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婭又說了兩個極好聽的故事。夜色漸沉,阿雪聽著聽著,竟然困上來,伏在她懷裏睡去了。蘭婭將她平放在床上,蓋好被子。此時阿雪已然睡熟,臉上掛著笑意,似乎進入了《一千零一夜》裏那些光怪陸離的世界裏。
蘭婭與阿雪雖相交短暫,卻已深深喜歡上她的純真無邪。想到離別在即,心酸難言,低頭在阿雪臉上親了一口,淚水卻再也忍不住,點點滴滴落在阿雪的臉上。阿雪咿唔一聲,若有所覺,蘭婭忙拭了淚,轉出帳外。梁蕭也鑽出帳子,說道:“蘭婭,我送你迴去。”
兩人並騎到紮馬魯丁營外,梁蕭又張了張嘴,卻終究沒能出聲,正要掉轉馬頭,忽聽蘭婭道:“梁蕭!”梁蕭迴頭一看,隻見蘭婭翻身下馬,孑立於月華之中,神色淒楚。梁蕭道:“有事麽?”蘭婭幽藍的眸子閃閃發亮,靜靜地看著梁蕭,緩緩道:“明天早上,我在東邊官道上的亭子裏等你,希望你變換主意。”梁蕭心一沉,蘭婭卻轉過頭,飛也似奔入營中。
梁蕭目送她投入濃濃的夜色裏,心亂如麻,一會兒想到父親死時的慘景,一會兒又想到母親臨別時的眼神,一會兒想到花曉霜嬌怯怯的身形,一會兒又想到柳鶯鶯的嫣然笑語。時光流轉,月亮慢慢爬上中天,涼風徐來,梁蕭悚然而驚,隻覺眼角微微潮濕,他跨上戰馬,迴望襄陽,心中真有一種說不出的厭倦:“三日後若宋軍不降,又當如何呢?但若劉整等人濫殺無辜,說不得,我隻有統率欽察軍,殺他個落花流水了。”
他主意已定,略略寬解了些。打馬轉迴百丈山大營,還未近前,便聽人聲鼎沸,梁蕭情知出了大事,飛馬入營。一個欽察騎兵看見他,迎上叫道:“將軍,宋人闖營。”梁蕭道:“人很多嗎?”那欽察士兵道:“人不多,但身手厲害。土土哈他們生氣得很,追上去啦!”梁蕭心頭一震,急道:“去了哪裏?”欽察士兵手指東南方向。
梁蕭不及多問,拍馬便走,追出不足二裏,便見地上散著許多人馬屍體,有元人,也有宋人,有的身中十數箭,如同刺蝟;有人則扼住欽察兵的脖子,腹部卻被彎刀戳穿,二人張口突目,僵死一處;還有人長矛刺穿馬腹,將欽察兵連人帶馬穿在一處,欽察兵的長矛卻將他釘在地上。雙方死狀慘烈無比,當是兩軍在此遭遇,惡戰一場。
梁蕭心急如焚,馳馬狂奔,忽見前方緩緩行來二百餘騎,為首的正是土土哈。王可則懷抱一人,不時伸手抹淚。梁蕭望得隊伍中沒有楊榷,頓時心往下沉。眾人見了梁蕭,拍馬過來,一個個雙眼紅腫。梁蕭瞧向王可懷中那人,人正是楊榷,麵色慘灰,顯已氣絕多時了。
梁蕭隻覺眼前一黑,腦子裏空白一片,恍惚聽得王可哽咽道:“梁大哥,又……又是那個賊子……”其實他便不說,梁蕭也已瞧出來了,楊榷中的那一劍,乃是從“大有”位出手,繞過護心鏡刺入“膻中穴”,正是“歸藏劍”的手筆。
土土哈將長矛重重一插,厲聲道:“若不殺了那個使劍的宋狗,我土土哈誓不還鄉。”李庭、囊古歹、王可各各目透寒芒,高叫道:“對,不報此仇,誓不還鄉。”梁蕭身為大將,不便在人前流露怯弱之態,揮一揮手,轉身打馬走在前麵,但一邊馳著馬,眼淚卻禁不住地流了下來。
