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將軍,今已火燒燃眉,萬分危急了!將軍如再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我等和將軍及數萬軍士定被闖賊與多爾袞兩軍擠壓成齏粉而死無葬身之地。”白謀士適時向坐立不安的吳三桂進言道。“大明已被朱元璋的不肖子孫們玩完了,無藥可救了。將軍此時救明就如同聞仲扶殷商,屈原殉楚,文天祥救宋......純屬螳臂擋車,自不量力。所謂忠君愛國,也要看對像。如為西周之周文王和周武王那樣的明君聖主,即便肝腦塗地粉身粹骨,也在所不辭;如為殷紂王,楚懷王,隋楊廣,明崇禎那樣的暴君昏主而拋頭顱灑熱血,值嗎?有意義嗎?大凡真英雄真豪傑,都能審時度勢,而不屑與愚忠愚孝沽名釣譽之輩為伍。再說,大勢所趨,潮流使然,那些恨極明末苛政腐敗的愚民大眾和京城裏的降臣,已將闖賊推上了皇位,定國號大順。將軍此時如繼續效忠前朝昏君,既迂腐又昏瞆,且名不正而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將軍及數萬將士何以立足?”
“我如明智而斷,擇外主而事,知我者,謂我不過是應時而動,順勢而為,於公於私,窮途沒路,無可奈何,別無選擇;不知我者必謂我係賣主求榮禍國殃民……如此,吾將背負千古罵名,後世之人將把亡朝的責任全算在我身上!”吳三桂感歎道。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豪傑沒被後人唾罵?正史和傳言皆曰:滅七國一統天下的秦始皇是兇殘的暴君;力撥山兮氣蓋世的頂羽是好色的莽漢;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是狡詐的奸雄;連一代明君聖主李世民也難脫殺兄逼父之惡名.......他們尚且如此,將軍又何懼史官謗言毀損?真正亡明者乃李反賊和昏君崇禎及大明那幫貪官汙吏,非將軍也。將軍如再當斷不斷,終必受其亂。就此殉葬,上不能救國救民於水火,下不能為父報仇為妾雪恨,還累及幾萬將士死於非命,當真如此,將軍與亡明者李反賊和昏君崇禎及大明那幫貪官汙吏有何區別?”
“先生以為我該何去何從?”其實,吳三桂聽了白謀士一番金玉良言的開導,心中已有了決斷,他問計白謀士,隻不過是想從白謀士那方獲得不謀而合的求證而已。
“將軍此時,前不能進,後不能退,居中又不能自立。為今之計,將軍隻有兩條路可選:臣服李闖賊或投奔多爾袞。前者勢必令將軍威名掃地,蒙羞受辱,再無做人尊嚴。試問:將軍如投李闖賊,做兒女的您,如何麵對您的已為闖賊階下囚的老父?身為血性男兒,又如何麵對被李闖賊強虜霸占去的愛妾陳圓圓?囚父與奪妾,均為天下男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之奇恥大辱,況將軍乃亂世豪傑,人中之龍,千軍萬馬之將帥,豈可縮頭隱忍,令天下人鄙視不屑啐罵?如李闖賊真是如劉邦,趙匡胤,朱元璋那樣能安邦定國之明君聖主,將軍尚可為全天下蒼生之大義而犧牲小我,既往不咎,忍辱負重,成其誌向大業……然此等趁亂虜國的亂世草莽,在京城的所做所為,是欲成君王者該幹的人事嗎?那李闖賊不僅自己親自參與,還放縱手下燒殺搶掠,奸淫宮女,此等禽獸不如的惡行,天怒人怨,人神共憤,他與流氓惡棍強盜土匪山賊有何區別?如此禍國殃民的奸雄,值得將軍您為之效命稱臣嗎?再有,比之多爾袞,李闖賊不過是一胸無大誌,目光短淺,貪財愛色的草寇強盜,絕成不了開國聖主和安邦明君,將軍投他,真乃棄明投喑,自甘墮落,前途堪憂,更無光明可言。而那多爾袞,雖有狼子野心,對將軍肯定也會心存忌憚而不能完全信任,卻因為他懷揣雄霸天下之大抱負,正是用人之際,自然會招賢納士,愛才惜才,信守承諾,重用將軍。