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擇院的弟子們,喜歡叫陸羽師兄。那些大人物們,喜歡叫陸羽賢侄。但是更多的民眾們喜歡叫他陸羽公子。
陸羽的出身是當朝大學士陸靜,是朝中為數不多的重臣。與永安城很多大人物不同,陸靜大學士不會修行,連最起碼的境界第一層也沒有進入。沒有經過洗禮,記憶力與學識依舊遠遠高於常人,對於治國方麵更是有著很深的見解。
同樣民眾中那很高的威望,也造就了陸羽,從小就受到同齡或者不同齡人的尊敬,而他自己的表現也同樣讓人認可。
一年之前,探花榜換榜之後,陸羽打敗了探花榜排名第五的道門道子。
第九與第五,看起來還有一段差距,可是事實早已經擺了出來。
道門那邊,王景的臉色變的有幾分難看了起來。歐陽落說的話有一定道理,而道理就是事實,事實就擺在眼前。
夜明珠的光線仿若暗了幾分,清幽的大殿內陷入了短時間的沉默,然而這沉默又很快的被一道極為平靜的聲音打破,那聲音的主人,卻是一直沉默的道門天宇。
天宇的聲音很平靜,他的目光落在陸羽的身上,仿若落在了那座普通書舍,落在了略顯陳舊的筆岸上,淡然說到:“陸羽公子的大名何其震耳,若是先前,見到之時必定以身下相待,可是現在你我隔了一步的距離。”
“探花榜不知何時換榜,或許那時陸羽公子已然是榜首的名號。”
“奈何東洲與中州相距甚遠,那時或許不能登門道賀,恭喜的話如今算是提前到來了。”
入魄與神缺,兩個境界,一步就是一個分水嶺。
一步神缺和神缺,本來就是兩迴事。
天宇的話聽起來很客氣,沒有一絲的情緒。
很多人聽懂了這句話的含義:如果探花榜換榜,那時候天宇早已經神缺,上麵將不會有他的名字,朝鳴榜上或許能有一席之位。可是陸羽呢?他的名字或許會在探花榜榜首,很強,可是遠遠不及天宇的位置。神缺境界已成定數,往下的所有都是那般的無力。
…………
聽夜宴的規矩從始至終都沒有改變,樣樣的比試,可以由主持人提出題目,或者另外的大人物提出。
無所謂的口頭爭執,說到最後也是無用的。既然要說,那就不如來辯。
辯也就是,辯難、論辯。
提出這個建議的是落霞道人,而辯論的題目,則是由諸葛大人提出來的。
“子非魚”
“早些年間,文聖首徒與文聖大人在淇水橋上駐足時,有過這樣一段對話::“淇水魚遊的多麽悠閑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啊。”
“你不是魚,怎麽知道知道魚的快樂呢?”。
“是與非,知與不知,再有生與死。這就是今日的題目。”
諸葛大人以竹山大師兄和文聖大人兩人的對話為引,進行延伸,看似明了十分,其實當中蘊含的乃是大智慧。
“道門,天宇。”
首先開口的人是天宇,與同門那些一心清修的師兄不同,天宇很崇拜自己的大師兄玉路。
道門大師兄玉路,修行之路便是一個行字。山河萬裏,行路萬裏,看破世間路途。對於辯難,更是連無物寺的首座,都為之驚歎。
“清風院,鍾天明。”
與天宇相辯的,不是別人,正是在白久之前便被很多人知道的,離陽鍾二公子。
因為天生筋脈閉塞,鍾天明不會修行,但是誰也不能否認他在學識方麵的造就。從入院至今,一直驕傲的鍾二公子便被白久壓製,不管是在學識,還是境界。境界的問題可以不提,但是學識方麵,鍾天明一直在找一個機會。
很明顯這就是機會。
辯難者在於知識的積累,運用。
“請問兄台,可知道鳥嗎?”
