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山廟屯,張大蠻家。
“梁大師,麻煩您老,給我家看看運程,是不是犯了什麽兇星災星的,這一年,我們一家子,過得實在是提心吊膽……”
一位穿著中山裝的老者,戴著老花鏡,頭發已然如雪般,禿頂,臉上爬滿歲月的車轍,滄桑老朽,但是他精神卻是極其抖擻,絲毫不因為他蒼老的容顏而顯得垂暮之年的低迷。
著一雙黑布麵布鞋,端坐在張大蠻家裏的一張凳子上。
他,就是石窠村的大風水先生——梁大先生。死人做道場,堪輿風水,占卜相命,都是這位梁大先生的專長。
村裏的人有稱他為“梁大先生”或者“梁大師”。
據說,梁大先生通曉茅山法術,相傳,在他早些年,與人鬥法,可以彈指可破巨石,可以驅策山中的蛇蟲野獸。
更有說,農村裏死人出殯的時候,通常情況下,是幾個大漢抬著棺材出殯,但是,梁大先生有發“飛喪”的法術。
傳說,“飛喪”,即出殯的時候,棺材是不用幾個大漢抬的,而是像梁大先生這樣的術士,騎坐在棺材上,以法術驅策,棺材騰空飛起,飛著出殯,去到墓地。
對於梁大先生的傳說,“飛喪”法術,還僅僅是其一。
有一次,梁大先生途徑一戶農家,長途跋涉,他很是口渴,便向主人家討要一口水喝。誰知,那女主人非但沒有施舍一碗水,還出言不遜。
梁大先生一氣之下,以法術將一條蟒蛇驅策盤踞在女主人家裏盛水的水缸裏,當女主人一打開水缸,嚇得半死。
要說這位梁大先生的本事怎麽來的,追溯起來,就更為久遠,還得從一個傳說講起。
晨曦,雨,淅瀝瀝,淅瀝瀝。
石窠村通往東柑村的山路,泥濘濕滑,雨點傾斜打在泥土上,冒起水花。
一輛中巴車停在東柑村的路口,簇擁著披著塑料膠紙戴著鬥笠,或者撐著油紙傘,是送行的人。
今天是青石鎮中學開學的日子,這一輛中巴車是附近石窠村東柑村,西柑村唯一一輛運載客車,即便是下雨,幾個村的學生以及父母,擁擁擠擠,擔著行李,將行李塞滿了中巴車的行李箱。
不多一會兒,載客19人的中巴車,已經滿滿當當,並且,隻要有一個角落能夠站人,都擠滿了人。
說是載客19人,但在這樣的偏遠鄉村,超載是常見的事兒。至少擠進來將近0人。
“坐好抓穩了,準備開車咯!”司機在駕駛座扯著嗓子喊了一聲。
喧鬧的車廂內,學生們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為了即將踏上新的求學路而欣喜。
那些送行的父母,一麵照料著孩子,一麵擠在車廂裏,絮絮叨叨,攀談起來。
“嘶嘶……”
中巴車吐著煙氣,司機關上了門,啟動了車子,準備啟程。
“司機,麻煩,等一下!”
一個聲音叫喊了一聲,車窗外,一位學生背著簡單的背包,後麵跟著幫著提著行李的父親。
“小蠻!”
擠坐在車廂內的李大海,驚喜的叫了一聲,忙著喊,“司機,等一下等一下,我小蠻來了。”
“楊耀宗,小蠻來了!”李大海難掩心中的喜悅,又是朝著旁邊正嘰嘰喳喳地講話的楊耀宗喊了一聲。
楊耀宗迴過神,看向車窗外,司機打開了車門,張小蠻擠進了車廂內,對著車窗外的父親張大蠻,揮了揮手,“爸,您迴去吧,我自個兒去就好了。”
張大蠻點了點頭,“嗯”了一聲,叮囑幾句:“小蠻,去了學校,要認真讀書,不要打架,不要違反學校紀律,記住咯!”
張小蠻咧嘴露出了笑容,此時,沒有什麽比他能繼續上學,更令他興奮,“老爹,你迴去吧,我知道啦!”
張大蠻抖了抖身上的塑料膠紙,將鬥笠撥了撥,能夠將視線看見張小蠻。
張小蠻擠進車廂內,李大海楊耀宗兩人一拍座位,朝裏擠了擠,留出一個屁股的位置,“小蠻,坐!擠擠!”