自古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將軍如臣服多爾袞,雖然成不了霸業,但封候做王,光宗耀祖,享盡榮華富貴亦非難事,更重要的是,如不借多爾袞之手,將軍如何報李闖賊囚父之仇奪妾之恨?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將軍應該知道怎麽做了吧!?”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我遇白愛卿就如劉邦遇張良,玄德遇孔明。先生一席話令吳某茅塞頓開,撥雲見日......一切就依先生所言就是。”
於是,才有了吳三桂與清兵一起,在九門口一片石與李自成的大順軍血戰。
血戰一晝夜後,就將李自成的幾十萬大軍幾乎全殲。並一鼓作氣攻進北京城,把在京城雖隻做了四十二天皇帝夢,卻把皇城北京徹底血洗了一遍,搜刮出7000多萬兩銀子的李自成從皇宮裏趕了出去,讓其如同喪家犬,從此踏上不歸的逃亡之路。
清軍占領北京後,吳三桂又統兵西進南下,躍進中原,對李自成窮追猛打,直至把李自成的部隊全部殲滅。
李自成也於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九宮山元帝廟遭村民誤殺致死。
隨後,吳三桂兵鋒直入四川,又消滅了張獻忠的農民軍和其他地方的明朝義軍,打遍了多半個中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成為清王朝最得心應手的一支部隊。
吳三桂封平西王後,論功行賞,尊從白姓謀士意願:隻接受王爺饋贈於家鄉的林山田地產業(其中就有一處被當地人稱‘鬼穀’的林山),安享富貴榮華,不出仕為官,仍為王府幕僚謀士,為吳三桂安定治理番屬地域出謀劃策。
“將軍,今已火燒燃眉,萬分危急了!將軍如再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我等和將軍及數萬軍士定被闖賊與多爾袞兩軍擠壓成齏粉而死無葬身之地。”白謀士適時向坐立不安的吳三桂進言道。“大明已被朱元璋的不肖子孫們玩完了,無藥可救了。將軍此時救明就如同聞仲扶殷商,屈原殉楚,文天祥救宋......純屬螳臂擋車,自不量力。所謂忠君愛國,也要看對像。如為西周之周文王和周武王那樣的明君聖主,即便肝腦塗地粉身粹骨,也在所不辭;如為殷紂王,楚懷王,隋楊廣,明崇禎那樣的暴君昏主而拋頭顱灑熱血,值嗎?有意義嗎?大凡真英雄真豪傑,都能審時度勢,而不屑與愚忠愚孝沽名釣譽之輩為伍。再說,大勢所趨,潮流使然,那些恨極明末苛政腐敗的愚民大眾和京城裏的降臣,已將闖賊推上了皇位,定國號大順。將軍此時如繼續效忠前朝昏君,既迂腐又昏瞆,且名不正而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將軍及數萬將士何以立足?”
“我如明智而斷,擇外主而事,知我者,謂我不過是應時而動,順勢而為,於公於私,窮途沒路,無可奈何,別無選擇;不知我者必謂我係賣主求榮禍國殃民……如此,吾將背負千古罵名,後世之人將把亡朝的責任全算在我身上!”吳三桂感歎道。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豪傑沒被後人唾罵?正史和傳言皆曰:滅七國一統天下的秦始皇是兇殘的暴君;力撥山兮氣蓋世的頂羽是好色的莽漢;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是狡詐的奸雄;連一代明君聖主李世民也難脫殺兄逼父之惡名.......他們尚且如此,將軍又何懼史官謗言毀損?真正亡明者乃李反賊和昏君崇禎及大明那幫貪官汙吏,非將軍也。將軍如再當斷不斷,終必受其亂。就此殉葬,上不能救國救民於水火,下不能為父報仇為妾雪恨,還累及幾萬將士死於非命,當真如此,將軍與亡明者李反賊和昏君崇禎及大明那幫貪官汙吏有何區別?”
