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獄長離開後,益王獨自立於大殿之上,像是在思考什麽,他的麵色凝重,眼神中夾雜著一絲疑惑,“奇怪,韓王既然知道了飯菜有毒,可他為什麽還要吃下去呢,他這麽做有什麽目的”益王自語,陰沉的聲音在大殿內迴蕩,空靈而又沉重
……………
接下來的幾天,風雨欲來的長安城迎來了難得的寧靜,今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入秋以後,可以說是近十年來最大的豐收年,邊關無戰事,吐蕃,西乞接連向大唐示好,締結友好盟約,就連前些天雅王掀起的武林風波也漸漸平息了下來,曆經浩劫的大唐竟有了重迴盛世的跡象
帝王龍顏大悅,朝堂之上談笑聲一片
“恭喜皇上,賀喜皇上,吐蕃西戎主動交好,今年又是豐收大年,真是天佑我大唐啊”一名大臣恭維道,眼中滿是激動
“哈哈哈,秦大人此言差矣,我大唐出現如今蒸蒸日上的盛況,應該說是陛下勵精圖治的結果,陛下聖明啊”另一位大臣接話道
“沒錯,沒錯,大唐有陛下這樣的明君,臣子有陛下這樣明主,乃天下之幸,百姓之福啊”
“是啊是啊……”
朝堂之上恭維聲一片,無不是盛讚帝王的英明神武,帝王的臉上始終帶著笑意,沉醉於被臣子津津樂道的太平盛世當中,代宗是一個清明廉政,善於納諫的明君,他收複兩京,平定安史之亂,實行養民為先的政策方針,無愧於賢明之稱
可及時這樣,大唐王朝也一直處於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動蕩之中,天寶之亂十年浩劫讓大唐王朝元氣大傷,藩鎮割據,各個節度使擁兵自重使得李氏家族的統治岌岌可危,百姓的生活也承擔著極大的負擔
已經很久沒有好消息傳來了,相比於百官的奉承,帝王更希望看到的是國泰民安,所以幾天之中突然有這麽多的好消息傳來,帝王的心情是很不錯的
收成大年,意味著大唐可以囤積糧餉,擴充軍隊,吐蕃西戎示好意味著邊疆暫時不用擔心外族的威脅,可以集中兵力來對付那些割據一方的節度使,武林的風波平息,意味著雙方同盟關係的穩定
每一件都是值得高興的事,帝王與滿朝文武皆沉浸在捷報頻傳的喜慶之中,可唯有一人表情嚴肅,自上朝開始就一言不發,在人群之中顯得格格不入,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當朝宰相楊館
但他站在人群的最前麵,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臉色,再加上今日捷報頻傳,百官同慶,也沒有人過多的在意他,但不代表臣子不關注他,作為當朝宰相百官之首,在朝堂之上,他是連帝王都不敢忽視的存在
“哎,你說楊相這是怎麽了,前段時間事端橫生,帝王為了武林和虎牢關的事情焦頭爛額,百官各自獻策,表達看法,可唯有楊相對此一言不發,如今捷報頻傳,帝王與百官同樂,可楊相卻一副置身事外的樣子,好像朝廷之事和他沒有任何關係一樣,這可不是楊相的作風啊”
楊館側後方的一位大臣注意到了宰相的異常,對著旁邊的人小聲的議論道
旁邊的大臣輕輕的搖了搖頭,對此表示不理解“哎,誰知道呢,楊相的心思又豈是一般人能猜的出來的,不過楊相這段時間確實是太奇怪了”大臣語氣沉重的道,臉上滿是費解,大臣的疑慮也是許多官員的疑慮,誰不知道宰相楊館一向直言善諫,不避斧鉞
麵對帝王的過失與疏漏,其他的臣子都閉口不談,可唯有宰相楊館敢當堂指正,甚至在朝堂之上批評帝王,可這也是百官最敬重他的地方,楊館雖然在朝堂之上不避禍嫌,甚至多次讓帝王下不來台麵,但帝王沒有絲毫怪罪他的意思,因為代宗分的清忠奸善惡,他知道誰是忠良,誰是小人,及時宰相楊館有時候弄得他很沒有麵子,可他還是對此人敬重有加
代宗在朝堂之上說過,他得楊館就如太宗皇帝得魏征一樣,亦師亦友,他把楊館與大唐名相魏征相提並論,也可以看的出來楊館在帝王眼中的地位
帝王也很快察覺到了宰相的反常,立馬收起了滿臉的笑容,看著楊館詢問道“楊大人,今天有這麽多好消息傳來,你怎麽還不高興呢”
