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臣散去之時,楊明獨自被秦王政留在了鹹陽宮。


    “之前寡人不聽卿言,以至於大軍有肥地之敗,十萬大軍盡喪,致使局勢崩壞,每每想起,寡人亦是悔之莫急。”當大殿中隻剩下秦王政與楊明時,秦王政自肥地慘敗後就一直壓在心中的話在楊明這個正主麵前,終究還是說出來了。


    秦王政雖然是心高氣傲之人,但卻並非一味的隻知傲氣,在秦王政的驕傲麵前,更重要的是秦國的利益,這是一位真正的王。


    當日秦王政因為自己的驕傲而拒絕了楊明的諫言,但當肥地之戰真如楊明所言而慘敗時,他又能正視自己的錯誤,雖然心中有著不爽,但絕不會因為所謂的驕傲而產生嫉恨楊明的情緒。


    一如眼下這般,秦王政更是在楊明麵前直接承認自己了錯誤。


    但聽到秦王政的這些話,楊明感覺到卻不是自得,而是脊背微微發涼,秦王政在自己麵前舍棄了自己的驕傲,主動承認錯誤,定然是為了在楊明這裏換取更重要的東西,王的驕傲,在這鹹陽宮,又該用什麽交換才能做到等價交換?


    “大王所定下的以大軍出井陘,分割趙國南北,以絕趙國之勢,再有南路大軍攻趙都的戰略是沒有錯誤的,隻是上將軍在戰術上輸給了趙國李牧而已,此非大王之過,隻不過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大王不需要自責什麽。”楊明謹慎地斟酌著言辭道。


    秦王政策劃的滅趙戰略當然沒問題,但再好的戰略也需要戰術的支撐,若是不能有良好的戰術支撐將戰略從規劃變成現實的話,則一切都隻是竹簡上談兵法,看似頭頭是道,實則空無一物。


    但話又說迴來,秦王政製定的滅趙戰略本身就有問題,那就是他低估了趙國的實力,秦王政隻知道秦軍能夠做到兩路出擊,但沒有看到趙軍能夠做到什麽,他沒有看到趙軍能夠一戰而殲滅十萬秦軍,不能做到知彼知己的戰略規劃,本身就有問題。


    但這些話楊明卻不能說,王這種生物,他的臉皮在大多時候比別人的命還要重要,楊明雖然喜歡打別人的臉,但那是在建立在對方不能報複自己的基礎上,打秦王政的臉,楊明還沒有那個愛好。


    所以,楊明直接將秦軍肥地戰敗的鍋給扣在了上將軍桓齮的頭上,楊明雖然得罪不起秦王政,但桓齮還是得罪的起的。


    聽到楊明的迴答,秦王政心中的別扭稍微緩解了一番,但嘴上還是問道:“卿真的認為寡人定下的滅戰方略沒有問題?”


    “正是。”對於秦王政的這個問題,楊明毫無遲疑地肯定道。


    “依此方略真的可滅趙國?”秦王政追問道,不斷被他懷疑的方略此時得到楊明的肯定,對於秦王政來說絕對算得上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以絕對的國力優勢,截斷趙國南北,正是秦國最好的選擇,所謂的奇謀,必然伴隨著未可知的風險,若有以堂堂正正力量碾壓的優勢,又何必多此一舉去追求什麽奇謀。”楊明道。


    “是啊,隻是,趙國李牧甚至強悍,趙國邊軍也是不俗,由北路而出的大軍,限於井陘的交通位置,後勤供應最多隻能保證十五萬大軍所需,而以十五萬之眾深入趙國境內,誰又能保證在趙國邊軍麵前立於不敗之地?事實已經證明,桓齮不行。”秦王政沉吟著,視線卻落在了楊明的身上。


    “上將軍不是李牧的對手,但大王麾下人才濟濟,總能找出可力敵李牧之人。”迎上秦王政的視線,楊明故作不覺道。


    秦王政的意思楊明當然知曉,隻不過,對於滅趙一事,楊明的興趣有限,尤其是在與李牧對線這件事情上,楊明還是知道自己的能力的,若不用那些盤外招,十萬以上規模的大軍對壘,楊明還真不是李牧的對手。


    但這並不是說楊明無能,楊明終究是經驗有限,又不是從小就學習兵家之學,手下的兵馬若不超過五萬人,楊明依靠自己對戰機的把握和近乎戰場單挑無敵的實力,足以戰勝天下間任何一支兵力相當的兵馬,但若是麾下軍隊超過了十萬人,那對於楊明來說就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難以發揮出十萬大軍真正的戰力,未必就比五萬兵力時更強。


