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孝文皇帝諱義符,小字車兵,太祖武皇帝長子也,母曰張夫人。晉義熙二年生於京口。武帝晚無男,及帝生,甚悅。
帝少時,聰慧而狡黠,五歲能詩,七歲能文;義熙五年,輒同荊商使茶之事,家喻而戶曉,然與民爭利,獲訾財無數……”
——《宋書·卷四·太宗本紀》
——
兩人又商量了一會後,劉義符就起身作揖準備告辭了,至於劉三,已經徹底邊緣化了,他也很懂扮作工具人,徹底將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劉義符是已經習慣了,當他起身告辭的時候,劉三也跟著一起作揖,張掌櫃才有些詫異地看著對方,似乎才意識到還有個人……所以說,三啊,你這存在感也忒稀薄了。劉義符腹誹道。
另外,你要說為啥劉義符不自己主導開發,獨占大頭利潤呢。
說起來,這其實也是劉義符認真思考後做出的妥協,也屬於無奈之舉,如果劉義符已經成年,已經到了開府建牙的年紀,有了自己的勢力和人脈,他當然不會像現在這麽幹,基本的思路就是,找自己府上的懂茶之人搗鼓研究,然後自己找銷路,做成規模獨吞,好處幾乎都是自己的,難道不香麽?
但是……這不自己還沒這個實力嘛!
一來,自己年紀確實太小,有些場合,也不方便自己親自出麵去做。
二來,自己也沒那個勢力,把這個事業做成規模化,倘若自己規模一開始就沒做大,販賣的體量過小,一開始能吃到螃蟹,能撈到先發優勢,但發展到後麵也一定會有其他商家仿製,那個時候就沒任何優勢了,那這個利潤實際上也是很有限。。
所以綜上,劉義符就想的是找一個商人合作,將這個配方賣給他,讓他買斷這個配方,自己也有第一桶金,何樂不為。
沒錯,劉義符一開始打算的是直接賣配方,沒有想搞這些有的沒的,結果因為對方的一些小心思,對這個配方還有一定疑慮,想用分成綁住自己,免得被耍了。
畢竟在胖掌櫃看來,一個還沒見到影的配方,多多少少有點不太靠譜,看起來對方的衣著也不差錢,但也不知道是不是招搖撞騙的慣犯,那倒不如把對方也綁進來,這樣對方也沒什麽好說的。
劉義符要是知道胖掌櫃的想法怕是肚皮都要笑破了,對方既然已經主動提了,那自己也就不客氣了,後麵規模做起來,就讓你小子知道這四成的利潤有多恐怖。
事實也確實如此,不過對方也卻也無可奈何了……
另外,劉義符甚至還考慮過,整出來一些名堂後,向某個名士推薦一下,把這個發明茶葉新製法的名聲掛靠在他名下,不過後麵這個心思就淡了,且不說有沒有人願意來讓他捧這個臭腳,這時候真正名士,那可真的是不流於俗名;汲汲於名的名士,送他一個終南捷徑,又總感覺自己虧了……
人啊,就是這麽賤,況且自己對這個時代的所謂名士,知麵知人不知心,鬼知道對方是不是白眼狼,這個年代,其實和孔子他老人家活著的春秋時期一樣亂,列國紛爭,大國無弱交。
東晉內部同樣如此同樣如此,強則強,弱則亡,這就說明了隻能以強者的姿態一路走到黑,任何軟弱的表現不會讓你被人同情,隻會讓同床異夢的某些人,狠狠地咬你一口,是以,劉義符想想還是算了,自己現在就是一個孩子,哪怕心智不是,也不想被人當做傻子一樣騙,誰知道有多少人會明著暗著覺得自己好欺負,然後來占便宜呢。
當然,這兩個選擇其實都有一定好處,前者現階段能利益最大化,後者能養名,隻是我這小倒黴蛋孩子,還需要什麽名聲,是小錢錢不夠可耐麽。於是乎,後者劉義符想了想,就沒考慮了,孔方兄到手上那才是硬道理。
隻是讓他沒料到的是,就是因為麵子工程沒好好做,這件事能讓他後悔不迭,說到底政治家哪能不做麵子工程的。以至於後世的史官挖出了劉義符這段經曆後,興衝衝地把這段經曆當做皇帝黑曆史記錄了下來,好你個皇帝小小年紀就不學好,竟然跑去摻和低賤的商事。
小劉同誌也在後世史書裏留下了:“與民爭利,獲訾財無數”的黑曆史記錄。
當然,小劉同學也不知道多久才能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實際上,因為自家老爹自己也算個公眾人物了,一言一行,總會被有心人留意下來……
現在的史官和不管你什麽春秋筆法,也沒有唐太宗那種和史官硬剛,開皇帝看自己起居注的先河,史官有什麽東西可都是秉筆直書,從不整幺蛾子的。
曆史上,北麵魏國的崔浩就因為史書寫得過於老實,把作為遊牧名族的鮮卑族做的那點陳芝麻爛穀子的破事寫得清清楚楚,什麽自己祖上某個皇帝娶了自己的漂亮兒媳啦,某個皇帝娶了自己的漂亮小姨啦,某個皇帝打了勝仗下令屠城啦……諸如此類。給人苦茶子給扒得幹幹淨淨,這特麽皇帝能不惱怒麽,是,沒錯,我祖宗缺德事幹的是多,但你個龜孫這樣寫,真的有在乎我這個皇帝的感受麽?
