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業所說的鹽溝,乃是幽州與涿州間唯一適宜堅守遮斷之處。兩邊密林夾著中間一條河溝,稍微寬敞點的平地還修築了城寨扼守要衝,城寨旁有了望塔名昊天塔,五層八角,高十餘丈。旬日前北上時,吳英雄對古樸蒼勁的昊天塔印象頗深,蓋因為那是楊家將演義中放置楊業骨殖的地方,由此還生出“孟良盜骨”的戲曲傳說。
此刻楊業要冒險收集護送漢民迴歸內地,讓自己引軍去鹽溝遮斷埋伏,吳英雄無可推脫,便沉聲道:“那便如楊將軍所言,德引軍駐防鹽溝相候,縱有遼人千軍萬馬來攻,未見令公,亦當死戰不退。”心潮澎湃之下,腔調稱謂都有些變化。
楊業微覺奇怪地看了他一眼。軍情緊急,匆匆商議一番,吳英雄通知於伏仁軌轉道鹽溝會合,由王侁充做行軍向導。吳英雄自引三百安西牙軍,先行前往鹽溝收攏潰軍,安排布置。
牙軍營等待許久,聽吳英雄說了相助楊業營救漢民的打算,眾軍士皆無異議。此時天色未明,吳英雄引軍出了大營,步軍皆騎乘備馬,三百騎趕到鹽溝寨堡,東方剛剛露出一線魚肚白。視察左右地勢後,吳英雄便令牙軍營列隊集合,他緩緩由左至右掃視了一遍隊列,寓居汴梁經年,這是自江南領軍,跟隨吳英雄時間最長的一批牙兵,整訓最多,感情最深,此戰之後,不知幾人能存。
望著那一張張質樸、堅毅而沉默的麵孔,吳英雄不禁有些喉頭哽噎,眼角發酸,他強行平複下心頭潮起,緩慢而清晰地說道:“汝等乃三萬安西袍澤中揀選出來的精銳,久經操演,今日用在一時。以吾來看,若論勇力才具,汝等皆可為百夫長。待會潰軍下來,如有願意跟隨我軍在此阻截遼人大軍的勇士,汝等盡管去收攏統帶,吾安西軍最重推舉,此戰過後,麾下有十人者為十夫長,推舉百夫長、校尉、乃至軍指揮使。今日與汝等並肩殺敵,吳英雄幸甚。此戰天下矚目,便由吾輩武人,以刀鋒改刻青史,不負安西英名。”
眾軍士聽吳英雄講完,有的激動,有的感奮,更多的卻是目露灼光。牙軍營是吳英雄培養儲備軍官種子的營伍。能夠選入牙軍營的軍士,大都有擔任十夫長的經驗,一年多來吳英雄所組織講授的軍政方略,早已超過百夫長、校尉的層次,就連如何統禦數個軍協同攻擊的戰法在牙軍營中也有討論。不想當將軍的士兵就不是好兵,在牙軍營更是如此。
在一年多的整合中,牙軍營內部形成了完整流暢的指揮層次,軍士們上下都很熟悉軍令體係和各自的行事手段。吳英雄欲以牙軍營這個預備軍官團抓住潰散禁軍中的敢戰之士,倉促間湊成一支足以震懾遼兵的力量。若是旁的遊兵散勇,吳英雄尚且不敢做此打算,但朝廷禁軍最重操演,禁軍的軍卒基本戰列戰術皆有一定規矩。以牙軍營對禁軍戰術口令的熟悉,收拾禁軍士卒成列而戰,是可以勉強一試的辦法。
“把吾的大旗豎在道旁!另外再豎起楊將軍的大旗,招攬軍卒阻截遼軍。”聽吳英雄下令,張仲曜取出“安西節度吳”的猩紅大旗,套在丈八大槍杆上,立於道旁,又取出平素操演用空白的青色大旗,提筆飽蘸墨汁,欲書寫楊業名號時,卻皺眉問道:“如何書寫楊將軍官銜?”楊業在北漢為建雄軍節度使,地位尊崇,北地番漢敬仰,入宋以後,隻得右領軍衛大將軍虛銜,差遣更是押運糧草的小官,實在是叫人難以下筆。吳英雄沉吟片刻,沉聲道:“就寫‘代北楊繼業’。”不知為何,吳英雄脫口而出的不是劉繼業,也不是楊業,而是後世萬民稱頌,千載流芳的楊繼業三字。旁邊眾軍也理所當然,好像楊業一直都有這麽個威名一般。張仲曜道了聲好,筆走龍蛇,旋即將楊字大旗寫好,與吳英雄的大旗並插在道旁。此時,東方方才露出霞光,兩麵大旗迎風招展揮舞,旗杆下麵牙軍營軍士皆意氣風發,視死如歸,全然沒有半點頹唐消沉。
