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梁每日都有處理不完的政務,這對於他來說,已經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他感覺整個大明朝就有兩個勞模,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一個就是自己。
從來不用別人提醒,就知道按時按點的處理政務。
打開手裏的奏疏,看見大都督府和兵部聯合的提議,徐梁內心有一種老父親終於看到兒子成長了欣慰。
他們隻是著眼於解決眼前問題,但是徐梁卻很清楚,這項提議,一旦實現。
民間的尚武之風一定被打開。
至於他們擔憂的問題,徐梁並不懼怕。
隻要大明一直以積極主動向上的姿態,人民內部矛盾就不會成為主要矛盾。
而且解決了羅斯國之後,大明的主要精力就要向外開拓,屆時肯定是尚武的百姓越多越好。
因為大明越是從外界獲取利益,那麽就越需要大明帝國的百姓以尚武的精神做支撐。
要知道,將來整個世界早晚要爆發世界大戰的,隻有大明的子民有勇敢不屈的尚武精神,才能從世界這個廣袤的叢林裏,獲取更多的利潤。
“準!”徐梁提起朱筆,寫下自己的評語,“此舉可喚起民間尚武之風,與大明的強盛大有裨益。朕不憂百姓的火銃有朝一日會對準朕,朕隻憂有朝一日,敵人來臨,我的子民沒有武器去殺敵。著內閣、兵部、大都督府、帝國軍事大學即刻起草章程,核算費用,推廣此舉。”
在大量的老兵和行政院的官員管理低昂之後,大明帝國的國庫總算是有了一個好的發展。
看著一車車拉入國庫的庫銀,大明的官員瞬間感覺自己的腦子不夠用了。
似乎陛下與民爭利之後,國家一天比一天富裕了。
聽說內閣的那幫老頭子,沒事兒的時候,就抱著考核表看,琢磨著給表現優異的衙門,提高福利待遇。
火器製造衙門,作為大明帝國的一個老牌機構,竟然再次綻放了光彩。
接著擴編的浪潮,順利擴大了編製。並且與帝國大學一起,開始大規模的在民間推廣火器。
不僅僅是火銃,還有火炮,戰甲,軍馬。
大明人口如今大致有
兩億左右,其中耕田的百姓占據了接近百分之百。
每分潤出一個百分點,就是一個小國家的全部人口。
目前除了軍隊,還真的沒有地方容納那麽多人口的湧入。
就在今年,義務兵役製度,從遼東、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各地開始拓展到河南、四川、浙江、廣東等地。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安徽、江西、湖廣四省因為戶籍登記尚未完成,所以隻是列入了時間表,最晚將在明年推廣義務兵役製度。
至於雲南、貴州,廣西則因為對張獻忠的剿滅作戰尚未完成,地方民政隻是有限展開,主要還是為軍事服務。
雖然擴編的速度非常快,軍費跟流水一般花了出去,但是大明帝國的財政卻沒有絲毫吃緊的樣子。
反而因為整個國家的欣欣向榮,呈現出一片複蘇的姿態。
這就是很多臣僚瞬間感覺不懂了的主要原因。
因為從許多有經驗的官員來看,一個國家如果一味的窮兵黷武,肯定會造成國庫空虛,百姓困頓,然而大明帝國卻跟神了一樣,不僅僅不困頓空虛,反而越發的欣欣向榮。
官僚們前些日子還在報刊上,奏疏上,一片誠心的苦勸著陛下,放下執念,不要與民爭利,不要大規模興兵,這樣會逼死老百姓,會讓剛剛平穩的國家,繼續走向混亂的。
然而緊接著,報紙上就出現了,國庫的財政收入增加了多少個百分點,各地人均收入提高了多少,幸福指數提高了多少。
甚至朝廷順帶著提升了官員的考成標準。
人家發達區域的成績那麽高,你們其他區域不能總是閑著不作為吧?現在行政院可是培養了一堆年輕官員,等待著進坑呢。
聖人的巴掌啪啪啪的打在官員的臉上,丟了麵子是小事兒。
更麻煩的是,李邦華走後,留下的都察院的精華們。
這些年輕的官員們,一個個幹勁十足,秉承著對帝國的忠誠,對著那些昔日裏哇哇暴叫,給聖人惹麻煩的官員,使命的查。
