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聽屬吏來報歸義軍使臣登門求見,程庭理到一點不著急了,先洗了把臉,輸了漱口,順便消消火氣,免得這幾日火大的口臭熏著了這四處遊玩的公子哥兒,然後整整朝服,又對著半人高的銅鏡孤影自憐一番,自覺偉丈夫美豐儀,可以雄遠國,為了以中華文物感染番邦使節,又危襟正坐看了半晌《左傳》,養了一下胸中浩然正氣,足足折騰了半個時辰,方才傳見一直在門外等候的歸義軍使臣張仲曜。
張仲曜等了半晌,聞聽傳見,叮囑安思道不得生事,方才進去。一見天朝上使端坐諸位,正斯條慢理得端著茶盞,吹開浮沫,張仲曜當即陪著笑臉連連告罪道:“下官貪看故國風貌,一時忘了腳程,遠遊數日,程大人恕罪恕罪。”雖然宋國派的是負責接待藩國來使的都亭西驛官員來招唿他,但張仲曜自認沙洲歸義軍節度使乃是朝廷命官,自己這歸義軍屬官麵見朝廷大員,自然要自稱下官而不能自稱使節。
程庭理見他眼色機敏,不似那些冥頑蠻橫的迴鶻吐蕃蠻子,心中也覺稍稍好受一點,不陰不陽的應付道:“迴來了就好,要是張番使不見了,本官倒是難以向朝廷交代。”張仲曜聽他語氣古怪,也隻好在旁賠笑,二人東拉西扯,張仲曜終於說道說有件西域寶物要送給程監官賠罪,程庭理方才眼中一亮。待得張仲曜從袖子裏掏出一個玲瓏剔透的羊脂玉環來,程庭理滿懷希冀頓時化作一腔怒火,暗道,好個狗眼看人低的番使,欺人太甚。
番邦進貢實則此時國際間貿易的一種形式,國朝迴賜之物往往遠遠高於貢品價值。因此西域諸國乃至更遠的大食國商隊無不爭先恐後,假借貢賦之名,謀取巨利。日子久了,朝廷便要求進貢的使者必須攜帶國書,但萬裏之外的事情誰又能說得清楚,攜帶大批西域奇寶朝貢的使臣仍然絡繹不絕。朝廷不欲失了萬邦來朝的體麵,又不堪其擾,便故意拖延接見日期,這些使者在秦州等州府久等,也可就地與當地商旅做些買賣。等候的使臣越多,時間拖得越長,這負責安排接待的都亭西驛監官便需要著力交好,眾使臣都不是傻子,私底下都給都亭西驛上下打點。所以這都亭西驛看似一個無權無勢的衙門,實則一年總有幾趟差事油水頗豐,這也是程庭理安於在這個無權無勢的迎賓衙門待下去,而沒有往吏部、戶部等衙門鑽營的一大原因。
乾德三年,程庭理尚是低品下僚,甘州迴鶻進貢時,給監官的見麵禮一雙白璧,外帶一名滿身珠翠的妖嬈胡姬。那時他心底就豔羨不已。在衙門中苦熬年資,宦海沉浮,地位漸高,終於爬到了監官位置,收受番邦使節的禮物早成習慣,眼界也日益提高。這河西歸義軍使臣囉嗦半天,出手僅一枚玉環,可著實讓程庭理著惱,臉上當即變不好看起來。
敦煌依商旅而存,張仲曜與五湖四海之人交道甚多,慣能察言觀色,頓時醒悟這禮送得得薄了,當即陪笑道:“這玉環乃是送給程大人內眷賞玩的,下官另有一副碧玉杯盞頗為精巧玲瓏,今日不便攜帶在身,改日當送到府上,請程大人笑納。”
程庭理臉色方才舒展開來,笑道:“張番使客氣了,本官奉皇命促駕,不過聖上並未決定何時召見,沙洲使節行蔡眾多,在秦州已停留半載,再耽擱幾日,朝廷自會諒解的。”說完端起茶盞又輕輕地吹了來,張仲曜醒得,便站起身告辭。