當夜不及準備後事,梁蕭帳中燈火亮了一夜,眾人圍著楊榷屍身枯坐無語。直到次日午時,阿雪趕到,也傷心落淚一場,再見眾人粒米未進,便張羅了一些稀粥,眾人不忍相拒,各自用了。梁蕭這時方想起蘭婭昨夜所言,匆忙上馬。本以為蘭婭已然去了,誰知離長亭尚遠,卻見紮馬魯丁與蘭婭兀自坐在亭中,路上歇了百餘兵士,想必是為護送二人。
梁蕭略一猶疑,終究未能上前,下馬退到路邊,遙見蘭婭神色焦慮,起身踱步,忽然間,紮馬魯丁站起身來,對她低聲說話,蘭婭轉過身子,肩頭顫抖不已。紮馬魯丁歎了口氣,又拍拍她肩,說了幾句什麽,蘭婭呆立一陣,終於伸袖抹眼,翻身上了一匹阿拉伯馬,緩緩向北行去,但行了數步,又迴頭張望。如此反複十餘次,直到消失在路端,再也不見了。
梁蕭上馬眺望大路,隻見塵煙未定,人影卻無,一時心中空落落的。他與蘭婭相交未久,但誌趣相投,談論算學,渾忘日月。而如今趙山、楊榷先後殞命,怨仇越來越深,終究無法如蘭婭所說一般得到解脫。或許過不多久,他梁蕭也會戰死沙場,永淪幽冥。想到此處,梁蕭心灰意冷,怏怏策馬迴營。
第三日午時,襄陽城門洞開,呂德素衣白帽,徒步出城。伯顏得報,親往受降,封呂德為襄樊大都督,隨侍左右。
消息傳入宋境,大宋朝野愁雲慘霧,哀聲一片,時人作詩歎道:“呂將軍在守襄陽,襄陽十年鐵脊梁。望斷援兵無消息,聲聲罵殺賈平章。”賈平章便是賈似道,說他沒援襄陽不免失實,可呂德孤軍奮戰,死守十餘載,宋廷卻日益昏庸,將略不明,救兵始終難至,致使襄樊二城最終陷落。賈似道權奸亂國,實為襄樊淪陷之禍首,詩中不怪呂德降城,卻怨賈似道禍國,足見世人心中自有公道了。
襄樊之地,素被稱為“天下之腰脊”,一肩挑南,一肩擔北,北通河南,西抵巴蜀,南達湖廣,東進江淮。自古南北相爭,襄樊先受其兵。襄樊失陷,大宋邊防被攔腰截斷,江漢千裏之地,暴露於元軍兵鋒之下。
雪融冰消,天時漸暖,至元十一年匆匆來到,依照宋曆,是為鹹淳十年。年初,忽必烈傳旨征討大宋。不料三月間,史天澤夜巡軍營,偶感風寒,竟然一病不起。他年過古稀,氣血早衰,挨了兩天一夜,便撒手而亡。伯顏率眾將祭奠一番,安慰過史氏家人,方才告別。
梁蕭隨眾出了史府,心中懨懨不樂:“土土哈、李庭嚷著建功立業,但便如史天澤一般,又能如何呢?功名利祿,難道能帶入泥土麽?”正自尋思,忽聽伯顏道:“梁蕭。”梁蕭抬眼一瞧,卻見伯顏虎目含威,正盯著自己,忽道:“你隨我來。”抖韁疾行,策馬直奔城門,梁蕭莫名所以,打馬跟著。
到得城外,隻看四野荒蕪,寥寥幾個農夫,麵目愁苦,在田間慢慢行走。襄樊十年大戰,城內城外十室九空,萬頃良田盡皆淪為戰場。
忽然間,隻見一隻野兔跳出灌木叢,撒腿狂奔,一隻黃狼銜尾追出,猝然前爪按地,淩空撲至野兔頭頂。隻在此時,突生異響,一支鳴鏑掠至,從黃狼頸上沒入,透進野兔背脊。
伯顏吐了口氣,正要放下強弓,乍聽半空傳來清亮雁唳,側身引弓,但見一隊大雁,排成人字,向北方飛去。伯顏張弓良久,卻沒放箭,凝望雁陣遠去,弛弦歎道:“梁蕭,你射過大雕麽?”梁蕭搖頭。伯顏長笑道:“怒馬騁大漠,驚弓落猛禽,那才真正暢快。可惜,大宋未滅,難以北還!唉,卻不知這一仗打到什麽時候。”梁蕭此時才知,伯顏方才引弓不發,卻是生出思鄉之意。頓時心口一熱,道:“既然如此,不打仗最好。”話一出口,又覺不妥,尋思道:“若不打仗,怎麽報仇?”
