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德讓皺著眉頭,大好的逐鹿天下的時機,此人居然不為所動,盤踞中原的兩大勢力隱隱有聯盟抗遼之勢,到叫他腹中許多反間連橫、聲東擊西、批亢搗虛的後著都無法施展出來。眼下若是貿然與頗具兵力優勢的大宋禁軍決戰於黃河之畔,卻是對遼國大大不利。
這時侍衛來報,宋國使者來到,蕭綽傳諸南院官員一起進來,不多時,正使參知政事王侁、副使左諫議大夫張齊賢、右諫議大夫辛仲甫三人昂首而入。這三人雖然是文臣,卻俱都身形挺拔,在一眾頂盔貫甲的將軍環繞之下,傲然立於大帳中間。
王侁拱了拱手,躬身道:“大宋國使臣,參知政事王王侁、左諫議大夫張齊賢、右諫議大夫辛仲甫,參見承天皇太後。”
南院丞相耶律沙喝道:“既是來使,見到吾國承天太後為何不下跪請安!”
王侁看他了一眼,沉聲道:“若是兄弟之邦,敬以外臣之禮,無可厚非,當下你我兩國份屬敵對,遼兵侵我家園,焚我廬室,掠我人民,殺我士卒,侁腆為國使,焉能屈膝事敵,而令中國蒙羞乎?”
近兩月來遼兵一邊攻城,一邊四處劫掠,耶律沙被他激起兇性,當即抽出彎刀,喝道:“既然兩國交兵,我便先殺了你這不識時務的南朝官兒,為大軍祭旗!”蕭綽有意折辱南臣,也任由他胡鬧,韓德讓默默地觀察三位使臣,見他們均氣度沉雄,臉色不變,不由心中暗歎,南朝人傑輩出,氣數未盡。
張齊賢微微一笑,道:“吾朝三十萬大軍枕戈達旦,將軍手中刀斬吾三人容易,九泉之下相侯將軍與諸位便了。”他話語雖然詼諧,卻不折絲毫氣勢,反而隱隱有威脅之意,契丹人深入宋國腹地,一旦戰敗,後果亦是莫測。
蕭綽眼神微閃,問道:“你便是上奏治國十策於趙匡胤的張齊賢麽?”
張齊賢微微欠身道:“不才正是區區。”
蕭綽點了點頭,韓德讓道:“宋國要議和可以,此番吾國大軍南來,不為別的,乃是討還瓦橋關南莫州、瀛州十縣之地,燕雲十六州乃是晉朝割讓給大遼,當時國書猶在,周世宗無端興兵討伐,趁我朝不備,背盟奪取兩州十縣,需得歸還吾朝。”
他這麽說話,張齊賢眼中隱現怒意,正欲斥責,王侁卻微微笑道:“貴人也說了,關南十縣乃是晉朝、周朝前代之事,本朝定鼎之初,太祖皇帝留下的疆土,便囊括關南十縣,貴使若要討還,也隻能向晉朝、周朝去說理,卻不應來強要本朝再度割讓疆土。”
韓德讓不想他堂堂副相之尊也在這國家大事上打渾胡賴,一時語塞,王侁卻不待他反駁,接道:“關南與幽雲之事且放一旁,眼下要緊之事,乃是貴國侵我田園,殺我人民,掠我財富,使我國勞師動眾而來,眼下貴國大軍若要從吾國腹地全身而退,隻怕需得先補償侵犯吾國府庫和百姓的損失才行。”
韓德讓“哼”了一聲,斥道:“宋國兩度伐吾大遼,掠走百姓財帛非少,吾國不過報之一二而已。近年來,宋國一直在河北各處修城築堡,積儲糧草,常年在邊境屯兵以十萬計,覬覦我幽雲之心不死。若吾大遼不先發製人,隻怕貴國軍隊,又已經到達幽雲城下了吧。”眾遼國將領不似韓德讓這般嫻熟漢語,機敏應變,通譯將韓德讓的話不斷契丹語,句句都是維護大遼,眾將不由頻頻點頭,蕭綽卻若有所思,隻聽韓德讓又道,“宋國若有誠意息兵安民,須得歸還大遼瀛、莫二州。不得在河東河北兩地增築城堡。賠償吾大遼軍旅之費銀一百萬兩,絹兩百萬匹。在邊境設置榷場,不禁互市貿易。”遼兵此次南下,早有以戰迫和之意,這合約的條件,蕭綽、韓德讓、耶律休哥、耶律沙等遼方重要人物早已商議過無數次。
辛仲甫冷冷一笑,喝道:“兩國大軍對峙,勝敗未分,貴國卻如此勒索吾國,為免太沒有和議的誠意,不如遼國歸還吾大宋幽州、雲州,遼兵不得出沒於榆關以南,貴國南侵河北殘破,須得賠償我國百姓安置費白銀兩百萬兩,絹四百萬匹。”
韓德讓聽他出言不遜,眉頭一擰,正欲發怒,王侁卻笑道:“辛副使果真有舉一反三之能,日後可與韓貴人多多切磋。”又皺著眉頭道,“假若和議不成,戰亂難免,南北兩朝,地域廣闊,人民眾多,大國相爭,難言一戰而定勝負。戰士、牲畜、財物死傷非少,國家深受其害。唯主張征發攻戰之臣竊享國難之利。愚以為,凡北朝之臣勸太後用兵於大宋者,非為國家福祉,乃為自利!”他也不看韓德讓,對著蕭後與眾契丹將領,道:“就算打得矢盡弓折,中原士民亦絕不屈膝事敵。屆時兩國損兵折將,大鮮卑山南北的女真和室韋諸部,草原西麵不服王化的蒙古諸部,都是貴國的麻煩,也是我中原的大患啊!”
