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子衿心事滔滔中,顯陽很快就到了。顯陽的寧襄王府華麗秀美絲毫不遜於上京,過正門穿廳堂,玉子衿與聘婷郡主被幾個丫鬟嬤嬤迎入明清徽所住芳華居,打量著半年沒見越發出落完美的女兒,明清徽眉眼含笑。聘婷郡主知母女二人有許多體己話要說,便佯裝勞累退下了。
抱著玉雪可愛的小弟弟玉宇,玉子衿一掃多日陰霾,忍不住在他臉上多親了好幾口,“小弟弟真是越長越討人喜愛了,比九弟那個淘氣包強多了。”
“咳咳,二姐,你說誰呢?”明清徽還未接話,從屏風外走出一個粉雕玉琢的小男孩,頭梳小髻,發束金冠,身著彩繡小緞袍,故意把小手背在身後,裝著一副大人模樣,小小年紀眼裏就泛著莫名的精光,正是玉澤。
玉子衿笑意不改,揉揉嗬嗬笑的玉宇,道:“我說小弟弟越來越討人喜愛,將來長大了不是個淘氣包才好呢,這樣二姐就省心了。”
玉澤是個出了名的鬼機靈,玉子衿的話什麽意思他怎麽會聽不出來,不就讓她下過幾次河摸過幾次蝦嘛,她上次落水又不是他害的,小氣鬼!
明清徽無奈看著兩個兒女互嗆,見玉宇似有困意,便令奶媽先把兩個兒子帶下去了,屋內隻剩下了母女二人,“衿兒,這幾年瑣事纏身,母親沒顧上你,這次既然來了顯陽就留下吧,母親也好教教你規矩。”
明清徽未說明,但是何意,玉子衿已經明白。再有不到半年就到她及笄之年,已是適嫁之齡,聽母親的口氣,似乎心中早已定下人選,而那人選是誰,不用說也能猜到,隻是明清徽開口後她才知,父母居然給了她選擇的權利,這是相對於姐姐的恩典嗎?
明清徽拿起象牙梳邊為玉子衿打理著秀發,邊有意無意的談起了原倚風與蘭颯,玉子衿沒有什麽反應,隻在問到原倚風時心不在焉迴了幾句,明清徽暗自揣度女兒似乎更傾向於清河世子一些,一向喜歡的外甥落選,心裏難免失落,但想起天資過人的原倚風,心裏也是滿意非常。
玉子衿並未像母親想那麽多,也無意表白什麽。
她自幼長住姨母家,與蘭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幼年時光她視他為兄長,亦是此生為兄長;後因緣得遇原倚風,因其心胸襟懷深為折服,品茗茶論詩書,引以為知己,便是此生為知己。
這兩個人是她的兄長知己,伴她如許經年,在她心裏,有的也隻是單純的親友之情。而真正打開她的情竇歲月的人,唯有宇文錚而已。較之二人,他沒有陪她成長,但卻年月日夜浸潤在她的心田,就在那麽不經意一個時刻的出現打開了她情感的閘門,引得洪流猛泄,覆水難收。
她抑或是愛他發揚踔厲的豪情萬丈,抑或是重他英姿不世的昂揚氣魄,她自己也說不清是為什麽,但動心了便是動心了,即便與他前路渺茫,她也隻想跟著心走。
權傾朝野的玉王壽誕,寧襄王府一早就賓客盈門,迎來送往絡繹不絕,無數賀禮進門幾乎將門檻踏爛。
是夜,珍羞具設,琴笙並奏,芳醴盈罍,佳賓滿席。
玉子衿靜靜坐在聘婷郡主下首,蛾眉淡掃,霧鬢雲鬟,青綠百褶裙綺麗曳地,纖腰錦帶高高束起,水佩風裳清新如荷,婉風流轉的輕柔讓其後一眾女眷失色。
下座不少賓客翹首觀盼,奈何簾幕遮擋,多人慨歎無緣得見靈機郡主真顏。夏侯氏見狀輕笑,姣好的麵容帶著動人的柔媚,聲音更是柔嫩似水,“郡主風姿傲人,自打傾國畫卷一出,不知多少人欲要登門結親,都被王爺拒之,隻說要精心為郡主擇選佳婿,以後真不知是哪家公子有此福氣,能得王爺和郡主青眼呢!”