雖然不至於查出貪腐,但是做假績效,蒙騙聖人。在地方上不作為,懶政,無能的帽子還是一口一個準的。
皇帝給他們
的批語,西北需要他們,高麗需要他們。
“其實沒有什麽複雜的。朝廷花費了那麽多銀子,其中很大比例要用來采購物資、養活士卒,而這些錢是要流動的,他們會進入工業、農業、物流業、製造業,各個方麵,商路繁榮之後,沿途驛館、飯莊、酒肆也就有了生意。最後大家都有銀子花,而朝廷又從中抽迴國稅,最後國庫充盈。”年輕人站在會英樓的大堂裏,侃侃而談。
一個身穿軍裝的年輕中校,神采飛揚的說道。
他叫盧子威。
他是盧家的子弟,在第一軍任職。皇帝念舊,知道盧家當初為大明貢獻太多,全家子弟戰死無數,專門找盧向冠要來的家族子弟。
這小家夥也很爭氣,入伍第一軍不久,就立下不俗的戰功,晉身為中校。
如今已經是軍中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坐在他旁邊兒的中年男子,麵色嚴肅,但聽著年輕人的說話,不住的點頭,顯然是很讚賞。
這人正是盧子威的父親,盧象升胞弟,盧象觀。
這位盧向觀並不是徐梁的鐵杆,他是從江南後加入到徐梁隊伍的,而且是徐梁稱帝之後。
但是徐梁依然念著盧象升對於大明的貢獻,給了他一個機會,並大肆起用盧家子弟。
隨他一起來的年輕人,還有一個是他的遠房侄子,盧武成字明空。此子好古文,不喜時文,自詡為桑弘羊一般能夠經世濟國之才。
這樣的人自然無法通過科舉博取前程。
盧武成又覺得各學院的水準太低,索性先去族叔府上當了清客,又隨族叔入京,看能否通過經世大學的考試,進入其中一窺大明最高學府的風采。
因為吃飯時聽到隔壁有一桌人討論今上的施政治國,盧武成受不得他們那些粗鄙淺見,索性立身而起,侃侃而談。如果按照戲文裏的安排,這時候應該有個閣老尚書之流的人物從角落裏施施然而起,鼓掌叫好,然後提攜盧武成平步青雲……
不過現實裏隻有人甕聲質疑道:“銀錢如水,越流越少,經過這麽大一圈流轉,難道朝廷還能收到等同軍費的稅收麽?如此流轉幾圈,國庫豈非空乏?百姓焉能不困頓?”
他感覺整個大明朝就有兩個勞模,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一個就是自己。
從來不用別人提醒,就知道按時按點的處理政務。
打開手裏的奏疏,看見大都督府和兵部聯合的提議,徐梁內心有一種老父親終於看到兒子成長了欣慰。
他們隻是著眼於解決眼前問題,但是徐梁卻很清楚,這項提議,一旦實現。
民間的尚武之風一定被打開。
至於他們擔憂的問題,徐梁並不懼怕。
隻要大明一直以積極主動向上的姿態,人民內部矛盾就不會成為主要矛盾。
而且解決了羅斯國之後,大明的主要精力就要向外開拓,屆時肯定是尚武的百姓越多越好。
因為大明越是從外界獲取利益,那麽就越需要大明帝國的百姓以尚武的精神做支撐。
要知道,將來整個世界早晚要爆發世界大戰的,隻有大明的子民有勇敢不屈的尚武精神,才能從世界這個廣袤的叢林裏,獲取更多的利潤。
“準!”徐梁提起朱筆,寫下自己的評語,“此舉可喚起民間尚武之風,與大明的強盛大有裨益。朕不憂百姓的火銃有朝一日會對準朕,朕隻憂有朝一日,敵人來臨,我的子民沒有武器去殺敵。著內閣、兵部、大都督府、帝國軍事大學即刻起草章程,核算費用,推廣此舉。”
在大量的老兵和行政院的官員管理低昂之後,大明帝國的國庫總算是有了一個好的發展。
看著一車車拉入國庫的庫銀,大明的官員瞬間感覺自己的腦子不夠用了。
似乎陛下與民爭利之後,國家一天比一天富裕了。
聽說內閣的那幫老頭子,沒事兒的時候,就抱著考核表看,琢磨著給表現優異的衙門,提高福利待遇。
火器製造衙門,作為大明帝國的一個老牌機構,竟然再次綻放了光彩。
接著擴編的浪潮,順利擴大了編製。並且與帝國大學一起,開始大規模的在民間推廣火器。
不僅僅是火銃,還有火炮,戰甲,軍馬。
大明人口如今大致有
兩億左右,其中耕田的百姓占據了接近百分之百。
每分潤出一個百分點,就是一個小國家的全部人口。