“知道。”
“就像水中的遊魚一般,天空的飛鳥也是一樣的道理。”
…………
天宇儀容凝重開始了辯難,不是他對自己的對手有何畏懼,而是他尊敬辯難本身代表著就是智慧的切磋,同時也是知曉鍾二公子的名號,對於他的勇氣表示讚賞。辯難一開始,他就毫不猶豫的展示自己傲然群齊的真實水平。
無數言辭如清美蓮花,從天宇雙唇間流淌而出,圍繞著瓣難命題,無數前賢經典被他巧妙做取組織,變成一張繁複又清晰的羅網,往往需要聽者琢磨喜久,方始明白其間真義,更令場間諸生感到震驚無語的是,天宇的表情一直很平靜,他所運用的東西已經不隻是道門典藏,還有更多的妙籍典故。
鍾天明最開始還能辯上一二,可是越往後,說辭就變得越是古奧,漸漸的鍾天明的臉色越來越難看。
同樣在認真聽這場辯論的人,有唐椿也有白久。
兩人如今可以算是年輕一輩,學識中的佼佼者。就如白久想的那樣,天宇的論辯很是精妙,隻要鍾天明稍稍一做反擊,就會落去他的羅網當中,看不出任何的差錯,看不出任何的遺漏,隻能眼睜睜的一點點陷入,最後變的毫無還手之力。
白久的目光轉向了高台上。二皇子麵色平靜的聽著這場辯難,隻是嘴上不時念念有詞,看來也是在琢磨句中的意味。
“如魚得水,如鳥臨空。悠閑自得,無求就會快樂。”
天宇用最後的無求來結束了自己的發言,鍾天明張口欲言,最終也隻能化作一聲歎息。這完全是一場一邊倒的難辯。
大殿內一片安靜,眾生沉默著看著那位冷漠坐在席間的年輕道士,不知該如何迴答。
歐陽落覺得後背有些微濕,就算是她也覺得如此心思縝密之人,實在太過可怕。
就在此時人們忽然想到,天宇崇拜的是自己的師兄玉路,隻是模仿玉路的形式而已。那麽真正的道門大師兄玉路呢?
場間的氣氛變的不免有些尷尬,因為沒有人想再去接上天宇的論述,那樣盲目的自信,後果或許更加的難看。
可是有人還是說了,開口的人依舊來自清風院。
白久說道:“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竹山的大智慧,豈能如此簡單。”
眾多目光望去,看到這位文試榜首之人。
天宇說道:“那麽這位道友,有何見解?”
白久說道:“前車之鑒,後車之師。子非魚,我們也並非文聖與竹山先生,也無法理解當時聖人先賢心中所想。不如換個論題。”
天宇笑道:“何題?”
白久略作思考,然後說道:“讀書人以道德至高,仁義為主。那便仁與義好了。”
是非與仁義,前者或許可以因為實力,霸道的扭轉,本末倒置。但是後者,大陸存在無數萬年來,是存在人心,無法改變的東西。
白久起身,行禮,說道:“清風院,白久。”
天宇迴禮,目光漸漸的凝重。
高台上,落霞道人與諸葛大人對視了一眼,眼中自有凝重之意。在此間的大人物,也都神色不一,但是都對仁義這樣的論辯感到吃驚。莫副院長眉頭輕皺,有幾分的擔心。
提出這樣的題目是很危險的,因為很多的時候,修行者的道心是與心性相結合的。每個人道心的圓滿,很大一定程度上,也源有對於世間道德的理解。尤其是對於年輕人來說,修行時間太短,道心還不夠堅毅圓潤。這個時候如果受到太大的打擊,很可能道心重創,本心駭動,修行之路難上加難,對於未來有很大的影響。
白久的這個問題,很鮮明,但也的確很危險。
可是沒有人去阻止,不是因為聽夜宴的規矩如此。而是因為,對於雙方來說,兩人無非是這方麵最優秀的人才。
“有意思。”二皇子麵露期待,這場辯難會很精彩。
歐陽落有些擔心,看著白久的目光流露憂鬱。
唐椿也是如此,隻是事到如今,隻能洗耳恭聽了。
天宇說道:“食欲與貪欲,都是天性。仁,是內在的東西,而非外在的東西。義,是外在的東西,而非內在的東西。”
白久說:“仁義內外之分,何以謂之。”
天宇說道:“彼長而我長之,對待長者的態度不是我本來就有的。就像某件東西顏色白,我才把它看作是白顏色的,白的印象產生於外物的白顏色,所以說是外在的。”
白久說:“白馬的白和白人的白沒有什麽區別,不知對待老馬的態度和對待老人的態度是否也沒有區別?況且你所說的義是指長者呢?還是指對待長者的人呢?”