“李大海楊耀宗,你倆約好一起去的?”
楊耀宗嘿嘿咧嘴笑道:“是啊,誰叫我們一個村的咧,都是去青石鎮中學,這不一起有個伴,也沒人敢欺負咱們。老大,你也忒不厚道了,一個假期,找你幾次,你都說不讀書了,怎麽突然想通了?”
李大海也是同樣的困惑,看著張小蠻。
張小蠻擠著坐下後,頭仰靠在車靠背上,深吸一口氣,幽幽地說道:“這人,有時,衰一點,不見得就是黑暗到底,關鍵的時候,有貴人相助。”
“貴人?”
楊耀宗李大海兩人瞪圓了眼睛,不解。
張小蠻已經陷入了沉思,迴想起了昨天夜裏。
機緣巧合之下,梁大先生的祖上,將岑王一家尋龍點穴的逸聞講述與風水大師的弟子,這位弟子得知,這一處真龍穴位,自然是出自他的師父之手。
於是,在梁大先生祖上的帶領之下,弟子來到了岑王府邸,一進屋,便是一語道破岑王的風水命數,掐指一算,給岑王占卜了一卦,講得是頭頭是道,岑王也是一一應驗。
弟子不愧是得到風水大師的真傳,無論是風水玄學,占卜相術,堪稱一絕。
給岑王算了一卦之後,他不住地搖頭,稱道,岑王你家祖墳雖然是葬於龍脈,但是美中不足的,不知是何人給你出了這等計策,這懸棺不接地氣,子孫勢必得不到祖上庇蔭,而且嘯天洞那一條飛天而出的青藤,已經從這座山牽到另一座上,此乃妖龍,而非真龍,當斬斷此青藤。
原來,岑王將祖宗骸骨懸棺葬在嘯天洞之後,從山脊長了一根環抱粗的青藤,硬生生地從這座山穿到另外一座山,形成懸空之間的一條藤蔓。遠遠看去,比之山脊連亙,這一條青藤加上嘯天洞,正是飛龍在天的景象。
岑王一聽,覺得弟子所言有理,問計於弟子。
弟子沉思片刻,極難為情地說,要解除此厄,也不難。但請岑王答應他兩個條件:一是事成之後,他要瞎眼馬奴;二是圈裏那匹又瘦又髒兮兮的毛驢。
這兩個條件對於岑王來說,輕而易舉,當然是滿口答應。
於是,按照弟子的指示,將嘯天洞的懸棺下放,入土為安。
同時,派出兵卒,將那一根青藤斬斷。
青藤斬斷不打緊,誰知,這一條青藤砍斷之後,流出的汁液全是血水,血流成河,染紅了淩峰縣的河流,足足七七四十九天,才流幹殆盡。
可是,當岑王再尋風水大師的弟子,早已不見了蹤影。
有人說,當天夜裏,弟子將瞎眼的風水大師接出岑王府邸,師徒二人久別重逢,經曆此等劫數,抱頭痛哭。然後,牽著岑王馬廄中的毛驢,師徒二人騎上毛驢。
豈料,平時看上去瘦骨嶙峋髒兮兮的毛驢一抖身上的毛皮,搖身一變,幻化出一對翅膀,馱著風水大師二人,騰空而起。
原來那匹毛驢遠非俗物,而是“龍馬”。
而岑王自遵從風水大師弟子的建議,斬斷龍脈之後,家道中落,所派出的征戰的兵卒,兵敗如山倒。
敗落之下,岑王摔著殘部,逼退進入山,藏匿於深山老林,最後,岑王被兵斬殺於深山之中。
從此,這一座浩渺大山,猶若原始森林,便被稱之為“岑王老山。”
風水大師師徒二人為感懷梁大先生祖上相助之恩,留下一卷密宗,全是風水玄學堪輿相術法術道法之類的。
梁大先生祖上由此沿襲了風水大師傳承的密宗,已然將其精髓學為己用。梁氏一脈,代代相傳,皆是風水玄學大師,占卜相命,遠近聞名。
一直沿襲傳承到了梁大先生這一代,而梁大先生早些年考取秀才,後繼承祖上風水玄學堪輿地理占卜相命之術。
這便是從岑王和風水大師的傳說,到梁氏一脈大風水先生的由來。
雖然這個傳說,流落於民間,無從考證,甚至淩峰縣的縣誌都並未記載,但是在民間卻是口口相傳。
淩峰縣城那個山脈之巔,那個石溶洞依舊被稱之為“嘯天洞”。