次日清晨,歸義軍使臣隊伍便啟程上路,一行由秦州上船,順渭水而下,經京兆府,因為害怕在耽誤了皇帝召見,張仲曜並未敢在京兆府,也就是長安停留祭拜先祖墳塋,沙洲使節乘坐的官船穿過關中平原,未到河中府時換大船,再由渭水駛入黃河,在順流而下,由黃河入汴河時又換了一次船。
臨近開封碼頭,使節團的官船忽然停住,等待一隊官船先行靠岸。張仲曜遠遠望去,隻見那隊官船共二十艘,居中兩艘座船尤其高大宏偉,兩船樓上都豎著雙節六纛,心知遇著了迴京述職的節度使。此時的節度使雖然遠遠沒有初唐時天下九大節度使那般位高權重,但擔任節度使職位者必然是朝中元勳重臣,張仲曜私下奇怪,這節度使手掌軍、民、財、政大權,朝廷倚重之餘,頗為忌憚各方節度使結盟對抗朝廷,為何這兩位居然一點都不顧忌此節,居然光天化日之下大搖大擺地聯袂迴京述職,他雖然常在河西,卻極為關注中原朝局,知道本朝守內虛外,以文禦武,到不虞發生外藩逼宮之事。
官船靠岸後,使團並不能徑自進入開封府,而是在碼頭旁邊一處驛站先休整數日,待都亭西驛知會鴻臚寺與禮部,然後在城內驛館安排好住處後,方能從容進入汴梁候著皇帝召見。節度使官船也因為行蔡從人甚多,當夜也宿在碼頭驛站之內,與使節團所居的院落隔牆而居。
住下以後,張仲曜叫過安思道,低聲囑咐道:“朝廷高官歇馬本驛,你且約束同行諸人謹言慎行,務要惹禍。另外,向驛站小卒打聽,隔壁是哪位節度使?”安思道出去後,張仲曜便在房中洗了把臉,他在沙州時從未坐過這許久的船,連日來宿在舟中,隻覺得骨頭都晃得酸了,便取出隨身攜帶的青峰劍,打算到院中舞一舞劍,活絡筋骨。
此時中原民氣與唐時已然大不相同,文武兩途分殊,讀書人不習武藝,隻專心讀書,期待科場及第蔚然成風。但西域河西諸州幾乎無時不在異族兵馬的威脅之下,唐時士子好習劍,騎馬、射獵等等尚武之風在仍然風行,是以張仲曜雖然做的是文官,對劍術也頗為精通。
舞劍一陣之後,張仲曜自覺手腳心由冰冷變得暖和,氣息通暢,額頭微微見汗,適才些許暈船惡心之意盡去,正待迴房歇息,忽聽隔壁院中有哼哈之聲,想是那節度使的隨從在演武,張仲曜遠道而來,在汴梁並無根底,也想結識幾個好漢,便循聲而去。
驛站院落之間有月門相通,並未上鎖,張仲曜沿著曲折花徑來到一處亭台之旁,隻見一員老將手持五尺鐵槊,吐氣開聲,東一指,西一捺,雖無破風之聲,但招招都似蘊含著大力。這老將兩鬢微見星霜,麵龐看似四十許,但身骨粗壯如熊虎,上身穿紫紅錦袍,將下擺紮在腰間,雙目圓睜,一招一式都是戰陣搏殺的實用招數。張仲曜見他服色,心道不好,想必是遇到哪一位節度使,此刻若是抽身離去,倒顯得唐突,便全神貫注地觀摩起來,心中暗暗叫好。
在亭台之中,還有另一老者身著便服,不知是那演武的節度使的客卿還是朋友,一邊撚著三綹胡須,一邊微笑觀看,他遠遠看見張仲曜走近,對他點頭示意,張仲曜見他態度溫和,也遠遠得遙施一禮。恰在此時,那舞槊的老將突然舌綻春雷,“呔”的一聲將那鐵槊脫手擲出,向亭台中急如閃電般飛去。張仲曜急道:“小心!”話音未落,卻見那短槊啪的一聲紮入亭台廊柱之中,若是偏了一分,隻怕要將那亭中喝茶的老者刺個對穿,他一顆懸著的心方才落了下來。見那亭台中的老者恍若無事,臉上溫和的笑意絲毫未變,輕輕端起茶盞喝了一口,張仲曜臉上微熱,心道,這才是中土名士風範,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正待轉身離去,那老者卻招唿道:“這位公子,既來之則安之,何不落坐一敘。”
