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眘見他如此,聲音愈發高了一些,以至起身指了他大聲喝斥:“你自己說說,此事是不是做得荒唐?無怪乎張庭這般來朕跟前指你的不是——這確然便是你的不是!”懊惱了一陣才坐下,卻又一歎,“好在張庭還在這,當著朕的麵,你們兩個,今日將這事了了。張庭,你說說,此事你想朕如何處置?”
張庭心中早便大喜,可——如何處置——如何處置自己說出來便能得得著麽?他自然想說,要將夏君黎趕出這內廷、這內城、甚至這京城——可他還不至於如此天真,將內心所想便此昭於口舌。這京城裏老早就傳著自己對夏君黎不滿,縱然要是這個結果,這話從自己口中說出來,豈不是坐實了自己之野心?
他當下道:“臣能得陛下此言,已是無憾。如何處置——臣不敢妄言,想必聖意早有裁奪。”
“張庭還是通情達理。”趙眘笑道,“這事可不能就這麽算了……莫若這樣,君黎,你就當著朕的麵,給張大人好好賠個不是。你兩個言歸於好,往後不可再鬧脾氣。”
張庭大大吃了一驚。趙昚實可謂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雖然將夏君黎大大責怪了一番,可竟想將此事用“賠個不是”就輕易過去,無絲毫懲處,甚而將自己這番作為歸於似孩童般“鬧脾氣”,偏袒之意著實太不遮掩了些。他一向曉得在這皇城理當“忍辱負重”,若不是夏君黎今日作為實在叫他忍不得,原也必不至於定要來禦前爭個說法,不料這天大的恥辱一放在了這皇宮殿內,忽然就變得微不足道似,所謂“處置”,竟隻得這不痛不癢?
他心下涼了大半截。怎麽竟還以為——皇座之上那人還能感同身受來為自己主持公道?終究還是技不如人之故——趙昚定是一向習慣了禁中有個如昔日朱雀那般身手之人坐鎮方覺心安,而今自己或是邵宣也,都遠遠未能取其位而代之——是以他無論如何不肯真將夏君黎如何。早該曉得——此人私攜兩半符令在外逍遙數月,那罪責不比踩了他張庭一次臉重得多了,卻也至今甚事都無——今日這等“小事”,一點個人恩怨而已,他當然越發有恃無恐。
隻是,自己已經說過“不敢妄言”,此時又能怎麽樣呢?
夏君黎展展袖子,向張庭作了一揖:“張大人,方才的確是我的不是,隻怪我操之過急,未曾得了全貌便莽撞行事,得罪之處,還望張大人海涵。”
這話卻也未必不是出於真心——此事既與張庭無關,與他賠個不是並不為過。但張庭麵色反而愈發難看——雖心知此時“忍”方是應為,可這口氣終還是輕易吞咽不下。
“不敢當。”他陰惻惻道,“張庭隻是一時想不明白,為陛下與這朝廷效力十數年,得陛下厚愛,官至從四品禦前守衛,一司長官,自問勤練不輟,向有建樹,卻原來也免不了一夕蒙冤,便要受此奇恥大辱,那這什麽殿前司長,又有什麽好當?也不知,這冤枉是隻有我一人恰巧受著了,還是聽憑君黎大人心情,人人都要這般戰戰兢兢?倒還不如——請陛下允準了卸甲歸田,至少家鄉鄰裏,不至於有人這般一手遮天。”
“張庭,你這話卻不可再提!”上首趙眘麵色立時微微沉下,不過旋即恢複如常。“君黎也是一時情急——那刺客差點傷及單姑娘性命,他關心則亂,不免有失判斷,總也情有可原,既與你賠了不是,你便多加體諒——不過君黎,你也聽見了,這等魯莽之舉,你卻也不可再犯。”
