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葉清川所想一樣,在奉天殿上易楓讓侍從於眾臣麵向葉清川下達迎親的命令。葉清川躬身受命,落於其他大臣眼中自然是羨慕。可他們卻不知葉清川是有多不想受任此事。
散朝後,易楓帶著眾臣為葉清川踐行,葉清川隻得道謝。而後便領著易楓的旨意,帶著數千名啟兵以及幾車的聘禮浩浩蕩蕩的從翼郡出發,遠赴羽國。
君邪落於易楓身後,自始至終都未與葉清川說話,待葉清川離開後他才有些後悔。他能看出此行的艱難萬險,本想提醒幾句,但最後還是沒能開口。
君邪還是低估了易楓,他沒有想到易楓做事如此幹淨利落,快刀斬亂麻下竟不給他思考的時間與機會。
所幸,去往羽國的是知他計劃的葉清川,他隻希望葉清川能隨機應變,保存他計劃最大可能的實施。
而就在君邪思考之時,易楓也看向了他。君邪若有所感,抬頭看向易楓,他似乎讀懂了易楓眼中所包含的戲謔,那僅是一句:麒麟子也不過如此。
易楓的眼神以及他的微笑讓君邪如芒在背,是那種貓戲老鼠的虐殺所帶來的陣陣寒意。
翼郡,依舊被雪所覆蓋,入眼皆是白茫茫的一片,它是冬的訊息,是寒意的始源。可雪的寒遠不及人的算計所凜冽,那是一種由內而發的的冷意,冷得人直打顫,卻不是多穿些衣服就能抵禦的。
君邪第一次對“麒麟子”三字產生了懷疑,這個象征著大陸最為聰明,最有手段的代名詞,如今怎麽看都是被利用的玩具。
他的思維陷入了死胡同,君邪似乎都沒有意識到他不是對“麒麟子”產生了懷疑,而是對自身能力產生了懷疑。這懷疑如一粒種子,在他無力救迴雲舒之時就已經埋下,而易楓此時的不屑與戲謔則催生了種子萌芽生長。
懷疑自身,這對一名謀士而言是場災難,但謀士的自信與高傲又會讓謀士不承認自己懷疑自己,而後果便是將對手想得極為強大。
所以,就剛剛易楓所表露的戲謔,平時的君邪,隻可能猜測易楓察覺了什麽,但此時的他卻認為易楓洞悉了一切。這讓他心底生出了不可戰勝對方的念頭,即使他不承認。
而後,在君邪迴自己府邸後,又有侍從來告訴他:“王上召見”。
君邪起身,將這當做最後的攤牌後莫名鬆了口氣。動蕩的種子他已經埋下,雖沒有達到理想的目標,也不知道易楓沒有沒察覺,但他已經盡力做成。
他已經將去啟宮的路看做黃泉路,所要保持的不過是輕鬆。因為他想著赴黃泉的時候可不能讓雲舒看見他的愁容,即使他不知道雲舒在不在黃泉,他都要做好萬全的準備以防萬一。
可當他到了啟宮,聽到易楓要與他討論不過是對敵之策時,君邪不禁哈哈大笑。
他是太過緊張了,把易楓的舉動看做防他的手段,可他卻忘了易楓要防他,最好的就是直接殺了他,而他卻活到了現在。也就是說,不管易楓有沒有洞察他的
想法,在沒能完全利用完他之前是絕不會動手的。君邪,可以在易楓滅掉夏國前,活得很滋潤。
迴顧早晨的胡思亂想,君邪隻歎自己太過緊張,卻仍不承認他有懷疑自身,到此時,他都固執的認為易楓洞悉了一切,而他隻不過還有利用價值。
他的自信與高傲不容許他懷疑自己,因為在他的想法中,懷疑了自己便一無所有,百無一用。可他卻忘了鳳凰隻有涅重生後才更為絢麗。
人總是局限於自我思想,而不敢踏出是因為恐懼。人最古老而又最強烈的情感是恐懼,而最古老又最強烈的恐懼是未知。
君邪,不過生而為人。
隻是,易楓不會明白君邪心底所想的種種,於他而言他隻看到君邪為他的想法而放聲大笑,故而他質問道:“笑甚?”
被易楓質問,君邪才反應過來所做欠妥,忙解釋道:“王上,我是歡喜王上誌向。”
誌向說白了就是野心,不過君邪已經料定易楓不會殺他,故而說兩個好詞修飾一下便可搪塞得過。
而事實也正如君邪所想,易楓聽後僅是沉默,並未再追究君邪大笑之事。
君邪趁著這個沉默的空檔,說道:“王上要對那個國家用兵?”