伯顏看他一眼,笑道:“梁蕭,我上次下令打你,你還記恨我麽?”他見梁蕭擰眉不語,心知他尚懷芥蒂,便哈哈笑道:“算我不好吧,但你以下犯上,忒也過了些,當時情形若不打你,便隻得砍你腦袋了。二者權衡取其輕,隻得委屈你一些。”梁蕭也知他說的不錯,怒氣消了些。伯顏忽地鞭指一座古廟道:“咱們去那裏看看!”
二人到那廟前,隻見牆垣頹敗,門前立著一方石碑,伯顏翻身下馬,摒退左右,手撫碑頂,沉吟不語。梁蕭見碑下有石龜馱負,上鐫許多文字,斑駁脫落,似乎年代甚久了。
伯顏忽以漢話道:“梁蕭,你知這石碑來曆麽?”梁蕭搖頭。伯顏手指前方土廟道:“這是羊太傅廟,用來祭祀晉人羊牯。這羊牯是漢人中的名將,當年司馬氏滅亡東吳,一統三國,都出自他的主意。可惜,這人想好消滅東吳的計謀,卻沒活到平定天下的一天,生前幾度上表伐吳,都被皇帝迴絕,他壯誌難酬,每望南方都是落淚不止,故而這碑又叫‘墮淚碑’。”又看梁蕭一眼,正色道:“梁蕭,你可知天下為何會有戰爭?”梁蕭一怔,如實道:“我不知道!”
伯顏道:“說來也簡單明白,隻要數國並存,便免不得戰爭。”梁蕭奇道:“數國並存?”伯顏含笑道:“想當年,我蒙古諸部紛爭,千餘年戰火不息,直至太祖出世,憑天縱英明,武略神機,經曆種種艱難困苦,始將蒙古人合並如一,令其再不廝鬥。你也想必知曉,漢人鬥得最狠的時候,俱是諸侯割據之時,上有春秋戰國,下有三國兩晉,唐代之後,朝代興替更若走馬一般,先是五代十國,後有宋遼交鋒,再後來宋、金、夏、大理、吐蕃五國攻戰,殺戮極慘。現如今,金、夏、大理、吐蕃雖滅,卻有宋元爭雄,可說四百年紛紜從未平息。”
梁蕭忍不住問道:“這麽說,定要天下一統,才無戰爭麽?”伯顏道:“這話說得對!自古以來,有識之士莫不想廓清海內,混一天下,唯有四海如一,方可致以太平。這羊牯墮淚,哭得非是一人榮辱,而是天下蒼生!今日大宋仿佛當年東吳,一日不下,南北必然征戰不息。既有戰事,最先吃虧的,就是兩國百姓了。”
梁蕭皺眉道:“為什麽非得要打要殺?和和氣氣豈不更好?”伯顏擺手道:“弱肉強食,天經地義!你見過不吃綿羊的老虎麽?我們厲害,可打漢人,漢人強了,不會打我們麽?那漢將霍去病不是說過:‘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嗎?大漢雄強了,北擊匈奴;大唐昌盛了,征服突厥,攻打高麗;大宋太宗,不也打過契丹麽?嘿,隻怪他不自量力,打不過人家罷了。”
梁蕭沉吟道:“如此說,有國家之分,便有強弱,有強弱之別,便有戰爭!”伯顏卻不正麵答他,話鋒一轉道:“聽說你夥伴死了。”梁蕭黯然點頭。伯顏歎道:“你為人講義氣,那是很好,不過,一人性命與億萬蒼生相較,孰輕孰重呢?”梁蕭一愕。伯顏踱了數步,倏地轉過身子,揚聲道:“所謂人生苦短,堂堂七尺男兒,當挽強弓,跨烈馬,平定天下,千年之後尚有美名流傳。若為一個人的生死,成日傷心滿懷,唉聲歎氣,試問百年之後,誰還記得你梁蕭呢?”他手指田中農夫道,“與這莽漢村夫,又有何分別?”