帝王一發話,朝堂之上立刻安靜了下來,眾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宰相楊館身上,尤其是之前議論楊館反常的大臣們,此刻更是豎起了耳朵,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宰相大人會怎麽說
麵對帝王的疑問,百官的目光,楊館沒有表現出絲毫的異樣,他仍是滿臉嚴肅的表情,沉思片刻後他麵向帝王緩緩開口道“皇上,這幾天之中確實傳來不少的好消息,可你覺得大唐的危機真的解除了嗎,我們在朝堂之上談笑風生是否還為時尚早”宰相直言不諱道,帝王聞言微微皺起來了眉頭
宣政殿之上響起了大臣們竊竊私語的聲音,百官的小聲議論,無不是言說宰相大人太過刻薄,有些不通人情,更有些平日裏看不慣楊館作風的大臣們言論宰相小題大做,不給帝王麵子,但很顯然,在這個百官同樂的日子裏,宰相楊館說的這些話有些不合時宜
“宰相大人,憂國憂民,勵精圖治固然是好的作風,但大唐出現如今蒸蒸日上的局麵是帝王的英明與百官共同努力得來的,大家為此高興高興也是正常的,你把正常的慶祝與天下危亡的思想混為一談,未免有些嘩眾取寵,小題大做了”站在最前麵的一位大臣對著楊館反駁道,此人乃當朝太師,官居一品,位列三公,在朝堂之上也可謂是權勢滔天的存在,他算是楊館的死對頭,朝堂之上敢這麽對宰相這麽說話的恐怕也隻有他了
“是啊是啊,我們都知道楊大人心係國家,可是一碼歸一碼,今天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大家一起高興高興不是很好的事情嗎”太師旁邊的一位大臣接話道,他是太師的同黨,同樣也是三公之一當朝太傅,可謂是位高權重
“就是,再說了皇上一天日理萬機,為國事操勞,本就非常辛苦,現在好不容易出現了邊疆安定,百姓安居的新氣象,皇上難得的可以鬆一口氣,與百官共同慶祝一下,可你卻偏要和大家唱反調,攪了皇上的好心情,到底是何居心”另一位大臣繼續道,相比於之前的兩位言辭更加的犀利刻薄,對宰相楊館充滿了敵意,說話的竟還是三公之一的當朝太保
再看其他臣子,早已沒了起初上朝時歡笑的表情,每一個人都神情肅立,低著頭一言不發,東宮三師與宰相不合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他們三人自恃位列三公,常常和宰相分庭抗禮,隻不過他們三人與宰相的區別便是,宰相楊館是真心實地的為天下著想,為百姓著想,而三師在朝堂之上爭辯不過是因為他們自己的功利心而已,他們習慣了那種居於人上,位高權重的感覺
所以無論什麽事情都想著壓宰相楊館一頭,他們不喜歡看到別人比自己更出風頭,其他臣子也是沉默不言,站在原地靜靜的觀望,當三師與宰相起爭執時,作為其他臣子就沒有插話的資格了,這件事也隻能有帝王來定奪
麵對三師的挑釁,宰相楊館沒有表現出絲毫憤怒的情緒,他沒有據理力爭,甚至都沒有去看三人一眼,隻是冷冷的迴道“如果你們隻能看到邊關和平,百姓安居的盛景,而看不到斷壁殘垣,生靈塗炭的殺機,那麽我大唐就真的離危亡不遠了”
太師冷笑一聲,看著楊館嗬斥道“簡直是一派胡言,危言聳聽,我大唐現在蒸蒸日上,四夷臣服,百姓安居樂業,何來危亡一說”
“太傅言之有理,楊大人未免說的太過分了,全天下都知道西戎吐蕃接連向大唐示好,全天下的人都看到今年是百年難遇的豐收大年,可你卻說你看到了斷壁殘垣,生靈塗炭,難道你的意思是文武百官還有帝王都是瞎子嗎,我們看到的盛景是假的不成”太傅接話道,言辭犀利刻薄
見其他兩位發話,太保自然也要站出來說點什麽,他冷笑著看向楊館,語氣陰沉的道“宰相大人你當著百官與皇上的麵,說大唐離危亡不遠了,我倒是想知道,是楊大人心係國家,誇大其詞了還是說……楊大人說這話有別的意思呢”
太保的話音一落,其他臣子的表情離開變得複雜了起來,大殿下再次響起了大臣們竊竊私語的聲音,有的在議論三師目中無人,太過放肆,但更多的是關於宰相楊館的議論,在今天這個百官同樂的日子裏,群臣對宰相楊館說的一番話還是有很大意見的
但宰相楊館對此則是不屑一顧,他不願去理會別人的看法,隻遵從內心的正義行事,作為兩朝老臣,他親曆了大唐由盛轉衰的整個曆程,深知繁華錦繡的背後潛藏著無限的殺機,因此他比其他人有更強烈的危機意識,因此當他看到帝王與群臣因為大唐剛出現一點起色就津津樂道時不經擔心起了天下的危亡,因為此情此景他想起了大唐當年的變故,從開元盛世到天寶之亂的變故
