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情境是天地設困的囚牢。
相思海是和尚自困的心牢。
這心牢中,不同聲音正在激烈地爭辯著。
一道無情的聲音指示他正見、正念、正思維。
一道有情的聲音勸告他棄僧衣、不悟菩提、不淨六根。
爭論之中,後者悲然言說紅塵是苦、勿負舊人,憑此一語勝了爭辯。
……
和尚自己掐滅了那盞佛燈。
不過是脫下袈裟,舍棄佛骨。
不過是叛離如來,永墮輪迴。
滅了佛燈。
他自甘無明。
那道無情的聲音也遽然消逝了。
黑暗無明的相思海上,驚濤惡浪不絕。扁舟逐浪隨波,如此漂泊著,永無止境。
和尚閉上雙眼,沒有入寐,沒有禪定。
他開始陷入迴憶。
這漫長迴憶從第一世在錦悠城開始,到哎喲山,邯羌漠地,沈府,重迴錦悠城,琉璃塔,無上伽藍……
八百多年過去,事往日遷,一切在他腦中卻都曆曆如昨。仿佛隻要他睜眼,入目的還是窗外的桂花樹。清風徐徐而來,落英繽紛,發出一陣輕打枝葉聲。
而他的所念之人就躺在樹下的搖椅裏,蒲扇遮著臉,懶散地曬著太陽。迴憶中,他依舊是那個不諳世事、無欲無求的少年,從屋中推開門走進院子,悄無聲息地走到桂樹底下,輕輕拿走對方臉上的蒲扇。他低頭,聞到淺淡酒香,打量對方安詳睡顏,將心事藏在目光裏。
忽然遠處傳來簫聲。
又是這個簫聲。
伴隨著簫聲,桂樹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漫天黃土。烈日當空,光彩溢目,塵土在日光下迷蒙飄忽,上上下下,亦幻亦真。
倏地,遠處傳來一聲震天吟嘯,拔地搖山。一道墨色的長影掠過豔陽之前,萬物陷入晦冥,昏暗的地麵上亦出現那遮日的龐然大物的影,隨風擺動的龍須好似趕山鞭,摶扶雲遊的身軀好似連綿起伏的山……
這是他轉世為沈賢,在破廟裏寫下簫曲之時,所親眼見過的夢影。
……
和尚睜開了眼。
相思海的風浪更兇猛了,一層推疊一層,仿佛將要把飄搖的小舟掀翻。
他注視著舟上被打翻的沉寂佛燈,不知在沉思著什麽。
往後幾日,他一直注視著那盞佛燈。
而那盞佛燈在他的注視下,漸漸地,竟然重新亮了起來。仿佛幻覺般的,從微弱得隻有豆大的黃光,逐漸煜明,照亮整隻小舟。
天與海之間,淩空響起一道雄渾的鍾聲,震徹八方,渾如警鍾。
話音再度出現。
『那羅耶,你想起來了?』
和尚不語。
『是耶,你的真身是那羅耶,是佛法界的一切見者。』
隨著這道話音落下,眼前的相思海消失了,海浪聲寂靜了,歸於一片虛無,唯有鍾聲依舊在洪亮作響,一下撞著一下。
和尚抬眼,周圍混沌轉為扭曲,黑暗中迸發著迷幻的光。
漸漸地,他的四周出現聲音,迎麵吹來了風,混亂的畫麵在眼前鋪開,交錯著,又迷離地融到一起。
在這混亂中,他見到生靈塗炭,見到萬丈罪淵,見到大雪紛飛,見到菩提樹,亦見到自己親手掏出了一顆佛心。
十方場景飛速地變幻著,天昏地暗,聲音錯亂交疊,春帳裏蝕骨銷魂,三千諸佛端坐須彌,佛陀坐於高台,問他錯在何處。
和尚專注地看著這一切,塵封的記憶一點點被喚醒。
『他不是狐妖,他是魔,是罪孽滔天、處於佛的對立麵的魔。』
那個聲音說道。
