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辛鸞攤著手,心中乍然閃過幽涼和難過,竟不知所措起來。
過了片刻,他才找迴自己的聲音,安靜地從袖子裏掏出來一隻青釉薄胎的杯子來,對王叔說:上次誤拿了,這次還迴來。又說了父王很掛念王叔,希望他能早日康複,軍國大事還有很多要王叔來拿主意。
少年人有異樣的敏感,卻也有難以想象的天真情懷,好像物歸原主、完璧歸趙,一切都可以恢複原樣,連帶著那天無端引來的慌張和狼狽。
濟賓王半躺在榻上,看著那青釉小盞,神情難辯,下一刻,他抬首問辛襄:多久不曾進宮了?這些日子是不是忘了向你王伯問安?
辛襄難得有些緊張,站起來答,說的確是忘了。
濟賓王順勢道:那送殿下迴宮罷,你也去向你王伯問個安。
父親的命令,辛襄沒有不依的道理,辛鸞也乖巧地起身,禮數周到地拜別。出了府門的時候,辛鸞的小腦袋瓜不知在想什麽,還悄悄問辛襄:“王叔是不是生我的氣了?”
辛襄莫名其妙,拍了他一巴掌:“胡思亂想什麽呢。”
·
辛襄這一去一迴,直從晌午耽擱到了晚膳前。再迴府的時候,府內還沒有掌燈,濟賓王剛用完藥,居然還坐在午後的花廳小榻上等他,而此時漫天晚照,他見他迴來,忽然朝他招了招手。
左右無人,辛襄一時怔了一下,隻覺得今日的父親一雙瞳仁裏有異樣的溫柔。
他搬過繡墩坐在父親的身邊,沒想到濟賓王忽然有了閑聊的興致,居然問起了剛剛進宮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像是你王伯說了什麽不曾?晚膳吃了不曾?你與你王伯聊了什麽?辛襄還沒見過這樣家長裏短的父親,揣著滿腹的疑團,又有些受寵若驚,一五一十地把談話傳達了一遍。
濟賓王沉默地聽著,一邊聽一邊盯著窗前的一簇南天竹的紅果。
待辛襄說完,他毫不相幹地,款款又問:“還記得兩年前嗎?你隨我東海巡遊遭遇海寇,海寇圍上來的時候,我千叮嚀萬囑咐讓你不要離開主艦,偏偏你自作主張,拔出刀就奔了出去與海寇接舷作戰……”
辛襄一時不知道父親這是何意,是單純追憶過往,還是在責怪他的不聽話,隻能惴惴地答:“兒臣當時年輕,有些不懂事……”
不知道是不是重傷的緣由,濟賓王的嗓音輕虛而溫柔,他看著自己的大兒子,輕輕道,“後來我們迴京,沿海的撫台上奏為你請功,你王伯禦覽後大悅,選吉時吉日,旌表你作戰勇敢,特賜’公子’封號,宗室聽聞你的作戰事跡,也大為振奮,言,’王嗣單薄,公子襄資表才幹不凡’,有意將你過繼到天衍帝膝下……”濟賓王一雙瞳仁裏融著落日的餘暉,他看著辛襄,慢慢問道:“這麽好的事情,當初怎麽不答應呢?”
王爺的嫡子,將來頂多隻是世子。
可君王的孩子,將來勢有一爭天下的可能。
孰輕孰重,利弊得失如此明顯,他在問他為什麽放棄了當初的大好機會。
可這天外飛仙般的一問,辛襄徹底愣住了,甚至生出了一絲惶恐——他不知道這件事在父親心裏裝了多久,唯獨知道的是自己根本沒放在心上,他本能地就反問道:“兒子為什麽要答應?——王伯又不是真的膝下無子,兒子卻是隻有您一個父親。”
·
他像是急於證明什麽的孩子,伸手抓住濟賓王的袖子。
這一句,說得急切又發自肺腑。
十七歲的少年,或許是是最貪慕榮譽和地位的年紀,可他想告訴父親,雖然自己從小不養在他身邊,但是父親終究是父親,哪怕王位就在眼前,父親也是不能換的。
濟賓王卻似乎對他的操切神態視而不見,微微低著頭,凝固住了一般迄然不動。
辛襄小心地覷著父親的臉色,隻能心驚膽戰地開口,“父親……?”
隻見那一瞬的寂寥一掃而空,濟賓王抬頭笑了笑,又恢複那光風霽月的儒雅模樣,開口笑問,“且不說這個,我兒難道就不會心有不平嗎?——你們年輕人不都愛抓尖好強?你那幾個愛湊在一起打馬球的玩伴各個都心高氣傲的,連我都聽過他們私下說太子資質不佳,嘴上各種不服——你和辛鸞一起長大,心中就沒有半點不舒服的?”
辛襄當然知道這話很是不妥的。
這種議論阿鸞的話,外人問,辛襄一定要生氣,以為是有人在挑撥他們兄弟關係,但父親問,他卻反而不會多想,甚至會覺得說這樣的體己話,更顯出一種父子間的親近。
果然,辛襄認真地想了想,坦誠道,“不平當然會有……可他是太子啊,兒子是臣子,這個我分得清楚……至於資質,兒子倒不認為每個國主都一定要成就霸業。我在阿鸞旁邊,如果將來他想做守成之君,我就幫他勵精圖治,如果他想開疆拓土,我就為他掃蕩河山——您不就是這樣輔佐王伯的嗎?您能做到,兒子也能做到,高辛氏打下來的江山,我和阿鸞定也可以保它千秋萬代。”
過了片刻,他才找迴自己的聲音,安靜地從袖子裏掏出來一隻青釉薄胎的杯子來,對王叔說:上次誤拿了,這次還迴來。又說了父王很掛念王叔,希望他能早日康複,軍國大事還有很多要王叔來拿主意。
少年人有異樣的敏感,卻也有難以想象的天真情懷,好像物歸原主、完璧歸趙,一切都可以恢複原樣,連帶著那天無端引來的慌張和狼狽。
濟賓王半躺在榻上,看著那青釉小盞,神情難辯,下一刻,他抬首問辛襄:多久不曾進宮了?這些日子是不是忘了向你王伯問安?