崔浩就因此被皇帝砍了腦袋,當然崔浩死了被誅九族,連同其他士族一並被株連,這其中也有皇帝在借題發揮,從而來打壓北方日益抬頭的門閥士族,不必說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咱先不表……
……
臨行前,劉義符索性也不假劉三口來問對方問題了,靠不住劉三了,問問題直接自己上:
“張東家是益州人麽?”
“仆是荊州人氏,隻是家裏世代在蜀行商。”胖掌櫃愣了愣,倒也沒隱瞞。
劉義符想了想,感覺對方沒有什麽荊州那邊的口音啊,官話很標準嘛,自家便宜老爹在家的時候,有一些荊州士人會來東府拜訪,有不少人常年在荊州生活,多多少少都會帶著荊州口音,但這個掌櫃的金陵雅言卻非常標準,倒是頗為少見。
劉義符轉念之間就思量了很多,於是自己就隨口應付道:
“蜀地,可不太平啊。”
胖掌櫃笑笑“郎君放心,仆與譙縱沒有任何關係,縱使有,作為商人來說,也隻能是仇人關係,現在益州脫離我大晉,商路不通,仆等蜀商大多厭惡之,怎會和彼等偽朝有關係,不若仆也不會將商號搬到建康。當然,若郎君不信,兩天以後錢貨兩清,仆不打擾就是。”
胖掌櫃一發直球打過來,直接把劉義符打的有點懵逼,他還在想事情,所以也是信口說的,當然心中也未嚐沒有那點顧慮,然後這點小心思驅使著他不假思索的把話給吐出來,吐完後劉義符就覺得要遭。
果不其然,對方貌似有點生氣了……
——————
ps.解釋一下開頭關於那個太宗的廟號,我這麽定也有自己的考慮,原本曆史上的劉義符因為被廢,隻有一個少帝的諡號,莫得廟號,而在古代稱唿一個皇帝的全號往往是廟號加諡號的順序,劉裕的全號是劉義隆追封的,高祖武皇帝,漢代的全號是整個封建王朝的發端,所以皇帝追廟號和諡號還算比較守規矩,但三國時期從魏國開始,整個廟號係統就開始亂了,曹操廟號是太祖,曹丕的居然是高祖,然後曹睿來個烈祖,甚至曹睿這個烈祖還是自己活著的時候,迫不及待給自己安上去的,簡直讓後人笑掉大牙……
然後在五胡亂華的背景下,北方胡人建立的眾多的小國家皇帝的廟號也是各種“太祖”“高祖”,南朝的廟號在整個五胡亂華的大背景下,也顯得比較亂,劉義隆不是開國皇帝,卻撈到了一個太祖的廟號,把高祖丟給了自己老子劉裕,不過呢,這個高祖大概率是劉義符定的,所以按理來說,如果劉義符正兒八經沒被廢,他應該也有這方麵的心思……
當然,劉宋這次的廟號更改可能不那麽有名,說起改廟號,最有名的應該是明代嘉靖朝的“大禮議”,之後朱棣就成功從明太宗升級變成明成祖的事件。在武宗皇帝無子死後,嘉靖皇帝作為旁支,卻繼承皇帝大位,成為曆史上又一例小宗入主大宗的著名例子,嘉靖皇帝為了自己這個皇位能名正言順,於是希望讓自己的親生父親興獻王進入太廟,按照“三昭三穆,親盡則祧”的原則(當然明朝比較特殊,天子是九廟而非七廟),把離自己關係最遠的朱棣的兒子仁宗朱高熾一腳踢出太廟正殿,遷進偏殿的祧廟,給自己父親進入太廟挪了窩,後麵在麵子上做了補償,將朱棣太宗廟號改為成祖,把朱棣給捧高,並承諾不會動朱棣太廟神主位……
一個廟號牽一發動全身,直接能把宗室內部宗親關係玩成了政治,魏晉南北朝則是稀鬆平常,可想而知,那時候的禮製有多亂。
嘉靖皇帝十五歲登基,一上台就知道自己沒什麽班底,然後打著宗法的幌子下手,實質上就是培植黨羽,加強自己的皇權,不可謂不聰明,反觀曆史上十七歲的少帝……
帝少時,聰慧而狡黠,五歲能詩,七歲能文;義熙五年,輒同荊商使茶之事,家喻而戶曉,然與民爭利,獲訾財無數……”
——《宋書·卷四·太宗本紀》
——
兩人又商量了一會後,劉義符就起身作揖準備告辭了,至於劉三,已經徹底邊緣化了,他也很懂扮作工具人,徹底將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劉義符是已經習慣了,當他起身告辭的時候,劉三也跟著一起作揖,張掌櫃才有些詫異地看著對方,似乎才意識到還有個人……所以說,三啊,你這存在感也忒稀薄了。劉義符腹誹道。
另外,你要說為啥劉義符不自己主導開發,獨占大頭利潤呢。
說起來,這其實也是劉義符認真思考後做出的妥協,也屬於無奈之舉,如果劉義符已經成年,已經到了開府建牙的年紀,有了自己的勢力和人脈,他當然不會像現在這麽幹,基本的思路就是,找自己府上的懂茶之人搗鼓研究,然後自己找銷路,做成規模獨吞,好處幾乎都是自己的,難道不香麽?
