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臉皮臊得發紅,畢恭畢敬地上前鞠躬行禮:“見過仙教諸位道長,學生黃州有禮了。”
呂梁上下打量這農家少年,見他雖然身材瘦骨嶙峋,但整體風骨氣度未失,像是個讀過幾年私塾的,點點頭輕嗯一聲算是應下了。
張玉清眼眸微抬,甩袖袍輕揮出一縷法力托起了後者。
黃州心神巨震,感受著一股莫名而來的氣力強勢的板正了他的身板,又驚又懼的望向馬車廂裏的相貌格外英俊的青年道人。
旁人看他神情有異,當即解釋道:“此乃我教中道子掌教殿下,乃是……”
一番解釋,黃州頓時跪地拜服,淚流滿臉答謝道:“學生替黎民蒼生謝過掌教道子出手救濟……”
他話還沒說完,就被張玉清不耐煩的揮手從地上托起,冷冷道:“汝以何等身份?焉有資格代天下黎民百姓來謝吾?”
黃州臉色一慌,不明白自己何處得罪了這仙教的道子,隻是覺得對方似乎極度厭惡自己身著的儒生袍。
眾人都是一時訝然,尤其是呂誌新幾乎窒息,作為親手提拔黃州覲見道子的人,他難辭其咎。
“請掌教息怒,我等萬死!”
呂梁察言觀色,最為勤快。
一把就拉住呂誌新跪地叩首,不敢抬頭。
黃州麵色驚慌,微定了定神,這才朗聲開口道:“道子問學生是何等身份,有什麽資格代百姓拜謝道子。學生不才,不過區區黃家村中一介稚童罷了。”
“不過……”
他語氣恭敬,但眼神卻淩厲了一分:“學生不才,卻也曾旁聽大儒講課。”
黃州一臉虔誠:“橫渠有當代大儒曾曰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我輩學儒,便當如此而已!”
“學生雖然隻是一介稚童,卻也上過幾天學,知道我輩讀書習文,正是要擔人所不能擔,能人所不能。”
“道子雖然信奉道家,但觀道子言行,卻比學生更契合這橫渠四句!一時感念如此,不由得有些浪蕩了,不知何處惹了道子發怒,都是學生的錯,還請道子要責罰的話就責罰學生吧!”
黃州心中忐忑,躬身垂首,聽候發落。
張玉清輕笑一聲,曬然道:“也罷,便和汝這般的儒生說些道理也無妨,且抬起頭來。”
黃州緩慢抬首,靜靜望著張玉清。
“汝方才說你自持讀書人身份,認為自己有資格可以代受吾教救濟的黔首道謝,本質上是因為你認為他們不如你讀過書的人腦子聰明,知道感恩,對否?”
黃州微微一怔,有心否決,卻見眼前這名道人眼神清明,隻是與他對視一眼,就好似能看穿五髒六腑一般。
他苦笑一聲,拱手老實道:“……是,道子殿下,百姓愚昧,不識禮數,大多沒有機會覲見道子親顏…”
張玉清則是直接打斷了他的話,繼續道:“愚昧?不識禮數?識誰的禮數?汝等儒家的禮數麽?”
黃州聞言,麵色一緊道:“正是,莫非道子認為我輩儒家的禮數有什麽問題嗎?須知天下綱常,君臣父子,暗合天數,這應當亦是道家所推崇的,若是沒了禮數亂了秩序,便會如那日百姓爭搶米粥一般,混亂不堪,徒增傷亡……”
張玉清冷冷道:“汝連禮數與規矩的基本定義都理解有誤,難怪狂妄自大竟致如此!”
黃州冷汗下流,咬牙道:“請道子不吝賜教。”
“所謂禮節規章,從製定的那一刻起便隻為了三件事而存在。”
“其一,是張羅名目合理收攏天下的財富並掌管後續的分配權。”
“這便是儒家所提倡的君臣父子那一套了,為何百姓要給帝皇交稅?因為皇帝是上天的兒子,代上天管理蒼生黎粟,百姓們都要聽從天子的號令。”
“其二,製定一個框架讓百姓生活在裏麵,所有人按照著儒家的規章製度不得逾越,並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比如基礎的生存權,延伸出來教育、醫療、治安等等。”
“這就是府縣製了,縣令需要保障治下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國家則需要保障疆土不被外敵入侵,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耕種養活自己。”
“其三,為了讓這套製度能夠長久的運行下去,主動犧牲掉其中大多數人的權益,來保障其中最核心的稅收權。
所以,儒家的禮數從一開始就建立在百姓愚昧的假說上,因為百姓若是不愚昧,便能意識到天子之說乃是無稽之談,便會自發的拒絕向皇帝交稅,最後落得個製度崩塌、改元建製的下場!”