『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
『利根、善根、鈍根、惡根,四根之中,他就是裏麵最難教化的惡根,桀驁不馴,冥頑不靈。從前你就渡不成他,而今還是如此,因為他的心念不肯改、劣性不肯收。』
『他將在造下的業果中萬劫不複,永墮地獄。』
和尚聽著這道聲音,靜坐在舟中,身如韜樹,動也不動。佛燈的光搖曳在他遒俊的麵容上,他的墨眸中亦映著這孤獨的燈。
『自古萬難兩全,那羅耶,你要在這艱難無比的黑暗中找到一條明路。』
那聲音縹緲依稀,在虛空之中不著邊際。
『諸佛諸魔,皆自心生,即假而真,即虛是實,正心端坐,緣想無上覺,如坐蓮華座。如今,你是要選擇在此醒覺,還是要選擇在此沉淪。』
話音方落,空中響起混亂的梵音,猶如三千諸佛圍在此海十方,嘴中念著不同的咒,有佛咒,有魔咒,七顛八倒,雜亂無章,有急有慢,嘈雜至極,洪亮鍾聲夾雜在念咒聲中,仍在一下一下有節奏地撞著。
和尚環顧著苦海十方,喜怒哀樂悲恐思,竟然全都是他自己,癡狂的他,無欲的他,悲慟的他,無情的他,貪愛的他……
他的目光深沉,將自己的各種麵目逐一看過去。
『世人時常誤恨西天之佛,以為佛高高在上,不憐眾生。殊不知一沙一界,一塵一劫,佛可分身千億,存在於每界每劫中。就如同這天上之月,何處有水,何處見月,永不顛倒,滅諦眾生,亦如同這江中之塵,寓於微粒,飽經磨難,身入地獄,消解苦厄。』
『或有割肉喂鷹,或有舍身飼虎,苦行僧於凡間承受萬般痛苦,地藏王度盡眾生正菩提。』
……
『那羅耶,你何其智慧,既已參破因果,則必然明悟了這條唯一的前路。』
此一預言,照見百年之後,風雲變幻,怨魂不息,浩劫再生,煉獄人間,金佛下入地獄,飛龍騰入梵天。
和尚慢慢地闔上眼。
最終,他低念了一語阿彌陀佛,皈依菩提。
所有念咒聲都消逝了。
那道話音也消失了。
萬佛歸宗,苦海的十方佛影全都迴到他身上,化為他的本音。
佛燈至此長燃。
大悟無言,禪心歸命。
心魔的影子一顫,在佛燈下黯然消去。
晦暗無明的相思海上顯出一道光,猶如無邊長夜裏迎來的初縷晨光,投在浩浩蕩蕩的海麵上。隨後,天邊乍泄幾束光柱,描摹著天的形狀,勾出耀眼的金邊。
不久,天際的雲層徹底蕩開,散落在無垠的相思海中。金光穿透這片海水,一直透亮到海底的砂礫,層層鱗浪隨風而動,發出動聽的浪潮聲,一隻金烏從天際啼叫著飛過。
欲渡一人,先渡眾生。
欲渡眾生,先渡己身。
和尚的魂念離開了相思海。
所謂的斷情境,當真斷絕了他的情。
……
和尚第九世的時候,出生在天虞山的蘭若寺裏,法號是了玄。
他所有的前塵,再次全都忘幹淨了。
蘭若寺裏的聖嚴祖師將他養大,對他愛如己出。隻不過,別的和尚每天都是吃齋念佛,唯獨他需要每天到佛前下跪思過。
了玄在小的時候,很害怕跪這蒲團。因為一跪就要一整天,跪得腰酸背痛的,總會連站都站不起來了。
有一次,他疑惑地問聖嚴祖師。
“祖師,為什麽寺裏那麽多和尚,隻有我每天都要跪蒲團?”
聖嚴祖師慈和地看著他,問他:“孩子,你是否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人?”