幽州城下潰散的兵卒開始三三兩兩地途經鹽溝,見道旁立著兩杆大旗,十餘精騎簇擁著一個頂盔貫甲的威嚴將軍立在大旗之前,有的好奇地張望幾眼,有的垂首匆匆而過,有的按劍警惕持重而行,十個中方有一個上前打聽消息,牙軍營軍士早已撒開,軍士們布滿鹽溝南北,鼓動如簧之舌,一一勸說那些有些猶疑不定,又或是不忿敗逃,尚能一戰的軍卒留了下來。
一輛驢車在數十騎護衛下緩緩駛過,聽到外間喧嚷,有人用微弱地聲音問道:“崔卿,又出什麽事了?”車簾內趙炅臉色蒼白,透過車簾的縫隙,隱約看到一彪人馬威風凜凜地立於道旁。恍惚間,趙炅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覺。崔翰卻是識得吳英雄的,他派一名小校前去問明了情況,俯身在車簾邊秉道:“陛下,是安西節度吳英雄收攏潰軍,企圖依仗鹽溝寨堡阻截遼人。”這時一名安西軍士走上過來,高聲道:“安西節度使吳英雄在此阻截遼軍,吾看眾位皆是好漢子,何不留下來一起打契丹狗子!”崔翰聞言一窘,抽出腰間橫刀,斥道:“人各有誌,大路朝天各自走,休要阻擋!”秦炯見這夥人不情願,也不多說,蔑視地吐了口濃痰,拍著腰刀又往別處收攏潰軍。
趙炅聞言一愣,輕輕拉開車簾細看,隻見吳英雄左右皆是牙軍營十夫長以上的軍官,滿身英銳之氣,戰馬高大,盔甲整齊,安西大旗獵獵招展,旗下已然聚集了上千軍兵。一時間,不知是嫉妒還是屈辱,趙炅隻覺心頭酸楚,此時他身邊隻有數十騎軍保護,自然不敢輕易表明身份,隻得顫聲道:“吳英雄,好......好......”崔翰聽沒了下文,便命騎軍護送官家迅速通過鹽溝,在他心目當中,安西人馬與契丹人對官家的威脅是不相上下的。昨夜崔翰護送趙炅脫離禦營後,因到處是遼人騎兵奔馳,不敢徑自南下,而是尋了一處隱蔽的山坳躲藏,直到遼人退兵,他也不知大營是何種狀況,後來看到處皆是潰兵,隻道是大軍敗了,愈加兼程南下,隻是驢車不快,方才在吳英雄等安西軍馬之後通過鹽溝。官家在遼境內不敢停留,一路退到宋國境內,方才命崔翰駐馬於遼宋邊界的金台驛收拾殘兵。
此刻楊業要冒險收集護送漢民迴歸內地,讓自己引軍去鹽溝遮斷埋伏,吳英雄無可推脫,便沉聲道:“那便如楊將軍所言,德引軍駐防鹽溝相候,縱有遼人千軍萬馬來攻,未見令公,亦當死戰不退。”心潮澎湃之下,腔調稱謂都有些變化。
楊業微覺奇怪地看了他一眼。軍情緊急,匆匆商議一番,吳英雄通知於伏仁軌轉道鹽溝會合,由王侁充做行軍向導。吳英雄自引三百安西牙軍,先行前往鹽溝收攏潰軍,安排布置。
牙軍營等待許久,聽吳英雄說了相助楊業營救漢民的打算,眾軍士皆無異議。此時天色未明,吳英雄引軍出了大營,步軍皆騎乘備馬,三百騎趕到鹽溝寨堡,東方剛剛露出一線魚肚白。視察左右地勢後,吳英雄便令牙軍營列隊集合,他緩緩由左至右掃視了一遍隊列,寓居汴梁經年,這是自江南領軍,跟隨吳英雄時間最長的一批牙兵,整訓最多,感情最深,此戰之後,不知幾人能存。
望著那一張張質樸、堅毅而沉默的麵孔,吳英雄不禁有些喉頭哽噎,眼角發酸,他強行平複下心頭潮起,緩慢而清晰地說道:“汝等乃三萬安西袍澤中揀選出來的精銳,久經操演,今日用在一時。以吾來看,若論勇力才具,汝等皆可為百夫長。待會潰軍下來,如有願意跟隨我軍在此阻截遼人大軍的勇士,汝等盡管去收攏統帶,吾安西軍最重推舉,此戰過後,麾下有十人者為十夫長,推舉百夫長、校尉、乃至軍指揮使。今日與汝等並肩殺敵,吳英雄幸甚。此戰天下矚目,便由吾輩武人,以刀鋒改刻青史,不負安西英名。”
眾軍士聽吳英雄講完,有的激動,有的感奮,更多的卻是目露灼光。牙軍營是吳英雄培養儲備軍官種子的營伍。能夠選入牙軍營的軍士,大都有擔任十夫長的經驗,一年多來吳英雄所組織講授的軍政方略,早已超過百夫長、校尉的層次,就連如何統禦數個軍協同攻擊的戰法在牙軍營中也有討論。不想當將軍的士兵就不是好兵,在牙軍營更是如此。