易楓看了君邪一眼,淡淡說道:“靖。”
君邪分析道:“與羽國聯姻,便是有了羽國這一助力。對靖國出兵,再加聯姻,從某種程度而言啟國也算站在了葉府八皇一方。王上是想借著出兵靖國來打消葉府八皇對聯姻的阻撓,一石二鳥,妙計!”
“二鳥?”
易楓搖搖頭,並沒有承君邪的讚美。於他看,對靖國出兵,隻是無奈之舉,不然三帝、葉府八皇兩大陣營都阻擾聯姻,這聯姻也結不成。
君邪看出了易楓的苦惱,笑道:“其實王上此舉確實是一石二鳥。或許,我們更可借此機會滅了靖國。”
滅掉一個帝國,好大的口氣,可就這份狂妄引起了易楓的興趣,他忍不住說道:“說說。”
君邪道:“出兵,關鍵是借口,若是借口好了,便可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故而,我們出兵對靖國,首先要占據大義才是。”
見易楓點頭,君邪繼續說道:“既要占大義,我們便要從靖國對啟國所做的惡事著手。恰巧,前不久葉右相使靖,結果九死一生,這便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借口。”
說完,君邪看著易楓,等他的決斷。可易楓想了想後,卻道:“不夠。”
僅這個借口不過是讓大陸上的人或國家在道義上站啟國一方罷了,是起不到實際性的幫助。
君邪想了想,又道:“那再加上靖國冒充啟軍擾我啟國之事呢?”
易楓聞之大喜,要知道那件事中,夏虞兩國都吃了虧。若不是沒有實質性的證據,他們可不會吃這悶虧。
但,易楓想了想,仍覺得這不足以引誘夏虞兩國出手,畢竟三帝聯盟還在,即使夏虞兩帝吃虧,最多不過暗做手
腳,是不會出兵攻靖的,於是接著道:“不夠。”
君邪笑道:“再加上靖國當今帝上弑帝殺父,強奪帝位。”
這是幾年前的矛盾,也是啟國能分離出靖國的根源,即使後麵穆遠用了一招偷梁換柱,將矛頭指向了易楓和葉清川,可大陸上的人仍不忘曾經發生在靖國的這件大事。
而出兵,找的不過就是一個借口,一個不夠便再來一個,一個不充分就尋個更充分的借口。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總能找到一兩個借口出兵。所以,討伐弑帝殺父之賊人,如此有利的借口,即使過去很久仍能用得。除非靖國強大到無人能敵,除非靖國一統天下,不然這就是一個隨時能被敵國拿來使用的借口。
有了借口,更為重要的是利益。利益驅動人去尋找借口,使用借口,若沒了利益,這借口隻是借口,蒼白無力,人們甚至不屑一顧。
而君邪的三個借口,先占大義,又挑動夏虞的報複之心,最後給個機會人人誅之,層層遞進是想將靖國拖入毀滅的沼澤。
可易楓仍不放心,要知道他所麵對的是一個帝國,對於啟國而言是個龐然大物的帝國,並不是他想著毀滅便能毀滅的。
最為關鍵的是,夏虞兩個帝國可不會拚著巨大傷亡來幫忙消耗一個帝國的底蘊,到底是要啟國正麵對付靖國。而且,啟國若真按君邪所說的做,那與靖國便是不死不休,再沒緩和的可能。
易楓可不願為了場聯姻將啟國葬送給靖國,或給他人做衣裳。
君邪似乎看出了他的顧慮,道:“王上,強大隻是表麵現象,在看到靖國強大的同時也莫忘了他身邊蠢蠢欲動的強敵。至少,於靖虞兩國夾縫之間求生的蕭國是很願意幫助牽製靖南地區。”
易楓知曉君邪所說,可這還遠遠不夠讓他下決斷,因為他們拋出這些借口後就隻有滅了靖國和被靖國所滅兩條路可走。
而恰巧靖國的帝上穆遠可算是個雄才偉略之梟雄,他定會看到這些借口的後續危害,也定會不計代價以雷霆之勢消滅啟國,來消除後續帶來的更大危害。
所以,若君邪沒有萬全之策,易楓是不願冒這危險,畢竟他心底始終還是防著君邪可能的報複。
這樣很累,但他與君邪間的糾葛就已經決定必須如此,或者一人死亡。
這就好比兩人同時走在薄薄的冰麵上,已是小心翼翼,卻還要警惕對方的不懷好意。而更為恐怖的是,兩人心底都有將對方置於死地的想法。
這樣的勾心鬥角太累,但就在雲舒死後,這樣的爾虞我詐已是必然,不可能避免。
