙張,寫的全是經學內容。


    所謂之明經,是在漢朝出現之選舉官員的科目,始於漢武帝時期。


    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


    在唐朝的時候,明經與進士二科為唐朝科舉的基本科目,唐代的“明經”科試帖經,以通經比例決定等第。


    明經又分為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三傳等,考試之法,先貼文,後口試,經問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


    王生所搬照的,就是唐朝的科舉製度。


    十經中,《禮記》、《春秋左傳》稱大經,《毛詩》、《周禮》、《儀禮》稱中經,《周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稱小經。


    通二經者,通大經一部加上小經一部,或取中經兩部;通三經者,大、中、小經各一部;通五經者,大經、小經皆須通。


    科目則由舉子自選。


    另外,《孝經》、《論語》是必考課目,有時還加試《老子》、《爾雅》。


    當然,此時木板上張貼的內容,沒有這些。


    張賓之所以出來,是對王生的這個選舉方法感到十分驚奇。


    不僅僅是驚奇,簡直就像是給他開啟了新時代的大門。


    這選人,居然還能這般?


    王生所說之明經,雖然與漢武相同,但其中不同之處,又太大了。


    漢武帝的舉明經,是察舉製,這更像是選人製,自己選人。


    若是天下都用這般方法?


    張賓隻是一想,便覺得若是如此的話,那當真是天下英才,都會網羅過來。


    但是張賓心中震撼隻是持續了一小會而已。


    很快他便明白,這個方法雖然好,但恐怕是不能推廣實行的。


    因為現在的九品中正製,已經是足夠‘優秀’的了。


    即便是不夠優秀,有這個世家,有朝廷官吏,乃至於宗王在,都必不可能讓這所謂的明經製實行的。


    再者說,這主公想出來的辦法,再如何選人,最後還是要選到世家的人。


    世家的士子,比之寒門的士子,還是要優秀太多太多了。


    因此。


    在張賓看來,王生的想法雖然很好,但卻是不實用的。


    “明經準備一個時辰,之後諸位挑選經問大義十條,寫明左伯紙上,有優者,則可在次日再接受第二個考驗,未過者領二百錢歸去。”


    說完這句話,張賓旋即退出大院。


    而張賓的話一說完,大院中頓時一片嘩然。


    明經。


    十問?


    這種考校,他們是之前沒有想過的。


    其中很多人心中,以為王生要考察的是清談之辨,亦或者是三玄之問,畢竟廣元侯最善於清談,又有鬼神之辨。


    最不濟,應該也是考校詩賦文才,如此,怎麽變成明經了?


    這時代真正習明經的,原本就不多,尤其他們這些寒門,一個個削破了腦袋往裏麵鑽,更是如此了。


    “諸位,還是快些看罷,選十問經義,一刻鍾後可是要各自入房間撰寫了。”


    劉勇在這個時候適時提醒。


    這些寒門士子恍然大悟,當即去木板看經義。


    木板是巨大的木板,上麵謄寫著各種經義內容。


    《禮記》、《春秋左傳》、《毛詩》、《周禮》、《儀禮》、《周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有看過些許書籍的,當然選擇自己擅長的內容。


    好在周易也在其中,也讓眾人心中微微舒了一口氣。


    最不濟者,也可選《周易》。


    也有一些水平極低的人,如今看到如此多平時都見不到的書籍,眼中當即就露出求知的模樣,恨不得當場將這上麵撰寫的所有內容都吸納進腦海裏麵。


    這個時代,書籍可是珍貴事物。


    也是世家為何能夠保持長盛不衰的原因。


    世家壟斷了知識。


    “一刻鍾到。”


    劉勇一聲唿,那些士子當即在劉勇的指揮下,到大院的各個房間寫出自己的見解。


    便是有些極想要看書的人,也不得不忍痛割愛了。


    在得到廣元侯的認可與這些書籍之間,很顯然是得到廣元侯的認可更加重要了。


    若是得到了廣元侯的認可,這些書籍還會差?


    鐺~


    一聲鍾響,開始計時了。


    金穀園高樓上,可以將安置上百寒門士子的大院盡收眼中。


    此時的王生便站在這高處上。


    明經明經。


    可惜在這個時候,科舉製沒有土壤,不然的話,比之九品中正製,科舉製自然是要好太多了。


    王生是學曆史的,自然沒有如常人一般對科舉製有偏見。


    實際上,科舉製是利大於弊的。


    要評價科舉製度功過,自然需要了解科舉製度形成之前的人才選拔製度。


    秦朝以前,中國社會采用分封製,選士也依靠世襲製度。


    西周時,天子以及諸侯分封天下。周禮之下,社會階級分明。


    到了東周,製度開始崩潰,於是有“客卿”、“食客”等製度以外的人材,為各國國君服務。


    到了漢朝,分封製度逐漸被廢,皇帝中央集權得以加強。


    皇帝為管理國家,需要提拔民間人材。


    當時采用的是察舉製,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材。


    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察舉製缺乏客觀的評選準則,雖有連坐製度,但後期逐漸出現地方官員徇私,所薦者不實的現象。