張玉清冷冷的看著他:“汝自以為百姓愚昧,卻不知道正是因為有了你們這些儒生,所以天下百姓才不得不愚昧!”
黃州冷汗狂流,口舌發幹,囁嚅了半天才喃喃道:“可是道子莫非認為這天下不需要規章來約束嗎?”
張玉清冷笑一聲:“世上自然少不了禮數與製度,但若要談禮,就要先談是誰的禮。虧你還是儒生,禮不下庶人這句話都沒聽過嗎?”
黃州噗通一聲癱坐在地,腦海中無數念頭乍現,他仿佛想明白了什麽。
‘難怪這位道子會如此嫌惡我儒生的身份……’
“現在大宋運行的禮數、法治、製度,全都是你儒家提出來的。
既然要談禮與製度,便須知道正是在儒家的愚民政策推行下,這個大宋朝每日凍死、餓死的百姓不下萬人。”
這場洪水衝垮了無數百姓賴以為生的田地,使得數萬人流離失所,每天都要活活餓死幾百人。
但在汴梁、臨安和你口中的橫渠大儒們看來,這一切是如此的稀鬆平常。”
“但對於這黃家村的村民而言,這種吃人的規章,有什麽存在的必要嗎?”
黃州臉皮煞白,一時又轉紅,喃喃道:“可是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了,這正是在一輩輩大儒的教化下才得來的結果,莫非道子殿下認為推行道家學說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好嗎?”
張玉清輕蔑的瞥了他一眼,道:“這是自然。”
“吾乃真仙弟子,有仙法一萬三千五百卷,若天下都推行吾教製度,則會是路無遺骨、人無災厄、人人都能頤養天年的世道。”
黃州還是不肯認輸,雖然已經見識過這位道子殿下的神通,但所謂子語不怪力亂神,當即梗著脖子杠道:“道子之所以會如此肯定無外乎官家不肯推行道法治國論罷了,所謂沒有發生過的事,自然誰也無法驗證真偽。”
張玉清懶得跟他囉嗦,吩咐道:“呂梁!”
“哎!”
呂梁麻溜的從地上爬起來,提溜出來一個麻袋,一株接一株往外掏出仙稻。
“此乃吾根據仙法改良出來的稻種,每株結種五百粒,凡畝產一千二百斤,可使天下蒼生再無餓死之虞。可否能夠證明吾教比儒家更適合治理百姓否?”
黃州目眥欲裂,望著那些仙稻,眼珠子都差點沒跌落出來。
他畢竟也是農戶出身,自然能夠理解畝產一千二百斤是個什麽概念。
“這,這這不可能……”
黃州喃喃自語,世界觀差點沒崩塌。
他怔怔失神了半晌,鐵一般的事實擺在他的麵前,一時間過去刻苦求學得來的那些知識瞬間黯然失色。
他努力這麽些年才掙脫了農家子這個稱謂,但如今在長生教道子的一席話語麵前感覺就像是個笑話。
‘儒家,才是惑亂天下百姓的罪魁禍首?’
這個疑惑第一次浮現在他的腦海之中,隨後背後一冷,慌忙搖了搖頭。
這一刻,他望向張玉清的眼神變得無比驚恐。
黃州意識到了,今日他與道子的論道之言一旦流傳出去,將會對儒家的聲望造成多麽嚴重的打擊!
當然,黃州無疑是多慮了。
畢竟這種關於道統的討論,作為被討論的主體——百姓而言,往往是難以分辨其中的區別的。
而能夠理解其中含義的人,就必然得是讀過書明事理的人。
不巧在如今的北宋,這樣的人,不說百分之九十九是儒生吧,至少也是百分之一百了。
儒生會認同張玉清的理論嗎?