但是……這不自己還沒這個實力嘛!
一來,自己年紀確實太小,有些場合,也不方便自己親自出麵去做。
二來,自己也沒那個勢力,把這個事業做成規模化,倘若自己規模一開始就沒做大,販賣的體量過小,一開始能吃到螃蟹,能撈到先發優勢,但發展到後麵也一定會有其他商家仿製,那個時候就沒任何優勢了,那這個利潤實際上也是很有限。。
所以綜上,劉義符就想的是找一個商人合作,將這個配方賣給他,讓他買斷這個配方,自己也有第一桶金,何樂不為。
沒錯,劉義符一開始打算的是直接賣配方,沒有想搞這些有的沒的,結果因為對方的一些小心思,對這個配方還有一定疑慮,想用分成綁住自己,免得被耍了。
畢竟在胖掌櫃看來,一個還沒見到影的配方,多多少少有點不太靠譜,看起來對方的衣著也不差錢,但也不知道是不是招搖撞騙的慣犯,那倒不如把對方也綁進來,這樣對方也沒什麽好說的。
劉義符要是知道胖掌櫃的想法怕是肚皮都要笑破了,對方既然已經主動提了,那自己也就不客氣了,後麵規模做起來,就讓你小子知道這四成的利潤有多恐怖。
事實也確實如此,不過對方也卻也無可奈何了……
另外,劉義符甚至還考慮過,整出來一些名堂後,向某個名士推薦一下,把這個發明茶葉新製法的名聲掛靠在他名下,不過後麵這個心思就淡了,且不說有沒有人願意來讓他捧這個臭腳,這時候真正名士,那可真的是不流於俗名;汲汲於名的名士,送他一個終南捷徑,又總感覺自己虧了……
人啊,就是這麽賤,況且自己對這個時代的所謂名士,知麵知人不知心,鬼知道對方是不是白眼狼,這個年代,其實和孔子他老人家活著的春秋時期一樣亂,列國紛爭,大國無弱交。
東晉內部同樣如此同樣如此,強則強,弱則亡,這就說明了隻能以強者的姿態一路走到黑,任何軟弱的表現不會讓你被人同情,隻會讓同床異夢的某些人,狠狠地咬你一口,是以,劉義符想想還是算了,自己現在就是一個孩子,哪怕心智不是,也不想被人當做傻子一樣騙,誰知道有多少人會明著暗著覺得自己好欺負,然後來占便宜呢。
當然,這兩個選擇其實都有一定好處,前者現階段能利益最大化,後者能養名,隻是我這小倒黴蛋孩子,還需要什麽名聲,是小錢錢不夠可耐麽。於是乎,後者劉義符想了想,就沒考慮了,孔方兄到手上那才是硬道理。
隻是讓他沒料到的是,就是因為麵子工程沒好好做,這件事能讓他後悔不迭,說到底政治家哪能不做麵子工程的。以至於後世的史官挖出了劉義符這段經曆後,興衝衝地把這段經曆當做皇帝黑曆史記錄了下來,好你個皇帝小小年紀就不學好,竟然跑去摻和低賤的商事。
小劉同誌也在後世史書裏留下了:“與民爭利,獲訾財無數”的黑曆史記錄。
當然,小劉同學也不知道多久才能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實際上,因為自家老爹自己也算個公眾人物了,一言一行,總會被有心人留意下來……
現在的史官和不管你什麽春秋筆法,也沒有唐太宗那種和史官硬剛,開皇帝看自己起居注的先河,史官有什麽東西可都是秉筆直書,從不整幺蛾子的。
曆史上,北麵魏國的崔浩就因為史書寫得過於老實,把作為遊牧名族的鮮卑族做的那點陳芝麻爛穀子的破事寫得清清楚楚,什麽自己祖上某個皇帝娶了自己的漂亮兒媳啦,某個皇帝娶了自己的漂亮小姨啦,某個皇帝打了勝仗下令屠城啦……諸如此類。給人苦茶子給扒得幹幹淨淨,這特麽皇帝能不惱怒麽,是,沒錯,我祖宗缺德事幹的是多,但你個龜孫這樣寫,真的有在乎我這個皇帝的感受麽?