他稍稍一頓,“這樣吧,張庭,朕也與你個好處——你接了這殿前司長的位子總也有一年多了,官階卻沒提上來——也確有人與朕提過,該與你個公平,朕是打算著,便在這幾月,要將你提上正四品,與侍衛司邵宣也同階。既然碰上這檔子事,朕著人這幾日便將旨意下了——如此,你便莫要再心生不滿。”
張庭心下一時震動。他話說出口其實後悔,擔心在帝前這般言語未免有些過頭,若惹怒了趙眘,那可是再無迴頭路了。哪知趙眘突然給出這等承諾來——階升半品,這可不是虛的,足見自己對這內城總還是有那麽些要緊,不是輕易可取代。趕走夏君黎既然辦不到——升個品階,倒也確實能將今日之恥彌蓋去些,料旁人也不敢再多閑話。趙眘話說到這個份上,他料想不可能再有更好的結果,正待便此謝恩,卻聽上首又加了一句:
“愷兒過幾日便要去宣州,路途雖不在遠,終究是不在京裏了,你縱然想隨他去,以你的身份,也是難為,從今往後,便安心留在京城——想必君黎也不會為難於你。”
這一句話聽在張庭耳中比之適才更不啻雷霆,直叫他一刹間脊背發涼,冷汗涔涔,慌忙跪下叩首:“張庭謝陛下大恩。”一旁的夏君黎自然也聽懂了,心下免不了也是一凜:張庭一直以來背後之人,原來正是慶王趙愷——這一層關係邵宣也、沈鳳鳴和自己都沒來得及弄明白,可這位聖上原來早便曉得了。他從未點破,大約是因為趙愷似乎並未來得及做出過什麽出格之事,可——他卻也還是將趙愷送出了皇城,封往了宣州,張庭身為殿前司長,連同那二萬殿前司軍士都隻屬於這皇城,再是不甘也絕不可能跟隨慶王而走。趙眘說得很清楚,張庭即便辭官離京,以他這身份也不得不避嫌,哪怕隻身一人亦絕無可能投奔慶王,這層依附隻能永久地斷了,而他能得保全自己的唯一辦法,隻能是在這禁城繼續盡忠,永遠不要存有任何二心。
他不免看向趙眘。這位帝王看起來那麽平靜從容,甚或還帶點笑意——適才一點轉瞬即逝的麵色沉落都好像是錯覺般絲毫無有痕跡,即便張庭有如此大的把柄在他手,他卻非但不曾降罪,反而借今日之機,應允將他的品階再提半級——朱雀在世時,曾說過這位皇上與上皇趙構不同,並非等閑,想來,終不是沒有道理。他對自己亦是同樣吧——明明可以治罪,卻也仍是選擇留下自己。究竟是打算秋後算賬還是——這本就是他的某種禦人之道,似乎也並不緊要了。至少現在,他和張庭,都毫發無損地站在這裏;離開這福寧殿之後,也會繼續毫發無損地做自己該做之事。
他也便沒有出聲。張庭經這一嚇,出去後大概是不可能再敢多提今日之事了。趙眘此時也露出了一絲倦意,揮揮手,張庭會意忙請告退,夏君黎原亦待退走,趙眘倦目卻又睜大,向他道:“君黎再留片刻,朕還有幾句話與你說。”
他起身,馮公公上前扶了他,往內殿裏去,夏君黎隻得跟在身後。“君黎啊,”他的口吻,好似以前對著朱雀,“張庭這人,你是何看法?”
“我沒什麽看法。我對他的了解,恐怕及不上陛下對他了解十中之一。”
趙眘嗬嗬笑起來:“那邵宣也呢?”
“也不了解。”
趙眘便道:“我應允張庭此番升至正四品,與邵宣也平階,兩司無有高下,看似公平,其實這世間種種——特別是我們這皇城裏頭——此消彼長,無一刻能停,真正的平衡從不存在,有時倒反是高下分明,一頭強壓另一頭,方能得平穩;就好似朕這三個兒子,終是東宮輕易壓過另兩家,便萬事皆順,無人有話說,倘有誰氣焰高了,蠢蠢欲動起來,令得東宮也不得不岌岌可危起來,倒成了不安穩的引子了。你明白朕的意思麽?”