梁蕭從來胸無大誌,行事隻憑意氣,未曾想過什麽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聽得這番言語,微覺茫然。伯顏眼中神采飛揚,朗聲道:“最好的牛皮鼓,輕輕一碰,能發出雷一樣的聲音;最聰明的人,決不用我說太多道理!你流著成吉思汗的血,你的才幹讓世人妒忌。”他手臂一揮,冷笑道,“劉整區區降將,又算得了什麽?”梁蕭到底年少血熱,聽得這話,脫口道:“大元帥……”嗓子一哽,竟說不下去。
伯顏擺手笑道:“明白就好,不必說出來。如今史天澤死了,我將他的兵馬交與你統率,你敢接手麽?”梁蕭不假思索道:“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伯顏笑罵道:“你這小子,倒是大言不慚。”他說罷目光一轉,遙望南方,悠悠歎道:“隻願此次一統天下,千秋萬代,永無戰爭。”梁蕭聽到這話,心頭劇震,喃喃道:“千秋萬代,永無戰爭……”他反複念了兩遍,不勝向往,凝視遠方曠野,一時癡了。
蘭婭與阿雪雖相交短暫,卻已深深喜歡上她的純真無邪。想到離別在即,心酸難言,低頭在阿雪臉上親了一口,淚水卻再也忍不住,點點滴滴落在阿雪的臉上。阿雪咿唔一聲,若有所覺,蘭婭忙拭了淚,轉出帳外。梁蕭也鑽出帳子,說道:“蘭婭,我送你迴去。”
兩人並騎到紮馬魯丁營外,梁蕭又張了張嘴,卻終究沒能出聲,正要掉轉馬頭,忽聽蘭婭道:“梁蕭!”梁蕭迴頭一看,隻見蘭婭翻身下馬,孑立於月華之中,神色淒楚。梁蕭道:“有事麽?”蘭婭幽藍的眸子閃閃發亮,靜靜地看著梁蕭,緩緩道:“明天早上,我在東邊官道上的亭子裏等你,希望你變換主意。”梁蕭心一沉,蘭婭卻轉過頭,飛也似奔入營中。
梁蕭目送她投入濃濃的夜色裏,心亂如麻,一會兒想到父親死時的慘景,一會兒又想到母親臨別時的眼神,一會兒想到花曉霜嬌怯怯的身形,一會兒又想到柳鶯鶯的嫣然笑語。時光流轉,月亮慢慢爬上中天,涼風徐來,梁蕭悚然而驚,隻覺眼角微微潮濕,他跨上戰馬,迴望襄陽,心中真有一種說不出的厭倦:“三日後若宋軍不降,又當如何呢?但若劉整等人濫殺無辜,說不得,我隻有統率欽察軍,殺他個落花流水了。”
他主意已定,略略寬解了些。打馬轉迴百丈山大營,還未近前,便聽人聲鼎沸,梁蕭情知出了大事,飛馬入營。一個欽察騎兵看見他,迎上叫道:“將軍,宋人闖營。”梁蕭道:“人很多嗎?”那欽察士兵道:“人不多,但身手厲害。土土哈他們生氣得很,追上去啦!”梁蕭心頭一震,急道:“去了哪裏?”欽察士兵手指東南方向。
