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的眾人都覺得吳英雄這一刀雖然直上直下毫無花巧可言,卻秉天地之威而來,勢不可擋,哪怕麵前是一座泰山,也要將之劈為兩半,心中不免暗暗為餘喜捏一把汗,不少同情他遭遇的人心中直叫他趕快閃身避走。
誰知餘喜竟然不避不讓,矮身舉刀,跨步上前橫格,隻聽當啷一聲長響,他手中橫刀被吳英雄切為兩段,一片雪亮的刀刃夾帶著雨水迎麵而來,甩出來水滴直砸得餘喜麵皮生痛。
熟悉吳英雄刀勢的蔡斯等人幾乎以為是吳英雄要將蔡斯一斬兩段之際,吳英雄手中之刀卻穩穩的停在餘喜鼻尖之前,而餘喜手握著被斬斷的半截橫刀,還保持著擋格的姿態,眼睛眨也不眨地盯著吳英雄,沒有一絲懼意。
吳英雄慨然一笑,收刀入鞘,喝道:“是條漢子!”轉過頭去對蔡斯道:“這個兄弟我們收了,入牙軍營。”蔡斯還未待答應,一旁圍觀的數百唐國軍卒便震天價的叫起好來,五代軍中最重勇力,餘喜雖為敵國降俘,但憑借自己勇力,一躍為節度使親兵,當真令人佩服不已。不過即便如此,吳英雄那一刀之威也甚是嚇人,不再有士卒願意以身犯險。刀劍無眼,萬一手不住,這人不就被一劈兩半了麽?
餘喜聞言,正待向吳英雄下跪謝恩,吳英雄伸手扶住不讓他矮身,沉聲道:“大好男兒,上跪天地,下跪父母,除此之外,寧可斷頭死,不可屈膝於人。”他見餘喜尚無蓑衣遮身,便將自己身上蓑衣解下披在餘喜身上,轉身與胡則等人繼續巡城。
跟隨在後蔡斯連忙從旁處找來蓑衣給吳英雄遞上,吳英雄隨口叮囑,讓蔡斯在下一處城台找尋兩個胡餅先給餘喜墊墊肚子。蔡斯點頭答應,迴來時給餘喜敦厚的肩膀上擂一拳,笑著道:“吳大人對你這般照顧,直令我等兄弟心生妒忌。”餘喜也是性格豪邁之人,也笑道:“怎及得上老兄,有幸跟隨吳節度許久這般有福。”這時,一背冷汗方才夾雜著雨水,順著餘喜的脊梁流淌下來。
就連胡則也被餘喜白刃加身而麵不改色的定力所動,邊走邊與吳英雄嗬嗬笑道:“恭喜吳老弟麾下又添一員悍將。”吳英雄謙讓道:“謝過胡大哥剛才秉公決斷,看他尚是個血性漢子,兄弟就先留在身邊。”
這時天上的雨猶自下個不停,眾人雖然身披蓑衣,卻在雨中談笑自若,渾沒將這漫天風雨和城下的強敵放在心上。
“什麽?居然不準?”柳宜擰緊眉頭,大聲喝道,“我定要上書言事,宋人大軍兵臨城下,朝廷卻將似吳兄這般虎將棄之不用,這不是出了奸佞麽?”
見吳英雄雖然不動聲色,臉色卻未見平和,胡則搓著手有些尷尬的言道:“旬日之前與吳兄一同巡看城防之後,為兄當即便向陛下舉薦吳兄,可是,有人上書彈劾吳兄與宋人私通,還有百姓目睹吳兄與曹彬擊掌為誓,宋人許諾若吳兄獻城可進位為升州節度使。陛下為此大發雷霆,雖說不相信吳兄會叛國投宋,但也不能將南麵城防交與吳兄掌管。”
胡則隱藏著沒有說的是,朝廷不但沒有如他所料欣然任命吳英雄為南門守將,他還被丞相徐弦客客氣氣的請到府上做客,話裏話外都跟他旁敲側擊,大談結黨乃朝中大忌,特別是武將,若是交情過厚的話,便有北朝義社十兄弟竊據國祚之憂。胡則雖然性如烈火一般,但徐弦句句話都那大義名分扣著,隻得忍氣吞聲的聽了。兵部隨後還給他派下來兩個文官,說是幫助他清點糧草員額,但實際上也對他起了防範之心。
“啊?”柳宜睜大眼睛,轉過頭來問吳英雄道:“這定是小人誣陷,吳兄,你須速速上書自辯啊?”