………
……………
接下來的幾天,風雨欲來的長安城迎來了難得的寧靜,今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入秋以後,可以說是近十年來最大的豐收年,邊關無戰事,吐蕃,西乞接連向大唐示好,締結友好盟約,就連前些天雅王掀起的武林風波也漸漸平息了下來,曆經浩劫的大唐竟有了重迴盛世的跡象
帝王龍顏大悅,朝堂之上談笑聲一片
“恭喜皇上,賀喜皇上,吐蕃西戎主動交好,今年又是豐收大年,真是天佑我大唐啊”一名大臣恭維道,眼中滿是激動
“哈哈哈,秦大人此言差矣,我大唐出現如今蒸蒸日上的盛況,應該說是陛下勵精圖治的結果,陛下聖明啊”另一位大臣接話道
“沒錯,沒錯,大唐有陛下這樣的明君,臣子有陛下這樣明主,乃天下之幸,百姓之福啊”
“是啊是啊……”
朝堂之上恭維聲一片,無不是盛讚帝王的英明神武,帝王的臉上始終帶著笑意,沉醉於被臣子津津樂道的太平盛世當中,代宗是一個清明廉政,善於納諫的明君,他收複兩京,平定安史之亂,實行養民為先的政策方針,無愧於賢明之稱
可及時這樣,大唐王朝也一直處於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動蕩之中,天寶之亂十年浩劫讓大唐王朝元氣大傷,藩鎮割據,各個節度使擁兵自重使得李氏家族的統治岌岌可危,百姓的生活也承擔著極大的負擔
已經很久沒有好消息傳來了,相比於百官的奉承,帝王更希望看到的是國泰民安,所以幾天之中突然有這麽多的好消息傳來,帝王的心情是很不錯的
收成大年,意味著大唐可以囤積糧餉,擴充軍隊,吐蕃西戎示好意味著邊疆暫時不用擔心外族的威脅,可以集中兵力來對付那些割據一方的節度使,武林的風波平息,意味著雙方同盟關係的穩定
每一件都是值得高興的事,帝王與滿朝文武皆沉浸在捷報頻傳的喜慶之中,可唯有一人表情嚴肅,自上朝開始就一言不發,在人群之中顯得格格不入,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當朝宰相楊館
但他站在人群的最前麵,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臉色,再加上今日捷報頻傳,百官同慶,也沒有人過多的在意他,但不代表臣子不關注他,作為當朝宰相百官之首,在朝堂之上,他是連帝王都不敢忽視的存在
“哎,你說楊相這是怎麽了,前段時間事端橫生,帝王為了武林和虎牢關的事情焦頭爛額,百官各自獻策,表達看法,可唯有楊相對此一言不發,如今捷報頻傳,帝王與百官同樂,可楊相卻一副置身事外的樣子,好像朝廷之事和他沒有任何關係一樣,這可不是楊相的作風啊”
楊館側後方的一位大臣注意到了宰相的異常,對著旁邊的人小聲的議論道
旁邊的大臣輕輕的搖了搖頭,對此表示不理解“哎,誰知道呢,楊相的心思又豈是一般人能猜的出來的,不過楊相這段時間確實是太奇怪了”大臣語氣沉重的道,臉上滿是費解,大臣的疑慮也是許多官員的疑慮,誰不知道宰相楊館一向直言善諫,不避斧鉞
麵對帝王的過失與疏漏,其他的臣子都閉口不談,可唯有宰相楊館敢當堂指正,甚至在朝堂之上批評帝王,可這也是百官最敬重他的地方,楊館雖然在朝堂之上不避禍嫌,甚至多次讓帝王下不來台麵,但帝王沒有絲毫怪罪他的意思,因為代宗分的清忠奸善惡,他知道誰是忠良,誰是小人,及時宰相楊館有時候弄得他很沒有麵子,可他還是對此人敬重有加
代宗在朝堂之上說過,他得楊館就如太宗皇帝得魏征一樣,亦師亦友,他把楊館與大唐名相魏征相提並論,也可以看的出來楊館在帝王眼中的地位
帝王也很快察覺到了宰相的反常,立馬收起了滿臉的笑容,看著楊館詢問道“楊大人,今天有這麽多好消息傳來,你怎麽還不高興呢”
帝王一發話,朝堂之上立刻安靜了下來,眾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宰相楊館身上,尤其是之前議論楊館反常的大臣們,此刻更是豎起了耳朵,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宰相大人會怎麽說