夏侯氏說完掩唇咯咯直笑,引得其他女眷也興致勃勃侃侃而談。位居上首的明清徽眉頭一蹙心頭不悅,夏侯氏提及女兒婚事乃是她心頭大忌,當初若不是她有意無意旁敲側擊,玉策又怎會想到將玉皓潔送入宮中。二人嫡妻寵妾本就嫌隙,更因此事結下固梁,如今夏侯氏再觸逆鱗,明清徽焉有坐視之理?
“有勞妹妹掛心,衿兒之事自有本妃與王爺操持,就不牢妹妹操神了。倒是玨兒已是啟蒙之年,渙兒也是該準備準備不要多久就要入仕了,妹妹可要多為兩個兒子操心勞力了。”明清徽一番話說得端莊大方,可也實實提醒了夏侯氏尊卑之分,玉皓潔、玉子衿再是晚輩,可也是正室嫡出,婚姻大事還輪不到她一個妾室指手畫腳。即便夏侯氏再得寵,她的兒子也是庶子,入學也好,入仕也罷,這輩子都會被玉天和玉寒幾個嫡子壓過一頭。
膏粱門第,鍾鼎之家,即便再血濃於水,嫡庶尊卑也是亙古不變的頑石,況且是在幾百年就以嫡庶論尊卑的原朝。所以,生在這樣的人家,沒有身份上的幸運,就要有行事上的規矩,安分才是後半生的倚仗。
夏侯氏既得玉策寵信,貌美還在其次,聰慧善斷才是關鍵,明清徽話外之音她當然聽得出來,聰明如她自然懂得什麽叫見好就收,對明清徽稱謝一句,安穩靜坐,不再妄言。
女眷之間漸漸靜下來,玉子衿從頭到尾沒有言語,隻靜靜看著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豪門深似海,深宮囚如籠,困於其間的女人廝殺起來並不比疆場上的男兒遜色,更是多了幾許令人膽寒的森冷。
席間一聲傳報引起了全場人的注意,笙管盡停,舞姬退台,一行數百人抬著賀禮無數魚貫而入,為首使者屈膝而拜捧上信帖,“卑職奉川西大將軍之命特向玉王呈上賀禮,望玉王千秋長歲,福祿無邊,禮單與我主密函在此,請玉王親啟笑納。”
玉子衿緊握手中杯盞,抑製不住的喜悅激動漾在月容,他來了!他終於來了!
四座議論紛紛,玉策精深的雙眸在使者和諸多賀禮之上逡巡,接過侍者遞上的禮單和信函,玉策打開禮單掃視了一眼,珍奇無數,件件傾城,品類之全不像賀壽,卻像下聘。信手欲要拆開信封之時,一陣騷亂自府外傳來,強行而入的數人驚得四座惶恐。
本留守上京的中郎將端紀發絲散亂,寶甲染血,狼狽不堪帶著幾個親信闖了進來,一行人顯然經過了一場惡戰,端紀寶刀一扔,以頭搶地,憤慨泣言:“主公,末將該死,原業小兒背信棄義,荒馳祖業,策反禁軍,流奔川西去了!”
玉策忽地自座上驚起,不可置信瞪著俯首之人,所有人麵麵相覷,噤若寒蟬,隻等著玉策發作。
玉策眥裂發指,一手將掌中密函禮帖撕碎撒向空中,紅白飄蕩在無邊的夜,落英般紛紛輕落,玉子衿隻覺頭腦空洞,眼中隻有那散落的碎屑,一如她多日的期許俱碎,耳側莫名的風吹來玉策咬牙切齒的疾唿:“千秋長歲,福祿無邊?用這些勞什子玩意兒就換本王一個一國之君,川西大將軍的如意算盤倒是打得響啊!”
使者也是手足無措,奈何玉策卻沒有給他辯駁的機會,迎麵一把長劍飛來,他已是身首異處,連帶跟隨之人無一幸免被侍衛擊殺。現場更是混亂不堪,賓客四散,多數嬌質女流哪見過這等場麵,驚嚇尖叫者有之,暈厥昏死者有之。玉策概不理會,帶著玉天和玉寒匆匆離去。一場壽宴以此血腥收場。
此時的宇文錚臉色並不比玉策好看,鐵掌落案,檀木幾應聲而倒。算準了一切,他卻沒有算準原業會在這個時候兵變逃竄,他是與原業有此一約,可兵權在他,主動權自也在他,他不動,原業豈有動的道理?