在一年多的整合中,牙軍營內部形成了完整流暢的指揮層次,軍士們上下都很熟悉軍令體係和各自的行事手段。吳英雄欲以牙軍營這個預備軍官團抓住潰散禁軍中的敢戰之士,倉促間湊成一支足以震懾遼兵的力量。若是旁的遊兵散勇,吳英雄尚且不敢做此打算,但朝廷禁軍最重操演,禁軍的軍卒基本戰列戰術皆有一定規矩。以牙軍營對禁軍戰術口令的熟悉,收拾禁軍士卒成列而戰,是可以勉強一試的辦法。
“把吾的大旗豎在道旁!另外再豎起楊將軍的大旗,招攬軍卒阻截遼軍。”聽吳英雄下令,張仲曜取出“安西節度吳”的猩紅大旗,套在丈八大槍杆上,立於道旁,又取出平素操演用空白的青色大旗,提筆飽蘸墨汁,欲書寫楊業名號時,卻皺眉問道:“如何書寫楊將軍官銜?”楊業在北漢為建雄軍節度使,地位尊崇,北地番漢敬仰,入宋以後,隻得右領軍衛大將軍虛銜,差遣更是押運糧草的小官,實在是叫人難以下筆。吳英雄沉吟片刻,沉聲道:“就寫‘代北楊繼業’。”不知為何,吳英雄脫口而出的不是劉繼業,也不是楊業,而是後世萬民稱頌,千載流芳的楊繼業三字。旁邊眾軍也理所當然,好像楊業一直都有這麽個威名一般。張仲曜道了聲好,筆走龍蛇,旋即將楊字大旗寫好,與吳英雄的大旗並插在道旁。此時,東方方才露出霞光,兩麵大旗迎風招展揮舞,旗杆下麵牙軍營軍士皆意氣風發,視死如歸,全然沒有半點頹唐消沉。
幽州城下潰散的兵卒開始三三兩兩地途經鹽溝,見道旁立著兩杆大旗,十餘精騎簇擁著一個頂盔貫甲的威嚴將軍立在大旗之前,有的好奇地張望幾眼,有的垂首匆匆而過,有的按劍警惕持重而行,十個中方有一個上前打聽消息,牙軍營軍士早已撒開,軍士們布滿鹽溝南北,鼓動如簧之舌,一一勸說那些有些猶疑不定,又或是不忿敗逃,尚能一戰的軍卒留了下來。
一輛驢車在數十騎護衛下緩緩駛過,聽到外間喧嚷,有人用微弱地聲音問道:“崔卿,又出什麽事了?”車簾內趙炅臉色蒼白,透過車簾的縫隙,隱約看到一彪人馬威風凜凜地立於道旁。恍惚間,趙炅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覺。崔翰卻是識得吳英雄的,他派一名小校前去問明了情況,俯身在車簾邊秉道:“陛下,是安西節度吳英雄收攏潰軍,企圖依仗鹽溝寨堡阻截遼人。”這時一名安西軍士走上過來,高聲道:“安西節度使吳英雄在此阻截遼軍,吾看眾位皆是好漢子,何不留下來一起打契丹狗子!”崔翰聞言一窘,抽出腰間橫刀,斥道:“人各有誌,大路朝天各自走,休要阻擋!”秦炯見這夥人不情願,也不多說,蔑視地吐了口濃痰,拍著腰刀又往別處收攏潰軍。
趙炅聞言一愣,輕輕拉開車簾細看,隻見吳英雄左右皆是牙軍營十夫長以上的軍官,滿身英銳之氣,戰馬高大,盔甲整齊,安西大旗獵獵招展,旗下已然聚集了上千軍兵。一時間,不知是嫉妒還是屈辱,趙炅隻覺心頭酸楚,此時他身邊隻有數十騎軍保護,自然不敢輕易表明身份,隻得顫聲道:“吳英雄,好......好......”崔翰聽沒了下文,便命騎軍護送官家迅速通過鹽溝,在他心目當中,安西人馬與契丹人對官家的威脅是不相上下的。昨夜崔翰護送趙炅脫離禦營後,因到處是遼人騎兵奔馳,不敢徑自南下,而是尋了一處隱蔽的山坳躲藏,直到遼人退兵,他也不知大營是何種狀況,後來看到處皆是潰兵,隻道是大軍敗了,愈加兼程南下,隻是驢車不快,方才在吳英雄等安西軍馬之後通過鹽溝。官家在遼境內不敢停留,一路退到宋國境內,方才命崔翰駐馬於遼宋邊界的金台驛收拾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