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登的離開,一直是個讓人頗為費解的謎題。
首先,廣陵郡之於南方和北方的重要性,不消說孫氏知道,就連曹操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單就陳登的能力而言,?當時能夠牽製孫氏北上的人才,獨陳登一人而已。
其次,在此後長達幾十年的歲月裏,孫氏對廣陵郡的興趣,讓曹操頭疼不已。在某次出戰之前,麵對恆古橫流的滔滔江水,曹操歎息道:“假若元龍依舊在此,吾早無憂矣。”
那麽,是什麽原因讓陳登離開廣陵的?
答案是,我也不知道。
這並非坑爹之詞,因為的確是曹操將其調離廣陵,任職東郡太守的。
是不是有深層原因?
或許有,但而今不可考了,不過,我們可以猜測。
首先,陳登是什麽身份?答案:軍閥。
為什麽不是之前的“士”呢?因為他擁有了軍隊,且隻聽命於自己的軍隊。
其次,孔融也是“士”,為何是依附於朝廷,而不自己組建軍隊,從而加入爭奪天下的軍閥之列呢?
答案是,孔融沒有這個能力。
孔融跟陳登不同,一是名氣不同(“聖人之後”這四個字,你怎麽比?)??;二是個性不同(這是廢話,卻至關重要);三是能力不同(此處主要指軍事上的能力)。(..tw)
換而言之,孔融的主要名氣,來自於他是孔子的後裔,這是孔融的優勢,且是唯一的優勢。這個要啥沒啥的公子哥,隻能被政府豢養。
陳登就不一樣了,他的父親是“士”不是聖人,他的一切,除了剛開始的仕途需要父親的幫助外,剩下的一切,都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爭、去搶。他是野生的狼,不是溫室的羊。
從他幫助劉備、隱忍呂布,從他執政治民、組建軍隊,從他擊敗孫權、保衛廣陵,都可以讓人清晰的感受到,他身上折射出的狼的本性基因。
曹操注意到了這一點。
並且深深忌之。
他不允許一軍隻知首領,而不知朝廷,他要杜絕可能出現的所有隱患。
不要忘了,民國時期的袁世凱,就是憑借著一支“隻知項城,不知朝廷”的軍隊,才得以在時代的浪潮下翻雲覆雨,要挾清廷,成為革命派所認準的,“大總統”不二人選。
曹操當然不知道後世有個叫袁項城的家夥,但,曆史的本質告訴我們,縱然衣食住行都在發生改變,唯一不變的,還是人性。(..tw無彈窗廣告)
所有的昨天都是今天,今天的一切,都是明天。
對於老大而言,隻需要有能力的小弟,不需要有威望的小弟。這在中外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早已被反複印證過無數次。
這樣來看,陳登的忽然離去,不僅顯得合理,也符合曹操的性格――至於那句喟歎,不失為曹操對之前的那個決策,感到稍微悔恨之意。也隻是稍微罷了。
可是,廣陵郡的百姓舍不得陳登離開。
他們扶老攜幼,打算跟隨太守而去,在東郡安家落戶,享受陳登所帶來的世外桃源。
麵對浩浩人民,陳登感到了無比的懼怕,同時也很興奮。
懼怕來自政治上的,興奮來自能力上的。
當調任書剛發到陳登手上時,他就看清楚了其中利害,想明白了其中因果。這是上司出於對自己的忌憚,才會讓自己離開的。
至於為什麽忌憚,我們知道,陳登自然也知道,不然,他不會因為病而死去。
既然老大害怕自己會反水,那自己隻能裝老實人,心甘情願做小弟。可百姓的舉動,無異於置自己於死地!