天宇說:“是我的師兄弟我就愛他,是仇人的兄弟我就不愛,這是以我為喜愛的主體,所以仁是內在的東西。尊敬師叔,也尊敬我的師父,這是以年長為尊敬的對象,所以義是外在的東西。”
白久說道:“我大虞豐臨的酒是最出名的,喜歡喝豐臨的酒,與喜歡喝永安城的酒沒有什麽區別。各種事物也都有這樣的情況,那麽喜歡喝酒的嗜好也是外在的東西嗎?”
兩人的辯難在於態度,在於喜愛。
…………
白久說道:“克己複禮為仁。”
天宇說道:“仁,垂心於天地也。”
白久說道:“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天宇說道:“道不存則以德行之,德不存則以仁行之,仁不存則以義行之,義不存則以禮行之。”
…………
道家的道意與文聖大人所推舉的文治之道有很大的差異,但是這當中又有很多道理是互通的。
文人講敬,道人講靜。
一人處事,一人閉事。
兩者之間從不同之處理解出來的大智慧,如今在白久與天宇兩人的口中,不斷的頌出。
高台之上,諸葛大人輕聲說道:“當年玉路在竹山下與竹山大先生就以這仁義,辯論了三天三夜的時間,兩人都有道義在手。前者是道門大師兄,看破世間路途。後者是竹山大師兄,文聖大人首徒。最終的結果也是不分勝負。今天這場辯論,頗有當時的風采。”
二皇子聽後微驚,神色微異的說道:“天宇是道門優秀子弟,而白久也隻是清風院的學生。兩人即便再如何的優秀,又怎麽能與,玉路與大先生相比呢?”
“此言差異”,落霞道人微笑扶須說道:“不說兩人的學識如何,僅僅是題目就已經道義非凡。而且兩人對辯此時,運用典籍名句不下百句,足以可見學識之豐厚。再有就是穿插之間毫無停頓,堪為不凡。”
天擇院長柳扶搖與莫副院長對視一眼,臉上的擔憂之色越來越濃厚。因為天宇與白久兩人的難辯,題目越來越深,內容也越來越沉重。很多典籍的內容,已經超出了兩人能夠理解的範圍,再這樣下去,可能道心真的會受到損害。
高台上的人如此,高台下的學生也是如此。
歐陽落幾番想出言阻止,都被唐椿擋下了。
論辯的兩人最忌諱的便是有人出言阻止,那時身心皆在場外,隨言語早已不知飄到何處,如果受到外界影響,強行收迴,定會受到創傷。若是修行境界高深也好,越是修行旅程短暫,受到的反噬反而越大。
兩人學識即便再如何的淵博,年齡的問題也造就了他們無法達到一定的高度,一段時間過後,兩人的論辯漸漸到了尾聲。
白久說道:“仁義之論與我們的修行之路,道法殊途是同樣的。”
天宇有些疑惑,認真的問道:“和解?”