這個用腳指頭想都能明白的道理不言而喻。
那麽在這樣一個儒家掌管輿論話語權的時代,提出這樣的言論來,真的能對儒家的聲望造成打擊嗎?
可以說影響或許會有,但是微乎其微。
所以張玉清壓根就沒打算過向天下推廣儒家惑亂說,他主要想的還是通過顯而易見的製度優勢來形成人口虹吸效應。
隻要生活在長生教治理區的百姓人人都能安居樂業,那麽大宋其他地區的人就會屁股決定腦袋,自發的投向他的陣營。
至於為何會心血來潮跟黃州辯論這些東西,主要還是一時間想到了,並且打算通過這一次的辯論給長期跟隨在身邊的呂梁、呂誌新以及一些長生教的弟子們灌輸一下儒家惑亂論。
日後從儒生手裏搶話語權的時候好能用得上。
黃州放棄了掙紮,他目光一刻不離那些仙稻,複又望向眼前冷冷清清的英俊道人。
陽光從背後灑落在張玉清的衣角上,黃州忽地感覺自己眼前微晃,道人的腦後仿佛升起了一輪日暈。
‘真正能夠救世的……仙嗎?’
這一刻,他忽地升起一個念頭。
他想要加入長生教。
但是,在作出這個結論之前,黃州還想最後再確認一下,他猶豫半晌,勉強開口說道:“道子此言發人深省,學……黃州受教了。”
他拱了拱手,不複方才的淩厲眼神,轉而臉色有些迷茫的道:“道子以後……打算在大宋推行什麽樣仙教製度來讓百姓都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呢?”
張玉清臉色平靜道:“首先要使耕者有食,織者有衣穿,凡是勞動者皆能享用到自己的勞動所得。”
“在此基礎上,使用道法來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比如這仙稻一般,以後這世上,糧食畝產將高達千斤,各府各縣的交通將會暢通無阻,嶺南的水果下午就能送到汴梁,各色的布帛讓老者能夠安然渡過冬天,更多更好的燃料讓人不再有凍斃之虞。”
聽著張玉清的話語,黃州不由得陷入了暢想。
‘那等的世界,真是美好啊——’
他感歎一句,誠心實意地垂首道:“真希望能親眼看上一眼,道子殿下設想的世界啊!”
“這有何難?爾加入吾教來便是了,爾亦可以為那等世道早一分的到來出一份氣力。”
黃州聞言一喜,有幾分不敢置信的問道:“這,在下也能入教嗎?在下方才惹了道子發怒,還以為……”
張玉清輕笑一聲:“吾怒的隻是汝口口聲聲不離黎民百姓,然而眼中卻絲毫不見百姓的影子,反而一副自持讀書人高高在上的身份的樣子罷了。”
黃州臉上一紅,拱手道:“不知在道子眼中,在下竟如此,今後再也不敢了。”
張玉清搖了搖頭,點撥道:“以後再遇到百姓搶粥時,不可一味的認為都是因為百姓愚昧,而要多想一想,為什麽他們會寧願冒著身死的風險來搶區區一碗米粥。”
黃州聞言神色一怔。
‘原來是因為這件事惹道子不喜……’
呂梁暗暗叫苦,知道道子這同樣是在敲打呂誌新經驗不足的問題。
好在張玉清後續就不再提起此事了,眾人也都默契的不去再提。
一切照常進行著。
呂梁繼續向百姓們講話,為他們普及加入長生教有什麽好處。
簡單一句話,入教,給田,給錢,給你的後代一個讀書的機會。
百姓們聽到第一個優待時就排好了隊伍,聽到後麵兩個條件時則是開始催促負責登記的道人們快些,莫要耽誤了大夥的時間,俺們還等著向掌教道子表達感謝之情呢。
又敲定了一處村落之後,一行人繼續在災區救災,默默吸納災區的人口。
約十多日後,他們終於帶上了最後一處受了洪災侵襲的百姓們迴到了名為‘新杭’的村寨之中。
這裏坐落在兩座大山之中,寨門口掛著一塊名為新杭礦場的牌匾。
名為村寨,實則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建築與調理,此處的人口已經暴漲到了數萬餘人,足以比擬一處小縣城的全部居民了。
(本章完)
呂梁上下打量這農家少年,見他雖然身材瘦骨嶙峋,但整體風骨氣度未失,像是個讀過幾年私塾的,點點頭輕嗯一聲算是應下了。
張玉清眼眸微抬,甩袖袍輕揮出一縷法力托起了後者。
黃州心神巨震,感受著一股莫名而來的氣力強勢的板正了他的身板,又驚又懼的望向馬車廂裏的相貌格外英俊的青年道人。
旁人看他神情有異,當即解釋道:“此乃我教中道子掌教殿下,乃是……”
一番解釋,黃州頓時跪地拜服,淚流滿臉答謝道:“學生替黎民蒼生謝過掌教道子出手救濟……”
他話還沒說完,就被張玉清不耐煩的揮手從地上托起,冷冷道:“汝以何等身份?焉有資格代天下黎民百姓來謝吾?”