“先生以為我該何去何從?”其實,吳三桂聽了白謀士一番金玉良言的開導,心中已有了決斷,他問計白謀士,隻不過是想從白謀士那方獲得不謀而合的求證而已。
“將軍此時,前不能進,後不能退,居中又不能自立。為今之計,將軍隻有兩條路可選:臣服李闖賊或投奔多爾袞。前者勢必令將軍威名掃地,蒙羞受辱,再無做人尊嚴。試問:將軍如投李闖賊,做兒女的您,如何麵對您的已為闖賊階下囚的老父?身為血性男兒,又如何麵對被李闖賊強虜霸占去的愛妾陳圓圓?囚父與奪妾,均為天下男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之奇恥大辱,況將軍乃亂世豪傑,人中之龍,千軍萬馬之將帥,豈可縮頭隱忍,令天下人鄙視不屑啐罵?如李闖賊真是如劉邦,趙匡胤,朱元璋那樣能安邦定國之明君聖主,將軍尚可為全天下蒼生之大義而犧牲小我,既往不咎,忍辱負重,成其誌向大業……然此等趁亂虜國的亂世草莽,在京城的所做所為,是欲成君王者該幹的人事嗎?那李闖賊不僅自己親自參與,還放縱手下燒殺搶掠,奸淫宮女,此等禽獸不如的惡行,天怒人怨,人神共憤,他與流氓惡棍強盜土匪山賊有何區別?如此禍國殃民的奸雄,值得將軍您為之效命稱臣嗎?再有,比之多爾袞,李闖賊不過是一胸無大誌,目光短淺,貪財愛色的草寇強盜,絕成不了開國聖主和安邦明君,將軍投他,真乃棄明投喑,自甘墮落,前途堪憂,更無光明可言。而那多爾袞,雖有狼子野心,對將軍肯定也會心存忌憚而不能完全信任,卻因為他懷揣雄霸天下之大抱負,正是用人之際,自然會招賢納士,愛才惜才,信守承諾,重用將軍。自古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將軍如臣服多爾袞,雖然成不了霸業,但封候做王,光宗耀祖,享盡榮華富貴亦非難事,更重要的是,如不借多爾袞之手,將軍如何報李闖賊囚父之仇奪妾之恨?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將軍應該知道怎麽做了吧!?”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我遇白愛卿就如劉邦遇張良,玄德遇孔明。先生一席話令吳某茅塞頓開,撥雲見日......一切就依先生所言就是。”
於是,才有了吳三桂與清兵一起,在九門口一片石與李自成的大順軍血戰。
血戰一晝夜後,就將李自成的幾十萬大軍幾乎全殲。並一鼓作氣攻進北京城,把在京城雖隻做了四十二天皇帝夢,卻把皇城北京徹底血洗了一遍,搜刮出7000多萬兩銀子的李自成從皇宮裏趕了出去,讓其如同喪家犬,從此踏上不歸的逃亡之路。
清軍占領北京後,吳三桂又統兵西進南下,躍進中原,對李自成窮追猛打,直至把李自成的部隊全部殲滅。
李自成也於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九宮山元帝廟遭村民誤殺致死。
隨後,吳三桂兵鋒直入四川,又消滅了張獻忠的農民軍和其他地方的明朝義軍,打遍了多半個中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成為清王朝最得心應手的一支部隊。
吳三桂封平西王後,論功行賞,尊從白姓謀士意願:隻接受王爺饋贈於家鄉的林山田地產業(其中就有一處被當地人稱‘鬼穀’的林山),安享富貴榮華,不出仕為官,仍為王府幕僚謀士,為吳三桂安定治理番屬地域出謀劃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