“不是太明白。”倘若他是在解釋為何要讓趙愷離開京城,夏君黎卻也不認為這事與自己有何幹係。
“張庭適才來此之前,他殿前司的人已經來了好幾個找馮庥,一則,是告陳你在殿前司衙所為,想叫馮庥過去作證以勸阻,二則,也埋怨侍衛司這麽多人,連個刺客的影都沒撈得到,才累得張庭平白受你懷疑。現如今刺客果然還未有下落,你也說不出何時能將人捉到——但這罪責叫你擔著不免有些不公,也非朕所願,莫若——你找個人擔?張庭若和邵宣也兩個齊了頭,反倒針鋒相對,縱他們二人自己不覺,在旁人眼裏心裏必有權衡分野,不如——你趁此機會,將侍衛司弄下來一級半階,如此一起一伏,潮向哪頭便清楚了,反倒不必有猜測爭議。這麽說總明白了?”
夏君黎是明白了。這位帝皇的為君之道並非常言的“各方製衡”,而是“此消彼長”,他讓張庭突然得意,邵宣也就得失勢,借口自然是——今日的刺客侍衛司沒有抓到。在張庭這裏好人他是做了,邵宣也那裏他卻顯然並不想親自做那個惡人,這拉人下馬的髒事,當然就要他夏君黎來替手了。
如此想來,當初朱雀得勢時,夏錚就得了治罪,甚至於後來被明褒實貶派往南方偏遠之地時,亦是出於同樣的想法。在他身邊一向沒有“分寵”之說,至於誰得寵,誰失勢,卻也是由得他來動念操弄罷了。這倒也不失為另一種“各方製衡”,隻不過同一時間,一向隻有一家能得眷顧。
“明白了。”他迴答。“侍衛司沒抓到刺客是實情,我本來——也對他們不大滿意。”
趙眘點點頭,坐下了。“你不問問朕,為何一直這般偏心於你?”
偏心於我?夏君黎暗道。或許確然曾有,但恐怕並非因“我”所欲,而是因“你”所欲。今日我與張庭如此結怨,你雖不罰我卻也擢漲了他的官階以為安撫,不論背後是何情由真相,在旁人眼裏自然已分對錯;而若你要我將刺客一事悉責邵宣也,整個侍衛司必也側目看我——如此一來,我雖然仍在內城,手握那半塊令牌,兩司卻已與我疏離。你總還是不可能真心信任於我——在你那權勢天平之上,我在這一迴合裏,卻已是需降下的那一方了。
“偏心於我是好事,為何要多問。”他口中卻道,“多少總是——因我師父的緣故。”
“這話倒也不錯,”趙眘歎道:“但朕總想你曉得,當初放你師父出來,與如今留你領攝兩司,究竟是要你們做什麽。”
夏君黎微微蹙眉,等他往下說。
“五年前上皇禪位於朕,朕當年便興北伐,無暇顧及其他,是以極求一高手以為鎮守內廷,以防家國緊要之時,竟生肘腋逆反之亂。早聽說——江湖第一高手,是青龍教主拓跋孤,此人與彼時殿前司長,就是你父親夏錚,是姑表親,朕即著夏錚相邀,誰料卻得了個拒絕。後來朕才聽說——二十年前,上皇曾派人剿匪,青龍教原亦歸作匪類——隻是給他們僥幸漏網,十五年來雖不曾再有動作,可所謂‘第一高手’,始終是上皇一塊心病。上皇退位時曾與我說,絕不可看輕這些江湖高人。皇室內廷縱有風詭雲譎亦不過如堤壩之下蝦蟹爭食,盡可一目望穿,一手碾平,可江湖風波若起——舉木揭竿,但有氣候,非我等一人一心甚至一軍所能威懾力挽。朕與上皇於治國所見常頗有出入,但他這一句朕深以為然——縱不說你也該明白,大宋的局麵到了今日,其實愁悶憋屈,這皇帝著實沒什麽好做,不然上皇也不會早早就將此位讓出,避居閑老;朝堂中凡欲傍此位者,各營其黨,大多不過是為的那點上位者之榮華,說穿了鼠目寸光,談社稷猶夏蟲語冰。