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裏紅是在元代被創燒成功的,到了洪武時期就有了非常大的發展,洪武時期的釉裏紅可以說是已經到了極盛的階段了。青花瓷在明代呈現出來了精彩紛呈的局麵,直到今天,明代景德鎮青花瓷還一直被人們所津津樂道。</p>
釉上彩。釉上彩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釉上單彩,還有一種是釉上多彩。釉上單彩包括白地紅彩,白地綠彩,白地黃彩,金彩,黃地紅彩,黃地青花,青花紅彩等等;釉上多彩包括鬥彩和五彩。鬥彩和五彩都是非常出名的,鬥彩是釉下彩以及釉上彩拚逗而成的,它發明於宣德時期,在成化時期極富盛名。</p>
單色釉和雜色釉。單色釉和雜色釉在中國陶瓷史上是與青花彩瓷並重的。永樂時期與宣德時期的銅紅釉大放異彩,十分成功,更是被世人稱之為是“寶石紅”、“霽紅”等等。永樂的藍釉有“寶石藍”、“霽藍”的美稱,雖然在之後的各朝都有燒製過,但是質量遠遠不及明代。甜白釉也非常出名,它是永樂景德鎮禦窯廠燒製的半脫胎白釉瓷。紅、藍、白、三種單色釉是明代的單色釉中最為名貴的。[1]</p>
瓷器貿易</p>
參考消息網9月26日報道,2018年9月24日,考古學家探索葡萄牙沿海地區時發現一艘約有400年曆史的沉船殘骸,據信船隻當時從印度載香料迴來後在裏斯本附近沉沒,船上還發現載有明朝瓷器。</p>
據路透社報道,考古計劃主任弗萊雷說:“從遺產的角度來看,這次可謂十年難得一見的發現。在葡萄牙,這是曆來最重要的發現。這艘沉船在水麵下約12公尺處,潛水員在船內和周圍發現香料、9個刻有葡萄牙國徽的青銅炮管、中國陶瓷以及用作貨幣的貝殼,這是一種在殖民時代用來交易奴隸的貨幣。</p>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n)網站報道,這些中國瓷器出自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到1620年)。</p>
弗萊雷表示,9月3日在葡萄牙裏斯本大區沿海城市卡斯凱什外海發現的這艘沉船和物品“保存狀況非常良好”。</p>
報道稱,弗萊雷和他的團隊認為這艘船是在1575年至1625年間沉沒,當時葡萄牙與印度的香料交易處於顛峰期。[2]</p>
款識特點</p>
明代時期,隨著景德鎮官窯的建立和發展,瓷器上的款識趨於係統化、規範化。民窯瓷器的款識則多種多樣,紛繁複雜。以下介紹一些明代瓷器的款識特點。</p>
洪武</p>
洪武一朝,未發現任何帶年款的官窯器。民窯也極少見,僅見有青花書寫“福”、“壽”款者。此外,江西省玉山縣發現“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紀年款的青白瓷罐,款識刻劃在罐腹,係罕見的具有明確洪武年款的器物。</p>
永樂</p>
明清兩代,在瓷器上書寫帝王年號作為款識,始於永樂。款式僅見有“永樂年製”四字篆書款一種,未見有楷書款。上海博物館收藏一方明永樂時翰林學士沈度的端視,硯底刻“永樂乙未秋翰林沈度識”十字篆文,經仔細比較,與瓷器上永樂款識字體相似。因此,永官款可能由當時的翰林學士沈度書寫後,再交工匠臨摹寫在瓷器上。永樂官器署款者不多,僅見有青花、白釉、青釉及紅釉等瓷器上。青花器物中寫帝王年號款的隻見於壓手杯上;此外,早年流失日本的一對永樂青花蓋瓶,器身書“內府”二字,顯係宮內用器。單色釉器,有刻款和印款兩種體式。民窯青花器上有書寫“福”、“祿”、“壽”等字的。</p>
宣德</p>
宣德時期,帝王年號款激增,大多數為楷書,也有與永樂一脈相承的篆書款。款式僅見有“大明宣德年製”和“宣德年製”兩種。大多數是六字二行“大明宣德年製”楷書,“宣德年製”四字款少見。刻款有楷有篆,以楷為主。未見有印款。款識外常圍有單線圈、雙線圈、長方框及長方框外加雙圈等,也有無框圈的。宣德瓷器落款位置比較隨便,底足、口沿、耳部、柄流、裏心、器蓋等處都有落款的,因此,曾有“宣德款識滿器身”的說法。款識還見有“大德吉祥場”、“敬權”等,民窯青花中見有“福”、“壽”等字款。</p>
