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楓問:“怎試?”
步步緊逼,絲毫不給君邪喘息的時機。
君邪隻得說道:“以點破麵,強攻靖國。拖到其他國家肯出手之時。”
易楓聽後,隻當君邪所說是個笑話,他可不願將獲勝的希望寄托在別國可能出手的基礎上。
可君邪似乎無視易楓的感受,解釋道:“靖國雖失去了靖西以及部分靖東得到領地,可仍有靖中、靖南、靖北,以及部分靖東。靖國的領土是廣闊的,對於他周身幾國而言就是個龐然大物。王上,啟國比鄰靖國,你能容忍有這麽一個龐然大物在你身邊嗎?”
易楓不置可否,他承認君邪所說,但他並不會表現出讚同的意思,因為那樣便落入了謀士最喜歡也最為擅長的節奏中,這是極其危險的。
所以,他更願將自己當做一個旁觀者,冷靜地傾聽君邪的闡述,又在從中尋到他所想要的結果。這般得到的結果才是真正有利於他的結果。
易楓的作為無疑是君邪的失敗,可他並沒有沮喪,因為他早知道易楓不是輕易便可以被糊弄的人,而且他自始至終都沒有糊弄易楓的意思。
因而,他接著說道:“靖國身為一個帝國,的確是強大的存在,可靖國的領土廣闊直接導致靖國實力的分散,這就是我們的機會。”
“或許靖國有輕易滅啟國的實力,但穆遠不敢這麽做,也不能這麽做,除非他不想讓靖國繼續存在下去。一個帝國的強大隻是表麵的強大,越是強大的帝國,它所顧慮的就越多;而顧慮的越多,被束縛的也就越多;而被束縛的就是實力和前進的速度。”
君邪大談政事,恍然間似乎迴到了與易楓初遇的酒樓。那時的易楓才剛剛出山,而君邪也僅不過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閑人,兩人在酒樓裏暢飲,揮斥間談著江山故事,說著前前後後。而彈指間,已是物是人非。
他不禁長歎一聲。
卻不想在這聲歎息後,又有一聲長歎相應,原來易楓也不禁想起了曾經。
君邪看了易楓一眼,卻道不明心底的滋味。有愁,有苦,有追憶,有惋惜,有後悔,也有仇恨,說盡,不過一個“悲”字。
壓抑了心底的情感,君邪繼續道:“可以說,國家強大同時也限製了自身的繼續強大,到底便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靖國是為三帝之一,便更是如此。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抓住靖國實力分散這一點,以點破麵,讓其他國家察覺到靖國有利可圖,到時即使我們不再動手,那些國家也會像聞著腐臭的蒼蠅一般,嗡嗡飛來。”
末了,君邪還在心底補了句:“沐國的‘屍骸’就曾吸引過多少蒼蠅!”
迴想過往,便發現沐國雖是被三帝所打敗,可真正讓沐國亡國的卻是所有貪圖沐國利益的統治者,而這其中就包扣葉府八皇這類可笑的同盟。
君邪緊咬著牙,可卻是無能為力,隻得緩緩鬆開拳頭,心底安慰自己道:“再等等,等複仇的焰火燃起,要讓所有
人無處可逃。”
忽然,君邪感覺到一股寒意,本能地環視,終於是在易楓的眼裏看到了凜然的殺意。
此時易楓的雙眸緊緊地盯著君邪,所透露的是如狼狩獵時的兇狠。
君邪心底一驚,暗道:“莫不是他真的洞察了自己的計劃?”可隨及君邪又否定了這一想法,因為不管易楓有沒有洞察他的計劃,野心和複仇總會驅使易楓繼續重用君邪,所付出的最大的代價不過是易楓的提防而已。
而如今易楓毫不掩飾殺意,隻能說明君邪觸碰到了易楓的底線,而易楓是真的動了殺心。
生死存亡之際,君邪盡可能的迴想剛剛所作所為,終於是發現,易楓的殺意源於忌憚。
實際易楓嘴上雖沒有承認,可他是真正忌憚起君邪的想法。因為在君邪的想法下,任何強大的國家都可能被覆滅,如此,國的存在便遠不及宗門存在的久,甚至可以說是很短命。
這是一種令人不安的感受,便如身邊臥著一隻嗜睡的虎,而虎醒來之時便是虎噬人之時,如此,幾人能夠安心。
君邪想通了這一點,忙辯解道:“國家的強大是束縛了自身,可啟國其實不必擔憂這點。”
易楓聞言便知曉君邪看出了貓膩,而他也不隱藏,直問道:“為何?”