    為將者,不是手下的兵馬越多就一定越強,每一個戰將都有自己的可操控的最佳數值兵馬,一旦超過這個限值或是少於這個限值,則他的戰力就難以真正的發揮。


    就比如此時的王翦與李牧一般,若是兩人對上,如果兩人手中的兵馬都不超過十萬人,王翦很難是李牧的對手,若是兩人麾下的兵馬都在二十萬左右,則兩人差不多可以勢均力敵,但若是兩人麾下的兵馬都超過了三十萬,達到四十萬、五十萬的規模,那李牧則不是王翦的對手。


    其中的道理與楊明此時可在以五萬兵力橫行天下一般。


    王翦乃是當世堪稱兵家宗師的存在,早已將兵家之學融會貫通,身上毫無弱點,用兵沉穩老練,可將自己不敗之地,這個優點,需要大規模的兵力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李牧一代軍神,將趙國兵家之學與狼族的用兵之法融於一身,用兵之正奇兩道皆是當世頂級存在,二十萬兵馬在其手中,就是一無敵的存在。


    至於楊明,以二十歲的年齡晉升宗師之境,所修白虎七殺式是當年白起的成名絕技,為當世最頂級的兵家絕學,而三分歸元氣更是可超越這個世界的功法,其特性讓楊明成為可力敵萬軍的存在,隻要兵馬保持在五萬人作用,他以個人的武力和對軍勢的把握,使得他同樣也是一個近乎無敵的存在。


    “卿可能做這一人?”秦王政見楊明似有推托之意,直接說出了自己的心思。


    當秦王政了解到東郡一戰的具體過程後,哪怕是秦王政也要為楊明在一戰中的驚豔表現所驚歎,在秦王政看來,此時的楊明有著足以比肩天下間任何一個名將的能力,由楊明則擔任切入趙國腹地的領軍大將,絕對是最好的選擇,畢竟孤軍深入趙國雖然危險,但也不見得就比楊明不久前經曆的東郡之戰危險多少。


    “大王,臣經驗有限,指揮五萬兵馬可以得心應手,但指揮起十萬兵馬甚至是更多的兵馬,則超出了臣的能力,猶如一幼童持重劍利器一般,難以盡數發揮武器的鋒利,反而會束手束腳,變成了累贅,切入趙國的大軍,兵力至少也要在十萬之上,以臣的能力難以指揮這樣的一支大軍。”楊明說出了自己的理由道。


    “隻是因為經驗不足嗎?”秦王政並不打算就此放棄,直接點出了楊明話語間的破綻,既然隻是經驗不足,那補上就是了。


    當今天下,別的經驗不好補,但這領兵作戰的經驗卻是太容易補了,這個天下什麽都缺,唯獨不缺少戰爭,經驗不足,從別的地方補充就是,滅趙,秦王政已經看到,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為此秦王政願意付出更多的耐心的經曆,在這些時間中,足以讓楊明將經驗給補上。


    桓齮雖然是秦王政親自選中的上將軍,但趙國一戰已經讓秦王政意識到,桓齮可謂一國之將,但作為天下之將,卻還差上不好,真正能夠助他攻滅六國,一統天下的人,唯有楊明與王翦兩人。


    “正是。”楊明聽出了秦王政話語間的另外一層篤定,也就不再尋找更多的理由,若是那樣,不免有著推諉之嫌。


    “那就將經驗補上就可以了。”秦王政笑道,隨即又問道:“卿覺得離間楚、魏關係,以絕兩國聯盟之勢,可行嗎?”


    “楚魏兩國因宋國故地多有邊境摩擦,若非是因為有著來自秦國的壓力,他們早就打起來了,想要離間他們的關係還是很容易的。”楊明道。


    有些事情,楊明雖然不知道具體的發生過程,但其中大致的發展方向還是知道的,在另外一個時空中,數年後秦國發四郡戰兵助魏國攻取楚國所占領的宋國故地,致使魏楚徹底絕交,直至兩國覆滅,其中秦國的具體操作過程楊明不知道,但隻知道結果就足夠了。


    “寡人與姚賈也是這般認為的,在接下來的三年中,大軍的主攻方向是趙國漳河、南境長城以南的城池,如閼與、安陽,鄴城等地,大軍對趙國的強攻,會讓韓魏楚三國放鬆警惕,不至於讓他們在我秦國的壓力之下形成合勢,再從其中做些文章,以宋國故地為誘餌,絕楚魏合縱之勢,還是有著極大成功的可能的。”秦王政說道。


    楊明靜靜地聽著秦王政的陳述,他大概已經猜到了秦王政接下來想要說些什麽了。


    隻聽秦王政道:“這件事情就交給卿與姚賈負責,適時,就由卿統領大軍助魏軍伐楚,以楚國作為卿的練兵之地。”


    以楚國作為楊明的練兵之地,這樣的事情大概也隻有秦王政能夠做得出來了,這就是他的魄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秦時:劍問明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今令冷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今令冷泠並收藏秦時:劍問明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