崔浩就因此被皇帝砍了腦袋,當然崔浩死了被誅九族,連同其他士族一並被株連,這其中也有皇帝在借題發揮,從而來打壓北方日益抬頭的門閥士族,不必說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咱先不表……
……
臨行前,劉義符索性也不假劉三口來問對方問題了,靠不住劉三了,問問題直接自己上:
“張東家是益州人麽?”
“仆是荊州人氏,隻是家裏世代在蜀行商。”胖掌櫃愣了愣,倒也沒隱瞞。
劉義符想了想,感覺對方沒有什麽荊州那邊的口音啊,官話很標準嘛,自家便宜老爹在家的時候,有一些荊州士人會來東府拜訪,有不少人常年在荊州生活,多多少少都會帶著荊州口音,但這個掌櫃的金陵雅言卻非常標準,倒是頗為少見。
劉義符轉念之間就思量了很多,於是自己就隨口應付道:
“蜀地,可不太平啊。”
胖掌櫃笑笑“郎君放心,仆與譙縱沒有任何關係,縱使有,作為商人來說,也隻能是仇人關係,現在益州脫離我大晉,商路不通,仆等蜀商大多厭惡之,怎會和彼等偽朝有關係,不若仆也不會將商號搬到建康。當然,若郎君不信,兩天以後錢貨兩清,仆不打擾就是。”
胖掌櫃一發直球打過來,直接把劉義符打的有點懵逼,他還在想事情,所以也是信口說的,當然心中也未嚐沒有那點顧慮,然後這點小心思驅使著他不假思索的把話給吐出來,吐完後劉義符就覺得要遭。
果不其然,對方貌似有點生氣了……
——————
ps.解釋一下開頭關於那個太宗的廟號,我這麽定也有自己的考慮,原本曆史上的劉義符因為被廢,隻有一個少帝的諡號,莫得廟號,而在古代稱唿一個皇帝的全號往往是廟號加諡號的順序,劉裕的全號是劉義隆追封的,高祖武皇帝,漢代的全號是整個封建王朝的發端,所以皇帝追廟號和諡號還算比較守規矩,但三國時期從魏國開始,整個廟號係統就開始亂了,曹操廟號是太祖,曹丕的居然是高祖,然後曹睿來個烈祖,甚至曹睿這個烈祖還是自己活著的時候,迫不及待給自己安上去的,簡直讓後人笑掉大牙……
然後在五胡亂華的背景下,北方胡人建立的眾多的小國家皇帝的廟號也是各種“太祖”“高祖”,南朝的廟號在整個五胡亂華的大背景下,也顯得比較亂,劉義隆不是開國皇帝,卻撈到了一個太祖的廟號,把高祖丟給了自己老子劉裕,不過呢,這個高祖大概率是劉義符定的,所以按理來說,如果劉義符正兒八經沒被廢,他應該也有這方麵的心思……
當然,劉宋這次的廟號更改可能不那麽有名,說起改廟號,最有名的應該是明代嘉靖朝的“大禮議”,之後朱棣就成功從明太宗升級變成明成祖的事件。在武宗皇帝無子死後,嘉靖皇帝作為旁支,卻繼承皇帝大位,成為曆史上又一例小宗入主大宗的著名例子,嘉靖皇帝為了自己這個皇位能名正言順,於是希望讓自己的親生父親興獻王進入太廟,按照“三昭三穆,親盡則祧”的原則(當然明朝比較特殊,天子是九廟而非七廟),把離自己關係最遠的朱棣的兒子仁宗朱高熾一腳踢出太廟正殿,遷進偏殿的祧廟,給自己父親進入太廟挪了窩,後麵在麵子上做了補償,將朱棣太宗廟號改為成祖,把朱棣給捧高,並承諾不會動朱棣太廟神主位……
一個廟號牽一發動全身,直接能把宗室內部宗親關係玩成了政治,魏晉南北朝則是稀鬆平常,可想而知,那時候的禮製有多亂。
嘉靖皇帝十五歲登基,一上台就知道自己沒什麽班底,然後打著宗法的幌子下手,實質上就是培植黨羽,加強自己的皇權,不可謂不聰明,反觀曆史上十七歲的少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