“因為我。”此時的君邪雖命懸一線,可仍不改狂傲本色,“因為我在啟國,所以啟國不必擔憂這個問題。”
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又有道:解鈴還須係鈴人,易楓細想下,也覺得君邪說得在理。可他並沒有就此放過君邪,因為他注意到君邪話語中的重點因為他在啟國。
換而言之,君邪是將自身與啟國捆綁在一起,他亡,啟國便亡;他生,啟國至少不會亡於“以點破麵”等這類手段。
這結果是易楓不想看到的,他情願將這計劃徹底扼殺,也不想讓有這種思想的人活著威脅,所以他殺君邪的想法並未就此打消,反而越演越烈。
君邪歎息一聲,知道若不將解決之法告訴易楓,自己可能真的死於非命。
無奈下,他也隻得和盤托出,心底卻是可惜少了一個對付啟國和其他各國的手段。
君邪道:“其實國家強大,領土擴張後所帶來實力分散的問題歸根究底就是國家自身的問題。因為國家和宗門一樣,就是一個管理的政體,宗門有宗主,有長老,而國家也有君王,有大臣,到底是大同小異。而不同的就是宗門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即可,而國家卻要兼顧所有屬於國家的領土。”
“兩個大同小異的政體所掌控的卻差了個天地,失之毫厘,謬以千裏,掌控力有窮盡的國如何完全掌握它的領土?”
“越是強大,領土越多;領土越多,越是強大。兩相比較,所能掌控的卻始終不變,這就是問題所在,也是以點破麵的可能。”
君邪講得透徹,易楓心底隱隱也猜到了解決的辦法。而待君邪說道:“所以,能
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就是變相增強國對領土的掌控力。”之時,易楓心道了句:“果然。”
到此,已經講得透徹,至於如何變相加強國對領土的掌控,那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易楓似乎仍不死心,卻是要將君邪的想法探聽的幹淨。
君邪無奈,卻又賣關子道:“我所能想到加強國對領土掌控的方法其實早已說給了王上。”
易楓沉默了會,試探道:“民心?”
“對,民心。”君邪說道:“若是啟國這片領土上的所有人都心向啟國,啟國便可騰出手來整合力量,就能於危難之際全力一擊。”
易楓聽完,不免歎息。
君邪說的是足夠的美好,但真正實行卻並非易事。界變後,雖說國政體一家獨大,但因為界變的不徹底導致上一代殘餘勢力不少。如今各勢力錯綜複雜,又豈是好整合的。
而且,這條路遠不僅僅隻有泥濘,還得提防暗箭與冷槍。
路漫漫其修遠兮,至少不是易楓這一代就能完成的。
收攏了心思,易楓重談最初的話題,於出兵對靖國上,他道:“試試。”
而後,啟國於隆冬時節聲討靖國,列出了靖國帝上穆遠十大罪狀,其中就包含了弑帝殺父,謀害使臣,殘害同胞之類。涵蓋而下,便是罵穆遠不仁不義、不禮不信、不孝不悌!
最後啟國更是聲明於初春之時,將發兵攻靖,以報使臣受害之仇,匡天下大義。
這一下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大陸上所有人盡皆討論此事。有人道啟國自不量力,也有人說啟國舍身為義,總體就是並不看好啟國。
而於靖國,在啟國聲明征討之後,卻並未吭聲。有人說靖國是做賊心虛,才不敢吭聲,但多數人更覺得靖國是不屑一顧,所以更加不看好啟國。
而就大陸鬧得滿城風雨之時,穆遠卻悠閑的賞著雪景。
“帝上,古大人到了。”
穆遠迴身,見立於幾步之遙的古晴,笑問:“古大人病可好了些?”
在啟國發出聲明之後,古晴便稱病不起,一直到今天穆遠才見得他。又因知他是裝病,因而才故意調侃一番。
古晴受了穆遠的調侃,躬身行禮道:“勞帝上掛念,已無礙。”
穆遠聽後僅點點頭,卻並未再調侃,可觀他嘴角微揚,便知他的心情還是不錯。
穆遠緩緩靠近古晴,忽然質問道:“古晴,你為什麽沒走?”
古晴麵不改色,“臣如今是帝上的臣,能去哪?”
“你不怕我殺你?”穆遠的眼神凜冽。
古晴不為所動,“臣隻知道,如今的臣子是靖國的臣子。”
穆遠忽然哈哈大笑,“你和你的主子葉清川一樣,事事都站於別人的立場,可偏偏最後便宜的又都是自己,真是怪事!”
