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既往沒有高血壓病史,沒有糖尿病病史,沒有類似的發作史。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每年秋冬季節發作比較頻繁。沒有吸煙和酗酒史。”
“入院後體查,生命征平穩,心肺檢查未見異常,雙肺均未聞幹、濕性囉音。腹軟,沒有壓痛和反跳痛。”
“神經係統檢查,發現病人構音欠清,聲音略微嘶啞,飲水時有嗆咳。眼球活動正常,沒有發現眼球的震顫,軟齶運動稍差,咽反射稍差,其它腦神經檢查,沒發現異常。”
“四肢肌張力正常,四肢的肌力為弱四級,腱反射對稱正常,沒有引出病例反射。感覺檢查,病人的痛溫覺正常。”
“入院後,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靜脈滴注,低流量吸氧。目前,病人的情況穩定。我的匯報完畢。”
丁鳳的專業水平,一直得到林琳的認可和佩服。她的匯報,該詳細時詳細,該簡單時簡單,但沒有漏掉任何一個重要的環節。
“剛才丁醫生的匯報非常詳細,處理也很及時,包括檢查和用藥都很到位。目前,病人的診斷還沒有明確,請大家發表意見。”麵對丁鳳近乎完美的匯報,淩曉雲確實找不到讓她耍威風的地方。
“這個病人除了有慢性支氣管炎外,沒有不良嗜好,沒有基礎病變,比如高血壓、糖尿病等。”
“從病人發病方式看,患者病變的部位,應該以大腦後循環的血管為主。因為ct沒有發現任何病灶,我更傾向於tia(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診斷。”李雲娥對自己的判斷很有信心,搶先發言。
“我也同意李老師的診斷,不過,病人目前還是有一些可疑的體征,需要繼續觀察。如果病人的體征很快消失,這個診斷就成立。”丁鳳也是傾向tia的診斷的。
麵對這樣的陣勢,其他醫生選擇了沉默。
“林醫生,你的意見?”淩曉雲知道,餘芷彤很在意林琳的看法。
“好,我說一下我的意見。”
“雖然我沒有為病人做過體查,但我相信丁醫生的體查結果是準確的。”
“從病人的發病方式,發病時間,發病後出現的症狀和體征,以及頭部ct檢查所見,我也同意,病人這次發病,主要是大腦後循環病變所致。”
“如果再具體一點,我認為,病人的損害,以延髓和腦橋下部為主。但是,我不同意這個病人為tia的診斷,我認為,這個病人的診斷,應該是不完全的‘延髓背外側綜合征’,是因為小腦後下動脈個別分支堵塞所致。”
“我之所以下這個診斷,是因為病人目前是有體征支持的,比如軟齶運動變差,咽反射變差,飲水嗆咳,說話聲音嘶啞,構音欠情,四肢肌力下降。”
“說它是不完全性的‘延髓背外側綜合征’,是因為有些體征目前還沒發現,或者說還不典型。比如小腦損害的體征,小腦損害的影像學改變,肌力下降應該以一側為主等等。”
“這是這個病人的定位診斷,至於定性診斷,應該沒有什麽懸念,肯定是一個缺血性損害。因為,ct對於腦部出血的診出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
“我再來解釋一下,病人的頭部ct為什麽沒有看見病灶。我認為存在三種可能。”
“第一,檢查時,離病人發病的時間才4個小時。我們知道,無論是大腦半球、小腦還是腦幹等部位的梗塞,在發病後24小時內,特別是12小時內,病灶與正常腦組織處於‘等密度期’,這個時候,ct是不容易發現病灶的。”
“第二,是病灶所處的位置,剛好在大腦的後顱窩。我們知道,大腦後顱窩有很多骨頭凸起。這些凸起的骨頭,在ct檢查時,很容易產生偽影,這些偽影,會造成對腦幹、小腦等部位的觀察,甚至將病灶掩蓋住。所以,在這些地方,看不到病灶,不等於沒有病灶。”
“第三,目前,病人的體征並不明顯,不排除病人的病灶比較小,小到1厘米以下。因為,ct掃描時,每一層相隔剛好1厘米。如果病灶小於1厘米,就有可能不被ct所發現。”
“現在,我重點說說,接下來我們在診斷、治療和病情觀察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第一,病人現在還處於急性期,現在的體征,並不等於接下來幾個小時或者幾天的體征會保持不變。”
“腦梗塞後的水腫高峰期,個別病人可能在發病後2周才到達。如果真是這樣,病人的情況可能會繼續惡化。”
“所以,我們必須密切觀察病人的說話和意識的改變、肢體的肌力、吞咽的情況的變化,這些情況都有加重的可能,甚至會出現一些新的體征,比如小腦損害的體征。”
“第二,既然我判斷是一個不完全的‘延髓背外側綜合征’,那就必須防止病人進食和喝水時,將食物或者流質誤吸入到肺部。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將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我建議,這個階段的飲食,以半流質為主,比如糊狀的食物,盡量不要直接喂水給病人喝。”
“要密切觀察病人的體溫、血象、肺部的囉音情況,一旦發現有吸入性肺炎的可能,應該及時檢查,及時處理。”
“其實,我現在最擔心的,並不是腦梗塞,而是因為腦梗塞損害了吞咽功能,從而導致的吸入性肺炎。因為,腦梗塞的過程,是不可逆的,對於這個病人而言,也不是致命的。”
“而這個病人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一旦出現吸入性肺炎,將會非常麻煩,治療起來,也非常棘手。所以,吸入性肺炎,才是需要我們重點防範的。”
“當然,預防原發病的再發或者加重,也是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的,在這點上,丁醫生已經做得很好了。”