中國的百姓,尤其是農民,自古以來,因無多學識,而顯得愚昧。但,你如果說這個群體全都是一些刁民、愚蠢之極的人,那我隻好甩你倆嘴巴子。
這個群體最能閃爍人性的光輝――他們知恩圖報。
可能他們不知道什麽是政治,什麽是軍事,但隻要別人對他們好,他們就會對別人好。?這一點,可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陳登對他們不僅好,還接連救了他們的命。從這一點來看,他們集體想要跟著陳登走,並無什麽太大的要求――他們想要活下去,而陳登能做到這一點。
但是,對於陳登來講,這個群體的行為,就是在害自己。與此同時,陳登也深深感動。
是的,翻遍曆朝曆代的史料,能做到這一點的一方太守,實在寥寥可數。僅憑這一點,陳登足以青史留名。
於是,陳登出於政治考慮,隻好對他們好言相勸:“你們的心情,我陳登理解。說起來,元龍並無什麽突出的能力。對於整個龐大的朝廷來說,你們才是基礎,是讓朝廷能夠良好運轉的??基礎。沒有你們,則國將不國,君將不君。你們的心意,元龍隻能心領。還望各位父老鄉親,能夠安居樂業,辛勤耕種,以保障朝廷有足夠的糧食。至於元龍,則將謹遵朝廷之命,赴東郡以任太守。”
百姓齊唿:“吾等願隨太守而去!”
陳登笑笑:“元龍說了,你們的心意,隻能心領。而今為亂世,卻未曾亂到廣陵。一者,元龍不才,將將把孫氏抵擋住;二者,??軍民一心,把你們的家底,全部交給了元龍,元龍隻能勝,不能敗。如此來講,你們才是廣陵保衛戰的主導者,而元龍不過是順水推舟罷了。我相信,無論換了誰當廣陵太守,隻要你們還存有這份信心,則廣陵依舊是元龍在時的摸樣。”
或曰:“太守謙虛了,縱觀天下,亂世之中,能夠保護吾等的,隻有陳太守!太守去,則吾等也去!”
其他人隨聲附和。
陳登歎了口氣,道:“既然大家說元龍為太守,則應該聽元龍之命。不必再說了,元龍不會帶大家走的,都散了吧。”
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曹操耳朵裏,至於他怎樣想的,怎樣說的,就隻有他自己知道了。
以後來的事情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對於陳登,曹操依舊心懷抵觸。以陳登的能力,莫說做太守,即便領數十萬大軍,也是手到擒來的。
然而,他卻做了一輩子太守。
命也?非也,人為也。
這個人,就是曹操。
不過,陳登將不再糾結此事了,因為他沒多少時間了。
也就是說,他快死了。
首先,廣陵郡之於南方和北方的重要性,不消說孫氏知道,就連曹操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單就陳登的能力而言,?當時能夠牽製孫氏北上的人才,獨陳登一人而已。
其次,在此後長達幾十年的歲月裏,孫氏對廣陵郡的興趣,讓曹操頭疼不已。在某次出戰之前,麵對恆古橫流的滔滔江水,曹操歎息道:“假若元龍依舊在此,吾早無憂矣。”
那麽,是什麽原因讓陳登離開廣陵的?
答案是,我也不知道。
這並非坑爹之詞,因為的確是曹操將其調離廣陵,任職東郡太守的。
是不是有深層原因?
或許有,但而今不可考了,不過,我們可以猜測。
首先,陳登是什麽身份?答案:軍閥。
為什麽不是之前的“士”呢?因為他擁有了軍隊,且隻聽命於自己的軍隊。
其次,孔融也是“士”,為何是依附於朝廷,而不自己組建軍隊,從而加入爭奪天下的軍閥之列呢?