黃州臉色一慌,不明白自己何處得罪了這仙教的道子,隻是覺得對方似乎極度厭惡自己身著的儒生袍。
眾人都是一時訝然,尤其是呂誌新幾乎窒息,作為親手提拔黃州覲見道子的人,他難辭其咎。
“請掌教息怒,我等萬死!”
呂梁察言觀色,最為勤快。
一把就拉住呂誌新跪地叩首,不敢抬頭。
黃州麵色驚慌,微定了定神,這才朗聲開口道:“道子問學生是何等身份,有什麽資格代百姓拜謝道子。學生不才,不過區區黃家村中一介稚童罷了。”
“不過……”
他語氣恭敬,但眼神卻淩厲了一分:“學生不才,卻也曾旁聽大儒講課。”
黃州一臉虔誠:“橫渠有當代大儒曾曰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我輩學儒,便當如此而已!”
“學生雖然隻是一介稚童,卻也上過幾天學,知道我輩讀書習文,正是要擔人所不能擔,能人所不能。”
“道子雖然信奉道家,但觀道子言行,卻比學生更契合這橫渠四句!一時感念如此,不由得有些浪蕩了,不知何處惹了道子發怒,都是學生的錯,還請道子要責罰的話就責罰學生吧!”
黃州心中忐忑,躬身垂首,聽候發落。
張玉清輕笑一聲,曬然道:“也罷,便和汝這般的儒生說些道理也無妨,且抬起頭來。”
黃州緩慢抬首,靜靜望著張玉清。
“汝方才說你自持讀書人身份,認為自己有資格可以代受吾教救濟的黔首道謝,本質上是因為你認為他們不如你讀過書的人腦子聰明,知道感恩,對否?”
黃州微微一怔,有心否決,卻見眼前這名道人眼神清明,隻是與他對視一眼,就好似能看穿五髒六腑一般。
他苦笑一聲,拱手老實道:“……是,道子殿下,百姓愚昧,不識禮數,大多沒有機會覲見道子親顏…”
張玉清則是直接打斷了他的話,繼續道:“愚昧?不識禮數?識誰的禮數?汝等儒家的禮數麽?”
黃州聞言,麵色一緊道:“正是,莫非道子認為我輩儒家的禮數有什麽問題嗎?須知天下綱常,君臣父子,暗合天數,這應當亦是道家所推崇的,若是沒了禮數亂了秩序,便會如那日百姓爭搶米粥一般,混亂不堪,徒增傷亡……”
張玉清冷冷道:“汝連禮數與規矩的基本定義都理解有誤,難怪狂妄自大竟致如此!”
黃州冷汗下流,咬牙道:“請道子不吝賜教。”
“所謂禮節規章,從製定的那一刻起便隻為了三件事而存在。”
“其一,是張羅名目合理收攏天下的財富並掌管後續的分配權。”
“這便是儒家所提倡的君臣父子那一套了,為何百姓要給帝皇交稅?因為皇帝是上天的兒子,代上天管理蒼生黎粟,百姓們都要聽從天子的號令。”
“其二,製定一個框架讓百姓生活在裏麵,所有人按照著儒家的規章製度不得逾越,並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比如基礎的生存權,延伸出來教育、醫療、治安等等。”
“這就是府縣製了,縣令需要保障治下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國家則需要保障疆土不被外敵入侵,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耕種養活自己。”
“其三,為了讓這套製度能夠長久的運行下去,主動犧牲掉其中大多數人的權益,來保障其中最核心的稅收權。
所以,儒家的禮數從一開始就建立在百姓愚昧的假說上,因為百姓若是不愚昧,便能意識到天子之說乃是無稽之談,便會自發的拒絕向皇帝交稅,最後落得個製度崩塌、改元建製的下場!”