“在護理上,必須要做到勤翻身,勤拍背,及時吸痰。並發症的預防,營養的保證,必須同步進行,缺一不可。”
“入院後體查,生命征平穩,心肺檢查未見異常,雙肺均未聞幹、濕性囉音。腹軟,沒有壓痛和反跳痛。”
“神經係統檢查,發現病人構音欠清,聲音略微嘶啞,飲水時有嗆咳。眼球活動正常,沒有發現眼球的震顫,軟齶運動稍差,咽反射稍差,其它腦神經檢查,沒發現異常。”
“四肢肌張力正常,四肢的肌力為弱四級,腱反射對稱正常,沒有引出病例反射。感覺檢查,病人的痛溫覺正常。”
“入院後,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靜脈滴注,低流量吸氧。目前,病人的情況穩定。我的匯報完畢。”
丁鳳的專業水平,一直得到林琳的認可和佩服。她的匯報,該詳細時詳細,該簡單時簡單,但沒有漏掉任何一個重要的環節。
“剛才丁醫生的匯報非常詳細,處理也很及時,包括檢查和用藥都很到位。目前,病人的診斷還沒有明確,請大家發表意見。”麵對丁鳳近乎完美的匯報,淩曉雲確實找不到讓她耍威風的地方。
“這個病人除了有慢性支氣管炎外,沒有不良嗜好,沒有基礎病變,比如高血壓、糖尿病等。”
“從病人發病方式看,患者病變的部位,應該以大腦後循環的血管為主。因為ct沒有發現任何病灶,我更傾向於tia(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診斷。”李雲娥對自己的判斷很有信心,搶先發言。
“我也同意李老師的診斷,不過,病人目前還是有一些可疑的體征,需要繼續觀察。如果病人的體征很快消失,這個診斷就成立。”丁鳳也是傾向tia的診斷的。
麵對這樣的陣勢,其他醫生選擇了沉默。
“林醫生,你的意見?”淩曉雲知道,餘芷彤很在意林琳的看法。
“好,我說一下我的意見。”
“雖然我沒有為病人做過體查,但我相信丁醫生的體查結果是準確的。”
“從病人的發病方式,發病時間,發病後出現的症狀和體征,以及頭部ct檢查所見,我也同意,病人這次發病,主要是大腦後循環病變所致。”
“如果再具體一點,我認為,病人的損害,以延髓和腦橋下部為主。但是,我不同意這個病人為tia的診斷,我認為,這個病人的診斷,應該是不完全的‘延髓背外側綜合征’,是因為小腦後下動脈個別分支堵塞所致。”
“我之所以下這個診斷,是因為病人目前是有體征支持的,比如軟齶運動變差,咽反射變差,飲水嗆咳,說話聲音嘶啞,構音欠情,四肢肌力下降。”
“說它是不完全性的‘延髓背外側綜合征’,是因為有些體征目前還沒發現,或者說還不典型。比如小腦損害的體征,小腦損害的影像學改變,肌力下降應該以一側為主等等。”
“這是這個病人的定位診斷,至於定性診斷,應該沒有什麽懸念,肯定是一個缺血性損害。因為,ct對於腦部出血的診出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
“我再來解釋一下,病人的頭部ct為什麽沒有看見病灶。我認為存在三種可能。”
“第一,檢查時,離病人發病的時間才4個小時。我們知道,無論是大腦半球、小腦還是腦幹等部位的梗塞,在發病後24小時內,特別是12小時內,病灶與正常腦組織處於‘等密度期’,這個時候,ct是不容易發現病灶的。”
“第二,是病灶所處的位置,剛好在大腦的後顱窩。我們知道,大腦後顱窩有很多骨頭凸起。這些凸起的骨頭,在ct檢查時,很容易產生偽影,這些偽影,會造成對腦幹、小腦等部位的觀察,甚至將病灶掩蓋住。所以,在這些地方,看不到病灶,不等於沒有病灶。”
“第三,目前,病人的體征並不明顯,不排除病人的病灶比較小,小到1厘米以下。因為,ct掃描時,每一層相隔剛好1厘米。如果病灶小於1厘米,就有可能不被ct所發現。”
“現在,我重點說說,接下來我們在診斷、治療和病情觀察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第一,病人現在還處於急性期,現在的體征,並不等於接下來幾個小時或者幾天的體征會保持不變。”
“腦梗塞後的水腫高峰期,個別病人可能在發病後2周才到達。如果真是這樣,病人的情況可能會繼續惡化。”
“所以,我們必須密切觀察病人的說話和意識的改變、肢體的肌力、吞咽的情況的變化,這些情況都有加重的可能,甚至會出現一些新的體征,比如小腦損害的體征。”
“第二,既然我判斷是一個不完全的‘延髓背外側綜合征’,那就必須防止病人進食和喝水時,將食物或者流質誤吸入到肺部。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將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我建議,這個階段的飲食,以半流質為主,比如糊狀的食物,盡量不要直接喂水給病人喝。”
“要密切觀察病人的體溫、血象、肺部的囉音情況,一旦發現有吸入性肺炎的可能,應該及時檢查,及時處理。”
“其實,我現在最擔心的,並不是腦梗塞,而是因為腦梗塞損害了吞咽功能,從而導致的吸入性肺炎。因為,腦梗塞的過程,是不可逆的,對於這個病人而言,也不是致命的。”
“而這個病人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一旦出現吸入性肺炎,將會非常麻煩,治療起來,也非常棘手。所以,吸入性肺炎,才是需要我們重點防範的。”
“當然,預防原發病的再發或者加重,也是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的,在這點上,丁醫生已經做得很好了。”
“在護理上,必須要做到勤翻身,勤拍背,及時吸痰。並發症的預防,營養的保證,必須同步進行,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