可若是事起江湖,那便大大不同——江湖不是這小小禁宮,不是一點爾虞我詐便罷;那是黑雲翻覆,是真正的萬民生死,倘一夕船傾,再迴頭時隻怕城頭已改,那卻已不是‘大宋’了——史書所見,曆曆如是。所以朕一向寧將江湖異士能人聚在身邊——哪怕是犯了些罪過的,聚在這內城裏,消消長長,起起伏伏,尚在舉目間,指掌內,可若這等人遠在鄉野,成就昔年方臘、鍾相之輩,則必為朕所慮。拓跋孤當年是上皇的心病,五年前他拒絕入禁,他與他的青龍教便也成朕之心病。朕知曉你師父與青龍教素有舊怨,便請他出來——他要什麽,朕都可以給,除了借他的絕世武功固守宮禁,還有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希望他能替朕消了青龍教這個隱患。這五年來,他雖常往青龍穀去,甚至與拓跋孤有過交手,但卻未曾真正動手‘消’去,朕偶爾提及,他都迴說並無異動,師出無名。政事繁忙,朕確也不曾過多催促,即便他不動手,但叫他人在禁中,畢竟也足夠震懾了或懷異心的江湖中人。可惜——可惜最終卻是如此意料不得之收場——卻是你替朕完成了這心願。朕不治你的罪,甚至‘偏心於你’,若說是對你心存感激未必不是句實話,隻是單憑感念隻怕你也未肯盡信,如今確實還有另一個緣故——青龍教雖然已難成氣候,江湖中卻時時更有新的禍端,譬如那東水盟,從去年開始就甚是囂張,朕一直不大喜歡,聽聞你與他們亦不甚對付,如此卻是甚合朕意,莫若你何時想辦法將它也連根拔了,朕總是不會薄待你便是了。”
張庭心中早便大喜,可——如何處置——如何處置自己說出來便能得得著麽?他自然想說,要將夏君黎趕出這內廷、這內城、甚至這京城——可他還不至於如此天真,將內心所想便此昭於口舌。這京城裏老早就傳著自己對夏君黎不滿,縱然要是這個結果,這話從自己口中說出來,豈不是坐實了自己之野心?
他當下道:“臣能得陛下此言,已是無憾。如何處置——臣不敢妄言,想必聖意早有裁奪。”
“張庭還是通情達理。”趙眘笑道,“這事可不能就這麽算了……莫若這樣,君黎,你就當著朕的麵,給張大人好好賠個不是。你兩個言歸於好,往後不可再鬧脾氣。”
張庭大大吃了一驚。趙昚實可謂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雖然將夏君黎大大責怪了一番,可竟想將此事用“賠個不是”就輕易過去,無絲毫懲處,甚而將自己這番作為歸於似孩童般“鬧脾氣”,偏袒之意著實太不遮掩了些。他一向曉得在這皇城理當“忍辱負重”,若不是夏君黎今日作為實在叫他忍不得,原也必不至於定要來禦前爭個說法,不料這天大的恥辱一放在了這皇宮殿內,忽然就變得微不足道似,所謂“處置”,竟隻得這不痛不癢?
他心下涼了大半截。怎麽竟還以為——皇座之上那人還能感同身受來為自己主持公道?終究還是技不如人之故——趙昚定是一向習慣了禁中有個如昔日朱雀那般身手之人坐鎮方覺心安,而今自己或是邵宣也,都遠遠未能取其位而代之——是以他無論如何不肯真將夏君黎如何。早該曉得——此人私攜兩半符令在外逍遙數月,那罪責不比踩了他張庭一次臉重得多了,卻也至今甚事都無——今日這等“小事”,一點個人恩怨而已,他當然越發有恃無恐。
隻是,自己已經說過“不敢妄言”,此時又能怎麽樣呢?