不料,是他失察錯看了原業,無能卻還有幾分血性,但這並沒有減輕宇文錚對他的輕視,反倒多了數之不盡的厭惡。
“主公,原業的行駕馬上就要到瀧州了,您可要早作決斷啊。”赫連熊熊龍行虎步進來營帳,掃一眼斷裂的幾案,看了看宇文錚的臉色,趕緊閉嘴。
軒昂自若的臉上極盡隱忍,修長的手指緊攥包裹結發的青緞,子衿,對不起,我還是負了你。
“詔令三軍,兩個時辰後......隨本將接駕!”
“是!”
須擒風輕歎一聲隨赫連熊熊而去,除了這個還能有別的決斷嗎?原業此舉已讓主公騎虎難下,不論進退,主公與玉策都注定要撕破臉皮了,隻是可惜了主公一番良苦用心,隻怕此生都要錯失佳人了。
《文諳遺編》有述:舊原仁昭帝長和九年,玉王壽,英成遣使重禮賀之,玉王喜,私慮英成欲示好以嘉,方欲啟密函,副將紀衣血甲急報之,帝業夾私寶庫,脅逼親族,逃之川西,奔英成。玉王怒,斥英成狂妄輕嘲,斬其使,帶兵擊之。奈,為之晚矣,帝業已入渤洲以西,川西之腹,英成亦恭奉之。帝業恃持川西軍,定居上洛行宮,改年號中興,史稱西原。同月詔斥玉王亂臣賊子,布《罪逆臣玉策檄文》,揚言誅之。玉王詔檄英成蠱惑聖聽,欲挾天子覬覦天下,不日集軍伐誅,沽旦四野,兩軍壘立。因時處長和年間,史稱“長和西奔”。
原業初定上洛,即敕封宇文錚英成王,輔國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川西大都督,世襲罔替,督掌川西及其周遭二十州軍事。
而玉策追擊未果,與川西軍勃洲城下一戰,因事出突然,雙方都未準備齊妥,各損兵折將,铩羽而歸。
其後隨著原業一紙討伐檄文發出,天下大勢、輿論亦向著兩個方向背道而行,玉策進而折返上京,強造聲勢,怒批原業背信棄義,荒棄祖業,立時召集群臣另立新君。
長和九年這一年的秋天注定是一個多事之秋,本表象完存的原朝因這場“長和西奔”徹底分裂為東西兩國,史稱“東原”、“西原”,兩國以瀘關為分界點,原朝領土三分之一歸西原,三分之二歸東原。
抱著玉雪可愛的小弟弟玉宇,玉子衿一掃多日陰霾,忍不住在他臉上多親了好幾口,“小弟弟真是越長越討人喜愛了,比九弟那個淘氣包強多了。”
“咳咳,二姐,你說誰呢?”明清徽還未接話,從屏風外走出一個粉雕玉琢的小男孩,頭梳小髻,發束金冠,身著彩繡小緞袍,故意把小手背在身後,裝著一副大人模樣,小小年紀眼裏就泛著莫名的精光,正是玉澤。
玉子衿笑意不改,揉揉嗬嗬笑的玉宇,道:“我說小弟弟越來越討人喜愛,將來長大了不是個淘氣包才好呢,這樣二姐就省心了。”
玉澤是個出了名的鬼機靈,玉子衿的話什麽意思他怎麽會聽不出來,不就讓她下過幾次河摸過幾次蝦嘛,她上次落水又不是他害的,小氣鬼!
明清徽無奈看著兩個兒女互嗆,見玉宇似有困意,便令奶媽先把兩個兒子帶下去了,屋內隻剩下了母女二人,“衿兒,這幾年瑣事纏身,母親沒顧上你,這次既然來了顯陽就留下吧,母親也好教教你規矩。”
明清徽未說明,但是何意,玉子衿已經明白。再有不到半年就到她及笄之年,已是適嫁之齡,聽母親的口氣,似乎心中早已定下人選,而那人選是誰,不用說也能猜到,隻是明清徽開口後她才知,父母居然給了她選擇的權利,這是相對於姐姐的恩典嗎?
