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聖人提及安南,尤世威連忙說道:“啟奏陛下,臣在入宮之前,便得到了捷報,李化鯨一部,已經攻入交州府東關縣,逆賊鄭氏畏罪舉族自焚,其國君主已經在進京請罪的路上了。”


    徐梁明顯鬆了一口氣,說道:“當初以為安南彈丸之地,兩三個月即可踏平,還指望著冬季打到南部去,結果竟然拖了那麽久。”


    尤世威頷首認錯。


    當初總參謀部對於安南的作戰計劃,其實是非常看好的,而且戰爭的發展,也與總參的預料幾乎一致。


    李化鯨與狼將方麵兩麵夾擊,海上和陸地,在南方的割據勢力也開始趁火打劫,讓鄭氏陷入了四戰之地。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鄭氏卻表現出了極其頑強的抵抗精神。而鄭氏在安南持國已久,百姓們都傾向於幫助鄭氏,加上成祖時期,百姓對明軍的印象非常糟糕,故而他們在全力抵抗大明軍隊的行動,甚至出現了自發抵抗大明的義軍。


    李化鯨所在的西路軍,因為地勢高,居民少,遇到的反抗少,倒算是還可以接受。


    而郎君進軍的方向麵對是安南的平原地區,是安南國的產量地,人口稠密,甚至狼兵方向,自己連大營都差點守不住。


    幸虧總參在派遣軍隊時,派遣了足夠的火銃兵助陣,這才沒有失守,丟了大明天兵的威風。


    安南北部的冬季與廣西氣候非常相似,大約在十度左右,雖然不足以凍死人,但是仍然需要補充冬天穿的棉衣。


    這也足夠讓後勤部焦頭爛額一陣子,尤其是對李化鯨的補充尤其困難,讓李化鯨這位從山東來的名將心裏直冒冷汗,最終還是靠著自己的威嚴以及嚴格的軍事紀律,強撐了過來。


    “滅國之戰,不可輕啟,有了安南的前車之鑒,臣覺得東瀛,還是以蠶食為主才好。”尤其是這才將問題,重新引導迴了東瀛方麵。


    徐梁思索了一番之後說道:“非但是東瀛,但凡是有宗廟、禮法、禮樂的國家,大多有了宗族、種族、家國之念,這種國家一定要謹慎再謹慎。”


    “臣遵命!”尤其是應聲道。


    報紙上在爭論了許久是否可以使用異族閹人到什麽人算是什麽人之後,話題已經拓展到了如何區別家國和部落裏。


    這個問題的結果,最終也將導向一個新的定義,那就是什麽算作“人”?


    朝堂和民間一番大討論,最終達到的主流認識是,有禮樂宗廟文法者為國,其治下之民為人,有禮樂而無文法者,為蠻夷之國,其民為蠻夷,雖為人,然需要王道教化;無禮法,無宗廟,我禮樂之國,為部落,連蠻夷都不如,其民為非人。


    安南也好,東瀛也罷,都是禮樂自成一體,雖然大多借鑒了華夏,但人家也都是文法俱全的國家。而麵和背麵的蒙古人,因為與大明多年征戰,早就禮崩樂壞,看不到任何漢化過的痕跡,所以被認定蠻夷屬國。


    “魏鷹那邊兒進展如何?”徐梁開口問道。


    尤世威道:“魏鷹在基地建設上進度喜人,不過總參謀部認為朝鮮駐軍很難承擔重大軍事任務。”


    “是想


    調動近衛軍去東瀛作戰麽?”徐梁問道。


    如今三個近衛軍各有駐防區域。近衛第一軍被分成師、營級單位,北自天津,南至福建,沿海諸省都是他們的的防禦範圍。近衛第二軍負責整個遼寧以北作戰,那邊地闊人稀,攻防範圍也到了極限。


    近衛第三軍負責京畿防禦,因為北伐戰略的展開,已經越來越往宣府、大同方向調派,勢必抽不出人馬前往東瀛。


    尤世威知道皇帝誤解了,連忙道:“三大主力近衛軍再難調往東瀛。職部等以為,在東瀛,我軍應當迴避直接參戰,最好的辦法是為倒幕諸藩提供武器,製造分歧,最終讓東瀛重新陷入戰國征戰之中。”


    徐梁點了點頭:“如今力所不逮,也隻能如此了。”


    “正是,”尤世威繼續道,“總參還有一份鄉勇訓練計劃。盡快完成沿海諸省的鄉勇製度,加強巡檢司戰鬥力,好讓近衛第一軍從駐防中脫身,無論是派往北麵或是安南,都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徐梁突然靈光一閃,道:“尤督,田忌賽馬故伎尚能用否?”


    “田忌賽馬?”尤世威一愣。


    ——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


    犧牲局部劣勢以製造壓製興優勢,最終獲取全局勝利,這是孫臏的核心戰略思想。


    <a id="wzsy" href="http://www.bidige.com">bidige.com</a>


    如今將驍勇能戰的第一軍放在沿海駐防,隻為了對付一些不服王化的海盜,這正是被人下駟牽絆了我方的上駟。


    “換個角度想想,朝鮮兵不堪戰,是我軍的下駟,而東瀛久戰之兵足堪中駟。以下駟與彼中駟既然不智,為何不能將朝鮮兵調入魯、浙、閩諸地進行防衛,而以近衛第一軍這等上駟調往東瀛呢?”