或許,當年那個傳說,岑王斬斷了真正的龍脈,盡管淩峰縣一直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但在中國的版圖上,倒也稱不上風水寶地。
傳說終歸是傳說,隻是增添了梁大先生的傳奇色彩。
張大蠻自小聽著關於梁大先生的那些奇聞軼事,耳濡目染,讓他對這位梁大先生充滿了敬意,或者說,是梁大先生感到神秘。
譬如那些神乎其技的法術,那些風水寶地的堪輿,那些相命術數的令人歎為觀止。
可是,張大蠻從未有機緣親眼目睹,要是能親眼見識一下所謂的“飛喪”,比鬥法術,那就讓人信服了。
“大蠻,今年你啊,辰戌相衝,命理上稱之為衝太歲,又有七煞欄杆等兇星臨命,意味著今年是非傷病纏繞……”梁大先生依照張大蠻的生辰演算,掐指推演。
繼而他又開始占卜,焚香設壇,祭壇上擺著祭品,嘴裏念念有詞,念那些詞文,張大蠻是一句都聽不懂,但從梁大先生不斷變幻著手訣,像是在奉請神明。
在石窠村,像梁大先生一類卜卦問神的“先生”,焚香設壇,湊請神明,都會有很多講究,都有“軟筆”撰寫的書本,稱之為“科文”或者“科本”,比如奉請神明的,便叫“敕令請神科文”,比如送神的,便叫“敕令送神科本”之類。
除了這些文字記載的科本科文之外,還有一些符咒,也就是敕令符咒之類。
所以,像梁大先生之類的,多半是傳承道教的,此外,道教這些符篆,需配以手訣。
而所謂手訣,就是通過雙手十指變化,類似於手影戲那樣的變換不同的手指交叉穿插,演繹出不動的手型,就是手訣。
每種手訣的功能效用又是全然不同的,例如:辟邪手訣,不言而喻,夜晚出門,經過類似於墓地等陰暗之地,為了鎮壓那些邪魅靠近,手捏辟邪手訣,妖邪鬼祟都是不敢靠近。
但是,梁大先生之流,又不完全是道教流派,又要充當佛教角色,譬如,人死後,需要超度誦念經文。
這時候,但凡需要誦念經文超度的“先生”,先是沐浴齋戒,焚香設壇,跪拜在祭壇之下,手持敲木魚的小木槌,一邊誦念經文,一邊敲木魚。
不過,沒有像佛教和尚誦念經文有佛珠,但誦念經文需要計數,他們一律以一些簡易的計數方法,比如:用玉米粒,或者取一截竹篾,誦念完一遍,便折斷一截,這種類似原始部落結繩計數的方式。
在農村裏,人死後,請“先生”超度,都是要誦念經文的,如果死者,是男性,則誦念《金剛經》;如果死者,是女性,則誦念《血盆經》。
《血盆經》,即《目連正教血盆經》的簡稱。又名《女人血盆經》。
舊時在民間流傳甚廣,相傳謂婦女生育過多,會觸汙神佛,死後下地獄,將在血盆池中受苦。若生前延僧誦此經,則可消災受福。
這大概是對女性死者,超度之人誦念《血盆經》比較好的解釋,至於男性死者,為何誦念《金剛經》,倒也不得而知。
但都是作為一種超度方式,願死者死後往生極樂。
因此說,要說梁大先生之流“術士”,又絕非純粹的道教傳承,也不是純粹的佛教傳承。
隻是,在如此偏僻的窮鄉僻壤山村裏,存在於這樣的一種傳統,並且是延續了很長很長的曆史。
究竟有多長的曆史,就不得而知,至少張小蠻是不得而知。
不過,張小蠻對梁大先生這樣的大風水先生,又是充滿了好奇,自他來到家裏,他就寸步不離,一直圍在梁大先生的身旁,目不轉睛的盯著梁大先生設下祭壇,焚香禱告。
可能這一次,是他最為近距離地看梁大先生“作法”,雖然有些封建迷信的味道,但他仍舊是對農村一些封建迷信感到好奇與解釋不清。