古晴笑道:“臣管這叫:與人為善。”
這話出,穆遠笑得更大聲了。
步步緊逼,絲毫不給君邪喘息的時機。
君邪隻得說道:“以點破麵,強攻靖國。拖到其他國家肯出手之時。”
易楓聽後,隻當君邪所說是個笑話,他可不願將獲勝的希望寄托在別國可能出手的基礎上。
可君邪似乎無視易楓的感受,解釋道:“靖國雖失去了靖西以及部分靖東得到領地,可仍有靖中、靖南、靖北,以及部分靖東。靖國的領土是廣闊的,對於他周身幾國而言就是個龐然大物。王上,啟國比鄰靖國,你能容忍有這麽一個龐然大物在你身邊嗎?”
易楓不置可否,他承認君邪所說,但他並不會表現出讚同的意思,因為那樣便落入了謀士最喜歡也最為擅長的節奏中,這是極其危險的。
所以,他更願將自己當做一個旁觀者,冷靜地傾聽君邪的闡述,又在從中尋到他所想要的結果。這般得到的結果才是真正有利於他的結果。
易楓的作為無疑是君邪的失敗,可他並沒有沮喪,因為他早知道易楓不是輕易便可以被糊弄的人,而且他自始至終都沒有糊弄易楓的意思。
因而,他接著說道:“靖國身為一個帝國,的確是強大的存在,可靖國的領土廣闊直接導致靖國實力的分散,這就是我們的機會。”
“或許靖國有輕易滅啟國的實力,但穆遠不敢這麽做,也不能這麽做,除非他不想讓靖國繼續存在下去。一個帝國的強大隻是表麵的強大,越是強大的帝國,它所顧慮的就越多;而顧慮的越多,被束縛的也就越多;而被束縛的就是實力和前進的速度。”
君邪大談政事,恍然間似乎迴到了與易楓初遇的酒樓。那時的易楓才剛剛出山,而君邪也僅不過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閑人,兩人在酒樓裏暢飲,揮斥間談著江山故事,說著前前後後。而彈指間,已是物是人非。
他不禁長歎一聲。
卻不想在這聲歎息後,又有一聲長歎相應,原來易楓也不禁想起了曾經。
君邪看了易楓一眼,卻道不明心底的滋味。有愁,有苦,有追憶,有惋惜,有後悔,也有仇恨,說盡,不過一個“悲”字。
壓抑了心底的情感,君邪繼續道:“可以說,國家強大同時也限製了自身的繼續強大,到底便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靖國是為三帝之一,便更是如此。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抓住靖國實力分散這一點,以點破麵,讓其他國家察覺到靖國有利可圖,到時即使我們不再動手,那些國家也會像聞著腐臭的蒼蠅一般,嗡嗡飛來。”
末了,君邪還在心底補了句:“沐國的‘屍骸’就曾吸引過多少蒼蠅!”
迴想過往,便發現沐國雖是被三帝所打敗,可真正讓沐國亡國的卻是所有貪圖沐國利益的統治者,而這其中就包扣葉府八皇這類可笑的同盟。
君邪緊咬著牙,可卻是無能為力,隻得緩緩鬆開拳頭,心底安慰自己道:“再等等,等複仇的焰火燃起,要讓所有
人無處可逃。”
忽然,君邪感覺到一股寒意,本能地環視,終於是在易楓的眼裏看到了凜然的殺意。
此時易楓的雙眸緊緊地盯著君邪,所透露的是如狼狩獵時的兇狠。
君邪心底一驚,暗道:“莫不是他真的洞察了自己的計劃?”可隨及君邪又否定了這一想法,因為不管易楓有沒有洞察他的計劃,野心和複仇總會驅使易楓繼續重用君邪,所付出的最大的代價不過是易楓的提防而已。
而如今易楓毫不掩飾殺意,隻能說明君邪觸碰到了易楓的底線,而易楓是真的動了殺心。
生死存亡之際,君邪盡可能的迴想剛剛所作所為,終於是發現,易楓的殺意源於忌憚。
實際易楓嘴上雖沒有承認,可他是真正忌憚起君邪的想法。因為在君邪的想法下,任何強大的國家都可能被覆滅,如此,國的存在便遠不及宗門存在的久,甚至可以說是很短命。
這是一種令人不安的感受,便如身邊臥著一隻嗜睡的虎,而虎醒來之時便是虎噬人之時,如此,幾人能夠安心。
君邪想通了這一點,忙辯解道:“國家的強大是束縛了自身,可啟國其實不必擔憂這點。”
易楓聞言便知曉君邪看出了貓膩,而他也不隱藏,直問道:“為何?”
