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襄一時又想到剛剛西旻信中所託,不免煩躁起來,朝還跪著的少年吩咐,「起來!為本宮更衣,本宮要去麵見陛下。」
·
清涼殿,辛澗寢居辦公之地。
一陣舒爽的笑聲從重重宮闕中傳來,帝王心情不差,於宮苑散步時正撞見趕來覲見的太子,難得地與他並肩同行了一段——
「你看看,寡人這兒媳不錯啊!東境派出去的糧秣被大雪淹了,庫裏戈大會公羊顓頊兩族再起禍亂,太子妃關鍵時刻召集閭丘舊部族徵集陳糧幫齊嵩解困圍,這才挺過了上個月的倒春寒……齊嵩上表請旨讓寡人賜詔嘉獎太子妃,你看看……」
帝王鮮少褒獎人,更鮮少如此得意驕傲之神色,辛襄縱感意外,但看著那表章上的溢美之詞,也還是情不自禁地與有榮焉:「托天衍社稷之福!北方解一場兵亂,這災年也算是過去了。」
此時,他們已走進帝王的辦公之所,辛澗執手拍了拍辛襄手背,邊走邊道,「太子,陌上花開,該接太子妃迴家了罷,這北方不徹底按住,遲早還是要跳出來惹事。」
辛襄抬頭:「陛下之意,是著即開戰嚒?」
辛澗展袖:「北線一直是寡人心頭憂患。這亂局之所以拖得如此之久,隻因一直沒騰出手來,現在好了,是該徹底料理一番了。」
辛襄:「不知陛下想讓誰領兵?」
辛澗舉步於案後坐定:「依太子之意呢?」
西旻信中請求,辛襄原本還有疑慮,此時對照帝王所想,他猶豫全消,立刻展袖推手進言:「依兒臣之意,此時不能戰。」
辛澗抬眉:「具體說說。」
「一則如今國內兵政幾經震蕩,尚未徹底整改;二則北人兇悍,論馬背衝殺,朝廷並無優勢;三則北地縱深極長,大軍遠征絕無速戰速決之可能,天衍無功而返事小,朝廷自亂事大;四則長遠看,陛下新政未穩,一時出兵易,事後安撫難,縱能得勝,也是幹礙大局,事倍功半。」
辛澗父子縱然家事微妙,可任事謀劃從來默契非凡,南境平亂也好,新政推行也好,他們是天下最高層級的掠食者,心狠手辣,野心勃勃,他們愛他們的千秋大業,愛他們的王權至上,願意傾盡一生的心血和抱負來治理這個國家。
「那依太子之意,北境該如何?」
「北人治北。」辛襄沒有遲疑,西旻的請求在他腦海裏迅速形成定策,「齊大人並非無能之輩,但北境諸事卻頻頻掣肘,既然太子妃有解圍北方之力,不如陛下就許她得心應手之名分,讓她一試。」
「太子以為什麽名分合適?」
「副總督。」
「你不想讓她迴來?」
帝王倏地抬眼,不動聲色地扣響桌案:「副總督弄不好可是要打先鋒的,太子捨得?」
「自是不忍,但為國分憂,不敢憐惜。」
「此事非同小可。」帝王垂著眼簾,手肘緩緩搭上椅座,「北境局勢如此動蕩,公羊顓頊明火執仗,二線貴族蠢蠢欲動,一個男人上了馬全民皆武士的地方,以齊嵩之老練尚且要束手,她一個姑娘家,能有什麽辦法?」
「不妨一試。」
辛澗反笑:「不妨一試?」
辛襄:「太子妃頭腦清楚,一步步也行得明白。此事雖無勝券,但有東境做夫家她自是無所畏懼,就算失手,咱們大不了幫她收拾攤子,改個策略,改副說辭,到時候再把人接迴來,什麽局麵會應付不了?」
得實職,舉薦副總督,這便是西旻此次來信之請求。