“梁大師,麻煩您老,給我家看看運程,是不是犯了什麽兇星災星的,這一年,我們一家子,過得實在是提心吊膽……”
一位穿著中山裝的老者,戴著老花鏡,頭發已然如雪般,禿頂,臉上爬滿歲月的車轍,滄桑老朽,但是他精神卻是極其抖擻,絲毫不因為他蒼老的容顏而顯得垂暮之年的低迷。
著一雙黑布麵布鞋,端坐在張大蠻家裏的一張凳子上。
他,就是石窠村的大風水先生——梁大先生。死人做道場,堪輿風水,占卜相命,都是這位梁大先生的專長。
村裏的人有稱他為“梁大先生”或者“梁大師”。
據說,梁大先生通曉茅山法術,相傳,在他早些年,與人鬥法,可以彈指可破巨石,可以驅策山中的蛇蟲野獸。
更有說,農村裏死人出殯的時候,通常情況下,是幾個大漢抬著棺材出殯,但是,梁大先生有發“飛喪”的法術。
傳說,“飛喪”,即出殯的時候,棺材是不用幾個大漢抬的,而是像梁大先生這樣的術士,騎坐在棺材上,以法術驅策,棺材騰空飛起,飛著出殯,去到墓地。
對於梁大先生的傳說,“飛喪”法術,還僅僅是其一。
有一次,梁大先生途徑一戶農家,長途跋涉,他很是口渴,便向主人家討要一口水喝。誰知,那女主人非但沒有施舍一碗水,還出言不遜。
梁大先生一氣之下,以法術將一條蟒蛇驅策盤踞在女主人家裏盛水的水缸裏,當女主人一打開水缸,嚇得半死。
要說這位梁大先生的本事怎麽來的,追溯起來,就更為久遠,還得從一個傳說講起。
晨曦,雨,淅瀝瀝,淅瀝瀝。
石窠村通往東柑村的山路,泥濘濕滑,雨點傾斜打在泥土上,冒起水花。
一輛中巴車停在東柑村的路口,簇擁著披著塑料膠紙戴著鬥笠,或者撐著油紙傘,是送行的人。
今天是青石鎮中學開學的日子,這一輛中巴車是附近石窠村東柑村,西柑村唯一一輛運載客車,即便是下雨,幾個村的學生以及父母,擁擁擠擠,擔著行李,將行李塞滿了中巴車的行李箱。
不多一會兒,載客19人的中巴車,已經滿滿當當,並且,隻要有一個角落能夠站人,都擠滿了人。
說是載客19人,但在這樣的偏遠鄉村,超載是常見的事兒。至少擠進來將近0人。
“坐好抓穩了,準備開車咯!”司機在駕駛座扯著嗓子喊了一聲。
喧鬧的車廂內,學生們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為了即將踏上新的求學路而欣喜。
那些送行的父母,一麵照料著孩子,一麵擠在車廂裏,絮絮叨叨,攀談起來。
“嘶嘶……”
中巴車吐著煙氣,司機關上了門,啟動了車子,準備啟程。
“司機,麻煩,等一下!”
一個聲音叫喊了一聲,車窗外,一位學生背著簡單的背包,後麵跟著幫著提著行李的父親。
“小蠻!”
擠坐在車廂內的李大海,驚喜的叫了一聲,忙著喊,“司機,等一下等一下,我小蠻來了。”
“楊耀宗,小蠻來了!”李大海難掩心中的喜悅,又是朝著旁邊正嘰嘰喳喳地講話的楊耀宗喊了一聲。
楊耀宗迴過神,看向車窗外,司機打開了車門,張小蠻擠進了車廂內,對著車窗外的父親張大蠻,揮了揮手,“爸,您迴去吧,我自個兒去就好了。”
張大蠻點了點頭,“嗯”了一聲,叮囑幾句:“小蠻,去了學校,要認真讀書,不要打架,不要違反學校紀律,記住咯!”
張小蠻咧嘴露出了笑容,此時,沒有什麽比他能繼續上學,更令他興奮,“老爹,你迴去吧,我知道啦!”
張大蠻抖了抖身上的塑料膠紙,將鬥笠撥了撥,能夠將視線看見張小蠻。
張小蠻擠進車廂內,李大海楊耀宗兩人一拍座位,朝裏擠了擠,留出一個屁股的位置,“小蠻,坐!擠擠!”