了玄小和尚點頭,說:“迴祖師,是的。有一次是赤發的男人,有一次是墨發的女人,他們長得都很好看。但是祖師,我隻見過他們兩次,之後就再也沒見過了。”
聖嚴祖師說:“孩子,那是你心中還沒完全放下的執念。”
“祖師,什麽是執念?”
“汝執,乃苦之根。”聖嚴祖師的話說得高深莫測,“因此你要跪在佛前,每天念佛,直到徹底斷除你的執念為止。”
“可是,為什麽我還要思過呢?”
“因為你的某一世……大抵犯過很大的錯,愧對很多無辜的人,所以,你要在佛堂裏將這殺業洗淨。”
了玄懵懂地看著聖嚴祖師。
某一世?殺人?
他連一隻蜘蛛都舍不得殺,怎麽會殺人呢?
不過,聖嚴祖師是這天底下最有智慧的人,祖師這麽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就這樣,日複一日。
了玄在佛堂中跪了二十多年。
從一個小和尚,跪成了一個大和尚,也再沒有見過他的心魔。
直到聖嚴祖師寂滅之後,蘭若寺讓他來主持大局,每日向眾生講授佛法。
了玄因此變得忙碌起來,逐漸聲名遠揚,受到了天下的景仰。但當有空閑時,他仍然會謹記聖嚴祖師的教誨,安靜地跪在佛堂裏思過。
每當那時,他凝視著佛祖的石像,心中總是百感交集,卻不知是何緣故。
直到有一日,他在一場雷雨中,看見了一隻狐妖。
作者有話說:
這一章,短短兩千多字,卡了我一天半,刪了寫,寫了刪……好幾次寫出來了,感覺不滿意又改,想把背後道理講出來,但是我沒法很好地表達,而且我也不知道一個和尚頓悟是什麽樣的,唉(長長歎息)。對佛學所知淺薄,全靠瞎掰,整篇小說都是瞎掰的,見諒見諒。
相思海是和尚自困的心牢。
這心牢中,不同聲音正在激烈地爭辯著。
一道無情的聲音指示他正見、正念、正思維。
一道有情的聲音勸告他棄僧衣、不悟菩提、不淨六根。
爭論之中,後者悲然言說紅塵是苦、勿負舊人,憑此一語勝了爭辯。
……
和尚自己掐滅了那盞佛燈。
不過是脫下袈裟,舍棄佛骨。
不過是叛離如來,永墮輪迴。
滅了佛燈。
他自甘無明。
那道無情的聲音也遽然消逝了。
黑暗無明的相思海上,驚濤惡浪不絕。扁舟逐浪隨波,如此漂泊著,永無止境。
和尚閉上雙眼,沒有入寐,沒有禪定。
他開始陷入迴憶。
這漫長迴憶從第一世在錦悠城開始,到哎喲山,邯羌漠地,沈府,重迴錦悠城,琉璃塔,無上伽藍……
八百多年過去,事往日遷,一切在他腦中卻都曆曆如昨。仿佛隻要他睜眼,入目的還是窗外的桂花樹。清風徐徐而來,落英繽紛,發出一陣輕打枝葉聲。
而他的所念之人就躺在樹下的搖椅裏,蒲扇遮著臉,懶散地曬著太陽。迴憶中,他依舊是那個不諳世事、無欲無求的少年,從屋中推開門走進院子,悄無聲息地走到桂樹底下,輕輕拿走對方臉上的蒲扇。他低頭,聞到淺淡酒香,打量對方安詳睡顏,將心事藏在目光裏。
忽然遠處傳來簫聲。
又是這個簫聲。
伴隨著簫聲,桂樹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漫天黃土。烈日當空,光彩溢目,塵土在日光下迷蒙飄忽,上上下下,亦幻亦真。
