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源天池湖群如群星拱月,高山環繞,樹木掩映,湖水清澈,原本一派大自然寧靜風姿,然而此時一大早就人嘶馬吠,蹄聲如雷,狼奔豕突,兔躥鹿奔。
時不時的一聲弓弦崩響,仿似霹靂破空,令一眾鳥獸愈發悚然嘶鳴。
北齊右丞相高阿那肱本也精於騎射,不知為何此時卻並未參與圍獵,僅是遠遠眺望著射獵正酣的皇帝高緯和淑妃馮小憐等人。
盡管對高緯、馮小憐的三腳貓弓馬射術打心眼裏很是不以為然,但他仍一臉微笑的不住頷首表示讚賞,對左右大臣煞有介事地道:“陛下於騎射之術精奇於斯,實乃亙古未有之英武雄主,我大齊何其幸也!”
眾大臣唯唯諾諾,貌似讚同,然而心裏未必不是與高阿那肱一般想法。
忽地,一騎疾馳而至,騎卒倉皇下馬,向高阿那肱遞上軍報,急切道:“周師犯我晉州,直逼平陽城,請速發援兵!”
眾大臣麵麵相覷片刻,有兩三個上前一步,向高阿那肱道:“兵兇戰危,須得奏請陛下早做決斷!”
高阿那肱大致掃視一遍軍報,又瞥了眼原野上射獵中你追我趕、歡笑不斷的高緯和馮小憐,暗自沉吟:若我此刻前去打擾陛下,掃了二人興致,不僅無甚好處,還多半會被陛下一馬鞭抽在臉上,更會惹得馮淑妃記恨,何苦來哉?
諂臣之所以是諂臣,且能舔居高位,正因其深諳官場藝術,明白什麽時候能去麻煩上司,什麽時候不能,並依此奉行不悖!
高阿那肱當即輕輕一笑,不以為意道:“我大齊與偽周連年交兵,邊境有小小的軍事變動,乃是很平常的事,何必急著奏報陛下?”
頓了頓,思及緊急軍報向來是一道接一道,他又隨意道:“再有軍報送來,一律送去本相的簽押房暫存,留待陛下圍獵結束後批示……”
…………
傍晚時分,第四個信使到來,卻一改之前三封軍報空言求救的內容,而是通告不利軍情:平陽城已被周軍重重圍困,境況不明……
高阿那肱故作隨意的笑容終於消失,額頭隱現冷汗,猶豫再三,還是咬牙向高緯奏報軍情。
高緯和馮小憐的圍獵遊戲玩兒一次又一次,依然興致勃勃,聽到平陽陷落的消息後,高緯的心思仍未從圍獵中抽出,因而反應平淡。
高阿那肱見此大大鬆了口氣。
馮小憐趁機建議道:“再玩兒一次!”
高緯樂道:“正合朕意!”
高阿那肱:“……”
…………
平陽城外,殘酷的攻城戰隨著夕陽最後一縷紅霞的淡去而結束。
石之軒一邊騎馬巡視著本部兵馬井然有序地後撤迴營,一邊集運精神在袖筒裏的粉色肚**兜上,隔著三四百裏之遙,默默感應著肚**兜主人的心神。
好一會兒,石之軒收功歸元,微微搖頭。
這次他並沒有再對馮小憐施加精神暗示,不是他良心發現,而是馮小憐和高緯的表現正合他心意。
“雄主自有其功成名就的道理,昏君亦有其亡國之因……”
…………
十月下旬的北方清晨,寒意愈發重了。
冷冰冰、脆生生的鐵葉撞擊聲連綿而輕快,史萬歲掀開軍帳,閃身而入,卻見一身金甲的師尊已在神采奕奕地伏案疾書,筆走龍蛇,好一派儒將氣度。
“將軍,昨夜又抓了七個城內派遣求援的信使。”
一邊迴稟任務,史萬歲一邊將手裏繳獲的七封齊國海昌王、晉州道行台尚書仆射,也即平陽城主尉相貴的求援奏報放在石之軒左手邊的案頭。
“此番還有個高手混雜其間,由其餘六人全力掩護,若非我親自率領精騎圍追堵截,差點兒就讓他悄然逃脫了……”
石之軒明白,能夠讓史萬歲稱讚的高手,至少也有接近甚至堪比江湖一流的水準。當即問道:“這高手多大年紀?”
“不足三十!”
石之軒沉吟道:“加上這一批,就是第十三批了,圍城猛攻了十三天,終於出來了個高手……嗯,也是時候出來高手了!”
史萬歲不明就裏,疑惑道:“師尊何出此言?”
石之軒下筆不停,提醒道:“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在三十歲前躋身第一流高手之列?”
史萬歲一臉恍然,不錯,平陽城在大周六萬步騎精銳的層層圍困下,就算真正的一流高手也未必能夠突圍而出,派遣求援信使不過是盡人事聽天命而已,並非真的指望信使搬來援兵,更何況平陽城一旦被圍,周遭城池的齊軍自會向朝廷傳出消息。
因而此前的十二天裏平陽城所派信使不過是些精銳斥候,其中或有好手,卻絕對算不上高手,但昨夜竟冷不丁派出了第一流的高手,而且還是個前途無量的年青俊傑!