梁蕭不及多問,拍馬便走,追出不足二裏,便見地上散著許多人馬屍體,有元人,也有宋人,有的身中十數箭,如同刺蝟;有人則扼住欽察兵的脖子,腹部卻被彎刀戳穿,二人張口突目,僵死一處;還有人長矛刺穿馬腹,將欽察兵連人帶馬穿在一處,欽察兵的長矛卻將他釘在地上。雙方死狀慘烈無比,當是兩軍在此遭遇,惡戰一場。
梁蕭心急如焚,馳馬狂奔,忽見前方緩緩行來二百餘騎,為首的正是土土哈。王可則懷抱一人,不時伸手抹淚。梁蕭望得隊伍中沒有楊榷,頓時心往下沉。眾人見了梁蕭,拍馬過來,一個個雙眼紅腫。梁蕭瞧向王可懷中那人,人正是楊榷,麵色慘灰,顯已氣絕多時了。
梁蕭隻覺眼前一黑,腦子裏空白一片,恍惚聽得王可哽咽道:“梁大哥,又……又是那個賊子……”其實他便不說,梁蕭也已瞧出來了,楊榷中的那一劍,乃是從“大有”位出手,繞過護心鏡刺入“膻中穴”,正是“歸藏劍”的手筆。
土土哈將長矛重重一插,厲聲道:“若不殺了那個使劍的宋狗,我土土哈誓不還鄉。”李庭、囊古歹、王可各各目透寒芒,高叫道:“對,不報此仇,誓不還鄉。”梁蕭身為大將,不便在人前流露怯弱之態,揮一揮手,轉身打馬走在前麵,但一邊馳著馬,眼淚卻禁不住地流了下來。
當夜不及準備後事,梁蕭帳中燈火亮了一夜,眾人圍著楊榷屍身枯坐無語。直到次日午時,阿雪趕到,也傷心落淚一場,再見眾人粒米未進,便張羅了一些稀粥,眾人不忍相拒,各自用了。梁蕭這時方想起蘭婭昨夜所言,匆忙上馬。本以為蘭婭已然去了,誰知離長亭尚遠,卻見紮馬魯丁與蘭婭兀自坐在亭中,路上歇了百餘兵士,想必是為護送二人。
梁蕭略一猶疑,終究未能上前,下馬退到路邊,遙見蘭婭神色焦慮,起身踱步,忽然間,紮馬魯丁站起身來,對她低聲說話,蘭婭轉過身子,肩頭顫抖不已。紮馬魯丁歎了口氣,又拍拍她肩,說了幾句什麽,蘭婭呆立一陣,終於伸袖抹眼,翻身上了一匹阿拉伯馬,緩緩向北行去,但行了數步,又迴頭張望。如此反複十餘次,直到消失在路端,再也不見了。
梁蕭上馬眺望大路,隻見塵煙未定,人影卻無,一時心中空落落的。他與蘭婭相交未久,但誌趣相投,談論算學,渾忘日月。而如今趙山、楊榷先後殞命,怨仇越來越深,終究無法如蘭婭所說一般得到解脫。或許過不多久,他梁蕭也會戰死沙場,永淪幽冥。想到此處,梁蕭心灰意冷,怏怏策馬迴營。
第三日午時,襄陽城門洞開,呂德素衣白帽,徒步出城。伯顏得報,親往受降,封呂德為襄樊大都督,隨侍左右。
消息傳入宋境,大宋朝野愁雲慘霧,哀聲一片,時人作詩歎道:“呂將軍在守襄陽,襄陽十年鐵脊梁。望斷援兵無消息,聲聲罵殺賈平章。”賈平章便是賈似道,說他沒援襄陽不免失實,可呂德孤軍奮戰,死守十餘載,宋廷卻日益昏庸,將略不明,救兵始終難至,致使襄樊二城最終陷落。賈似道權奸亂國,實為襄樊淪陷之禍首,詩中不怪呂德降城,卻怨賈似道禍國,足見世人心中自有公道了。
