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沒想到曹操的動作會這麽快,自己剛剛完成新兵招募的工作,還沒來得及加以訓練,他曹操就犀利如梭的率軍前來。(..tw無彈窗廣告)因此,一觸即潰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隻顧著亡命的劉備,再次將家人拋之腦後。這是第三次,自然,也不是最後一次。
曹操倒也不“宜將剩勇追窮寇”,而是轉過頭看向下邳城。
下邳城,關羽的駐紮地。
按照曹操的意思,抓了劉備的家人,還能抓不住劉備?
後世的小說家、評書人,在此安插了一出濃墨重彩的好戲,來凸顯關羽的“忠、勇、猛”,可謂展現的分毫畢現,不得不讓人相信。
事實是,這隻是小說家、評書人的一廂情願。
麵對曹操的如潮大軍,關羽自知以自己的力量對抗曹操,無異於蚍蜉撼樹,因此,在“好漢不吃眼前虧”的指導思想下,投降了。
打了劉備,俘虜了他的家人,外加一員猛將,曹操的戰略目的圓滿收工。於是急忙迴軍,去對付袁紹。
袁紹這邊的小日子過得相當不錯,但他的心情不太好。心情不好的原因,是出於部下對自己的誤解。具體來說,是兩個謀士:田豐和沮授。
田豐,字元皓,今河北巨鹿人。
《三國誌》載:其天姿朅傑,權略多奇,少喪親,居喪盡哀,日月雖過,笑不至矧。博覽多識,名重州黨。翻譯成人話是:田豐年少時便父母雙亡,導致其性格剛直,不苟言笑。長大後奮發學習,成了當地較為有名的才子。
後來,田豐入朝做官,卻因看不慣宦官弄權,憤然歸野。後來的後來,跟隨韓馥(前文提到過的關東聯盟軍首領之一),卻因為過於剛直,喜歡硬碰硬而鬱鬱不得誌。後來的後來的後來,他遇到了袁紹。並在袁紹與公孫瓚的“界橋之戰”中,給袁紹進獻奇謀,一舉戰勝公孫瓚,從此讓袁紹虎踞四州,打下了堅實而牢固的基礎。
公元198年,在曹操迎奉獻帝劉協之前,田豐便向袁紹提出了著名的“迎帝據政”的主張,袁紹以“四洲不穩”為理由,拒絕了這一天賜良機。事實上,早在七年前,有一個便提出了這種戰略規劃。這個人,便是田豐的老相識、老同誌沮授。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大概是田豐當時想說而沒說出來的話。
沮授,字公與,今河北雞澤人。
《三國誌》載:其少有大誌,擅於謀略。翻譯成人話是:沮授自小便胸有大誌,擅長出謀劃策。
沮授出道很早,比同事田豐出道早得多。
漢靈帝的時候,沮授便舉茂才,做了兩任縣令,長了知識,增了見識,熟悉了官場。等到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的時候,沮授就跟了韓馥,當了他的騎都尉。從此,便跟田豐相識。
兩年後的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紹領冀州牧,聽說沮授才能出眾,便不客氣的收入囊中,辟為從事。
按照古代優良的謀士傳統,一旦得到明主的信用,首先要做的不是“納頭便拜,高唿大哥”,這是梁山好漢的行徑。而是要給明主提出一條戰略目標,向明主吹吹牛皮,表現自己對於天下大勢的透徹明了。
袁紹得到的“茅廬之策”跟七年後田豐提出的幾無二致。(..tw好看的小說)
沮授說道:“主公占領冀州,此為地利。早日圖謀青、幽、並三洲,以此作為圖謀天下的基礎,此為天時。而要想獲得人和,非迎接獻帝不可!”
事實上,在東漢末年早期,各路軍閥的大多數謀士,都提出了相應的理念:迎接皇帝不是迎接皇帝本人,而是迎接百姓的圖騰。皇帝可以沒有,但,圖騰不能沒有。這些精明的謀士,準確無誤的抓住了百姓這一點。很可惜,能實施此計謀的,在當時來看,隻有曹操一人——因為曹操願意。
袁紹當初也願意,這個“當初”是指公元198年之前。之後所以不願意,是因為袁紹認為自己有實力摘得那個叫“天下”的果實了。
沮授的這個戰略讓袁紹很興奮,很受用,於是拜沮授為監軍,軍職為奮威將軍。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此年的獻帝劉協顛沛流離,困頓不堪,急需一個忠臣孝子,來安慰自己受傷的心靈。沮授敏銳的抓住時機,再次向袁紹提出了“迎接獻帝,以做到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也自認為機不可失,於是想要聽從沮授的建議,前去迎接獻帝。
這個時候,一個人站了出來,明言道:“漢室江山既然不可複興,要他(獻帝)作甚!”