張玉清冷冷的看著他:“汝自以為百姓愚昧,卻不知道正是因為有了你們這些儒生,所以天下百姓才不得不愚昧!”
黃州冷汗狂流,口舌發幹,囁嚅了半天才喃喃道:“可是道子莫非認為這天下不需要規章來約束嗎?”
張玉清冷笑一聲:“世上自然少不了禮數與製度,但若要談禮,就要先談是誰的禮。虧你還是儒生,禮不下庶人這句話都沒聽過嗎?”
黃州噗通一聲癱坐在地,腦海中無數念頭乍現,他仿佛想明白了什麽。
‘難怪這位道子會如此嫌惡我儒生的身份……’
“現在大宋運行的禮數、法治、製度,全都是你儒家提出來的。
既然要談禮與製度,便須知道正是在儒家的愚民政策推行下,這個大宋朝每日凍死、餓死的百姓不下萬人。”
這場洪水衝垮了無數百姓賴以為生的田地,使得數萬人流離失所,每天都要活活餓死幾百人。
但在汴梁、臨安和你口中的橫渠大儒們看來,這一切是如此的稀鬆平常。”
“但對於這黃家村的村民而言,這種吃人的規章,有什麽存在的必要嗎?”
黃州臉皮煞白,一時又轉紅,喃喃道:“可是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了,這正是在一輩輩大儒的教化下才得來的結果,莫非道子殿下認為推行道家學說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好嗎?”
張玉清輕蔑的瞥了他一眼,道:“這是自然。”
“吾乃真仙弟子,有仙法一萬三千五百卷,若天下都推行吾教製度,則會是路無遺骨、人無災厄、人人都能頤養天年的世道。”
黃州還是不肯認輸,雖然已經見識過這位道子殿下的神通,但所謂子語不怪力亂神,當即梗著脖子杠道:“道子之所以會如此肯定無外乎官家不肯推行道法治國論罷了,所謂沒有發生過的事,自然誰也無法驗證真偽。”
張玉清懶得跟他囉嗦,吩咐道:“呂梁!”
“哎!”
呂梁麻溜的從地上爬起來,提溜出來一個麻袋,一株接一株往外掏出仙稻。
“此乃吾根據仙法改良出來的稻種,每株結種五百粒,凡畝產一千二百斤,可使天下蒼生再無餓死之虞。可否能夠證明吾教比儒家更適合治理百姓否?”
黃州目眥欲裂,望著那些仙稻,眼珠子都差點沒跌落出來。
他畢竟也是農戶出身,自然能夠理解畝產一千二百斤是個什麽概念。
“這,這這不可能……”
黃州喃喃自語,世界觀差點沒崩塌。
他怔怔失神了半晌,鐵一般的事實擺在他的麵前,一時間過去刻苦求學得來的那些知識瞬間黯然失色。
他努力這麽些年才掙脫了農家子這個稱謂,但如今在長生教道子的一席話語麵前感覺就像是個笑話。
‘儒家,才是惑亂天下百姓的罪魁禍首?’
這個疑惑第一次浮現在他的腦海之中,隨後背後一冷,慌忙搖了搖頭。
這一刻,他望向張玉清的眼神變得無比驚恐。
黃州意識到了,今日他與道子的論道之言一旦流傳出去,將會對儒家的聲望造成多麽嚴重的打擊!
當然,黃州無疑是多慮了。
畢竟這種關於道統的討論,作為被討論的主體——百姓而言,往往是難以分辨其中的區別的。
而能夠理解其中含義的人,就必然得是讀過書明事理的人。
不巧在如今的北宋,這樣的人,不說百分之九十九是儒生吧,至少也是百分之一百了。
儒生會認同張玉清的理論嗎?