夏君黎展展袖子,向張庭作了一揖:“張大人,方才的確是我的不是,隻怪我操之過急,未曾得了全貌便莽撞行事,得罪之處,還望張大人海涵。”
這話卻也未必不是出於真心——此事既與張庭無關,與他賠個不是並不為過。但張庭麵色反而愈發難看——雖心知此時“忍”方是應為,可這口氣終還是輕易吞咽不下。
“不敢當。”他陰惻惻道,“張庭隻是一時想不明白,為陛下與這朝廷效力十數年,得陛下厚愛,官至從四品禦前守衛,一司長官,自問勤練不輟,向有建樹,卻原來也免不了一夕蒙冤,便要受此奇恥大辱,那這什麽殿前司長,又有什麽好當?也不知,這冤枉是隻有我一人恰巧受著了,還是聽憑君黎大人心情,人人都要這般戰戰兢兢?倒還不如——請陛下允準了卸甲歸田,至少家鄉鄰裏,不至於有人這般一手遮天。”
“張庭,你這話卻不可再提!”上首趙眘麵色立時微微沉下,不過旋即恢複如常。“君黎也是一時情急——那刺客差點傷及單姑娘性命,他關心則亂,不免有失判斷,總也情有可原,既與你賠了不是,你便多加體諒——不過君黎,你也聽見了,這等魯莽之舉,你卻也不可再犯。”
他稍稍一頓,“這樣吧,張庭,朕也與你個好處——你接了這殿前司長的位子總也有一年多了,官階卻沒提上來——也確有人與朕提過,該與你個公平,朕是打算著,便在這幾月,要將你提上正四品,與侍衛司邵宣也同階。既然碰上這檔子事,朕著人這幾日便將旨意下了——如此,你便莫要再心生不滿。”
張庭心下一時震動。他話說出口其實後悔,擔心在帝前這般言語未免有些過頭,若惹怒了趙眘,那可是再無迴頭路了。哪知趙眘突然給出這等承諾來——階升半品,這可不是虛的,足見自己對這內城總還是有那麽些要緊,不是輕易可取代。趕走夏君黎既然辦不到——升個品階,倒也確實能將今日之恥彌蓋去些,料旁人也不敢再多閑話。趙眘話說到這個份上,他料想不可能再有更好的結果,正待便此謝恩,卻聽上首又加了一句:
“愷兒過幾日便要去宣州,路途雖不在遠,終究是不在京裏了,你縱然想隨他去,以你的身份,也是難為,從今往後,便安心留在京城——想必君黎也不會為難於你。”
這一句話聽在張庭耳中比之適才更不啻雷霆,直叫他一刹間脊背發涼,冷汗涔涔,慌忙跪下叩首:“張庭謝陛下大恩。”一旁的夏君黎自然也聽懂了,心下免不了也是一凜:張庭一直以來背後之人,原來正是慶王趙愷——這一層關係邵宣也、沈鳳鳴和自己都沒來得及弄明白,可這位聖上原來早便曉得了。他從未點破,大約是因為趙愷似乎並未來得及做出過什麽出格之事,可——他卻也還是將趙愷送出了皇城,封往了宣州,張庭身為殿前司長,連同那二萬殿前司軍士都隻屬於這皇城,再是不甘也絕不可能跟隨慶王而走。趙眘說得很清楚,張庭即便辭官離京,以他這身份也不得不避嫌,哪怕隻身一人亦絕無可能投奔慶王,這層依附隻能永久地斷了,而他能得保全自己的唯一辦法,隻能是在這禁城繼續盡忠,永遠不要存有任何二心。
他不免看向趙眘。這位帝王看起來那麽平靜從容,甚或還帶點笑意——適才一點轉瞬即逝的麵色沉落都好像是錯覺般絲毫無有痕跡,即便張庭有如此大的把柄在他手,他卻非但不曾降罪,反而借今日之機,應允將他的品階再提半級——朱雀在世時,曾說過這位皇上與上皇趙構不同,並非等閑,想來,終不是沒有道理。他對自己亦是同樣吧——明明可以治罪,卻也仍是選擇留下自己。究竟是打算秋後算賬還是——這本就是他的某種禦人之道,似乎也並不緊要了。至少現在,他和張庭,都毫發無損地站在這裏;離開這福寧殿之後,也會繼續毫發無損地做自己該做之事。
他也便沒有出聲。張庭經這一嚇,出去後大概是不可能再敢多提今日之事了。趙眘此時也露出了一絲倦意,揮揮手,張庭會意忙請告退,夏君黎原亦待退走,趙眘倦目卻又睜大,向他道:“君黎再留片刻,朕還有幾句話與你說。”
他起身,馮公公上前扶了他,往內殿裏去,夏君黎隻得跟在身後。“君黎啊,”他的口吻,好似以前對著朱雀,“張庭這人,你是何看法?”