“李大海楊耀宗,你倆約好一起去的?”
楊耀宗嘿嘿咧嘴笑道:“是啊,誰叫我們一個村的咧,都是去青石鎮中學,這不一起有個伴,也沒人敢欺負咱們。老大,你也忒不厚道了,一個假期,找你幾次,你都說不讀書了,怎麽突然想通了?”
李大海也是同樣的困惑,看著張小蠻。
張小蠻擠著坐下後,頭仰靠在車靠背上,深吸一口氣,幽幽地說道:“這人,有時,衰一點,不見得就是黑暗到底,關鍵的時候,有貴人相助。”
“貴人?”
楊耀宗李大海兩人瞪圓了眼睛,不解。
張小蠻已經陷入了沉思,迴想起了昨天夜裏。
機緣巧合之下,梁大先生的祖上,將岑王一家尋龍點穴的逸聞講述與風水大師的弟子,這位弟子得知,這一處真龍穴位,自然是出自他的師父之手。
於是,在梁大先生祖上的帶領之下,弟子來到了岑王府邸,一進屋,便是一語道破岑王的風水命數,掐指一算,給岑王占卜了一卦,講得是頭頭是道,岑王也是一一應驗。
弟子不愧是得到風水大師的真傳,無論是風水玄學,占卜相術,堪稱一絕。
給岑王算了一卦之後,他不住地搖頭,稱道,岑王你家祖墳雖然是葬於龍脈,但是美中不足的,不知是何人給你出了這等計策,這懸棺不接地氣,子孫勢必得不到祖上庇蔭,而且嘯天洞那一條飛天而出的青藤,已經從這座山牽到另一座上,此乃妖龍,而非真龍,當斬斷此青藤。
原來,岑王將祖宗骸骨懸棺葬在嘯天洞之後,從山脊長了一根環抱粗的青藤,硬生生地從這座山穿到另外一座山,形成懸空之間的一條藤蔓。遠遠看去,比之山脊連亙,這一條青藤加上嘯天洞,正是飛龍在天的景象。
岑王一聽,覺得弟子所言有理,問計於弟子。
弟子沉思片刻,極難為情地說,要解除此厄,也不難。但請岑王答應他兩個條件:一是事成之後,他要瞎眼馬奴;二是圈裏那匹又瘦又髒兮兮的毛驢。
這兩個條件對於岑王來說,輕而易舉,當然是滿口答應。
於是,按照弟子的指示,將嘯天洞的懸棺下放,入土為安。
同時,派出兵卒,將那一根青藤斬斷。
青藤斬斷不打緊,誰知,這一條青藤砍斷之後,流出的汁液全是血水,血流成河,染紅了淩峰縣的河流,足足七七四十九天,才流幹殆盡。
可是,當岑王再尋風水大師的弟子,早已不見了蹤影。
有人說,當天夜裏,弟子將瞎眼的風水大師接出岑王府邸,師徒二人久別重逢,經曆此等劫數,抱頭痛哭。然後,牽著岑王馬廄中的毛驢,師徒二人騎上毛驢。
豈料,平時看上去瘦骨嶙峋髒兮兮的毛驢一抖身上的毛皮,搖身一變,幻化出一對翅膀,馱著風水大師二人,騰空而起。
原來那匹毛驢遠非俗物,而是“龍馬”。
而岑王自遵從風水大師弟子的建議,斬斷龍脈之後,家道中落,所派出的征戰的兵卒,兵敗如山倒。
敗落之下,岑王摔著殘部,逼退進入山,藏匿於深山老林,最後,岑王被兵斬殺於深山之中。
從此,這一座浩渺大山,猶若原始森林,便被稱之為“岑王老山。”
風水大師師徒二人為感懷梁大先生祖上相助之恩,留下一卷密宗,全是風水玄學堪輿相術法術道法之類的。
梁大先生祖上由此沿襲了風水大師傳承的密宗,已然將其精髓學為己用。梁氏一脈,代代相傳,皆是風水玄學大師,占卜相命,遠近聞名。
一直沿襲傳承到了梁大先生這一代,而梁大先生早些年考取秀才,後繼承祖上風水玄學堪輿地理占卜相命之術。
這便是從岑王和風水大師的傳說,到梁氏一脈大風水先生的由來。
雖然這個傳說,流落於民間,無從考證,甚至淩峰縣的縣誌都並未記載,但是在民間卻是口口相傳。
淩峰縣城那個山脈之巔,那個石溶洞依舊被稱之為“嘯天洞”。