張仲曜等了半晌,聞聽傳見,叮囑安思道不得生事,方才進去。一見天朝上使端坐諸位,正斯條慢理得端著茶盞,吹開浮沫,張仲曜當即陪著笑臉連連告罪道:“下官貪看故國風貌,一時忘了腳程,遠遊數日,程大人恕罪恕罪。”雖然宋國派的是負責接待藩國來使的都亭西驛官員來招唿他,但張仲曜自認沙洲歸義軍節度使乃是朝廷命官,自己這歸義軍屬官麵見朝廷大員,自然要自稱下官而不能自稱使節。
程庭理見他眼色機敏,不似那些冥頑蠻橫的迴鶻吐蕃蠻子,心中也覺稍稍好受一點,不陰不陽的應付道:“迴來了就好,要是張番使不見了,本官倒是難以向朝廷交代。”張仲曜聽他語氣古怪,也隻好在旁賠笑,二人東拉西扯,張仲曜終於說道說有件西域寶物要送給程監官賠罪,程庭理方才眼中一亮。待得張仲曜從袖子裏掏出一個玲瓏剔透的羊脂玉環來,程庭理滿懷希冀頓時化作一腔怒火,暗道,好個狗眼看人低的番使,欺人太甚。
番邦進貢實則此時國際間貿易的一種形式,國朝迴賜之物往往遠遠高於貢品價值。因此西域諸國乃至更遠的大食國商隊無不爭先恐後,假借貢賦之名,謀取巨利。日子久了,朝廷便要求進貢的使者必須攜帶國書,但萬裏之外的事情誰又能說得清楚,攜帶大批西域奇寶朝貢的使臣仍然絡繹不絕。朝廷不欲失了萬邦來朝的體麵,又不堪其擾,便故意拖延接見日期,這些使者在秦州等州府久等,也可就地與當地商旅做些買賣。等候的使臣越多,時間拖得越長,這負責安排接待的都亭西驛監官便需要著力交好,眾使臣都不是傻子,私底下都給都亭西驛上下打點。所以這都亭西驛看似一個無權無勢的衙門,實則一年總有幾趟差事油水頗豐,這也是程庭理安於在這個無權無勢的迎賓衙門待下去,而沒有往吏部、戶部等衙門鑽營的一大原因。
乾德三年,程庭理尚是低品下僚,甘州迴鶻進貢時,給監官的見麵禮一雙白璧,外帶一名滿身珠翠的妖嬈胡姬。那時他心底就豔羨不已。在衙門中苦熬年資,宦海沉浮,地位漸高,終於爬到了監官位置,收受番邦使節的禮物早成習慣,眼界也日益提高。這河西歸義軍使臣囉嗦半天,出手僅一枚玉環,可著實讓程庭理著惱,臉上當即變不好看起來。
敦煌依商旅而存,張仲曜與五湖四海之人交道甚多,慣能察言觀色,頓時醒悟這禮送得得薄了,當即陪笑道:“這玉環乃是送給程大人內眷賞玩的,下官另有一副碧玉杯盞頗為精巧玲瓏,今日不便攜帶在身,改日當送到府上,請程大人笑納。”
程庭理臉色方才舒展開來,笑道:“張番使客氣了,本官奉皇命促駕,不過聖上並未決定何時召見,沙洲使節行蔡眾多,在秦州已停留半載,再耽擱幾日,朝廷自會諒解的。”說完端起茶盞又輕輕地吹了來,張仲曜醒得,便站起身告辭。
次日清晨,歸義軍使臣隊伍便啟程上路,一行由秦州上船,順渭水而下,經京兆府,因為害怕在耽誤了皇帝召見,張仲曜並未敢在京兆府,也就是長安停留祭拜先祖墳塋,沙洲使節乘坐的官船穿過關中平原,未到河中府時換大船,再由渭水駛入黃河,在順流而下,由黃河入汴河時又換了一次船。