“我沒什麽看法。我對他的了解,恐怕及不上陛下對他了解十中之一。”
趙眘嗬嗬笑起來:“那邵宣也呢?”
“也不了解。”
趙眘便道:“我應允張庭此番升至正四品,與邵宣也平階,兩司無有高下,看似公平,其實這世間種種——特別是我們這皇城裏頭——此消彼長,無一刻能停,真正的平衡從不存在,有時倒反是高下分明,一頭強壓另一頭,方能得平穩;就好似朕這三個兒子,終是東宮輕易壓過另兩家,便萬事皆順,無人有話說,倘有誰氣焰高了,蠢蠢欲動起來,令得東宮也不得不岌岌可危起來,倒成了不安穩的引子了。你明白朕的意思麽?”
“不是太明白。”倘若他是在解釋為何要讓趙愷離開京城,夏君黎卻也不認為這事與自己有何幹係。
“張庭適才來此之前,他殿前司的人已經來了好幾個找馮庥,一則,是告陳你在殿前司衙所為,想叫馮庥過去作證以勸阻,二則,也埋怨侍衛司這麽多人,連個刺客的影都沒撈得到,才累得張庭平白受你懷疑。現如今刺客果然還未有下落,你也說不出何時能將人捉到——但這罪責叫你擔著不免有些不公,也非朕所願,莫若——你找個人擔?張庭若和邵宣也兩個齊了頭,反倒針鋒相對,縱他們二人自己不覺,在旁人眼裏心裏必有權衡分野,不如——你趁此機會,將侍衛司弄下來一級半階,如此一起一伏,潮向哪頭便清楚了,反倒不必有猜測爭議。這麽說總明白了?”
夏君黎是明白了。這位帝皇的為君之道並非常言的“各方製衡”,而是“此消彼長”,他讓張庭突然得意,邵宣也就得失勢,借口自然是——今日的刺客侍衛司沒有抓到。在張庭這裏好人他是做了,邵宣也那裏他卻顯然並不想親自做那個惡人,這拉人下馬的髒事,當然就要他夏君黎來替手了。
如此想來,當初朱雀得勢時,夏錚就得了治罪,甚至於後來被明褒實貶派往南方偏遠之地時,亦是出於同樣的想法。在他身邊一向沒有“分寵”之說,至於誰得寵,誰失勢,卻也是由得他來動念操弄罷了。這倒也不失為另一種“各方製衡”,隻不過同一時間,一向隻有一家能得眷顧。
“明白了。”他迴答。“侍衛司沒抓到刺客是實情,我本來——也對他們不大滿意。”
趙眘點點頭,坐下了。“你不問問朕,為何一直這般偏心於你?”