他乃是宋國朝庭中少有的清楚北麵情勢之人,這一出言恫嚇,到讓旁邊許多契丹將領臉色凝重起來,他們不少人都和女真、室韋、蒙古部落打過仗,深知平定這些蠻夷部族的艱難。眼下北麵精銳大舉南下,後方空虛,這些蠻部又要入寇遼國了。
韓德讓卻哂然道:“那些蠻夷小族,不過是疥癬之疾,反手可定。倒是貴國集天下精銳於禁軍,禁軍一失,恐怕天下便有土崩瓦解之虞,夏國又勃興於河西,指日便稱帝關中,吾深為大宋憂。”
二人唇槍舌戰許久,聽得旁邊的契丹將領目瞪口呆,最終締結和約,遼國將已經占領的冀州、貝州、莫州、德清軍等地歸還宋國,遼軍退出宋境,在宋國境內劫掠的百姓,由宋國一次性出銀二十萬,絹二十萬贖迴。遼人不得越界打草穀,宋國承諾不再在遼宋邊境開墾水田,修築堡寨,屯兵伐遼。
送走宋國使臣後,遼國重臣都神色複雜,此次南征雖早有以戰迫和之意,但大軍飲馬黃河,汴梁近在咫尺,卻沒能占著什麽便宜,實在心有不甘,傾國精兵而來,偃旗息鼓而去,契丹人隨時南下牧馬中原的時代,似乎漸行漸遠。韓德讓長出了一口氣,道:“和議既成,當可徐徐返師歸朝,略定室韋、女真、蒙古、高麗等諸多蠻夷,為大遼奠百世之基。”蕭綽亦點了點頭,南麵事了,又有地利可恃,當趁國中名臣濟濟一朝之時,略定北部邊境的心腹大患。
這時侍衛來報,宋國使者來到,蕭綽傳諸南院官員一起進來,不多時,正使參知政事王侁、副使左諫議大夫張齊賢、右諫議大夫辛仲甫三人昂首而入。這三人雖然是文臣,卻俱都身形挺拔,在一眾頂盔貫甲的將軍環繞之下,傲然立於大帳中間。
王侁拱了拱手,躬身道:“大宋國使臣,參知政事王王侁、左諫議大夫張齊賢、右諫議大夫辛仲甫,參見承天皇太後。”
南院丞相耶律沙喝道:“既是來使,見到吾國承天太後為何不下跪請安!”
王侁看他了一眼,沉聲道:“若是兄弟之邦,敬以外臣之禮,無可厚非,當下你我兩國份屬敵對,遼兵侵我家園,焚我廬室,掠我人民,殺我士卒,侁腆為國使,焉能屈膝事敵,而令中國蒙羞乎?”
近兩月來遼兵一邊攻城,一邊四處劫掠,耶律沙被他激起兇性,當即抽出彎刀,喝道:“既然兩國交兵,我便先殺了你這不識時務的南朝官兒,為大軍祭旗!”蕭綽有意折辱南臣,也任由他胡鬧,韓德讓默默地觀察三位使臣,見他們均氣度沉雄,臉色不變,不由心中暗歎,南朝人傑輩出,氣數未盡。
張齊賢微微一笑,道:“吾朝三十萬大軍枕戈達旦,將軍手中刀斬吾三人容易,九泉之下相侯將軍與諸位便了。”他話語雖然詼諧,卻不折絲毫氣勢,反而隱隱有威脅之意,契丹人深入宋國腹地,一旦戰敗,後果亦是莫測。
蕭綽眼神微閃,問道:“你便是上奏治國十策於趙匡胤的張齊賢麽?”