辛襄半個時辰前的確是在猶豫,他雖知西旻處事幹練,但心頭本能地有些不安,他並不奢求她能順利平亂,但覺自己好似是忘記了什麽重要的事情,剛剛聽父親有出兵快刀斬亂麻之意,這才暫放猶疑,堅定舉薦之心。
「罷。」辛澗嘆了口氣,道,「既然太子都這麽說了,那便讓她試試。」
他袖口輕輕一掃,無意中打落案上一頁紙張,那落紙飄飄,正好飛落辛襄腳下——
帝王神色微變,辛襄卻不查,垂頭拾起,但見紙上一行時辰:三月十八日,卯時正中。當中一個大字:隆,乃賜予洪福,國運綿長之意,像是要取給誰的名字。
辛襄並不多思,將紙頁拈起,遞還過去。
帝王端坐上首,瞧著那紙箋,原本平舒的眉頭又緊縮起來,突兀道:「四時家宴,咱們高辛氏的人丁席位便又少了。」言語間略有不振之意。父子倆關係不睦,辛襄與同父兄弟更是疏離冷淡,辛襄聞言心中尷尬,稍退兩步,正欲辭下,又聽帝王忽道:「阿襄,待過些日子你便二十歲了罷?」
遠聲是先帝取的字,襄卻是父親取的名。辛襄不知陛下日理萬機,竟還記得他生日,僵直地點了下頭:「……是。」
帝王右手彎曲,食指敲了敲案上紙箋,緩緩道,「男兒冠禮,便是成年,也是時候了……你學著幫父王輔國輔政罷。」
·
又是夏天。
神京動作不斷,儲副冠禮,太子輔國。緊接著,朝廷撤除赤炎兵製,中、南、東三境另設旗號,調轉舊部,重建軍政布防,一時間君王直掌六卿,解析兵將,天下權柄盡收神京,王權大盛。章華太子身在其中,雖未被分得兵權,但一應改製事宜皆由他上下奔走,各路權貴看得分明,開始爭相往東宮送女兒,更有消息靈通者,暗暗琢磨起該如何送兒子。
·
清涼殿,辛澗寢居辦公之地。
一陣舒爽的笑聲從重重宮闕中傳來,帝王心情不差,於宮苑散步時正撞見趕來覲見的太子,難得地與他並肩同行了一段——
「你看看,寡人這兒媳不錯啊!東境派出去的糧秣被大雪淹了,庫裏戈大會公羊顓頊兩族再起禍亂,太子妃關鍵時刻召集閭丘舊部族徵集陳糧幫齊嵩解困圍,這才挺過了上個月的倒春寒……齊嵩上表請旨讓寡人賜詔嘉獎太子妃,你看看……」
帝王鮮少褒獎人,更鮮少如此得意驕傲之神色,辛襄縱感意外,但看著那表章上的溢美之詞,也還是情不自禁地與有榮焉:「托天衍社稷之福!北方解一場兵亂,這災年也算是過去了。」
此時,他們已走進帝王的辦公之所,辛澗執手拍了拍辛襄手背,邊走邊道,「太子,陌上花開,該接太子妃迴家了罷,這北方不徹底按住,遲早還是要跳出來惹事。」
辛襄抬頭:「陛下之意,是著即開戰嚒?」
辛澗展袖:「北線一直是寡人心頭憂患。這亂局之所以拖得如此之久,隻因一直沒騰出手來,現在好了,是該徹底料理一番了。」
辛襄:「不知陛下想讓誰領兵?」
辛澗舉步於案後坐定:「依太子之意呢?」
西旻信中請求,辛襄原本還有疑慮,此時對照帝王所想,他猶豫全消,立刻展袖推手進言:「依兒臣之意,此時不能戰。」
辛澗抬眉:「具體說說。」
「一則如今國內兵政幾經震蕩,尚未徹底整改;二則北人兇悍,論馬背衝殺,朝廷並無優勢;三則北地縱深極長,大軍遠征絕無速戰速決之可能,天衍無功而返事小,朝廷自亂事大;四則長遠看,陛下新政未穩,一時出兵易,事後安撫難,縱能得勝,也是幹礙大局,事倍功半。」