偏心於我?夏君黎暗道。或許確然曾有,但恐怕並非因“我”所欲,而是因“你”所欲。今日我與張庭如此結怨,你雖不罰我卻也擢漲了他的官階以為安撫,不論背後是何情由真相,在旁人眼裏自然已分對錯;而若你要我將刺客一事悉責邵宣也,整個侍衛司必也側目看我——如此一來,我雖然仍在內城,手握那半塊令牌,兩司卻已與我疏離。你總還是不可能真心信任於我——在你那權勢天平之上,我在這一迴合裏,卻已是需降下的那一方了。
“偏心於我是好事,為何要多問。”他口中卻道,“多少總是——因我師父的緣故。”
“這話倒也不錯,”趙眘歎道:“但朕總想你曉得,當初放你師父出來,與如今留你領攝兩司,究竟是要你們做什麽。”
夏君黎微微蹙眉,等他往下說。
“五年前上皇禪位於朕,朕當年便興北伐,無暇顧及其他,是以極求一高手以為鎮守內廷,以防家國緊要之時,竟生肘腋逆反之亂。早聽說——江湖第一高手,是青龍教主拓跋孤,此人與彼時殿前司長,就是你父親夏錚,是姑表親,朕即著夏錚相邀,誰料卻得了個拒絕。後來朕才聽說——二十年前,上皇曾派人剿匪,青龍教原亦歸作匪類——隻是給他們僥幸漏網,十五年來雖不曾再有動作,可所謂‘第一高手’,始終是上皇一塊心病。上皇退位時曾與我說,絕不可看輕這些江湖高人。皇室內廷縱有風詭雲譎亦不過如堤壩之下蝦蟹爭食,盡可一目望穿,一手碾平,可江湖風波若起——舉木揭竿,但有氣候,非我等一人一心甚至一軍所能威懾力挽。朕與上皇於治國所見常頗有出入,但他這一句朕深以為然——縱不說你也該明白,大宋的局麵到了今日,其實愁悶憋屈,這皇帝著實沒什麽好做,不然上皇也不會早早就將此位讓出,避居閑老;朝堂中凡欲傍此位者,各營其黨,大多不過是為的那點上位者之榮華,說穿了鼠目寸光,談社稷猶夏蟲語冰。可若是事起江湖,那便大大不同——江湖不是這小小禁宮,不是一點爾虞我詐便罷;那是黑雲翻覆,是真正的萬民生死,倘一夕船傾,再迴頭時隻怕城頭已改,那卻已不是‘大宋’了——史書所見,曆曆如是。所以朕一向寧將江湖異士能人聚在身邊——哪怕是犯了些罪過的,聚在這內城裏,消消長長,起起伏伏,尚在舉目間,指掌內,可若這等人遠在鄉野,成就昔年方臘、鍾相之輩,則必為朕所慮。拓跋孤當年是上皇的心病,五年前他拒絕入禁,他與他的青龍教便也成朕之心病。朕知曉你師父與青龍教素有舊怨,便請他出來——他要什麽,朕都可以給,除了借他的絕世武功固守宮禁,還有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希望他能替朕消了青龍教這個隱患。這五年來,他雖常往青龍穀去,甚至與拓跋孤有過交手,但卻未曾真正動手‘消’去,朕偶爾提及,他都迴說並無異動,師出無名。政事繁忙,朕確也不曾過多催促,即便他不動手,但叫他人在禁中,畢竟也足夠震懾了或懷異心的江湖中人。可惜——可惜最終卻是如此意料不得之收場——卻是你替朕完成了這心願。朕不治你的罪,甚至‘偏心於你’,若說是對你心存感激未必不是句實話,隻是單憑感念隻怕你也未肯盡信,如今確實還有另一個緣故——青龍教雖然已難成氣候,江湖中卻時時更有新的禍端,譬如那東水盟,從去年開始就甚是囂張,朕一直不大喜歡,聽聞你與他們亦不甚對付,如此卻是甚合朕意,莫若你何時想辦法將它也連根拔了,朕總是不會薄待你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