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陳大人得了一張聖旨,皇上親口嘉獎。


    而方家則得了一塊匾額,皇上親筆書寫,“良善之家”。


    趙金蓮因為修繕廟宇,容留老弱婦孺,更是得了一套赤金首飾,其中一支鳳釵尤其顯眼。


    當然得益最多的,還要數方玉了。


    以秀才之身,就在皇上心裏掛了名兒,以後的仕途定然是平步青雲。


    梨花坳第一次迎接京都使者,還是給方家送皇上賞賜的匾額。


    這簡直成了幾輩子沒有的大事件!


    整個村子的男女老少都湧到了莊園,就是南北二屯的鄉親,也跑來看熱鬧。


    使者隻在方家喝了一盞茶,確切說是蜂蜜水,春日時候新釀的。


    隻要半勺,加半盞溫水,就成了淺淺的金色蜜湯。


    使者也算見識過好東西,還是讚了好幾句。


    方老二是多精明的人啊,立刻就送了兩罐給使者。


    “大人,蝗災過後,梨園幾乎什麽都沒留下。


    幸好春日時候花期,釀了一些花蜜。


    您若是不嫌棄,就帶兩罐,路上偶爾衝一杯蜜水,潤潤嗓子。”


    說著話兒,送上蜂蜜的托盤裏還添了一個小荷包,輕飄飄。


    使者猜到是銀票,更是滿意,推辭兩句,就收了蜜罐子。


    待得使者離開,所有人都是興奮的不成。


    紛紛上前恭喜方家,方老漢也是笑的合不攏嘴,但話卻說得謙虛。


    “碰上這樣的天災,誰也不忍心幹看著,能幫一把都要幫一把。


    不想,家裏居然還得了這樣的嘉獎,實在是惶恐。


    原本家裏該辦幾日流水席慶賀,但城外還有那麽多流民,倒是不好張揚。


    不如,我們家裏把米糧捐到城外施粥吧。


    盼著明年風調雨順,咱們再種一次西瓜,多少酒席都有了。”


    “方大叔說得對,那些流民太可憐了。”


    “是啊,咱們家裏若不是多種了一些紅薯和土豆,如今怕是也比他們強不到哪裏去。”


    “我這幾日也想著呢,是不是挑一擔子紅薯過去。”


    “如今還不算冷,過些時候落雪了,到時候別凍死人啊。”


    眾人議論紛紛,沒人幸災樂禍,滿滿都是擔憂。


    兔死狐悲,都是普通百姓,若是沒有準備,他們怕是也成了其中的一員。


    一家子流離失所,前路茫茫…


    當晚,方家吃了飯,方老二同方玉就聚到偏院兒,琢磨災民的安置。


    按理說,方家做到如今這樣的地方,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畢竟能力有限,也不想暴露太多底牌,給家裏惹來麻煩。


    但陳大人如今倚重方玉,明日邀請方玉去縣衙,為的就是冬日安置流民。


    陳大人徹底嚐到了甜頭,如今也被樹立成了典型兒。


    若是處置不好,立刻就會被無數人踩在腳下,風光不再。


    畢竟,流民分幾路進京逃難,其餘幾路途徑的府縣,不但沒有幫助救濟流民,反倒壯大了流民的隊伍。


    以至於流民逼近了京都五百裏以內,幾乎就是一巴掌摔在了皇帝臉上。


    什麽盛世太平來到,直接被扯了遮羞布。


    隻有金河縣這一路,兩千流民被留下,沒有繼續前行。


    如今朝堂裏,但凡有人說流民難安置,陳大人就要被拎出來晃一晃。


    但若是冬日安置不好,流民凍餓而死,就前功盡棄了。


    方玉也琢磨了幾日,這會兒就道,“流民不能這麽一直養著,就算解決了吃穿問題。


    多人聚集,時日久了,總容易出現爭鬥。


    總要給流民找些差事,最好能幫助他們賺些銀錢,用於明年返鄉。”


    方老二也是點頭,“很多人在家鄉都是有田地的,隻不過蝗災毀了收成。


    又沒有銀錢購買高價糧,這才跑出來討個活命。


    待得明年轉暖,他們還是要迴去耕種。


    就是他們不願意迴去,他們所在州府的主官也不能任憑這麽多人口流失。”


    方圓兒展開紙筆,邊寫邊道。


    “其實無外乎就那麽幾個辦法,第一就是城裏大戶人家有什麽活計,臨時雇用短工。


    第二就是縣裏往年一些需要徭役的活計,比如修水渠之類交給這些流民。


    第三就是沒有依靠的人,想要賣身為奴仆的,可以由縣衙做主,自賣自身。


    這般保證了不會有強買強賣,主家和奴仆也可以互相選擇,避免有女子被騙去肮髒地方。


    第四就是實在沒有勞動能力的老弱婦孺了,尋一些掃雪或者輕巧活計。


    比如我們家裏就可以找人編籃子,年年春日摘花,秋日摘梨都要用到。”


    方玉和方老二都是聽得點頭,“這樣確實好,至於棉衣,可以號召城裏城外鄉親捐一捐,破舊不論,能禦寒就好。


    還要組織人手,經管這些流民,避免欺負弱小,搶奪東西…”


    兄妹三個商量了足足半個多時辰,寫了厚厚的稿子。


    方玉拿迴去整理潤色,第二日就去了縣衙。


    山上梨園因為有一千多雞群的保護,在蝗災中雖然損失慘重,但比之農田的淒慘,還算好一些。


    有些梨樹甚至剩了一半葉子,也就供養了半數的梨子。


    如今黃橙橙的掛在枝頭,彰顯它們的幸運。


    方老漢帶了兒女上山,一是摘梨,二也是為了閨女打探消息。


    山頂最大的那棵梨樹“哭”的厲害,方圓兒給它喝了很多空間水,才算把它哄好了。


    一人一樹交流了好半晌,方圓兒才放了心。


    “爹,這些梨樹沒有大礙,做好保暖,明年照舊會開花結果兒。”


    “那就好,那就好。”


    方老漢吃了定心丸,也是展開了緊皺的眉頭。


    任何災難,都有過去的時候,希望就在後頭。


    方家院子裏,趙金蓮正戴了口罩,帶了吳嫂子和桃紅在…炒蝗蟲。


    牆角砌好的土灶,安了一口大鐵鍋。


    蝗蟲倒進去,用大鏟子不停翻動,盡量把蝗蟲炒幹,方便存放。


    最好還要磨成粉,這樣才不會變質腐壞。


    平日喂雞時候,蝗蟲粉就頂糧食了,而且小雞吃了更願意下蛋。


    但話是這麽說,好處也不少,實際操作起來…真是折磨啊。


    黑色的大鐵鍋裏,無數蝗蟲舉著爪子在蠕動,那視覺衝擊,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


    趙金蓮若是不戴著口罩,簡直都要吐出來了。


    吳嫂子見此,就接過鏟子,勸說道。


    “夫人,您去歇歇,我來炒就成。”


    趙金蓮摘了口罩,走去一邊,狠狠喘了幾口新鮮空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農門團寵小嬌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花期遲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花期遲遲並收藏農門團寵小嬌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