正統、景泰、天順</p>
正統、景泰二朝未見任何帶年款的官窯器。正統一朝,迄今僅見民窯器楷書“正統元年”和“正統捌年”款二例。景泰朝一件未見。天順朝僅見四件:一件印“天順年造”款卵釉雲鳳紋瓷盤,為官窯器,現收藏於英國達維護特基金會。另兩件書“天順七年大同馬氏造”;一件書“天順年”三字,三件器物都是青花三足筒爐。</p>
成化</p>
以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製”六字二行款為主,款識外,有的加雙圈,有的加雙方框,也有無圈框的。官窯罐類,還有在底足寫“天”字款的。民窯款識有寫“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的。</p>
弘治黃釉青花折枝花卉紋盤</p>
弘治</p>
以青花楷書“大明弘治年製”六字兩行款為主。另有“弘治年製”四字篆款,多為刻款。尚有以紅彩寫“弘治年製”和“上用”款的,亦係官窯器。民窯器有寫幹支年款的,如“壬子年製”(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也有寫“金玉滿堂”、“長命富貴”等吉語款的。</p>
弘治黃釉盤(底)</p>
正德</p>
正德官款主要有“大明正德年製”六字楷款和“正德年製”四字楷款,其中以四字款居多。有書寫款,也有刻劃款。除了用漢文外,此時亦有用阿拉伯文和紅彩梵文書寫的款識。民窯器常見“正德年造”、大明年造”楷款,還有“長命富貴”、“天下太平”等吉語款。</p>
嘉靖</p>
嘉靖官款一般都在底足書寫“大明嘉靖年製”六字兩行楷款,並帶有雙圈;器口邊書寫六字橫款者少見,但大盤、大缸等的口沿處也見有。款式有青花、紅彩、刻字塗金等數種,均為楷書,未見篆書。款字的排列形式,有兩行直款、單行橫款,也有環形和十字形六字款的。民窯器中有寫“嘉靖製造”、“大明年造”年款的。出現堂名款,如“滋樹堂”、“東書堂”等。人名款激增,如“陳守貴造”、“鄧奎自造”等等。吉語款也增多,如“富貴佳器”、“福壽康寧”、“國泰民安”等等。另有寫“金大蘸壇用”款的器物,係當時的道教用器。</p>
釉上彩。釉上彩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釉上單彩,還有一種是釉上多彩。釉上單彩包括白地紅彩,白地綠彩,白地黃彩,金彩,黃地紅彩,黃地青花,青花紅彩等等;釉上多彩包括鬥彩和五彩。鬥彩和五彩都是非常出名的,鬥彩是釉下彩以及釉上彩拚逗而成的,它發明於宣德時期,在成化時期極富盛名。</p>
單色釉和雜色釉。單色釉和雜色釉在中國陶瓷史上是與青花彩瓷並重的。永樂時期與宣德時期的銅紅釉大放異彩,十分成功,更是被世人稱之為是“寶石紅”、“霽紅”等等。永樂的藍釉有“寶石藍”、“霽藍”的美稱,雖然在之後的各朝都有燒製過,但是質量遠遠不及明代。甜白釉也非常出名,它是永樂景德鎮禦窯廠燒製的半脫胎白釉瓷。紅、藍、白、三種單色釉是明代的單色釉中最為名貴的。[1]</p>
瓷器貿易</p>
參考消息網9月26日報道,2018年9月24日,考古學家探索葡萄牙沿海地區時發現一艘約有400年曆史的沉船殘骸,據信船隻當時從印度載香料迴來後在裏斯本附近沉沒,船上還發現載有明朝瓷器。</p>
據路透社報道,考古計劃主任弗萊雷說:“從遺產的角度來看,這次可謂十年難得一見的發現。在葡萄牙,這是曆來最重要的發現。這艘沉船在水麵下約12公尺處,潛水員在船內和周圍發現香料、9個刻有葡萄牙國徽的青銅炮管、中國陶瓷以及用作貨幣的貝殼,這是一種在殖民時代用來交易奴隸的貨幣。</p>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n)網站報道,這些中國瓷器出自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到1620年)。</p>
弗萊雷表示,9月3日在葡萄牙裏斯本大區沿海城市卡斯凱什外海發現的這艘沉船和物品“保存狀況非常良好”。</p>