這個讓袁紹最終失敗的家夥,叫淳於瓊。翻開他的履曆你會大吃一驚,倒不是其建立了赫赫功業,而是阻撓了袁紹所有可能勝利的機會。到後來官渡之敗,被孟德公殺死,我認為,這個人的真實身份,是曹操安插的間諜(以後再表,此處不贅述)。
袁紹認為淳於瓊說的有道理,於是便就此作罷,著手安排另一件事。另一件在外人看起來毫無必要,但在袁紹看起來非常緊要的事:三個兒子各領一個州牧,自己坐鎮冀州,以觀察三個兒子的能力。
沮授立刻猜出了袁紹的小算盤:選有能力的兒子,接自己的班。
他感覺到了事態的嚴重性:我們知道,古人有“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幼”的傳統觀念。按照血緣親遠、歲數大小,決定其是否接自己的班。也因此,曆史上曾出現過許多爭權奪利、兄弟反目的案子,如李唐的開創者李世民製造的“玄武門之變”。後車之轍,前車之鑒,既然後世有這種情況發生,則意味著此時也能出現這種情況。
於是,沮授阻撓道:“主公應該明確冀州未來的法人代表,而非察看其能力。”
袁紹搖搖頭,心中不免有些不快:說到底這是我袁家的私事,你一個外人插什麽腳?
見袁紹不聽,沮授幹脆把話挑明:“如若主公不聽,則禍事釀成!”
這句話讓袁紹十分憤怒,卻也不好意思動怒。一來,沮授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二來,自己好容易積攢的“愛名仕”之美稱,不能因為責罰沮授而喪失殆盡。因此,他隻是嘟囔著說:“知道了,知道了。”但,憤恨的種子已然埋下。
接下來的一件事,讓袁紹的憤怒到了頂點。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因為“稱帝”一事,而動怒於曹操,便決定驅使十萬大軍,去許都找曹操算賬。
這個時候,沮授又站了出來:“主公若想擊敗曹操,我認為不可速戰,應該用持久戰。我們連年征戰,百姓困苦不堪,用持久戰,做細水長流。既可以圍困曹操,讓其不能動彈,也可以休養生息,讓百姓過得好一點。若要用持久戰,先,捷報天子,稱逆賊公孫瓚被我擊敗,控告曹操獨斷朝政,讓我失去了與天子的聯係,此為輿論。後,造船以騷擾曹軍勢力邊境,讓其困頓,經略河南,三年之內,曹操必敗!”
這番話雖然有理想的成分在裏麵,但是,卻是最大限度的,以最小的損失,換取最大的勝利之策。隻要按照沮授的謀劃,雖不盡然能夠把曹操耗死,卻可以牽製他的一些行動。
可惜,袁紹的另外兩個著名謀士,郭圖、審配做了攪屎棍:“此言非也!古人曰‘兵者,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而今我們五倍於曹操,當然進攻啦!按照沮授的意見,見效太慢不講,恐怕不利於軍心事大。”
沮授反駁道:“打仗,不僅僅要考慮敵我雙方的軍事力量,更要考慮策略!策略不對,百萬大軍又能如何?而今曹操手握天子,他的話就是天子的話,天子的話隻有對,沒有錯。曹操占了輿論牌。我們貿然攻打,勢必失信於天下!”
袁紹聽聞,心中罵道:好你個沮授!我做什麽你都反對,幹脆你做主公好啦!哼!此時的袁紹,不自覺的站在了郭圖一邊。誰讓郭圖的話聽著最順耳,最舒心?
郭圖見袁紹傾心,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借機向袁紹讒言,說沮授權威太重,不利於袁紹的統治。
於是,袁紹新仇加舊恨的,將沮授的監軍分為三權:郭圖、??淳於瓊、沮授各領一權,相互監督。
通過此次事件,沮授能夠看到袁紹未來模糊的樣子。這個樣子隻有四個字:大敗曹操!