目前除了軍隊,還真的沒有地方容納那麽多人口的湧入。
就在今年,義務兵役製度,從遼東、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各地開始拓展到河南、四川、浙江、廣東等地。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安徽、江西、湖廣四省因為戶籍登記尚未完成,所以隻是列入了時間表,最晚將在明年推廣義務兵役製度。
至於雲南、貴州,廣西則因為對張獻忠的剿滅作戰尚未完成,地方民政隻是有限展開,主要還是為軍事服務。
雖然擴編的速度非常快,軍費跟流水一般花了出去,但是大明帝國的財政卻沒有絲毫吃緊的樣子。
反而因為整個國家的欣欣向榮,呈現出一片複蘇的姿態。
這就是很多臣僚瞬間感覺不懂了的主要原因。
因為從許多有經驗的官員來看,一個國家如果一味的窮兵黷武,肯定會造成國庫空虛,百姓困頓,然而大明帝國卻跟神了一樣,不僅僅不困頓空虛,反而越發的欣欣向榮。
官僚們前些日子還在報刊上,奏疏上,一片誠心的苦勸著陛下,放下執念,不要與民爭利,不要大規模興兵,這樣會逼死老百姓,會讓剛剛平穩的國家,繼續走向混亂的。
然而緊接著,報紙上就出現了,國庫的財政收入增加了多少個百分點,各地人均收入提高了多少,幸福指數提高了多少。
甚至朝廷順帶著提升了官員的考成標準。
人家發達區域的成績那麽高,你們其他區域不能總是閑著不作為吧?現在行政院可是培養了一堆年輕官員,等待著進坑呢。
聖人的巴掌啪啪啪的打在官員的臉上,丟了麵子是小事兒。
更麻煩的是,李邦華走後,留下的都察院的精華們。
這些年輕的官員們,一個個幹勁十足,秉承著對帝國的忠誠,對著那些昔日裏哇哇暴叫,給聖人惹麻煩的官員,使命的查。
雖然不至於查出貪腐,但是做假績效,蒙騙聖人。在地方上不作為,懶政,無能的帽子還是一口一個準的。
皇帝給他們
的批語,西北需要他們,高麗需要他們。
“其實沒有什麽複雜的。朝廷花費了那麽多銀子,其中很大比例要用來采購物資、養活士卒,而這些錢是要流動的,他們會進入工業、農業、物流業、製造業,各個方麵,商路繁榮之後,沿途驛館、飯莊、酒肆也就有了生意。最後大家都有銀子花,而朝廷又從中抽迴國稅,最後國庫充盈。”年輕人站在會英樓的大堂裏,侃侃而談。
一個身穿軍裝的年輕中校,神采飛揚的說道。
他叫盧子威。
他是盧家的子弟,在第一軍任職。皇帝念舊,知道盧家當初為大明貢獻太多,全家子弟戰死無數,專門找盧向冠要來的家族子弟。
這小家夥也很爭氣,入伍第一軍不久,就立下不俗的戰功,晉身為中校。
如今已經是軍中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坐在他旁邊兒的中年男子,麵色嚴肅,但聽著年輕人的說話,不住的點頭,顯然是很讚賞。
這人正是盧子威的父親,盧象升胞弟,盧象觀。
這位盧向觀並不是徐梁的鐵杆,他是從江南後加入到徐梁隊伍的,而且是徐梁稱帝之後。
但是徐梁依然念著盧象升對於大明的貢獻,給了他一個機會,並大肆起用盧家子弟。
隨他一起來的年輕人,還有一個是他的遠房侄子,盧武成字明空。此子好古文,不喜時文,自詡為桑弘羊一般能夠經世濟國之才。
這樣的人自然無法通過科舉博取前程。
盧武成又覺得各學院的水準太低,索性先去族叔府上當了清客,又隨族叔入京,看能否通過經世大學的考試,進入其中一窺大明最高學府的風采。
因為吃飯時聽到隔壁有一桌人討論今上的施政治國,盧武成受不得他們那些粗鄙淺見,索性立身而起,侃侃而談。如果按照戲文裏的安排,這時候應該有個閣老尚書之流的人物從角落裏施施然而起,鼓掌叫好,然後提攜盧武成平步青雲……
不過現實裏隻有人甕聲質疑道:“銀錢如水,越流越少,經過這麽大一圈流轉,難道朝廷還能收到等同軍費的稅收麽?如此流轉幾圈,國庫豈非空乏?百姓焉能不困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