可笑的君臣關係,維持著表麵的平靜下充滿的是不信任的步步殺機。而在兩人互不信任的情況下,易楓想利用君邪的才華,而君邪則是想利用易楓身份的特殊性以及其勢力報複所有曾經傷害雲舒的人和國家。合作下又相互戒備,複雜的君臣關係。
終於,君邪讓步道:“王上,臣願一試。”
散朝後,易楓帶著眾臣為葉清川踐行,葉清川隻得道謝。而後便領著易楓的旨意,帶著數千名啟兵以及幾車的聘禮浩浩蕩蕩的從翼郡出發,遠赴羽國。
君邪落於易楓身後,自始至終都未與葉清川說話,待葉清川離開後他才有些後悔。他能看出此行的艱難萬險,本想提醒幾句,但最後還是沒能開口。
君邪還是低估了易楓,他沒有想到易楓做事如此幹淨利落,快刀斬亂麻下竟不給他思考的時間與機會。
所幸,去往羽國的是知他計劃的葉清川,他隻希望葉清川能隨機應變,保存他計劃最大可能的實施。
而就在君邪思考之時,易楓也看向了他。君邪若有所感,抬頭看向易楓,他似乎讀懂了易楓眼中所包含的戲謔,那僅是一句:麒麟子也不過如此。
易楓的眼神以及他的微笑讓君邪如芒在背,是那種貓戲老鼠的虐殺所帶來的陣陣寒意。
翼郡,依舊被雪所覆蓋,入眼皆是白茫茫的一片,它是冬的訊息,是寒意的始源。可雪的寒遠不及人的算計所凜冽,那是一種由內而發的的冷意,冷得人直打顫,卻不是多穿些衣服就能抵禦的。
君邪第一次對“麒麟子”三字產生了懷疑,這個象征著大陸最為聰明,最有手段的代名詞,如今怎麽看都是被利用的玩具。
他的思維陷入了死胡同,君邪似乎都沒有意識到他不是對“麒麟子”產生了懷疑,而是對自身能力產生了懷疑。這懷疑如一粒種子,在他無力救迴雲舒之時就已經埋下,而易楓此時的不屑與戲謔則催生了種子萌芽生長。
懷疑自身,這對一名謀士而言是場災難,但謀士的自信與高傲又會讓謀士不承認自己懷疑自己,而後果便是將對手想得極為強大。
所以,就剛剛易楓所表露的戲謔,平時的君邪,隻可能猜測易楓察覺了什麽,但此時的他卻認為易楓洞悉了一切。這讓他心底生出了不可戰勝對方的念頭,即使他不承認。
而後,在君邪迴自己府邸後,又有侍從來告訴他:“王上召見”。
君邪起身,將這當做最後的攤牌後莫名鬆了口氣。動蕩的種子他已經埋下,雖沒有達到理想的目標,也不知道易楓沒有沒察覺,但他已經盡力做成。
他已經將去啟宮的路看做黃泉路,所要保持的不過是輕鬆。因為他想著赴黃泉的時候可不能讓雲舒看見他的愁容,即使他不知道雲舒在不在黃泉,他都要做好萬全的準備以防萬一。
可當他到了啟宮,聽到易楓要與他討論不過是對敵之策時,君邪不禁哈哈大笑。
他是太過緊張了,把易楓的舉動看做防他的手段,可他卻忘了易楓要防他,最好的就是直接殺了他,而他卻活到了現在。也就是說,不管易楓有沒有洞察他的
想法,在沒能完全利用完他之前是絕不會動手的。君邪,可以在易楓滅掉夏國前,活得很滋潤。
迴顧早晨的胡思亂想,君邪隻歎自己太過緊張,卻仍不承認他有懷疑自身,到此時,他都固執的認為易楓洞悉了一切,而他隻不過還有利用價值。
他的自信與高傲不容許他懷疑自己,因為在他的想法中,懷疑了自己便一無所有,百無一用。可他卻忘了鳳凰隻有涅重生後才更為絢麗。
人總是局限於自我思想,而不敢踏出是因為恐懼。人最古老而又最強烈的情感是恐懼,而最古老又最強烈的恐懼是未知。
君邪,不過生而為人。
隻是,易楓不會明白君邪心底所想的種種,於他而言他隻看到君邪為他的想法而放聲大笑,故而他質問道:“笑甚?”
被易楓質問,君邪才反應過來所做欠妥,忙解釋道:“王上,我是歡喜王上誌向。”
誌向說白了就是野心,不過君邪已經料定易楓不會殺他,故而說兩個好詞修飾一下便可搪塞得過。
而事實也正如君邪所想,易楓聽後僅是沉默,並未再追究君邪大笑之事。
君邪趁著這個沉默的空檔,說道:“王上要對那個國家用兵?”
易楓看了君邪一眼,淡淡說道:“靖。”
君邪分析道:“與羽國聯姻,便是有了羽國這一助力。對靖國出兵,再加聯姻,從某種程度而言啟國也算站在了葉府八皇一方。王上是想借著出兵靖國來打消葉府八皇對聯姻的阻撓,一石二鳥,妙計!”