辛澗父子縱然家事微妙,可任事謀劃從來默契非凡,南境平亂也好,新政推行也好,他們是天下最高層級的掠食者,心狠手辣,野心勃勃,他們愛他們的千秋大業,愛他們的王權至上,願意傾盡一生的心血和抱負來治理這個國家。
「那依太子之意,北境該如何?」
「北人治北。」辛襄沒有遲疑,西旻的請求在他腦海裏迅速形成定策,「齊大人並非無能之輩,但北境諸事卻頻頻掣肘,既然太子妃有解圍北方之力,不如陛下就許她得心應手之名分,讓她一試。」
「太子以為什麽名分合適?」
「副總督。」
「你不想讓她迴來?」
帝王倏地抬眼,不動聲色地扣響桌案:「副總督弄不好可是要打先鋒的,太子捨得?」
「自是不忍,但為國分憂,不敢憐惜。」
「此事非同小可。」帝王垂著眼簾,手肘緩緩搭上椅座,「北境局勢如此動蕩,公羊顓頊明火執仗,二線貴族蠢蠢欲動,一個男人上了馬全民皆武士的地方,以齊嵩之老練尚且要束手,她一個姑娘家,能有什麽辦法?」
「不妨一試。」
辛澗反笑:「不妨一試?」
辛襄:「太子妃頭腦清楚,一步步也行得明白。此事雖無勝券,但有東境做夫家她自是無所畏懼,就算失手,咱們大不了幫她收拾攤子,改個策略,改副說辭,到時候再把人接迴來,什麽局麵會應付不了?」
得實職,舉薦副總督,這便是西旻此次來信之請求。
辛襄半個時辰前的確是在猶豫,他雖知西旻處事幹練,但心頭本能地有些不安,他並不奢求她能順利平亂,但覺自己好似是忘記了什麽重要的事情,剛剛聽父親有出兵快刀斬亂麻之意,這才暫放猶疑,堅定舉薦之心。
「罷。」辛澗嘆了口氣,道,「既然太子都這麽說了,那便讓她試試。」
他袖口輕輕一掃,無意中打落案上一頁紙張,那落紙飄飄,正好飛落辛襄腳下——
帝王神色微變,辛襄卻不查,垂頭拾起,但見紙上一行時辰:三月十八日,卯時正中。當中一個大字:隆,乃賜予洪福,國運綿長之意,像是要取給誰的名字。
辛襄並不多思,將紙頁拈起,遞還過去。
帝王端坐上首,瞧著那紙箋,原本平舒的眉頭又緊縮起來,突兀道:「四時家宴,咱們高辛氏的人丁席位便又少了。」言語間略有不振之意。父子倆關係不睦,辛襄與同父兄弟更是疏離冷淡,辛襄聞言心中尷尬,稍退兩步,正欲辭下,又聽帝王忽道:「阿襄,待過些日子你便二十歲了罷?」
遠聲是先帝取的字,襄卻是父親取的名。辛襄不知陛下日理萬機,竟還記得他生日,僵直地點了下頭:「……是。」
帝王右手彎曲,食指敲了敲案上紙箋,緩緩道,「男兒冠禮,便是成年,也是時候了……你學著幫父王輔國輔政罷。」
·
又是夏天。
神京動作不斷,儲副冠禮,太子輔國。緊接著,朝廷撤除赤炎兵製,中、南、東三境另設旗號,調轉舊部,重建軍政布防,一時間君王直掌六卿,解析兵將,天下權柄盡收神京,王權大盛。章華太子身在其中,雖未被分得兵權,但一應改製事宜皆由他上下奔走,各路權貴看得分明,開始爭相往東宮送女兒,更有消息靈通者,暗暗琢磨起該如何送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