    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製,由中央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


    九品中正製是察舉製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之權,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員負責。


    這個製度開始初衷的改變察舉製的劣勢支出,但是,這製度始終是由地方官選拔人才。


    魏晉時代,世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


    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


    不但堵塞了民間人材,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響皇帝的權力。


    也即是說,科舉製度出現之前的一係列人才選拔製度,盡管經過多次改良,,存在的最大的問題仍在於“不公平”。


    盡管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但從公開考試、平等競爭的形式上說,則具有一定的現代性,這種平等擇優的競爭方式具有超越帝製時代的生命力。


    其實後世的高考,又何嚐不是科舉製演變過來的,都是國家機器統一考試。


    至於科舉製的很多黑點,其實都是不存在的。


    譬如說科舉無法選拔真才。


    其實這一點已經不僅僅是對於科舉的懷疑,而是對於所有考試的。


    甚至是後世的高考製度。


    有些人認為考試使得人才發展單一化,壓榨了人的創造性,甚至認為科舉考試腐蝕讀書人,使讀書人淪落。


    持這種觀點的人大多是失意之人。


    所謂之屁股決定腦袋。


    往往將文學作品中虛構出來的範進、孔乙己當成科舉人物的代表,以為科舉製造就的都是這種類型的腐儒。


    卻忽略了大量真實的傑出的科舉人才。


    事實上,據統計,隋唐五代至清代及近代作家共六百零二名,其中進士和舉人等出身者共三百四十一名,占總數的百分之五十六點六,而且這還不包括秀才一級的科舉中式者。


    因此,可以說中國帝製時代後期多數文學家是科舉出身者。


    還有人說,科舉造成中國科技落後。


    這更是無稽之談。


    在探討中國科技落後於西方的原因時,將主要矛頭對準科舉是一種很流行的說法,但這種說法過於籠統而缺乏具體分析。


    唐宋兩代重視科舉,尤其是宋代科舉地位崇高,是一千三百年中國科舉史上最為重視科舉的時期之一,而當時中國科技卻遠遠領先於西方。


    簡單將科技落後歸咎於科舉顯然是不能夠的。


    事實上,中國科技的落後是和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和思維方式是分不開的。


    中國人向來重治術輕技術,並且科學研究還會受到各種限製。


    舉天文的例子來講,從晉到明,一直禁止私藏天文書籍,禁止私自研究天文,這種種限製,無疑會阻礙科技的發展。


    並且,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注重宏觀而忽視微觀,治學之士偏重抽象而忽視具象。


    舉繪畫的例子,中國的山水畫隻以濃淡不同來表現山川的遠近,而沒有人將房屋等建築用明暗對比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畫出來,並且講究心領神會的意境。


    而西洋畫則注重明暗對比、色彩搭配等具體繪畫技巧。


    當然,科技止步,資本主義萌芽失敗,或許與明亡滿清入關也有很大的關係。


    至於也有很多人說考試作弊說明科舉製黑暗,婦女無權參加科舉,因此科舉製很不平等,科舉導致官場腐敗,那更是更加的無稽之談了。


    高考也有人作弊,但誰說高考黑暗?


    婦女無權科舉,那是因為古代女子地位低,乃是女拳鞭長莫及之處,至於腐敗問題,便沒有科舉製,中國官場照樣腐敗。


    一個製度,既然能存在這麽多年,自然是有他的優點的。


    存在即合理。


    “主公。”


    就在王生思索的時候,張賓也是過來了。


    “主公,這些士子,恐怕沒有幾個大才罷。”


    他方才巡視了一邊,沒有見到哪個是神韻出色的。


    以貌取人當然是不對的,但是淵博者,舉手投足之間,皆有不凡之處。


    很可惜,這些東西他都是沒有看到的。


    “莫要太快定斷,得看他們的論賦如何。”


    明經科。


    這些人會寫出什麽東西呢?


    王生倒是有些好奇的。


    “這個...”


    張賓張了張嘴,似乎想問問題,王生馬上看出了張賓想要表達的意思。


    “明日便是策問三道,專問國事,一是異族人,而是諸王,三是益州。”


    “明經明經,能通過者,自是有些真才實幹的,他們迴答這三個問題,說不定有不同的見解。”


    王生自然是在搜羅人才,同時也可以獲得其他的人看法見解。


    所謂之一舉兩得之事。


    張賓的眼睛就更亮了。


    “不知,此種選人法,為何名?”


    “之前有察舉,這便叫科舉。以各科舉才。”


    “好名字。”


    張賓重重點頭,隻是剛起來的興致,馬上被現實淹沒了。


    這科舉,恐怕也隻能收攏這些寒門士子了。


    至於更多的作用,恐怕是沒有了。


    一個時辰很快過去。


    沒過多久,士子們被安排到廂房歇息。


    王生則是得到這些人的論賦了。


    金穀園大,也是有好處的,好處便在於安排這多人,絲毫不顯得勉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雨落未敢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雨落未敢愁並收藏漢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