倏地,遠處傳來一聲震天吟嘯,拔地搖山。一道墨色的長影掠過豔陽之前,萬物陷入晦冥,昏暗的地麵上亦出現那遮日的龐然大物的影,隨風擺動的龍須好似趕山鞭,摶扶雲遊的身軀好似連綿起伏的山……
這是他轉世為沈賢,在破廟裏寫下簫曲之時,所親眼見過的夢影。
……
和尚睜開了眼。
相思海的風浪更兇猛了,一層推疊一層,仿佛將要把飄搖的小舟掀翻。
他注視著舟上被打翻的沉寂佛燈,不知在沉思著什麽。
往後幾日,他一直注視著那盞佛燈。
而那盞佛燈在他的注視下,漸漸地,竟然重新亮了起來。仿佛幻覺般的,從微弱得隻有豆大的黃光,逐漸煜明,照亮整隻小舟。
天與海之間,淩空響起一道雄渾的鍾聲,震徹八方,渾如警鍾。
話音再度出現。
『那羅耶,你想起來了?』
和尚不語。
『是耶,你的真身是那羅耶,是佛法界的一切見者。』
隨著這道話音落下,眼前的相思海消失了,海浪聲寂靜了,歸於一片虛無,唯有鍾聲依舊在洪亮作響,一下撞著一下。
和尚抬眼,周圍混沌轉為扭曲,黑暗中迸發著迷幻的光。
漸漸地,他的四周出現聲音,迎麵吹來了風,混亂的畫麵在眼前鋪開,交錯著,又迷離地融到一起。
在這混亂中,他見到生靈塗炭,見到萬丈罪淵,見到大雪紛飛,見到菩提樹,亦見到自己親手掏出了一顆佛心。
十方場景飛速地變幻著,天昏地暗,聲音錯亂交疊,春帳裏蝕骨銷魂,三千諸佛端坐須彌,佛陀坐於高台,問他錯在何處。
和尚專注地看著這一切,塵封的記憶一點點被喚醒。
『他不是狐妖,他是魔,是罪孽滔天、處於佛的對立麵的魔。』
那個聲音說道。
『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
『利根、善根、鈍根、惡根,四根之中,他就是裏麵最難教化的惡根,桀驁不馴,冥頑不靈。從前你就渡不成他,而今還是如此,因為他的心念不肯改、劣性不肯收。』
『他將在造下的業果中萬劫不複,永墮地獄。』
和尚聽著這道聲音,靜坐在舟中,身如韜樹,動也不動。佛燈的光搖曳在他遒俊的麵容上,他的墨眸中亦映著這孤獨的燈。
『自古萬難兩全,那羅耶,你要在這艱難無比的黑暗中找到一條明路。』
那聲音縹緲依稀,在虛空之中不著邊際。
『諸佛諸魔,皆自心生,即假而真,即虛是實,正心端坐,緣想無上覺,如坐蓮華座。如今,你是要選擇在此醒覺,還是要選擇在此沉淪。』
話音方落,空中響起混亂的梵音,猶如三千諸佛圍在此海十方,嘴中念著不同的咒,有佛咒,有魔咒,七顛八倒,雜亂無章,有急有慢,嘈雜至極,洪亮鍾聲夾雜在念咒聲中,仍在一下一下有節奏地撞著。
和尚環顧著苦海十方,喜怒哀樂悲恐思,竟然全都是他自己,癡狂的他,無欲的他,悲慟的他,無情的他,貪愛的他……
他的目光深沉,將自己的各種麵目逐一看過去。
『世人時常誤恨西天之佛,以為佛高高在上,不憐眾生。殊不知一沙一界,一塵一劫,佛可分身千億,存在於每界每劫中。就如同這天上之月,何處有水,何處見月,永不顛倒,滅諦眾生,亦如同這江中之塵,寓於微粒,飽經磨難,身入地獄,消解苦厄。』
『或有割肉喂鷹,或有舍身飼虎,苦行僧於凡間承受萬般痛苦,地藏王度盡眾生正菩提。』
……
『那羅耶,你何其智慧,既已參破因果,則必然明悟了這條唯一的前路。』
此一預言,照見百年之後,風雲變幻,怨魂不息,浩劫再生,煉獄人間,金佛下入地獄,飛龍騰入梵天。
