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以前,鄔百靈找我出版沈宣墨自傳時,我對著原稿細細翻閱,他靜靜地等我一個下午,我翻閱完畢後,抬起頭對他說:這是你的自傳?
當他告訴我,這的確是沈宣墨自傳,隻不過大部分由他完成後,我的第一反應自然是:這叫做造假,也涉及侵權。然而,他像對法官陳述一樣,將一件件“證據”碼好:沈宣墨希望自傳能以鄔百靈視角撰寫的承諾信、沈宣墨與鄔百靈之間的“槍手”合同、沈宣墨闡述整本自傳大綱邏輯的錄像視頻。
在當年,我剛剛從新聞界轉入出版行業,思維受二十餘年記者生涯影響,於是脫口而出:這樣不真實的內容,對大眾的認知有極大的誤導。
誰知鄔百靈掩嘴“咯、咯”笑了起來,解釋道:沈宣墨的意圖,恰恰就在於將大眾誤給他的過於正麵的評價,通過誤導的方式,扭轉迴原本的客觀的中立立場。
這一句話不但使我決定參與他們兩人的“誤導”,同時也對我的後半人生產生了正確的“誤導”。
我的記者生涯裏發生過一件使我對記者一職深惡痛絕的事。單位裏交給我一則專題報道,關於某超大型工廠員工集體失聯事件。我帶領團隊采取兵分三路的做法,一路緊跟警方,一路報道員工家屬,但不知為何,家屬幾乎全部不願意配合,警方和我們都屢屢碰壁。我隻身一人打探工廠內部,最終通過關係,與一名身份為工廠高層的線人取得聯絡,調查出失聯員工全部被禁閉於工廠某幢宿舍樓,樓外有信號屏蔽器。事實係該工廠有虛假項目引誘投資者投資的行為,工廠處於籌備上市的關鍵階段,需要嚴格控製負麵信息流出,因此限製全部與虛假項目相關的車間員工人身自由,以保證上市。
我的報道一出,即引起軒然大波。工廠高層超八成入獄,最高負責人負債十億。正因這則報道,我在新聞界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被賦以崇高地位,獲得如鄔百靈之類傳媒學子的敬仰。
然而,正如鄔百靈迴憶得無比準確,在《沈傳》中添入的我曾對他說過的那番話,一根蛛絲可以扳倒一座大山。工廠事件定性多年後,我無意中與事件當事人——被禁閉的員工之一在路上碰見,對方認出了我,相互閑聊幾句,他對我感歎道,當年工廠的那份工作,是他所找過的最好的工作。
我詫異地得知,當年被禁閉的員工全部是自願而為,因為工廠以每日三倍薪資為封口費。這在同類超大型工廠打工者中十分常見,家屬雖不知緣由,但也都知曉:如果身為工廠員工的親人收拾行李,表示有段時間需要住在公司,電話、微信均聯係不上,那麽無需驚慌,這代表著他們將收到超高的工資,是極其幸運的事,家屬不僅不擔心,反而會欣喜不已,這也是為什麽,我當年報道員工家屬的那一路同事,碰壁概率會如此高。
而超大型工廠間如此稀鬆平常之事,為何獨獨這家工廠受到關注?我暗中留意後才發現,單位某部分領導做派下流,存在潛規則。
當年,互聯網興起不久,正以極快的速度普及,論壇如過江之鯽數量龐大,其中也包括以工廠員工及家屬為主要受眾的網絡社區。在該社區中,出現“老公/老婆/父母/孩子鬧失蹤,家裏要裝修”的流行語,且用戶會攀比失蹤次數,多者會引起他人豔羨。
我當時的單位注意到此類異象,然而領導的第一反應,不是成立專題報道小組,而是向每家大型工廠放出風聲。最終,一家當時同在上市籌備階段的工廠交出巨額酬勞,請單位領導調查其競爭對手,也就是單位命我報道的那一家。
一個行業的亂象因為我的報道而成為了某家企業的行為,而我所熱愛的新聞事業默許之、縱容之,甚至以其為主要收入來源。此後工廠引以為鑒,已再無此類現象,但人民群眾從不如他們所慶賀的那樣,在資本與其較量之間,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我不得不拜倒於沈、鄔二人因責任而製造謊言的理念,甚至一段時間內對“真相”、“真理”等嗤之以鼻。自然,二十多年後,我不再激烈極端,作為已經退休,安度晚年的老人,在謊言與真實間保持中庸。