隻顧著亡命的劉備,再次將家人拋之腦後。這是第三次,自然,也不是最後一次。
曹操倒也不“宜將剩勇追窮寇”,而是轉過頭看向下邳城。
下邳城,關羽的駐紮地。
按照曹操的意思,抓了劉備的家人,還能抓不住劉備?
後世的小說家、評書人,在此安插了一出濃墨重彩的好戲,來凸顯關羽的“忠、勇、猛”,可謂展現的分毫畢現,不得不讓人相信。
事實是,這隻是小說家、評書人的一廂情願。
麵對曹操的如潮大軍,關羽自知以自己的力量對抗曹操,無異於蚍蜉撼樹,因此,在“好漢不吃眼前虧”的指導思想下,投降了。
打了劉備,俘虜了他的家人,外加一員猛將,曹操的戰略目的圓滿收工。於是急忙迴軍,去對付袁紹。
袁紹這邊的小日子過得相當不錯,但他的心情不太好。心情不好的原因,是出於部下對自己的誤解。具體來說,是兩個謀士:田豐和沮授。
田豐,字元皓,今河北巨鹿人。
《三國誌》載:其天姿朅傑,權略多奇,少喪親,居喪盡哀,日月雖過,笑不至矧。博覽多識,名重州黨。翻譯成人話是:田豐年少時便父母雙亡,導致其性格剛直,不苟言笑。長大後奮發學習,成了當地較為有名的才子。
後來,田豐入朝做官,卻因看不慣宦官弄權,憤然歸野。後來的後來,跟隨韓馥(前文提到過的關東聯盟軍首領之一),卻因為過於剛直,喜歡硬碰硬而鬱鬱不得誌。後來的後來的後來,他遇到了袁紹。並在袁紹與公孫瓚的“界橋之戰”中,給袁紹進獻奇謀,一舉戰勝公孫瓚,從此讓袁紹虎踞四州,打下了堅實而牢固的基礎。
公元198年,在曹操迎奉獻帝劉協之前,田豐便向袁紹提出了著名的“迎帝據政”的主張,袁紹以“四洲不穩”為理由,拒絕了這一天賜良機。事實上,早在七年前,有一個便提出了這種戰略規劃。這個人,便是田豐的老相識、老同誌沮授。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大概是田豐當時想說而沒說出來的話。
沮授,字公與,今河北雞澤人。
《三國誌》載:其少有大誌,擅於謀略。翻譯成人話是:沮授自小便胸有大誌,擅長出謀劃策。
沮授出道很早,比同事田豐出道早得多。
漢靈帝的時候,沮授便舉茂才,做了兩任縣令,長了知識,增了見識,熟悉了官場。等到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的時候,沮授就跟了韓馥,當了他的騎都尉。從此,便跟田豐相識。
兩年後的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紹領冀州牧,聽說沮授才能出眾,便不客氣的收入囊中,辟為從事。
按照古代優良的謀士傳統,一旦得到明主的信用,首先要做的不是“納頭便拜,高唿大哥”,這是梁山好漢的行徑。而是要給明主提出一條戰略目標,向明主吹吹牛皮,表現自己對於天下大勢的透徹明了。
袁紹得到的“茅廬之策”跟七年後田豐提出的幾無二致。(..tw好看的小說)
沮授說道:“主公占領冀州,此為地利。早日圖謀青、幽、並三洲,以此作為圖謀天下的基礎,此為天時。而要想獲得人和,非迎接獻帝不可!”
事實上,在東漢末年早期,各路軍閥的大多數謀士,都提出了相應的理念:迎接皇帝不是迎接皇帝本人,而是迎接百姓的圖騰。皇帝可以沒有,但,圖騰不能沒有。這些精明的謀士,準確無誤的抓住了百姓這一點。很可惜,能實施此計謀的,在當時來看,隻有曹操一人——因為曹操願意。
袁紹當初也願意,這個“當初”是指公元198年之前。之後所以不願意,是因為袁紹認為自己有實力摘得那個叫“天下”的果實了。
沮授的這個戰略讓袁紹很興奮,很受用,於是拜沮授為監軍,軍職為奮威將軍。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此年的獻帝劉協顛沛流離,困頓不堪,急需一個忠臣孝子,來安慰自己受傷的心靈。沮授敏銳的抓住時機,再次向袁紹提出了“迎接獻帝,以做到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也自認為機不可失,於是想要聽從沮授的建議,前去迎接獻帝。
這個時候,一個人站了出來,明言道:“漢室江山既然不可複興,要他(獻帝)作甚!”