“二鳥?”
易楓搖搖頭,並沒有承君邪的讚美。於他看,對靖國出兵,隻是無奈之舉,不然三帝、葉府八皇兩大陣營都阻擾聯姻,這聯姻也結不成。
君邪看出了易楓的苦惱,笑道:“其實王上此舉確實是一石二鳥。或許,我們更可借此機會滅了靖國。”
滅掉一個帝國,好大的口氣,可就這份狂妄引起了易楓的興趣,他忍不住說道:“說說。”
君邪道:“出兵,關鍵是借口,若是借口好了,便可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故而,我們出兵對靖國,首先要占據大義才是。”
見易楓點頭,君邪繼續說道:“既要占大義,我們便要從靖國對啟國所做的惡事著手。恰巧,前不久葉右相使靖,結果九死一生,這便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借口。”
說完,君邪看著易楓,等他的決斷。可易楓想了想後,卻道:“不夠。”
僅這個借口不過是讓大陸上的人或國家在道義上站啟國一方罷了,是起不到實際性的幫助。
君邪想了想,又道:“那再加上靖國冒充啟軍擾我啟國之事呢?”
易楓聞之大喜,要知道那件事中,夏虞兩國都吃了虧。若不是沒有實質性的證據,他們可不會吃這悶虧。
但,易楓想了想,仍覺得這不足以引誘夏虞兩國出手,畢竟三帝聯盟還在,即使夏虞兩帝吃虧,最多不過暗做手
腳,是不會出兵攻靖的,於是接著道:“不夠。”
君邪笑道:“再加上靖國當今帝上弑帝殺父,強奪帝位。”
這是幾年前的矛盾,也是啟國能分離出靖國的根源,即使後麵穆遠用了一招偷梁換柱,將矛頭指向了易楓和葉清川,可大陸上的人仍不忘曾經發生在靖國的這件大事。
而出兵,找的不過就是一個借口,一個不夠便再來一個,一個不充分就尋個更充分的借口。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總能找到一兩個借口出兵。所以,討伐弑帝殺父之賊人,如此有利的借口,即使過去很久仍能用得。除非靖國強大到無人能敵,除非靖國一統天下,不然這就是一個隨時能被敵國拿來使用的借口。
有了借口,更為重要的是利益。利益驅動人去尋找借口,使用借口,若沒了利益,這借口隻是借口,蒼白無力,人們甚至不屑一顧。
而君邪的三個借口,先占大義,又挑動夏虞的報複之心,最後給個機會人人誅之,層層遞進是想將靖國拖入毀滅的沼澤。
可易楓仍不放心,要知道他所麵對的是一個帝國,對於啟國而言是個龐然大物的帝國,並不是他想著毀滅便能毀滅的。
最為關鍵的是,夏虞兩個帝國可不會拚著巨大傷亡來幫忙消耗一個帝國的底蘊,到底是要啟國正麵對付靖國。而且,啟國若真按君邪所說的做,那與靖國便是不死不休,再沒緩和的可能。
易楓可不願為了場聯姻將啟國葬送給靖國,或給他人做衣裳。
君邪似乎看出了他的顧慮,道:“王上,強大隻是表麵現象,在看到靖國強大的同時也莫忘了他身邊蠢蠢欲動的強敵。至少,於靖虞兩國夾縫之間求生的蕭國是很願意幫助牽製靖南地區。”
易楓知曉君邪所說,可這還遠遠不夠讓他下決斷,因為他們拋出這些借口後就隻有滅了靖國和被靖國所滅兩條路可走。
而恰巧靖國的帝上穆遠可算是個雄才偉略之梟雄,他定會看到這些借口的後續危害,也定會不計代價以雷霆之勢消滅啟國,來消除後續帶來的更大危害。
所以,若君邪沒有萬全之策,易楓是不願冒這危險,畢竟他心底始終還是防著君邪可能的報複。
這樣很累,但他與君邪間的糾葛就已經決定必須如此,或者一人死亡。
這就好比兩人同時走在薄薄的冰麵上,已是小心翼翼,卻還要警惕對方的不懷好意。而更為恐怖的是,兩人心底都有將對方置於死地的想法。
這樣的勾心鬥角太累,但就在雲舒死後,這樣的爾虞我詐已是必然,不可能避免。
可笑的君臣關係,維持著表麵的平靜下充滿的是不信任的步步殺機。而在兩人互不信任的情況下,易楓想利用君邪的才華,而君邪則是想利用易楓身份的特殊性以及其勢力報複所有曾經傷害雲舒的人和國家。合作下又相互戒備,複雜的君臣關係。
終於,君邪讓步道:“王上,臣願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