吳英雄心頭咯噔一下,道還是中了計。那日隨同蔡煜郊外祭祖,曾與曹彬擊掌為誓城破後宋人不得屠戮軍民,孰料曹彬有意將一路擄掠來的民眾放歸金陵,不少人都目睹了那日場麵,至於擊掌為誓的內容則隻有他與曹彬二人知曉,這如何分辨得清楚。好在自己當下並無軍權,部署全在金陵城外,若是像往日那般手掌金陵大軍,恐怕蔡煜當即會決斷將自己騙入皇宮除掉吧。於是沉吟道:“那日隨駕出城,為保護皇上,吾擔當斷後與宋人遭遇。吾以言語相激曹彬,令他與吾擊掌為誓,萬一城破後不得無端屠戮軍民。想必是宋人借此事施展的離間之計。隻是當日話語隻得吾、曹彬與王銑三人知曉,恐怕不易分辨清楚。”
這番話說出來,柳宜與胡則也覺得吳英雄既然在眾目睽睽之下與曹彬擊掌,此事授人以柄,確實不易分辨,隻得等待時機再向蔡煜解釋,眼下也尋不出什麽好的辦法。柳宜歎道:“必定是那王銑之機,此人當真可惡,不費吹灰治之力,廢我江南棟梁。”二人唏噓一陣便告辭而去。
吳英雄苦笑連連,前段時間自己無心戰事倒還沒有什麽,現下有心幫助金陵守城,居然卻因為受人猜忌而被迫賦閑,不過曹彬王銑都是深沉多智之輩,北兵強悍,金陵能否守的的確很成問題。有道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不管曹彬如何招納自己,總不能就將自己的性命這般交到別人手上。不管是防備宋人破城之後大開殺戒,還是金陵朝廷因為離間計而決意除掉隱患,自己都得謀一條退路。
於是吳英雄找來蔡斯,將自己不能重掌軍權的緣由先解說一邊。
蔡斯那日是跟著吳英雄清明隨扈蔡煜的,對吳英雄曹彬擊掌前後情形都很清楚,雖未說話,臉上神色卻表明他對吳英雄所受的防範憤憤不已。
吳英雄點頭道:“眼下朝廷猜忌於我,雖然現下我們在金陵城中僅得五百兄弟,和城衛軍隊相比微不足道,但為防止有心人以此為借口做我的文章,你可安排牙軍營大部分退往常州,隻留下最為可靠的二十名兄弟在城內。宋人誌在必得,金陵是否能夠守住尚在五五之間,傳令常潤二州加緊訓練士卒,隨時聽我號令,將來不免一番激戰。”
誰知餘喜竟然不避不讓,矮身舉刀,跨步上前橫格,隻聽當啷一聲長響,他手中橫刀被吳英雄切為兩段,一片雪亮的刀刃夾帶著雨水迎麵而來,甩出來水滴直砸得餘喜麵皮生痛。
熟悉吳英雄刀勢的蔡斯等人幾乎以為是吳英雄要將蔡斯一斬兩段之際,吳英雄手中之刀卻穩穩的停在餘喜鼻尖之前,而餘喜手握著被斬斷的半截橫刀,還保持著擋格的姿態,眼睛眨也不眨地盯著吳英雄,沒有一絲懼意。
吳英雄慨然一笑,收刀入鞘,喝道:“是條漢子!”轉過頭去對蔡斯道:“這個兄弟我們收了,入牙軍營。”蔡斯還未待答應,一旁圍觀的數百唐國軍卒便震天價的叫起好來,五代軍中最重勇力,餘喜雖為敵國降俘,但憑借自己勇力,一躍為節度使親兵,當真令人佩服不已。不過即便如此,吳英雄那一刀之威也甚是嚇人,不再有士卒願意以身犯險。刀劍無眼,萬一手不住,這人不就被一劈兩半了麽?
餘喜聞言,正待向吳英雄下跪謝恩,吳英雄伸手扶住不讓他矮身,沉聲道:“大好男兒,上跪天地,下跪父母,除此之外,寧可斷頭死,不可屈膝於人。”他見餘喜尚無蓑衣遮身,便將自己身上蓑衣解下披在餘喜身上,轉身與胡則等人繼續巡城。
跟隨在後蔡斯連忙從旁處找來蓑衣給吳英雄遞上,吳英雄隨口叮囑,讓蔡斯在下一處城台找尋兩個胡餅先給餘喜墊墊肚子。蔡斯點頭答應,迴來時給餘喜敦厚的肩膀上擂一拳,笑著道:“吳大人對你這般照顧,直令我等兄弟心生妒忌。”餘喜也是性格豪邁之人,也笑道:“怎及得上老兄,有幸跟隨吳節度許久這般有福。”這時,一背冷汗方才夾雜著雨水,順著餘喜的脊梁流淌下來。
就連胡則也被餘喜白刃加身而麵不改色的定力所動,邊走邊與吳英雄嗬嗬笑道:“恭喜吳老弟麾下又添一員悍將。”吳英雄謙讓道:“謝過胡大哥剛才秉公決斷,看他尚是個血性漢子,兄弟就先留在身邊。”
這時天上的雨猶自下個不停,眾人雖然身披蓑衣,卻在雨中談笑自若,渾沒將這漫天風雨和城下的強敵放在心上。
“什麽?居然不準?”柳宜擰緊眉頭,大聲喝道,“我定要上書言事,宋人大軍兵臨城下,朝廷卻將似吳兄這般虎將棄之不用,這不是出了奸佞麽?”