這個讓袁紹最終失敗的家夥,叫淳於瓊。翻開他的履曆你會大吃一驚,倒不是其建立了赫赫功業,而是阻撓了袁紹所有可能勝利的機會。到後來官渡之敗,被孟德公殺死,我認為,這個人的真實身份,是曹操安插的間諜(以後再表,此處不贅述)。
袁紹認為淳於瓊說的有道理,於是便就此作罷,著手安排另一件事。另一件在外人看起來毫無必要,但在袁紹看起來非常緊要的事:三個兒子各領一個州牧,自己坐鎮冀州,以觀察三個兒子的能力。
沮授立刻猜出了袁紹的小算盤:選有能力的兒子,接自己的班。
他感覺到了事態的嚴重性:我們知道,古人有“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幼”的傳統觀念。按照血緣親遠、歲數大小,決定其是否接自己的班。也因此,曆史上曾出現過許多爭權奪利、兄弟反目的案子,如李唐的開創者李世民製造的“玄武門之變”。後車之轍,前車之鑒,既然後世有這種情況發生,則意味著此時也能出現這種情況。
於是,沮授阻撓道:“主公應該明確冀州未來的法人代表,而非察看其能力。”
袁紹搖搖頭,心中不免有些不快:說到底這是我袁家的私事,你一個外人插什麽腳?
見袁紹不聽,沮授幹脆把話挑明:“如若主公不聽,則禍事釀成!”
這句話讓袁紹十分憤怒,卻也不好意思動怒。一來,沮授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二來,自己好容易積攢的“愛名仕”之美稱,不能因為責罰沮授而喪失殆盡。因此,他隻是嘟囔著說:“知道了,知道了。”但,憤恨的種子已然埋下。
接下來的一件事,讓袁紹的憤怒到了頂點。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因為“稱帝”一事,而動怒於曹操,便決定驅使十萬大軍,去許都找曹操算賬。
這個時候,沮授又站了出來:“主公若想擊敗曹操,我認為不可速戰,應該用持久戰。我們連年征戰,百姓困苦不堪,用持久戰,做細水長流。既可以圍困曹操,讓其不能動彈,也可以休養生息,讓百姓過得好一點。若要用持久戰,先,捷報天子,稱逆賊公孫瓚被我擊敗,控告曹操獨斷朝政,讓我失去了與天子的聯係,此為輿論。後,造船以騷擾曹軍勢力邊境,讓其困頓,經略河南,三年之內,曹操必敗!”
這番話雖然有理想的成分在裏麵,但是,卻是最大限度的,以最小的損失,換取最大的勝利之策。隻要按照沮授的謀劃,雖不盡然能夠把曹操耗死,卻可以牽製他的一些行動。
可惜,袁紹的另外兩個著名謀士,郭圖、審配做了攪屎棍:“此言非也!古人曰‘兵者,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而今我們五倍於曹操,當然進攻啦!按照沮授的意見,見效太慢不講,恐怕不利於軍心事大。”
沮授反駁道:“打仗,不僅僅要考慮敵我雙方的軍事力量,更要考慮策略!策略不對,百萬大軍又能如何?而今曹操手握天子,他的話就是天子的話,天子的話隻有對,沒有錯。曹操占了輿論牌。我們貿然攻打,勢必失信於天下!”
袁紹聽聞,心中罵道:好你個沮授!我做什麽你都反對,幹脆你做主公好啦!哼!此時的袁紹,不自覺的站在了郭圖一邊。誰讓郭圖的話聽著最順耳,最舒心?
郭圖見袁紹傾心,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借機向袁紹讒言,說沮授權威太重,不利於袁紹的統治。
於是,袁紹新仇加舊恨的,將沮授的監軍分為三權:郭圖、??淳於瓊、沮授各領一權,相互監督。
通過此次事件,沮授能夠看到袁紹未來模糊的樣子。這個樣子隻有四個字:大敗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