和尚慢慢地闔上眼。
最終,他低念了一語阿彌陀佛,皈依菩提。
所有念咒聲都消逝了。
那道話音也消失了。
萬佛歸宗,苦海的十方佛影全都迴到他身上,化為他的本音。
佛燈至此長燃。
大悟無言,禪心歸命。
心魔的影子一顫,在佛燈下黯然消去。
晦暗無明的相思海上顯出一道光,猶如無邊長夜裏迎來的初縷晨光,投在浩浩蕩蕩的海麵上。隨後,天邊乍泄幾束光柱,描摹著天的形狀,勾出耀眼的金邊。
不久,天際的雲層徹底蕩開,散落在無垠的相思海中。金光穿透這片海水,一直透亮到海底的砂礫,層層鱗浪隨風而動,發出動聽的浪潮聲,一隻金烏從天際啼叫著飛過。
欲渡一人,先渡眾生。
欲渡眾生,先渡己身。
和尚的魂念離開了相思海。
所謂的斷情境,當真斷絕了他的情。
……
和尚第九世的時候,出生在天虞山的蘭若寺裏,法號是了玄。
他所有的前塵,再次全都忘幹淨了。
蘭若寺裏的聖嚴祖師將他養大,對他愛如己出。隻不過,別的和尚每天都是吃齋念佛,唯獨他需要每天到佛前下跪思過。
了玄在小的時候,很害怕跪這蒲團。因為一跪就要一整天,跪得腰酸背痛的,總會連站都站不起來了。
有一次,他疑惑地問聖嚴祖師。
“祖師,為什麽寺裏那麽多和尚,隻有我每天都要跪蒲團?”
聖嚴祖師慈和地看著他,問他:“孩子,你是否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人?”
了玄小和尚點頭,說:“迴祖師,是的。有一次是赤發的男人,有一次是墨發的女人,他們長得都很好看。但是祖師,我隻見過他們兩次,之後就再也沒見過了。”
聖嚴祖師說:“孩子,那是你心中還沒完全放下的執念。”
“祖師,什麽是執念?”
“汝執,乃苦之根。”聖嚴祖師的話說得高深莫測,“因此你要跪在佛前,每天念佛,直到徹底斷除你的執念為止。”
“可是,為什麽我還要思過呢?”
“因為你的某一世……大抵犯過很大的錯,愧對很多無辜的人,所以,你要在佛堂裏將這殺業洗淨。”
了玄懵懂地看著聖嚴祖師。
某一世?殺人?
他連一隻蜘蛛都舍不得殺,怎麽會殺人呢?
不過,聖嚴祖師是這天底下最有智慧的人,祖師這麽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就這樣,日複一日。
了玄在佛堂中跪了二十多年。
從一個小和尚,跪成了一個大和尚,也再沒有見過他的心魔。
直到聖嚴祖師寂滅之後,蘭若寺讓他來主持大局,每日向眾生講授佛法。
了玄因此變得忙碌起來,逐漸聲名遠揚,受到了天下的景仰。但當有空閑時,他仍然會謹記聖嚴祖師的教誨,安靜地跪在佛堂裏思過。
每當那時,他凝視著佛祖的石像,心中總是百感交集,卻不知是何緣故。
直到有一日,他在一場雷雨中,看見了一隻狐妖。
作者有話說:
這一章,短短兩千多字,卡了我一天半,刪了寫,寫了刪……好幾次寫出來了,感覺不滿意又改,想把背後道理講出來,但是我沒法很好地表達,而且我也不知道一個和尚頓悟是什麽樣的,唉(長長歎息)。對佛學所知淺薄,全靠瞎掰,整篇小說都是瞎掰的,見諒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