報道稱,弗萊雷和他的團隊認為這艘船是在1575年至1625年間沉沒,當時葡萄牙與印度的香料交易處於顛峰期。[2]</p>
款識特點</p>
明代時期,隨著景德鎮官窯的建立和發展,瓷器上的款識趨於係統化、規範化。民窯瓷器的款識則多種多樣,紛繁複雜。以下介紹一些明代瓷器的款識特點。</p>
洪武</p>
洪武一朝,未發現任何帶年款的官窯器。民窯也極少見,僅見有青花書寫“福”、“壽”款者。此外,江西省玉山縣發現“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紀年款的青白瓷罐,款識刻劃在罐腹,係罕見的具有明確洪武年款的器物。</p>
永樂</p>
明清兩代,在瓷器上書寫帝王年號作為款識,始於永樂。款式僅見有“永樂年製”四字篆書款一種,未見有楷書款。上海博物館收藏一方明永樂時翰林學士沈度的端視,硯底刻“永樂乙未秋翰林沈度識”十字篆文,經仔細比較,與瓷器上永樂款識字體相似。因此,永官款可能由當時的翰林學士沈度書寫後,再交工匠臨摹寫在瓷器上。永樂官器署款者不多,僅見有青花、白釉、青釉及紅釉等瓷器上。青花器物中寫帝王年號款的隻見於壓手杯上;此外,早年流失日本的一對永樂青花蓋瓶,器身書“內府”二字,顯係宮內用器。單色釉器,有刻款和印款兩種體式。民窯青花器上有書寫“福”、“祿”、“壽”等字的。</p>
宣德</p>
宣德時期,帝王年號款激增,大多數為楷書,也有與永樂一脈相承的篆書款。款式僅見有“大明宣德年製”和“宣德年製”兩種。大多數是六字二行“大明宣德年製”楷書,“宣德年製”四字款少見。刻款有楷有篆,以楷為主。未見有印款。款識外常圍有單線圈、雙線圈、長方框及長方框外加雙圈等,也有無框圈的。宣德瓷器落款位置比較隨便,底足、口沿、耳部、柄流、裏心、器蓋等處都有落款的,因此,曾有“宣德款識滿器身”的說法。款識還見有“大德吉祥場”、“敬權”等,民窯青花中見有“福”、“壽”等字款。</p>
正統、景泰、天順</p>
正統、景泰二朝未見任何帶年款的官窯器。正統一朝,迄今僅見民窯器楷書“正統元年”和“正統捌年”款二例。景泰朝一件未見。天順朝僅見四件:一件印“天順年造”款卵釉雲鳳紋瓷盤,為官窯器,現收藏於英國達維護特基金會。另兩件書“天順七年大同馬氏造”;一件書“天順年”三字,三件器物都是青花三足筒爐。</p>
成化</p>
以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製”六字二行款為主,款識外,有的加雙圈,有的加雙方框,也有無圈框的。官窯罐類,還有在底足寫“天”字款的。民窯款識有寫“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的。</p>
弘治黃釉青花折枝花卉紋盤</p>
弘治</p>
以青花楷書“大明弘治年製”六字兩行款為主。另有“弘治年製”四字篆款,多為刻款。尚有以紅彩寫“弘治年製”和“上用”款的,亦係官窯器。民窯器有寫幹支年款的,如“壬子年製”(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也有寫“金玉滿堂”、“長命富貴”等吉語款的。</p>
弘治黃釉盤(底)</p>
正德</p>
正德官款主要有“大明正德年製”六字楷款和“正德年製”四字楷款,其中以四字款居多。有書寫款,也有刻劃款。除了用漢文外,此時亦有用阿拉伯文和紅彩梵文書寫的款識。民窯器常見“正德年造”、大明年造”楷款,還有“長命富貴”、“天下太平”等吉語款。</p>
嘉靖</p>
嘉靖官款一般都在底足書寫“大明嘉靖年製”六字兩行楷款,並帶有雙圈;器口邊書寫六字橫款者少見,但大盤、大缸等的口沿處也見有。款式有青花、紅彩、刻字塗金等數種,均為楷書,未見篆書。款字的排列形式,有兩行直款、單行橫款,也有環形和十字形六字款的。民窯器中有寫“嘉靖製造”、“大明年造”年款的。出現堂名款,如“滋樹堂”、“東書堂”等。人名款激增,如“陳守貴造”、“鄧奎自造”等等。吉語款也增多,如“富貴佳器”、“福壽康寧”、“國泰民安”等等。另有寫“金大蘸壇用”款的器物,係當時的道教用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