襄樊之地,素被稱為“天下之腰脊”,一肩挑南,一肩擔北,北通河南,西抵巴蜀,南達湖廣,東進江淮。自古南北相爭,襄樊先受其兵。襄樊失陷,大宋邊防被攔腰截斷,江漢千裏之地,暴露於元軍兵鋒之下。
雪融冰消,天時漸暖,至元十一年匆匆來到,依照宋曆,是為鹹淳十年。年初,忽必烈傳旨征討大宋。不料三月間,史天澤夜巡軍營,偶感風寒,竟然一病不起。他年過古稀,氣血早衰,挨了兩天一夜,便撒手而亡。伯顏率眾將祭奠一番,安慰過史氏家人,方才告別。
梁蕭隨眾出了史府,心中懨懨不樂:“土土哈、李庭嚷著建功立業,但便如史天澤一般,又能如何呢?功名利祿,難道能帶入泥土麽?”正自尋思,忽聽伯顏道:“梁蕭。”梁蕭抬眼一瞧,卻見伯顏虎目含威,正盯著自己,忽道:“你隨我來。”抖韁疾行,策馬直奔城門,梁蕭莫名所以,打馬跟著。
到得城外,隻看四野荒蕪,寥寥幾個農夫,麵目愁苦,在田間慢慢行走。襄樊十年大戰,城內城外十室九空,萬頃良田盡皆淪為戰場。
忽然間,隻見一隻野兔跳出灌木叢,撒腿狂奔,一隻黃狼銜尾追出,猝然前爪按地,淩空撲至野兔頭頂。隻在此時,突生異響,一支鳴鏑掠至,從黃狼頸上沒入,透進野兔背脊。
伯顏吐了口氣,正要放下強弓,乍聽半空傳來清亮雁唳,側身引弓,但見一隊大雁,排成人字,向北方飛去。伯顏張弓良久,卻沒放箭,凝望雁陣遠去,弛弦歎道:“梁蕭,你射過大雕麽?”梁蕭搖頭。伯顏長笑道:“怒馬騁大漠,驚弓落猛禽,那才真正暢快。可惜,大宋未滅,難以北還!唉,卻不知這一仗打到什麽時候。”梁蕭此時才知,伯顏方才引弓不發,卻是生出思鄉之意。頓時心口一熱,道:“既然如此,不打仗最好。”話一出口,又覺不妥,尋思道:“若不打仗,怎麽報仇?”
伯顏看他一眼,笑道:“梁蕭,我上次下令打你,你還記恨我麽?”他見梁蕭擰眉不語,心知他尚懷芥蒂,便哈哈笑道:“算我不好吧,但你以下犯上,忒也過了些,當時情形若不打你,便隻得砍你腦袋了。二者權衡取其輕,隻得委屈你一些。”梁蕭也知他說的不錯,怒氣消了些。伯顏忽地鞭指一座古廟道:“咱們去那裏看看!”
二人到那廟前,隻見牆垣頹敗,門前立著一方石碑,伯顏翻身下馬,摒退左右,手撫碑頂,沉吟不語。梁蕭見碑下有石龜馱負,上鐫許多文字,斑駁脫落,似乎年代甚久了。
伯顏忽以漢話道:“梁蕭,你知這石碑來曆麽?”梁蕭搖頭。伯顏手指前方土廟道:“這是羊太傅廟,用來祭祀晉人羊牯。這羊牯是漢人中的名將,當年司馬氏滅亡東吳,一統三國,都出自他的主意。可惜,這人想好消滅東吳的計謀,卻沒活到平定天下的一天,生前幾度上表伐吳,都被皇帝迴絕,他壯誌難酬,每望南方都是落淚不止,故而這碑又叫‘墮淚碑’。”又看梁蕭一眼,正色道:“梁蕭,你可知天下為何會有戰爭?”梁蕭一怔,如實道:“我不知道!”