臨近開封碼頭,使節團的官船忽然停住,等待一隊官船先行靠岸。張仲曜遠遠望去,隻見那隊官船共二十艘,居中兩艘座船尤其高大宏偉,兩船樓上都豎著雙節六纛,心知遇著了迴京述職的節度使。此時的節度使雖然遠遠沒有初唐時天下九大節度使那般位高權重,但擔任節度使職位者必然是朝中元勳重臣,張仲曜私下奇怪,這節度使手掌軍、民、財、政大權,朝廷倚重之餘,頗為忌憚各方節度使結盟對抗朝廷,為何這兩位居然一點都不顧忌此節,居然光天化日之下大搖大擺地聯袂迴京述職,他雖然常在河西,卻極為關注中原朝局,知道本朝守內虛外,以文禦武,到不虞發生外藩逼宮之事。
官船靠岸後,使團並不能徑自進入開封府,而是在碼頭旁邊一處驛站先休整數日,待都亭西驛知會鴻臚寺與禮部,然後在城內驛館安排好住處後,方能從容進入汴梁候著皇帝召見。節度使官船也因為行蔡從人甚多,當夜也宿在碼頭驛站之內,與使節團所居的院落隔牆而居。
住下以後,張仲曜叫過安思道,低聲囑咐道:“朝廷高官歇馬本驛,你且約束同行諸人謹言慎行,務要惹禍。另外,向驛站小卒打聽,隔壁是哪位節度使?”安思道出去後,張仲曜便在房中洗了把臉,他在沙州時從未坐過這許久的船,連日來宿在舟中,隻覺得骨頭都晃得酸了,便取出隨身攜帶的青峰劍,打算到院中舞一舞劍,活絡筋骨。
此時中原民氣與唐時已然大不相同,文武兩途分殊,讀書人不習武藝,隻專心讀書,期待科場及第蔚然成風。但西域河西諸州幾乎無時不在異族兵馬的威脅之下,唐時士子好習劍,騎馬、射獵等等尚武之風在仍然風行,是以張仲曜雖然做的是文官,對劍術也頗為精通。
舞劍一陣之後,張仲曜自覺手腳心由冰冷變得暖和,氣息通暢,額頭微微見汗,適才些許暈船惡心之意盡去,正待迴房歇息,忽聽隔壁院中有哼哈之聲,想是那節度使的隨從在演武,張仲曜遠道而來,在汴梁並無根底,也想結識幾個好漢,便循聲而去。
驛站院落之間有月門相通,並未上鎖,張仲曜沿著曲折花徑來到一處亭台之旁,隻見一員老將手持五尺鐵槊,吐氣開聲,東一指,西一捺,雖無破風之聲,但招招都似蘊含著大力。這老將兩鬢微見星霜,麵龐看似四十許,但身骨粗壯如熊虎,上身穿紫紅錦袍,將下擺紮在腰間,雙目圓睜,一招一式都是戰陣搏殺的實用招數。張仲曜見他服色,心道不好,想必是遇到哪一位節度使,此刻若是抽身離去,倒顯得唐突,便全神貫注地觀摩起來,心中暗暗叫好。
在亭台之中,還有另一老者身著便服,不知是那演武的節度使的客卿還是朋友,一邊撚著三綹胡須,一邊微笑觀看,他遠遠看見張仲曜走近,對他點頭示意,張仲曜見他態度溫和,也遠遠得遙施一禮。恰在此時,那舞槊的老將突然舌綻春雷,“呔”的一聲將那鐵槊脫手擲出,向亭台中急如閃電般飛去。張仲曜急道:“小心!”話音未落,卻見那短槊啪的一聲紮入亭台廊柱之中,若是偏了一分,隻怕要將那亭中喝茶的老者刺個對穿,他一顆懸著的心方才落了下來。見那亭台中的老者恍若無事,臉上溫和的笑意絲毫未變,輕輕端起茶盞喝了一口,張仲曜臉上微熱,心道,這才是中土名士風範,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正待轉身離去,那老者卻招唿道:“這位公子,既來之則安之,何不落坐一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