但我繼續支持著沈、鄔以欺瞞愚弄大眾的行為,也算是我這個老頑童的趣味罷。
當他告訴我,這的確是沈宣墨自傳,隻不過大部分由他完成後,我的第一反應自然是:這叫做造假,也涉及侵權。然而,他像對法官陳述一樣,將一件件“證據”碼好:沈宣墨希望自傳能以鄔百靈視角撰寫的承諾信、沈宣墨與鄔百靈之間的“槍手”合同、沈宣墨闡述整本自傳大綱邏輯的錄像視頻。
在當年,我剛剛從新聞界轉入出版行業,思維受二十餘年記者生涯影響,於是脫口而出:這樣不真實的內容,對大眾的認知有極大的誤導。
誰知鄔百靈掩嘴“咯、咯”笑了起來,解釋道:沈宣墨的意圖,恰恰就在於將大眾誤給他的過於正麵的評價,通過誤導的方式,扭轉迴原本的客觀的中立立場。
這一句話不但使我決定參與他們兩人的“誤導”,同時也對我的後半人生產生了正確的“誤導”。
我的記者生涯裏發生過一件使我對記者一職深惡痛絕的事。單位裏交給我一則專題報道,關於某超大型工廠員工集體失聯事件。我帶領團隊采取兵分三路的做法,一路緊跟警方,一路報道員工家屬,但不知為何,家屬幾乎全部不願意配合,警方和我們都屢屢碰壁。我隻身一人打探工廠內部,最終通過關係,與一名身份為工廠高層的線人取得聯絡,調查出失聯員工全部被禁閉於工廠某幢宿舍樓,樓外有信號屏蔽器。事實係該工廠有虛假項目引誘投資者投資的行為,工廠處於籌備上市的關鍵階段,需要嚴格控製負麵信息流出,因此限製全部與虛假項目相關的車間員工人身自由,以保證上市。
我的報道一出,即引起軒然大波。工廠高層超八成入獄,最高負責人負債十億。正因這則報道,我在新聞界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被賦以崇高地位,獲得如鄔百靈之類傳媒學子的敬仰。
然而,正如鄔百靈迴憶得無比準確,在《沈傳》中添入的我曾對他說過的那番話,一根蛛絲可以扳倒一座大山。工廠事件定性多年後,我無意中與事件當事人——被禁閉的員工之一在路上碰見,對方認出了我,相互閑聊幾句,他對我感歎道,當年工廠的那份工作,是他所找過的最好的工作。
我詫異地得知,當年被禁閉的員工全部是自願而為,因為工廠以每日三倍薪資為封口費。這在同類超大型工廠打工者中十分常見,家屬雖不知緣由,但也都知曉:如果身為工廠員工的親人收拾行李,表示有段時間需要住在公司,電話、微信均聯係不上,那麽無需驚慌,這代表著他們將收到超高的工資,是極其幸運的事,家屬不僅不擔心,反而會欣喜不已,這也是為什麽,我當年報道員工家屬的那一路同事,碰壁概率會如此高。
而超大型工廠間如此稀鬆平常之事,為何獨獨這家工廠受到關注?我暗中留意後才發現,單位某部分領導做派下流,存在潛規則。
當年,互聯網興起不久,正以極快的速度普及,論壇如過江之鯽數量龐大,其中也包括以工廠員工及家屬為主要受眾的網絡社區。在該社區中,出現“老公/老婆/父母/孩子鬧失蹤,家裏要裝修”的流行語,且用戶會攀比失蹤次數,多者會引起他人豔羨。
我當時的單位注意到此類異象,然而領導的第一反應,不是成立專題報道小組,而是向每家大型工廠放出風聲。最終,一家當時同在上市籌備階段的工廠交出巨額酬勞,請單位領導調查其競爭對手,也就是單位命我報道的那一家。
一個行業的亂象因為我的報道而成為了某家企業的行為,而我所熱愛的新聞事業默許之、縱容之,甚至以其為主要收入來源。此後工廠引以為鑒,已再無此類現象,但人民群眾從不如他們所慶賀的那樣,在資本與其較量之間,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我不得不拜倒於沈、鄔二人因責任而製造謊言的理念,甚至一段時間內對“真相”、“真理”等嗤之以鼻。自然,二十多年後,我不再激烈極端,作為已經退休,安度晚年的老人,在謊言與真實間保持中庸。
但我繼續支持著沈、鄔以欺瞞愚弄大眾的行為,也算是我這個老頑童的趣味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