白久思索片刻,沉聲說道:“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大殿內忽然之間安靜了起來,因為沒有人說話了。白久說完了最後一句,同樣的天宇也聽完了最後一句。
第一場天宇以“無求”作為最後的收場,運用的是道門《太清上決》裏麵的一句話。
第二場白久以“仁道相合”作為最後的收場,運用的是竹山《相論》裏麵的一句話。
至此,辯難也隨著這句話的落下,結束了。
白久作揖行禮。
天宇迴了道門揖首。
短暫的安靜後,大殿內忽然響起了聲音,那是掌聲,很多的掌聲,所有人都在鼓掌。
高台之上,落霞道人沉思片刻,說道:“看似平局,實則最後天宇已經輸給了最後那一句話,傳說中的天齊四院,果然人才輩出,可喜可賀,再下佩服。”
諸葛大人並未反駁,微笑的說道:“道長言重了。”
掌聲落,天宇的聲音響了起來。
他看著白久,認真的說道:“當年師兄告訴我,道門與竹山雖說殊途,思想與追求也大不相同,但在大義方麵卻大相徑庭。”
陸羽的出身是當朝大學士陸靜,是朝中為數不多的重臣。與永安城很多大人物不同,陸靜大學士不會修行,連最起碼的境界第一層也沒有進入。沒有經過洗禮,記憶力與學識依舊遠遠高於常人,對於治國方麵更是有著很深的見解。
同樣民眾中那很高的威望,也造就了陸羽,從小就受到同齡或者不同齡人的尊敬,而他自己的表現也同樣讓人認可。
一年之前,探花榜換榜之後,陸羽打敗了探花榜排名第五的道門道子。
第九與第五,看起來還有一段差距,可是事實早已經擺了出來。
道門那邊,王景的臉色變的有幾分難看了起來。歐陽落說的話有一定道理,而道理就是事實,事實就擺在眼前。
夜明珠的光線仿若暗了幾分,清幽的大殿內陷入了短時間的沉默,然而這沉默又很快的被一道極為平靜的聲音打破,那聲音的主人,卻是一直沉默的道門天宇。
天宇的聲音很平靜,他的目光落在陸羽的身上,仿若落在了那座普通書舍,落在了略顯陳舊的筆岸上,淡然說到:“陸羽公子的大名何其震耳,若是先前,見到之時必定以身下相待,可是現在你我隔了一步的距離。”
“探花榜不知何時換榜,或許那時陸羽公子已然是榜首的名號。”
“奈何東洲與中州相距甚遠,那時或許不能登門道賀,恭喜的話如今算是提前到來了。”
入魄與神缺,兩個境界,一步就是一個分水嶺。
一步神缺和神缺,本來就是兩迴事。
天宇的話聽起來很客氣,沒有一絲的情緒。
很多人聽懂了這句話的含義:如果探花榜換榜,那時候天宇早已經神缺,上麵將不會有他的名字,朝鳴榜上或許能有一席之位。可是陸羽呢?他的名字或許會在探花榜榜首,很強,可是遠遠不及天宇的位置。神缺境界已成定數,往下的所有都是那般的無力。
…………
聽夜宴的規矩從始至終都沒有改變,樣樣的比試,可以由主持人提出題目,或者另外的大人物提出。
無所謂的口頭爭執,說到最後也是無用的。既然要說,那就不如來辯。
辯也就是,辯難、論辯。
提出這個建議的是落霞道人,而辯論的題目,則是由諸葛大人提出來的。
“子非魚”
“早些年間,文聖首徒與文聖大人在淇水橋上駐足時,有過這樣一段對話::“淇水魚遊的多麽悠閑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啊。”
“你不是魚,怎麽知道知道魚的快樂呢?”。
“是與非,知與不知,再有生與死。這就是今日的題目。”
諸葛大人以竹山大師兄和文聖大人兩人的對話為引,進行延伸,看似明了十分,其實當中蘊含的乃是大智慧。
“道門,天宇。”
首先開口的人是天宇,與同門那些一心清修的師兄不同,天宇很崇拜自己的大師兄玉路。
道門大師兄玉路,修行之路便是一個行字。山河萬裏,行路萬裏,看破世間路途。對於辯難,更是連無物寺的首座,都為之驚歎。
“清風院,鍾天明。”
與天宇相辯的,不是別人,正是在白久之前便被很多人知道的,離陽鍾二公子。
因為天生筋脈閉塞,鍾天明不會修行,但是誰也不能否認他在學識方麵的造就。從入院至今,一直驕傲的鍾二公子便被白久壓製,不管是在學識,還是境界。境界的問題可以不提,但是學識方麵,鍾天明一直在找一個機會。
很明顯這就是機會。
辯難者在於知識的積累,運用。
“請問兄台,可知道鳥嗎?”