伯顏道:“說來也簡單明白,隻要數國並存,便免不得戰爭。”梁蕭奇道:“數國並存?”伯顏含笑道:“想當年,我蒙古諸部紛爭,千餘年戰火不息,直至太祖出世,憑天縱英明,武略神機,經曆種種艱難困苦,始將蒙古人合並如一,令其再不廝鬥。你也想必知曉,漢人鬥得最狠的時候,俱是諸侯割據之時,上有春秋戰國,下有三國兩晉,唐代之後,朝代興替更若走馬一般,先是五代十國,後有宋遼交鋒,再後來宋、金、夏、大理、吐蕃五國攻戰,殺戮極慘。現如今,金、夏、大理、吐蕃雖滅,卻有宋元爭雄,可說四百年紛紜從未平息。”
梁蕭忍不住問道:“這麽說,定要天下一統,才無戰爭麽?”伯顏道:“這話說得對!自古以來,有識之士莫不想廓清海內,混一天下,唯有四海如一,方可致以太平。這羊牯墮淚,哭得非是一人榮辱,而是天下蒼生!今日大宋仿佛當年東吳,一日不下,南北必然征戰不息。既有戰事,最先吃虧的,就是兩國百姓了。”
梁蕭皺眉道:“為什麽非得要打要殺?和和氣氣豈不更好?”伯顏擺手道:“弱肉強食,天經地義!你見過不吃綿羊的老虎麽?我們厲害,可打漢人,漢人強了,不會打我們麽?那漢將霍去病不是說過:‘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嗎?大漢雄強了,北擊匈奴;大唐昌盛了,征服突厥,攻打高麗;大宋太宗,不也打過契丹麽?嘿,隻怪他不自量力,打不過人家罷了。”
梁蕭沉吟道:“如此說,有國家之分,便有強弱,有強弱之別,便有戰爭!”伯顏卻不正麵答他,話鋒一轉道:“聽說你夥伴死了。”梁蕭黯然點頭。伯顏歎道:“你為人講義氣,那是很好,不過,一人性命與億萬蒼生相較,孰輕孰重呢?”梁蕭一愕。伯顏踱了數步,倏地轉過身子,揚聲道:“所謂人生苦短,堂堂七尺男兒,當挽強弓,跨烈馬,平定天下,千年之後尚有美名流傳。若為一個人的生死,成日傷心滿懷,唉聲歎氣,試問百年之後,誰還記得你梁蕭呢?”他手指田中農夫道,“與這莽漢村夫,又有何分別?”
梁蕭從來胸無大誌,行事隻憑意氣,未曾想過什麽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聽得這番言語,微覺茫然。伯顏眼中神采飛揚,朗聲道:“最好的牛皮鼓,輕輕一碰,能發出雷一樣的聲音;最聰明的人,決不用我說太多道理!你流著成吉思汗的血,你的才幹讓世人妒忌。”他手臂一揮,冷笑道,“劉整區區降將,又算得了什麽?”梁蕭到底年少血熱,聽得這話,脫口道:“大元帥……”嗓子一哽,竟說不下去。
伯顏擺手笑道:“明白就好,不必說出來。如今史天澤死了,我將他的兵馬交與你統率,你敢接手麽?”梁蕭不假思索道:“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伯顏笑罵道:“你這小子,倒是大言不慚。”他說罷目光一轉,遙望南方,悠悠歎道:“隻願此次一統天下,千秋萬代,永無戰爭。”梁蕭聽到這話,心頭劇震,喃喃道:“千秋萬代,永無戰爭……”他反複念了兩遍,不勝向往,凝視遠方曠野,一時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