“因為我。”此時的君邪雖命懸一線,可仍不改狂傲本色,“因為我在啟國,所以啟國不必擔憂這個問題。”
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又有道:解鈴還須係鈴人,易楓細想下,也覺得君邪說得在理。可他並沒有就此放過君邪,因為他注意到君邪話語中的重點因為他在啟國。
換而言之,君邪是將自身與啟國捆綁在一起,他亡,啟國便亡;他生,啟國至少不會亡於“以點破麵”等這類手段。
這結果是易楓不想看到的,他情願將這計劃徹底扼殺,也不想讓有這種思想的人活著威脅,所以他殺君邪的想法並未就此打消,反而越演越烈。
君邪歎息一聲,知道若不將解決之法告訴易楓,自己可能真的死於非命。
無奈下,他也隻得和盤托出,心底卻是可惜少了一個對付啟國和其他各國的手段。
君邪道:“其實國家強大,領土擴張後所帶來實力分散的問題歸根究底就是國家自身的問題。因為國家和宗門一樣,就是一個管理的政體,宗門有宗主,有長老,而國家也有君王,有大臣,到底是大同小異。而不同的就是宗門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即可,而國家卻要兼顧所有屬於國家的領土。”
“兩個大同小異的政體所掌控的卻差了個天地,失之毫厘,謬以千裏,掌控力有窮盡的國如何完全掌握它的領土?”
“越是強大,領土越多;領土越多,越是強大。兩相比較,所能掌控的卻始終不變,這就是問題所在,也是以點破麵的可能。”
君邪講得透徹,易楓心底隱隱也猜到了解決的辦法。而待君邪說道:“所以,能
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就是變相增強國對領土的掌控力。”之時,易楓心道了句:“果然。”
到此,已經講得透徹,至於如何變相加強國對領土的掌控,那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易楓似乎仍不死心,卻是要將君邪的想法探聽的幹淨。
君邪無奈,卻又賣關子道:“我所能想到加強國對領土掌控的方法其實早已說給了王上。”
易楓沉默了會,試探道:“民心?”
“對,民心。”君邪說道:“若是啟國這片領土上的所有人都心向啟國,啟國便可騰出手來整合力量,就能於危難之際全力一擊。”
易楓聽完,不免歎息。
君邪說的是足夠的美好,但真正實行卻並非易事。界變後,雖說國政體一家獨大,但因為界變的不徹底導致上一代殘餘勢力不少。如今各勢力錯綜複雜,又豈是好整合的。
而且,這條路遠不僅僅隻有泥濘,還得提防暗箭與冷槍。
路漫漫其修遠兮,至少不是易楓這一代就能完成的。
收攏了心思,易楓重談最初的話題,於出兵對靖國上,他道:“試試。”
而後,啟國於隆冬時節聲討靖國,列出了靖國帝上穆遠十大罪狀,其中就包含了弑帝殺父,謀害使臣,殘害同胞之類。涵蓋而下,便是罵穆遠不仁不義、不禮不信、不孝不悌!
最後啟國更是聲明於初春之時,將發兵攻靖,以報使臣受害之仇,匡天下大義。
這一下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大陸上所有人盡皆討論此事。有人道啟國自不量力,也有人說啟國舍身為義,總體就是並不看好啟國。
而於靖國,在啟國聲明征討之後,卻並未吭聲。有人說靖國是做賊心虛,才不敢吭聲,但多數人更覺得靖國是不屑一顧,所以更加不看好啟國。
而就大陸鬧得滿城風雨之時,穆遠卻悠閑的賞著雪景。
“帝上,古大人到了。”
穆遠迴身,見立於幾步之遙的古晴,笑問:“古大人病可好了些?”
在啟國發出聲明之後,古晴便稱病不起,一直到今天穆遠才見得他。又因知他是裝病,因而才故意調侃一番。
古晴受了穆遠的調侃,躬身行禮道:“勞帝上掛念,已無礙。”
穆遠聽後僅點點頭,卻並未再調侃,可觀他嘴角微揚,便知他的心情還是不錯。
穆遠緩緩靠近古晴,忽然質問道:“古晴,你為什麽沒走?”
古晴麵不改色,“臣如今是帝上的臣,能去哪?”
“你不怕我殺你?”穆遠的眼神凜冽。
古晴不為所動,“臣隻知道,如今的臣子是靖國的臣子。”
穆遠忽然哈哈大笑,“你和你的主子葉清川一樣,事事都站於別人的立場,可偏偏最後便宜的又都是自己,真是怪事!”
古晴笑道:“臣管這叫:與人為善。”
這話出,穆遠笑得更大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