“知道。”
“就像水中的遊魚一般,天空的飛鳥也是一樣的道理。”
…………
天宇儀容凝重開始了辯難,不是他對自己的對手有何畏懼,而是他尊敬辯難本身代表著就是智慧的切磋,同時也是知曉鍾二公子的名號,對於他的勇氣表示讚賞。辯難一開始,他就毫不猶豫的展示自己傲然群齊的真實水平。
無數言辭如清美蓮花,從天宇雙唇間流淌而出,圍繞著瓣難命題,無數前賢經典被他巧妙做取組織,變成一張繁複又清晰的羅網,往往需要聽者琢磨喜久,方始明白其間真義,更令場間諸生感到震驚無語的是,天宇的表情一直很平靜,他所運用的東西已經不隻是道門典藏,還有更多的妙籍典故。
鍾天明最開始還能辯上一二,可是越往後,說辭就變得越是古奧,漸漸的鍾天明的臉色越來越難看。
同樣在認真聽這場辯論的人,有唐椿也有白久。
兩人如今可以算是年輕一輩,學識中的佼佼者。就如白久想的那樣,天宇的論辯很是精妙,隻要鍾天明稍稍一做反擊,就會落去他的羅網當中,看不出任何的差錯,看不出任何的遺漏,隻能眼睜睜的一點點陷入,最後變的毫無還手之力。
白久的目光轉向了高台上。二皇子麵色平靜的聽著這場辯難,隻是嘴上不時念念有詞,看來也是在琢磨句中的意味。
“如魚得水,如鳥臨空。悠閑自得,無求就會快樂。”
天宇用最後的無求來結束了自己的發言,鍾天明張口欲言,最終也隻能化作一聲歎息。這完全是一場一邊倒的難辯。
大殿內一片安靜,眾生沉默著看著那位冷漠坐在席間的年輕道士,不知該如何迴答。
歐陽落覺得後背有些微濕,就算是她也覺得如此心思縝密之人,實在太過可怕。
就在此時人們忽然想到,天宇崇拜的是自己的師兄玉路,隻是模仿玉路的形式而已。那麽真正的道門大師兄玉路呢?
場間的氣氛變的不免有些尷尬,因為沒有人想再去接上天宇的論述,那樣盲目的自信,後果或許更加的難看。
可是有人還是說了,開口的人依舊來自清風院。
白久說道:“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竹山的大智慧,豈能如此簡單。”
眾多目光望去,看到這位文試榜首之人。
天宇說道:“那麽這位道友,有何見解?”
白久說道:“前車之鑒,後車之師。子非魚,我們也並非文聖與竹山先生,也無法理解當時聖人先賢心中所想。不如換個論題。”
天宇笑道:“何題?”
白久略作思考,然後說道:“讀書人以道德至高,仁義為主。那便仁與義好了。”
是非與仁義,前者或許可以因為實力,霸道的扭轉,本末倒置。但是後者,大陸存在無數萬年來,是存在人心,無法改變的東西。
白久起身,行禮,說道:“清風院,白久。”
天宇迴禮,目光漸漸的凝重。
高台上,落霞道人與諸葛大人對視了一眼,眼中自有凝重之意。在此間的大人物,也都神色不一,但是都對仁義這樣的論辯感到吃驚。莫副院長眉頭輕皺,有幾分的擔心。
提出這樣的題目是很危險的,因為很多的時候,修行者的道心是與心性相結合的。每個人道心的圓滿,很大一定程度上,也源有對於世間道德的理解。尤其是對於年輕人來說,修行時間太短,道心還不夠堅毅圓潤。這個時候如果受到太大的打擊,很可能道心重創,本心駭動,修行之路難上加難,對於未來有很大的影響。
白久的這個問題,很鮮明,但也的確很危險。
可是沒有人去阻止,不是因為聽夜宴的規矩如此。而是因為,對於雙方來說,兩人無非是這方麵最優秀的人才。
“有意思。”二皇子麵露期待,這場辯難會很精彩。
歐陽落有些擔心,看著白久的目光流露憂鬱。
唐椿也是如此,隻是事到如今,隻能洗耳恭聽了。
天宇說道:“食欲與貪欲,都是天性。仁,是內在的東西,而非外在的東西。義,是外在的東西,而非內在的東西。”
白久說:“仁義內外之分,何以謂之。”
天宇說道:“彼長而我長之,對待長者的態度不是我本來就有的。就像某件東西顏色白,我才把它看作是白顏色的,白的印象產生於外物的白顏色,所以說是外在的。”
白久說:“白馬的白和白人的白沒有什麽區別,不知對待老馬的態度和對待老人的態度是否也沒有區別?況且你所說的義是指長者呢?還是指對待長者的人呢?”