答案是,孔融沒有這個能力。
孔融跟陳登不同,一是名氣不同(“聖人之後”這四個字,你怎麽比?)??;二是個性不同(這是廢話,卻至關重要);三是能力不同(此處主要指軍事上的能力)。(..tw)
換而言之,孔融的主要名氣,來自於他是孔子的後裔,這是孔融的優勢,且是唯一的優勢。這個要啥沒啥的公子哥,隻能被政府豢養。
陳登就不一樣了,他的父親是“士”不是聖人,他的一切,除了剛開始的仕途需要父親的幫助外,剩下的一切,都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爭、去搶。他是野生的狼,不是溫室的羊。
從他幫助劉備、隱忍呂布,從他執政治民、組建軍隊,從他擊敗孫權、保衛廣陵,都可以讓人清晰的感受到,他身上折射出的狼的本性基因。
曹操注意到了這一點。
並且深深忌之。
他不允許一軍隻知首領,而不知朝廷,他要杜絕可能出現的所有隱患。
不要忘了,民國時期的袁世凱,就是憑借著一支“隻知項城,不知朝廷”的軍隊,才得以在時代的浪潮下翻雲覆雨,要挾清廷,成為革命派所認準的,“大總統”不二人選。
曹操當然不知道後世有個叫袁項城的家夥,但,曆史的本質告訴我們,縱然衣食住行都在發生改變,唯一不變的,還是人性。(..tw無彈窗廣告)
所有的昨天都是今天,今天的一切,都是明天。
對於老大而言,隻需要有能力的小弟,不需要有威望的小弟。這在中外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早已被反複印證過無數次。
這樣來看,陳登的忽然離去,不僅顯得合理,也符合曹操的性格――至於那句喟歎,不失為曹操對之前的那個決策,感到稍微悔恨之意。也隻是稍微罷了。
可是,廣陵郡的百姓舍不得陳登離開。
他們扶老攜幼,打算跟隨太守而去,在東郡安家落戶,享受陳登所帶來的世外桃源。
麵對浩浩人民,陳登感到了無比的懼怕,同時也很興奮。
懼怕來自政治上的,興奮來自能力上的。
當調任書剛發到陳登手上時,他就看清楚了其中利害,想明白了其中因果。這是上司出於對自己的忌憚,才會讓自己離開的。
至於為什麽忌憚,我們知道,陳登自然也知道,不然,他不會因為病而死去。
既然老大害怕自己會反水,那自己隻能裝老實人,心甘情願做小弟。可百姓的舉動,無異於置自己於死地!
中國的百姓,尤其是農民,自古以來,因無多學識,而顯得愚昧。但,你如果說這個群體全都是一些刁民、愚蠢之極的人,那我隻好甩你倆嘴巴子。
這個群體最能閃爍人性的光輝――他們知恩圖報。
可能他們不知道什麽是政治,什麽是軍事,但隻要別人對他們好,他們就會對別人好。?這一點,可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陳登對他們不僅好,還接連救了他們的命。從這一點來看,他們集體想要跟著陳登走,並無什麽太大的要求――他們想要活下去,而陳登能做到這一點。
但是,對於陳登來講,這個群體的行為,就是在害自己。與此同時,陳登也深深感動。
是的,翻遍曆朝曆代的史料,能做到這一點的一方太守,實在寥寥可數。僅憑這一點,陳登足以青史留名。
於是,陳登出於政治考慮,隻好對他們好言相勸:“你們的心情,我陳登理解。說起來,元龍並無什麽突出的能力。對於整個龐大的朝廷來說,你們才是基礎,是讓朝廷能夠良好運轉的??基礎。沒有你們,則國將不國,君將不君。你們的心意,元龍隻能心領。還望各位父老鄉親,能夠安居樂業,辛勤耕種,以保障朝廷有足夠的糧食。至於元龍,則將謹遵朝廷之命,赴東郡以任太守。”
百姓齊唿:“吾等願隨太守而去!”
陳登笑笑:“元龍說了,你們的心意,隻能心領。而今為亂世,卻未曾亂到廣陵。一者,元龍不才,將將把孫氏抵擋住;二者,??軍民一心,把你們的家底,全部交給了元龍,元龍隻能勝,不能敗。如此來講,你們才是廣陵保衛戰的主導者,而元龍不過是順水推舟罷了。我相信,無論換了誰當廣陵太守,隻要你們還存有這份信心,則廣陵依舊是元龍在時的摸樣。”
或曰:“太守謙虛了,縱觀天下,亂世之中,能夠保護吾等的,隻有陳太守!太守去,則吾等也去!”
其他人隨聲附和。
陳登歎了口氣,道:“既然大家說元龍為太守,則應該聽元龍之命。不必再說了,元龍不會帶大家走的,都散了吧。”
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曹操耳朵裏,至於他怎樣想的,怎樣說的,就隻有他自己知道了。
以後來的事情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對於陳登,曹操依舊心懷抵觸。以陳登的能力,莫說做太守,即便領數十萬大軍,也是手到擒來的。
然而,他卻做了一輩子太守。
命也?非也,人為也。
這個人,就是曹操。
不過,陳登將不再糾結此事了,因為他沒多少時間了。
也就是說,他快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