見吳英雄雖然不動聲色,臉色卻未見平和,胡則搓著手有些尷尬的言道:“旬日之前與吳兄一同巡看城防之後,為兄當即便向陛下舉薦吳兄,可是,有人上書彈劾吳兄與宋人私通,還有百姓目睹吳兄與曹彬擊掌為誓,宋人許諾若吳兄獻城可進位為升州節度使。陛下為此大發雷霆,雖說不相信吳兄會叛國投宋,但也不能將南麵城防交與吳兄掌管。”
胡則隱藏著沒有說的是,朝廷不但沒有如他所料欣然任命吳英雄為南門守將,他還被丞相徐弦客客氣氣的請到府上做客,話裏話外都跟他旁敲側擊,大談結黨乃朝中大忌,特別是武將,若是交情過厚的話,便有北朝義社十兄弟竊據國祚之憂。胡則雖然性如烈火一般,但徐弦句句話都那大義名分扣著,隻得忍氣吞聲的聽了。兵部隨後還給他派下來兩個文官,說是幫助他清點糧草員額,但實際上也對他起了防範之心。
“啊?”柳宜睜大眼睛,轉過頭來問吳英雄道:“這定是小人誣陷,吳兄,你須速速上書自辯啊?”
吳英雄心頭咯噔一下,道還是中了計。那日隨同蔡煜郊外祭祖,曾與曹彬擊掌為誓城破後宋人不得屠戮軍民,孰料曹彬有意將一路擄掠來的民眾放歸金陵,不少人都目睹了那日場麵,至於擊掌為誓的內容則隻有他與曹彬二人知曉,這如何分辨得清楚。好在自己當下並無軍權,部署全在金陵城外,若是像往日那般手掌金陵大軍,恐怕蔡煜當即會決斷將自己騙入皇宮除掉吧。於是沉吟道:“那日隨駕出城,為保護皇上,吾擔當斷後與宋人遭遇。吾以言語相激曹彬,令他與吾擊掌為誓,萬一城破後不得無端屠戮軍民。想必是宋人借此事施展的離間之計。隻是當日話語隻得吾、曹彬與王銑三人知曉,恐怕不易分辨清楚。”
這番話說出來,柳宜與胡則也覺得吳英雄既然在眾目睽睽之下與曹彬擊掌,此事授人以柄,確實不易分辨,隻得等待時機再向蔡煜解釋,眼下也尋不出什麽好的辦法。柳宜歎道:“必定是那王銑之機,此人當真可惡,不費吹灰治之力,廢我江南棟梁。”二人唏噓一陣便告辭而去。
吳英雄苦笑連連,前段時間自己無心戰事倒還沒有什麽,現下有心幫助金陵守城,居然卻因為受人猜忌而被迫賦閑,不過曹彬王銑都是深沉多智之輩,北兵強悍,金陵能否守的的確很成問題。有道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不管曹彬如何招納自己,總不能就將自己的性命這般交到別人手上。不管是防備宋人破城之後大開殺戒,還是金陵朝廷因為離間計而決意除掉隱患,自己都得謀一條退路。
於是吳英雄找來蔡斯,將自己不能重掌軍權的緣由先解說一邊。
蔡斯那日是跟著吳英雄清明隨扈蔡煜的,對吳英雄曹彬擊掌前後情形都很清楚,雖未說話,臉上神色卻表明他對吳英雄所受的防範憤憤不已。
吳英雄點頭道:“眼下朝廷猜忌於我,雖然現下我們在金陵城中僅得五百兄弟,和城衛軍隊相比微不足道,但為防止有心人以此為借口做我的文章,你可安排牙軍營大部分退往常州,隻留下最為可靠的二十名兄弟在城內。宋人誌在必得,金陵是否能夠守住尚在五五之間,傳令常潤二州加緊訓練士卒,隨時聽我號令,將來不免一番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