    尤世威錯愕地望向皇帝陛下,一時不知該如何說辭。


    徐梁其實並不相信海盜還能形成氣候。


    東瀛統一之後,幕府對民眾、武士的控製力度都在加強,各藩大名對自己的藩士也愈發看重,所以戰國時代野武士、浪人大規模為中國海盜打工的社會環境已經消失了。


    沒有了朝鮮、東瀛兩大兵員,加上皇明海軍的日益擴張,哪裏還有能夠威脅大陸的海盜呢?充其量就是走私罷了。


    然而民族就如人一樣,總是會因為過去的痛楚而對某些事過分警惕。


    嘉靖時候的沿海倭亂實在給大明蒙上了一層陰影,沒有第一軍沿海駐紮似乎就沒了安全感。對此徐梁的想法很簡單,既然你們害怕,那就滿足你們的心理需要,調一隻戰鬥力極弱的部隊過來,反正軍營相對獨立,製服也都一樣,老百姓又不知道朝鮮兵不堪一戰。


    然而徐梁終究還是忽略了這個時代地域保守性。


    即便是外省人都會遭到抵觸,何況朝鮮現在還是名義上的外國。


    “陛下,我朝子弟還在苦寒之地浴血奮戰,而朝鮮兵竟然可駐留國內繁華之地,這豈不是本末倒置?”尤世威雖然口吻平淡,但內中的不讚同已經寫在了臉上。


    徐梁一愣,道:“雲南在兩宋時還是大理外邦,如今卻是大明毋庸置疑的國土。有人會覺得滇兵是外國


    兵麽?朝鮮不也一個道理麽?”


    “陛下,或許日後朝鮮也如雲南一樣歸附王化,與中國一體,然而今日朝鮮仍舊是外邦藩屬,臣職責所在,斷不能附議!”尤世威心中堅決。暗暗咬牙:陛下於我有重生再造之恩,若是今日陛下不能從諫,我也隻能一死相報了!


    徐梁隻是靈機一動而已,見尤世威渾身戰栗,隻是歎了口氣,道:“像你們這般存了如此之深的成見。朝鮮何日才能與我中國徹底融為一體?罷了,你們陸軍參謀總部自己拿方案出來,反正每年的新兵就這麽多,北伐是絕對不能放緩的。”


    北伐打的是物資和後勤,國庫在這上麵流水一般的灑鈔票下去,開始的確讓朝中文臣難以接受。尤其黃淮方麵的撥款都因此受到了影響,內閣更加認為這是勞民傷財的錯誤決策。然而在徐梁治國三年年中之後,北伐帶來的巨大政治、民生、經濟收益開始顯現出來。


    越來越多的商路受到北伐的刺激而開通,山西、陝西、甘肅、京西等地的百姓因此而漸漸擺脫了對土地和農作物的依賴。


    降低了小冰河天候對民生的影響。地方官員們發現農民改行之後,融入工商、運輸等行業,生活明顯比在地裏刨食富足得多。


    在經濟活動向北、向西延伸的同時,南方的茶葉、棉布、絲綢讓晉陝甘的市場上格外繁榮,因此換迴了大量的蒙古人的羊皮、羊肉,使得蒙古牧民在經濟生活上對大明形成依賴,也學會了等價交換誠實守信的文明原則。


    與大明有血仇的蒙古人都開始不自覺地放下了敵對立場,原本就跟漢人站在一起的甘陝迴迴們更是緊密團結在地方團練周圍。頗有些同仇敵愾的意思。


    在明軍還沒有收複哈密衛的時候,棉花種植已經先一步前往了西域。這裏日照充沛。土質適合,收獲季節還不用擔心雨水搗亂,正是種植棉花的好地方。西域邊民一旦種植了這些經濟作物,自然對大明形成了更強烈的生活依賴。


    說到底,棉花是不能當飯吃的。


    更不用說因為商路疏通之後帶來道路修葺、橋梁搭建等基礎建設的提升。


    正是看到了這些好處,大明文臣才由最初的死命抗拒變成了如今的欲拒還迎。


    大明國庫看似為了北伐而大量失血。但實際上收獲的各種利益,尤其是穩固西北邊疆、各民族漢化,卻不是幾張鈔票能夠衡量的。


    尤世威何嚐看不到這點,所以無論如何缺兵,都不可能將北伐停下來。否則秦軍、隴軍、前線騎兵軍等前線主力軍非但不答應,就是地方守牧官員也不願意看到自己苦心治理的州縣從貧瘠而繁榮,繼而又迴歸於蕭條。


    這種天怒人怨的事,尤世威當然不肯幹。


    就算尤世威要幹,總參謀部也不肯答應。


    當整條利益鏈形成的時候,看似無關的海軍都不會同意貿然放緩北伐進度。因為大量糧食是通過海運和航運輸送到大明的缺糧地區,如果朝廷停止西北邊的“燒糧”行為,在這條利益鏈上的人又該如何生活?


    尤世威從武英殿出來,隻覺得今年的春天再沒有往年那般涼爽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晚明霸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渤海郡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渤海郡公並收藏晚明霸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