麵對帝王的疑問,百官的目光,楊館沒有表現出絲毫的異樣,他仍是滿臉嚴肅的表情,沉思片刻後他麵向帝王緩緩開口道“皇上,這幾天之中確實傳來不少的好消息,可你覺得大唐的危機真的解除了嗎,我們在朝堂之上談笑風生是否還為時尚早”宰相直言不諱道,帝王聞言微微皺起來了眉頭
宣政殿之上響起了大臣們竊竊私語的聲音,百官的小聲議論,無不是言說宰相大人太過刻薄,有些不通人情,更有些平日裏看不慣楊館作風的大臣們言論宰相小題大做,不給帝王麵子,但很顯然,在這個百官同樂的日子裏,宰相楊館說的這些話有些不合時宜
“宰相大人,憂國憂民,勵精圖治固然是好的作風,但大唐出現如今蒸蒸日上的局麵是帝王的英明與百官共同努力得來的,大家為此高興高興也是正常的,你把正常的慶祝與天下危亡的思想混為一談,未免有些嘩眾取寵,小題大做了”站在最前麵的一位大臣對著楊館反駁道,此人乃當朝太師,官居一品,位列三公,在朝堂之上也可謂是權勢滔天的存在,他算是楊館的死對頭,朝堂之上敢這麽對宰相這麽說話的恐怕也隻有他了
“是啊是啊,我們都知道楊大人心係國家,可是一碼歸一碼,今天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大家一起高興高興不是很好的事情嗎”太師旁邊的一位大臣接話道,他是太師的同黨,同樣也是三公之一當朝太傅,可謂是位高權重
“就是,再說了皇上一天日理萬機,為國事操勞,本就非常辛苦,現在好不容易出現了邊疆安定,百姓安居的新氣象,皇上難得的可以鬆一口氣,與百官共同慶祝一下,可你卻偏要和大家唱反調,攪了皇上的好心情,到底是何居心”另一位大臣繼續道,相比於之前的兩位言辭更加的犀利刻薄,對宰相楊館充滿了敵意,說話的竟還是三公之一的當朝太保
再看其他臣子,早已沒了起初上朝時歡笑的表情,每一個人都神情肅立,低著頭一言不發,東宮三師與宰相不合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他們三人自恃位列三公,常常和宰相分庭抗禮,隻不過他們三人與宰相的區別便是,宰相楊館是真心實地的為天下著想,為百姓著想,而三師在朝堂之上爭辯不過是因為他們自己的功利心而已,他們習慣了那種居於人上,位高權重的感覺
所以無論什麽事情都想著壓宰相楊館一頭,他們不喜歡看到別人比自己更出風頭,其他臣子也是沉默不言,站在原地靜靜的觀望,當三師與宰相起爭執時,作為其他臣子就沒有插話的資格了,這件事也隻能有帝王來定奪
麵對三師的挑釁,宰相楊館沒有表現出絲毫憤怒的情緒,他沒有據理力爭,甚至都沒有去看三人一眼,隻是冷冷的迴道“如果你們隻能看到邊關和平,百姓安居的盛景,而看不到斷壁殘垣,生靈塗炭的殺機,那麽我大唐就真的離危亡不遠了”
太師冷笑一聲,看著楊館嗬斥道“簡直是一派胡言,危言聳聽,我大唐現在蒸蒸日上,四夷臣服,百姓安居樂業,何來危亡一說”
“太傅言之有理,楊大人未免說的太過分了,全天下都知道西戎吐蕃接連向大唐示好,全天下的人都看到今年是百年難遇的豐收大年,可你卻說你看到了斷壁殘垣,生靈塗炭,難道你的意思是文武百官還有帝王都是瞎子嗎,我們看到的盛景是假的不成”太傅接話道,言辭犀利刻薄
見其他兩位發話,太保自然也要站出來說點什麽,他冷笑著看向楊館,語氣陰沉的道“宰相大人你當著百官與皇上的麵,說大唐離危亡不遠了,我倒是想知道,是楊大人心係國家,誇大其詞了還是說……楊大人說這話有別的意思呢”
太保的話音一落,其他臣子的表情離開變得複雜了起來,大殿下再次響起了大臣們竊竊私語的聲音,有的在議論三師目中無人,太過放肆,但更多的是關於宰相楊館的議論,在今天這個百官同樂的日子裏,群臣對宰相楊館說的一番話還是有很大意見的
但宰相楊館對此則是不屑一顧,他不願去理會別人的看法,隻遵從內心的正義行事,作為兩朝老臣,他親曆了大唐由盛轉衰的整個曆程,深知繁華錦繡的背後潛藏著無限的殺機,因此他比其他人有更強烈的危機意識,因此當他看到帝王與群臣因為大唐剛出現一點起色就津津樂道時不經擔心起了天下的危亡,因為此情此景他想起了大唐當年的變故,從開元盛世到天寶之亂的變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