天宇說:“是我的師兄弟我就愛他,是仇人的兄弟我就不愛,這是以我為喜愛的主體,所以仁是內在的東西。尊敬師叔,也尊敬我的師父,這是以年長為尊敬的對象,所以義是外在的東西。”
白久說道:“我大虞豐臨的酒是最出名的,喜歡喝豐臨的酒,與喜歡喝永安城的酒沒有什麽區別。各種事物也都有這樣的情況,那麽喜歡喝酒的嗜好也是外在的東西嗎?”
兩人的辯難在於態度,在於喜愛。
…………
白久說道:“克己複禮為仁。”
天宇說道:“仁,垂心於天地也。”
白久說道:“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天宇說道:“道不存則以德行之,德不存則以仁行之,仁不存則以義行之,義不存則以禮行之。”
…………
道家的道意與文聖大人所推舉的文治之道有很大的差異,但是這當中又有很多道理是互通的。
文人講敬,道人講靜。
一人處事,一人閉事。
兩者之間從不同之處理解出來的大智慧,如今在白久與天宇兩人的口中,不斷的頌出。
高台之上,諸葛大人輕聲說道:“當年玉路在竹山下與竹山大先生就以這仁義,辯論了三天三夜的時間,兩人都有道義在手。前者是道門大師兄,看破世間路途。後者是竹山大師兄,文聖大人首徒。最終的結果也是不分勝負。今天這場辯論,頗有當時的風采。”
二皇子聽後微驚,神色微異的說道:“天宇是道門優秀子弟,而白久也隻是清風院的學生。兩人即便再如何的優秀,又怎麽能與,玉路與大先生相比呢?”
“此言差異”,落霞道人微笑扶須說道:“不說兩人的學識如何,僅僅是題目就已經道義非凡。而且兩人對辯此時,運用典籍名句不下百句,足以可見學識之豐厚。再有就是穿插之間毫無停頓,堪為不凡。”
天擇院長柳扶搖與莫副院長對視一眼,臉上的擔憂之色越來越濃厚。因為天宇與白久兩人的難辯,題目越來越深,內容也越來越沉重。很多典籍的內容,已經超出了兩人能夠理解的範圍,再這樣下去,可能道心真的會受到損害。
高台上的人如此,高台下的學生也是如此。
歐陽落幾番想出言阻止,都被唐椿擋下了。
論辯的兩人最忌諱的便是有人出言阻止,那時身心皆在場外,隨言語早已不知飄到何處,如果受到外界影響,強行收迴,定會受到創傷。若是修行境界高深也好,越是修行旅程短暫,受到的反噬反而越大。
兩人學識即便再如何的淵博,年齡的問題也造就了他們無法達到一定的高度,一段時間過後,兩人的論辯漸漸到了尾聲。
白久說道:“仁義之論與我們的修行之路,道法殊途是同樣的。”
天宇有些疑惑,認真的問道:“和解?”
白久思索片刻,沉聲說道:“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大殿內忽然之間安靜了起來,因為沒有人說話了。白久說完了最後一句,同樣的天宇也聽完了最後一句。
第一場天宇以“無求”作為最後的收場,運用的是道門《太清上決》裏麵的一句話。
第二場白久以“仁道相合”作為最後的收場,運用的是竹山《相論》裏麵的一句話。
至此,辯難也隨著這句話的落下,結束了。
白久作揖行禮。
天宇迴了道門揖首。
短暫的安靜後,大殿內忽然響起了聲音,那是掌聲,很多的掌聲,所有人都在鼓掌。
高台之上,落霞道人沉思片刻,說道:“看似平局,實則最後天宇已經輸給了最後那一句話,傳說中的天齊四院,果然人才輩出,可喜可賀,再下佩服。”
諸葛大人並未反駁,微笑的說道:“道長言重了。”
掌聲落,天宇的聲音響了起來。
他看著白久,認真的說道:“當年師兄告訴我,道門與竹山雖說殊途,思想與追求也大不相同,但在大義方麵卻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