或許,當年那個傳說,岑王斬斷了真正的龍脈,盡管淩峰縣一直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但在中國的版圖上,倒也稱不上風水寶地。
傳說終歸是傳說,隻是增添了梁大先生的傳奇色彩。
張大蠻自小聽著關於梁大先生的那些奇聞軼事,耳濡目染,讓他對這位梁大先生充滿了敬意,或者說,是梁大先生感到神秘。
譬如那些神乎其技的法術,那些風水寶地的堪輿,那些相命術數的令人歎為觀止。
可是,張大蠻從未有機緣親眼目睹,要是能親眼見識一下所謂的“飛喪”,比鬥法術,那就讓人信服了。
“大蠻,今年你啊,辰戌相衝,命理上稱之為衝太歲,又有七煞欄杆等兇星臨命,意味著今年是非傷病纏繞……”梁大先生依照張大蠻的生辰演算,掐指推演。
繼而他又開始占卜,焚香設壇,祭壇上擺著祭品,嘴裏念念有詞,念那些詞文,張大蠻是一句都聽不懂,但從梁大先生不斷變幻著手訣,像是在奉請神明。
在石窠村,像梁大先生一類卜卦問神的“先生”,焚香設壇,湊請神明,都會有很多講究,都有“軟筆”撰寫的書本,稱之為“科文”或者“科本”,比如奉請神明的,便叫“敕令請神科文”,比如送神的,便叫“敕令送神科本”之類。
除了這些文字記載的科本科文之外,還有一些符咒,也就是敕令符咒之類。
所以,像梁大先生之類的,多半是傳承道教的,此外,道教這些符篆,需配以手訣。
而所謂手訣,就是通過雙手十指變化,類似於手影戲那樣的變換不同的手指交叉穿插,演繹出不動的手型,就是手訣。
每種手訣的功能效用又是全然不同的,例如:辟邪手訣,不言而喻,夜晚出門,經過類似於墓地等陰暗之地,為了鎮壓那些邪魅靠近,手捏辟邪手訣,妖邪鬼祟都是不敢靠近。
但是,梁大先生之流,又不完全是道教流派,又要充當佛教角色,譬如,人死後,需要超度誦念經文。
這時候,但凡需要誦念經文超度的“先生”,先是沐浴齋戒,焚香設壇,跪拜在祭壇之下,手持敲木魚的小木槌,一邊誦念經文,一邊敲木魚。
不過,沒有像佛教和尚誦念經文有佛珠,但誦念經文需要計數,他們一律以一些簡易的計數方法,比如:用玉米粒,或者取一截竹篾,誦念完一遍,便折斷一截,這種類似原始部落結繩計數的方式。
在農村裏,人死後,請“先生”超度,都是要誦念經文的,如果死者,是男性,則誦念《金剛經》;如果死者,是女性,則誦念《血盆經》。
《血盆經》,即《目連正教血盆經》的簡稱。又名《女人血盆經》。
舊時在民間流傳甚廣,相傳謂婦女生育過多,會觸汙神佛,死後下地獄,將在血盆池中受苦。若生前延僧誦此經,則可消災受福。
這大概是對女性死者,超度之人誦念《血盆經》比較好的解釋,至於男性死者,為何誦念《金剛經》,倒也不得而知。
但都是作為一種超度方式,願死者死後往生極樂。
因此說,要說梁大先生之流“術士”,又絕非純粹的道教傳承,也不是純粹的佛教傳承。
隻是,在如此偏僻的窮鄉僻壤山村裏,存在於這樣的一種傳統,並且是延續了很長很長的曆史。
究竟有多長的曆史,就不得而知,至少張小蠻是不得而知。
不過,張小蠻對梁大先生這樣的大風水先生,又是充滿了好奇,自他來到家裏,他就寸步不離,一直圍在梁大先生的身旁,目不轉睛的盯著梁大先生設下祭壇,焚香禱告。
可能這一次,是他最為近距離地看梁大先生“作法”,雖然有些封建迷信的味道,但他仍舊是對農村一些封建迷信感到好奇與解釋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