辛襄難得有些緊張,站起來答,說的確是忘了。
濟賓王順勢道:那送殿下迴宮罷,你也去向你王伯問個安。
父親的命令,辛襄沒有不依的道理,辛鸞也乖巧地起身,禮數周到地拜別。出了府門的時候,辛鸞的小腦袋瓜不知在想什麽,還悄悄問辛襄:“王叔是不是生我的氣了?”
辛襄莫名其妙,拍了他一巴掌:“胡思亂想什麽呢。”
·
辛襄這一去一迴,直從晌午耽擱到了晚膳前。再迴府的時候,府內還沒有掌燈,濟賓王剛用完藥,居然還坐在午後的花廳小榻上等他,而此時漫天晚照,他見他迴來,忽然朝他招了招手。
左右無人,辛襄一時怔了一下,隻覺得今日的父親一雙瞳仁裏有異樣的溫柔。
他搬過繡墩坐在父親的身邊,沒想到濟賓王忽然有了閑聊的興致,居然問起了剛剛進宮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像是你王伯說了什麽不曾?晚膳吃了不曾?你與你王伯聊了什麽?辛襄還沒見過這樣家長裏短的父親,揣著滿腹的疑團,又有些受寵若驚,一五一十地把談話傳達了一遍。
濟賓王沉默地聽著,一邊聽一邊盯著窗前的一簇南天竹的紅果。
待辛襄說完,他毫不相幹地,款款又問:“還記得兩年前嗎?你隨我東海巡遊遭遇海寇,海寇圍上來的時候,我千叮嚀萬囑咐讓你不要離開主艦,偏偏你自作主張,拔出刀就奔了出去與海寇接舷作戰……”
辛襄一時不知道父親這是何意,是單純追憶過往,還是在責怪他的不聽話,隻能惴惴地答:“兒臣當時年輕,有些不懂事……”
不知道是不是重傷的緣由,濟賓王的嗓音輕虛而溫柔,他看著自己的大兒子,輕輕道,“後來我們迴京,沿海的撫台上奏為你請功,你王伯禦覽後大悅,選吉時吉日,旌表你作戰勇敢,特賜’公子’封號,宗室聽聞你的作戰事跡,也大為振奮,言,’王嗣單薄,公子襄資表才幹不凡’,有意將你過繼到天衍帝膝下……”濟賓王一雙瞳仁裏融著落日的餘暉,他看著辛襄,慢慢問道:“這麽好的事情,當初怎麽不答應呢?”
王爺的嫡子,將來頂多隻是世子。
可君王的孩子,將來勢有一爭天下的可能。
孰輕孰重,利弊得失如此明顯,他在問他為什麽放棄了當初的大好機會。
可這天外飛仙般的一問,辛襄徹底愣住了,甚至生出了一絲惶恐——他不知道這件事在父親心裏裝了多久,唯獨知道的是自己根本沒放在心上,他本能地就反問道:“兒子為什麽要答應?——王伯又不是真的膝下無子,兒子卻是隻有您一個父親。”
·
他像是急於證明什麽的孩子,伸手抓住濟賓王的袖子。
這一句,說得急切又發自肺腑。
十七歲的少年,或許是是最貪慕榮譽和地位的年紀,可他想告訴父親,雖然自己從小不養在他身邊,但是父親終究是父親,哪怕王位就在眼前,父親也是不能換的。
濟賓王卻似乎對他的操切神態視而不見,微微低著頭,凝固住了一般迄然不動。
辛襄小心地覷著父親的臉色,隻能心驚膽戰地開口,“父親……?”
隻見那一瞬的寂寥一掃而空,濟賓王抬頭笑了笑,又恢複那光風霽月的儒雅模樣,開口笑問,“且不說這個,我兒難道就不會心有不平嗎?——你們年輕人不都愛抓尖好強?你那幾個愛湊在一起打馬球的玩伴各個都心高氣傲的,連我都聽過他們私下說太子資質不佳,嘴上各種不服——你和辛鸞一起長大,心中就沒有半點不舒服的?”
辛襄當然知道這話很是不妥的。
這種議論阿鸞的話,外人問,辛襄一定要生氣,以為是有人在挑撥他們兄弟關係,但父親問,他卻反而不會多想,甚至會覺得說這樣的體己話,更顯出一種父子間的親近。
果然,辛襄認真地想了想,坦誠道,“不平當然會有……可他是太子啊,兒子是臣子,這個我分得清楚……至於資質,兒子倒不認為每個國主都一定要成就霸業。我在阿鸞旁邊,如果將來他想做守成之君,我就幫他勵精圖治,如果他想開疆拓土,我就為他掃蕩河山——您不就是這樣輔佐王伯的嗎?您能做到,兒子也能做到,高辛氏打下來的江山,我和阿鸞定也可以保它千秋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