明清徽拿起象牙梳邊為玉子衿打理著秀發,邊有意無意的談起了原倚風與蘭颯,玉子衿沒有什麽反應,隻在問到原倚風時心不在焉迴了幾句,明清徽暗自揣度女兒似乎更傾向於清河世子一些,一向喜歡的外甥落選,心裏難免失落,但想起天資過人的原倚風,心裏也是滿意非常。
玉子衿並未像母親想那麽多,也無意表白什麽。
她自幼長住姨母家,與蘭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幼年時光她視他為兄長,亦是此生為兄長;後因緣得遇原倚風,因其心胸襟懷深為折服,品茗茶論詩書,引以為知己,便是此生為知己。
這兩個人是她的兄長知己,伴她如許經年,在她心裏,有的也隻是單純的親友之情。而真正打開她的情竇歲月的人,唯有宇文錚而已。較之二人,他沒有陪她成長,但卻年月日夜浸潤在她的心田,就在那麽不經意一個時刻的出現打開了她情感的閘門,引得洪流猛泄,覆水難收。
她抑或是愛他發揚踔厲的豪情萬丈,抑或是重他英姿不世的昂揚氣魄,她自己也說不清是為什麽,但動心了便是動心了,即便與他前路渺茫,她也隻想跟著心走。
權傾朝野的玉王壽誕,寧襄王府一早就賓客盈門,迎來送往絡繹不絕,無數賀禮進門幾乎將門檻踏爛。
是夜,珍羞具設,琴笙並奏,芳醴盈罍,佳賓滿席。
玉子衿靜靜坐在聘婷郡主下首,蛾眉淡掃,霧鬢雲鬟,青綠百褶裙綺麗曳地,纖腰錦帶高高束起,水佩風裳清新如荷,婉風流轉的輕柔讓其後一眾女眷失色。
下座不少賓客翹首觀盼,奈何簾幕遮擋,多人慨歎無緣得見靈機郡主真顏。夏侯氏見狀輕笑,姣好的麵容帶著動人的柔媚,聲音更是柔嫩似水,“郡主風姿傲人,自打傾國畫卷一出,不知多少人欲要登門結親,都被王爺拒之,隻說要精心為郡主擇選佳婿,以後真不知是哪家公子有此福氣,能得王爺和郡主青眼呢!”
夏侯氏說完掩唇咯咯直笑,引得其他女眷也興致勃勃侃侃而談。位居上首的明清徽眉頭一蹙心頭不悅,夏侯氏提及女兒婚事乃是她心頭大忌,當初若不是她有意無意旁敲側擊,玉策又怎會想到將玉皓潔送入宮中。二人嫡妻寵妾本就嫌隙,更因此事結下固梁,如今夏侯氏再觸逆鱗,明清徽焉有坐視之理?
“有勞妹妹掛心,衿兒之事自有本妃與王爺操持,就不牢妹妹操神了。倒是玨兒已是啟蒙之年,渙兒也是該準備準備不要多久就要入仕了,妹妹可要多為兩個兒子操心勞力了。”明清徽一番話說得端莊大方,可也實實提醒了夏侯氏尊卑之分,玉皓潔、玉子衿再是晚輩,可也是正室嫡出,婚姻大事還輪不到她一個妾室指手畫腳。即便夏侯氏再得寵,她的兒子也是庶子,入學也好,入仕也罷,這輩子都會被玉天和玉寒幾個嫡子壓過一頭。
膏粱門第,鍾鼎之家,即便再血濃於水,嫡庶尊卑也是亙古不變的頑石,況且是在幾百年就以嫡庶論尊卑的原朝。所以,生在這樣的人家,沒有身份上的幸運,就要有行事上的規矩,安分才是後半生的倚仗。
夏侯氏既得玉策寵信,貌美還在其次,聰慧善斷才是關鍵,明清徽話外之音她當然聽得出來,聰明如她自然懂得什麽叫見好就收,對明清徽稱謝一句,安穩靜坐,不再妄言。
女眷之間漸漸靜下來,玉子衿從頭到尾沒有言語,隻靜靜看著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豪門深似海,深宮囚如籠,困於其間的女人廝殺起來並不比疆場上的男兒遜色,更是多了幾許令人膽寒的森冷。
席間一聲傳報引起了全場人的注意,笙管盡停,舞姬退台,一行數百人抬著賀禮無數魚貫而入,為首使者屈膝而拜捧上信帖,“卑職奉川西大將軍之命特向玉王呈上賀禮,望玉王千秋長歲,福祿無邊,禮單與我主密函在此,請玉王親啟笑納。”
玉子衿緊握手中杯盞,抑製不住的喜悅激動漾在月容,他來了!他終於來了!