張齊賢微微欠身道:“不才正是區區。”
蕭綽點了點頭,韓德讓道:“宋國要議和可以,此番吾國大軍南來,不為別的,乃是討還瓦橋關南莫州、瀛州十縣之地,燕雲十六州乃是晉朝割讓給大遼,當時國書猶在,周世宗無端興兵討伐,趁我朝不備,背盟奪取兩州十縣,需得歸還吾朝。”
他這麽說話,張齊賢眼中隱現怒意,正欲斥責,王侁卻微微笑道:“貴人也說了,關南十縣乃是晉朝、周朝前代之事,本朝定鼎之初,太祖皇帝留下的疆土,便囊括關南十縣,貴使若要討還,也隻能向晉朝、周朝去說理,卻不應來強要本朝再度割讓疆土。”
韓德讓不想他堂堂副相之尊也在這國家大事上打渾胡賴,一時語塞,王侁卻不待他反駁,接道:“關南與幽雲之事且放一旁,眼下要緊之事,乃是貴國侵我田園,殺我人民,掠我財富,使我國勞師動眾而來,眼下貴國大軍若要從吾國腹地全身而退,隻怕需得先補償侵犯吾國府庫和百姓的損失才行。”
韓德讓“哼”了一聲,斥道:“宋國兩度伐吾大遼,掠走百姓財帛非少,吾國不過報之一二而已。近年來,宋國一直在河北各處修城築堡,積儲糧草,常年在邊境屯兵以十萬計,覬覦我幽雲之心不死。若吾大遼不先發製人,隻怕貴國軍隊,又已經到達幽雲城下了吧。”眾遼國將領不似韓德讓這般嫻熟漢語,機敏應變,通譯將韓德讓的話不斷契丹語,句句都是維護大遼,眾將不由頻頻點頭,蕭綽卻若有所思,隻聽韓德讓又道,“宋國若有誠意息兵安民,須得歸還大遼瀛、莫二州。不得在河東河北兩地增築城堡。賠償吾大遼軍旅之費銀一百萬兩,絹兩百萬匹。在邊境設置榷場,不禁互市貿易。”遼兵此次南下,早有以戰迫和之意,這合約的條件,蕭綽、韓德讓、耶律休哥、耶律沙等遼方重要人物早已商議過無數次。
辛仲甫冷冷一笑,喝道:“兩國大軍對峙,勝敗未分,貴國卻如此勒索吾國,為免太沒有和議的誠意,不如遼國歸還吾大宋幽州、雲州,遼兵不得出沒於榆關以南,貴國南侵河北殘破,須得賠償我國百姓安置費白銀兩百萬兩,絹四百萬匹。”
韓德讓聽他出言不遜,眉頭一擰,正欲發怒,王侁卻笑道:“辛副使果真有舉一反三之能,日後可與韓貴人多多切磋。”又皺著眉頭道,“假若和議不成,戰亂難免,南北兩朝,地域廣闊,人民眾多,大國相爭,難言一戰而定勝負。戰士、牲畜、財物死傷非少,國家深受其害。唯主張征發攻戰之臣竊享國難之利。愚以為,凡北朝之臣勸太後用兵於大宋者,非為國家福祉,乃為自利!”他也不看韓德讓,對著蕭後與眾契丹將領,道:“就算打得矢盡弓折,中原士民亦絕不屈膝事敵。屆時兩國損兵折將,大鮮卑山南北的女真和室韋諸部,草原西麵不服王化的蒙古諸部,都是貴國的麻煩,也是我中原的大患啊!”
他乃是宋國朝庭中少有的清楚北麵情勢之人,這一出言恫嚇,到讓旁邊許多契丹將領臉色凝重起來,他們不少人都和女真、室韋、蒙古部落打過仗,深知平定這些蠻夷部族的艱難。眼下北麵精銳大舉南下,後方空虛,這些蠻部又要入寇遼國了。
韓德讓卻哂然道:“那些蠻夷小族,不過是疥癬之疾,反手可定。倒是貴國集天下精銳於禁軍,禁軍一失,恐怕天下便有土崩瓦解之虞,夏國又勃興於河西,指日便稱帝關中,吾深為大宋憂。”
二人唇槍舌戰許久,聽得旁邊的契丹將領目瞪口呆,最終締結和約,遼國將已經占領的冀州、貝州、莫州、德清軍等地歸還宋國,遼軍退出宋境,在宋國境內劫掠的百姓,由宋國一次性出銀二十萬,絹二十萬贖迴。遼人不得越界打草穀,宋國承諾不再在遼宋邊境開墾水田,修築堡寨,屯兵伐遼。
送走宋國使臣後,遼國重臣都神色複雜,此次南征雖早有以戰迫和之意,但大軍飲馬黃河,汴梁近在咫尺,卻沒能占著什麽便宜,實在心有不甘,傾國精兵而來,偃旗息鼓而去,契丹人隨時南下牧馬中原的時代,似乎漸行漸遠。韓德讓長出了一口氣,道:“和議既成,當可徐徐返師歸朝,略定室韋、女真、蒙古、高麗等諸多蠻夷,為大遼奠百世之基。”蕭綽亦點了點頭,南麵事了,又有地利可恃,當趁國中名臣濟濟一朝之時,略定北部邊境的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