這個用腳指頭想都能明白的道理不言而喻。
那麽在這樣一個儒家掌管輿論話語權的時代,提出這樣的言論來,真的能對儒家的聲望造成打擊嗎?
可以說影響或許會有,但是微乎其微。
所以張玉清壓根就沒打算過向天下推廣儒家惑亂說,他主要想的還是通過顯而易見的製度優勢來形成人口虹吸效應。
隻要生活在長生教治理區的百姓人人都能安居樂業,那麽大宋其他地區的人就會屁股決定腦袋,自發的投向他的陣營。
至於為何會心血來潮跟黃州辯論這些東西,主要還是一時間想到了,並且打算通過這一次的辯論給長期跟隨在身邊的呂梁、呂誌新以及一些長生教的弟子們灌輸一下儒家惑亂論。
日後從儒生手裏搶話語權的時候好能用得上。
黃州放棄了掙紮,他目光一刻不離那些仙稻,複又望向眼前冷冷清清的英俊道人。
陽光從背後灑落在張玉清的衣角上,黃州忽地感覺自己眼前微晃,道人的腦後仿佛升起了一輪日暈。
‘真正能夠救世的……仙嗎?’
這一刻,他忽地升起一個念頭。
他想要加入長生教。
但是,在作出這個結論之前,黃州還想最後再確認一下,他猶豫半晌,勉強開口說道:“道子此言發人深省,學……黃州受教了。”
他拱了拱手,不複方才的淩厲眼神,轉而臉色有些迷茫的道:“道子以後……打算在大宋推行什麽樣仙教製度來讓百姓都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呢?”
張玉清臉色平靜道:“首先要使耕者有食,織者有衣穿,凡是勞動者皆能享用到自己的勞動所得。”
“在此基礎上,使用道法來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比如這仙稻一般,以後這世上,糧食畝產將高達千斤,各府各縣的交通將會暢通無阻,嶺南的水果下午就能送到汴梁,各色的布帛讓老者能夠安然渡過冬天,更多更好的燃料讓人不再有凍斃之虞。”
聽著張玉清的話語,黃州不由得陷入了暢想。
‘那等的世界,真是美好啊——’
他感歎一句,誠心實意地垂首道:“真希望能親眼看上一眼,道子殿下設想的世界啊!”
“這有何難?爾加入吾教來便是了,爾亦可以為那等世道早一分的到來出一份氣力。”
黃州聞言一喜,有幾分不敢置信的問道:“這,在下也能入教嗎?在下方才惹了道子發怒,還以為……”
張玉清輕笑一聲:“吾怒的隻是汝口口聲聲不離黎民百姓,然而眼中卻絲毫不見百姓的影子,反而一副自持讀書人高高在上的身份的樣子罷了。”
黃州臉上一紅,拱手道:“不知在道子眼中,在下竟如此,今後再也不敢了。”
張玉清搖了搖頭,點撥道:“以後再遇到百姓搶粥時,不可一味的認為都是因為百姓愚昧,而要多想一想,為什麽他們會寧願冒著身死的風險來搶區區一碗米粥。”
黃州聞言神色一怔。
‘原來是因為這件事惹道子不喜……’
呂梁暗暗叫苦,知道道子這同樣是在敲打呂誌新經驗不足的問題。
好在張玉清後續就不再提起此事了,眾人也都默契的不去再提。
一切照常進行著。
呂梁繼續向百姓們講話,為他們普及加入長生教有什麽好處。
簡單一句話,入教,給田,給錢,給你的後代一個讀書的機會。
百姓們聽到第一個優待時就排好了隊伍,聽到後麵兩個條件時則是開始催促負責登記的道人們快些,莫要耽誤了大夥的時間,俺們還等著向掌教道子表達感謝之情呢。
又敲定了一處村落之後,一行人繼續在災區救災,默默吸納災區的人口。
約十多日後,他們終於帶上了最後一處受了洪災侵襲的百姓們迴到了名為‘新杭’的村寨之中。
這裏坐落在兩座大山之中,寨門口掛著一塊名為新杭礦場的牌匾。
名為村寨,實則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建築與調理,此處的人口已經暴漲到了數萬餘人,足以比擬一處小縣城的全部居民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