四座議論紛紛,玉策精深的雙眸在使者和諸多賀禮之上逡巡,接過侍者遞上的禮單和信函,玉策打開禮單掃視了一眼,珍奇無數,件件傾城,品類之全不像賀壽,卻像下聘。信手欲要拆開信封之時,一陣騷亂自府外傳來,強行而入的數人驚得四座惶恐。
本留守上京的中郎將端紀發絲散亂,寶甲染血,狼狽不堪帶著幾個親信闖了進來,一行人顯然經過了一場惡戰,端紀寶刀一扔,以頭搶地,憤慨泣言:“主公,末將該死,原業小兒背信棄義,荒馳祖業,策反禁軍,流奔川西去了!”
玉策忽地自座上驚起,不可置信瞪著俯首之人,所有人麵麵相覷,噤若寒蟬,隻等著玉策發作。
玉策眥裂發指,一手將掌中密函禮帖撕碎撒向空中,紅白飄蕩在無邊的夜,落英般紛紛輕落,玉子衿隻覺頭腦空洞,眼中隻有那散落的碎屑,一如她多日的期許俱碎,耳側莫名的風吹來玉策咬牙切齒的疾唿:“千秋長歲,福祿無邊?用這些勞什子玩意兒就換本王一個一國之君,川西大將軍的如意算盤倒是打得響啊!”
使者也是手足無措,奈何玉策卻沒有給他辯駁的機會,迎麵一把長劍飛來,他已是身首異處,連帶跟隨之人無一幸免被侍衛擊殺。現場更是混亂不堪,賓客四散,多數嬌質女流哪見過這等場麵,驚嚇尖叫者有之,暈厥昏死者有之。玉策概不理會,帶著玉天和玉寒匆匆離去。一場壽宴以此血腥收場。
此時的宇文錚臉色並不比玉策好看,鐵掌落案,檀木幾應聲而倒。算準了一切,他卻沒有算準原業會在這個時候兵變逃竄,他是與原業有此一約,可兵權在他,主動權自也在他,他不動,原業豈有動的道理?
不料,是他失察錯看了原業,無能卻還有幾分血性,但這並沒有減輕宇文錚對他的輕視,反倒多了數之不盡的厭惡。
“主公,原業的行駕馬上就要到瀧州了,您可要早作決斷啊。”赫連熊熊龍行虎步進來營帳,掃一眼斷裂的幾案,看了看宇文錚的臉色,趕緊閉嘴。
軒昂自若的臉上極盡隱忍,修長的手指緊攥包裹結發的青緞,子衿,對不起,我還是負了你。
“詔令三軍,兩個時辰後......隨本將接駕!”
“是!”
須擒風輕歎一聲隨赫連熊熊而去,除了這個還能有別的決斷嗎?原業此舉已讓主公騎虎難下,不論進退,主公與玉策都注定要撕破臉皮了,隻是可惜了主公一番良苦用心,隻怕此生都要錯失佳人了。
《文諳遺編》有述:舊原仁昭帝長和九年,玉王壽,英成遣使重禮賀之,玉王喜,私慮英成欲示好以嘉,方欲啟密函,副將紀衣血甲急報之,帝業夾私寶庫,脅逼親族,逃之川西,奔英成。玉王怒,斥英成狂妄輕嘲,斬其使,帶兵擊之。奈,為之晚矣,帝業已入渤洲以西,川西之腹,英成亦恭奉之。帝業恃持川西軍,定居上洛行宮,改年號中興,史稱西原。同月詔斥玉王亂臣賊子,布《罪逆臣玉策檄文》,揚言誅之。玉王詔檄英成蠱惑聖聽,欲挾天子覬覦天下,不日集軍伐誅,沽旦四野,兩軍壘立。因時處長和年間,史稱“長和西奔”。
原業初定上洛,即敕封宇文錚英成王,輔國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川西大都督,世襲罔替,督掌川西及其周遭二十州軍事。
而玉策追擊未果,與川西軍勃洲城下一戰,因事出突然,雙方都未準備齊妥,各損兵折將,铩羽而歸。
其後隨著原業一紙討伐檄文發出,天下大勢、輿論亦向著兩個方向背道而行,玉策進而折返上京,強造聲勢,怒批原業背信棄義,荒棄祖業,立時召集群臣另立新君。
長和九年這一年的秋天注定是一個多事之秋,本表象完存的原朝因這場“長和西奔”徹底分裂為東西兩國,史稱“東原”、“西原”,兩國以瀘關為分界點,原朝領土三分之一歸西原,三分之二歸東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