須知,當世無論學文的經史子集還是習武的武功心法,均是彌足珍貴,非尋常貧寒子弟能夠輕易獲得,因而年輕高手絕大多數出自大勢力(家族、門閥、幫會、門派)的蓄意培養,往往寄托著所屬勢力的未來。
“師尊是說,城裏的大家族、刺史、主將亦或副將因不堪我軍圍城猛攻,又久久不見援軍到來,有人鬥誌已盡,卻又不願坐以待斃,使得諸人正在或主動或被動開始安排後路?”
主動者,自是躊躇著開城投降;被動者,知曉別人即將開城投降而自己因某些原因不能投降,唯有著手安排親近的傑出人才尋機突圍,以圖將來,比如昨晚被抓的這年輕俊傑。
石之軒微微一笑,放下筆墨,淡淡道:“若我所料不差,這位年青俊傑該是姓尉。
隻因一旦平陽城破,其餘刺史、副將、士族豪強等文武均可投效我大周,繼續享受高官厚祿,唯有平陽城主、海昌王尉相貴既失城池屬地,即便投降也不可能在我大周繼續獲封王爵。
且因一連十三日糜戰使我軍損失甚重,尉相貴一旦落入我軍之手,雖不至於喪命,也會被打為罪囚,城內尉家勢力跟著被連根拔起。
尉相貴但凡有些小聰明,就不得不為家族的延續早做打算,最好莫過於創造機會讓家裏的年青俊傑突圍而去,恐怕萬歲你昨晚所抓的還是第一波,隻有一個年輕高手,試探的意味居多,今晚可能才是尉相貴的子侄等重要人物的突圍時間。
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嘛!”
史萬歲大感讚同,又問道:“不知城內哪個文臣、武將亦或大家族準備投降,逼得尉相貴投鼠忌器不說,還做了最壞打算,莫不是刺史崔景嵩?
文臣多是牆頭草,最靠不住,更何況久聞崔景嵩此人向來屍位素餐……”
石之軒搖頭失笑,“當然是手握兵權的武將,而且十之八**九就是位高權重的副將侯子欽,否則若是文官刺史崔景嵩,此刻其六陽魁首早就給尉相貴懸在城頭了!”
頓了頓,將剛剛寫好、墨跡已幹的布帛卷起塞入一根竹筒,遞給史萬歲,“聽聞本將伯父讓之公在清河為官時,曾與包括崔景嵩在內的諸多崔氏俊傑頗有交情,此乃本將以裴氏晚輩的名義寫給崔刺史的問候書信。”
說著又將一卷空白布帛塞入另一根竹筒遞給史萬歲,“此乃本將給城內副將侯子欽的勸降書信。
萬歲你將這兩封信箋送去給王監軍過目後,就將此前所俘的近百信使聚在一處。記住,要當著所有俘虜的麵將信交給那尉家俊傑,然後將他們盡數遣送迴城……”
此次禦駕親征,宇文邕一改上次的大包大攬,僅僅負責主導大局,而具體事務則交由六軍主將與監軍王誼斟酌進行,向城內送勸降信自然需要監軍王誼過目,否則就是私通敵軍,盡管一封信全是些士族間拉關係的寒暄話,無甚營養,另一封更是空無一字。
石之軒微微一笑,“不管這信是否到得了崔景嵩、侯子欽手裏,都會起到應有的功效!”
史萬歲咧嘴一笑,由衷欽佩道:“尉相貴、侯子欽、崔景嵩三人本就相互猜猜忌,再有這書信火上澆油,他們豈不更加疑神疑鬼?
侯子欽、崔景嵩若不想人頭落地,就隻能盡快開城納降。
師尊果是運籌帷幄,舉手之勞便可摘得破城首功!”
石之軒拍拍史萬歲的肩膀,適時地耳提麵命道:“僅僅勇猛善戰,不過一馬前卒,縱使傷痕累累,亦未必能有多少功勳。
唯有深諳官場遊戲規則,並善於利用這些規則在官場裏如魚得水,方能立於不敗之地,出將入相,無不如意!
就像為師此次所做所為,看似頗有投機取巧之嫌。畢竟,明眼人都知道崔景嵩、侯子欽若是開城投降,其實是因為頂不住六萬大軍的圍城猛攻,兼且久久不見援軍到來,對齊國朝廷失望已極,為保富貴及家族方才決心改換門庭。
但當崔、侯二人拿著為師的書信出城歸降時,就連皇帝也不得不捏著鼻子認了為師的勸降之功。
原本我等六軍精銳一齊攻城,六位主將的破城之功並無上下之分。然而為師隻是多送了兩封信,在破城的功勞上就大大高出其餘五位主將一籌,還讓他們有苦說不出。
此間微妙,猶如畫龍點睛——實打實的戰功固然要有,否則如此攬功就會惹起眾怒,但加點兒官場手段讓這戰功更為出彩,既無可厚非又恰到好處!”(未完待續。)
時不時的一聲弓弦崩響,仿似霹靂破空,令一眾鳥獸愈發悚然嘶鳴。
北齊右丞相高阿那肱本也精於騎射,不知為何此時卻並未參與圍獵,僅是遠遠眺望著射獵正酣的皇帝高緯和淑妃馮小憐等人。
盡管對高緯、馮小憐的三腳貓弓馬射術打心眼裏很是不以為然,但他仍一臉微笑的不住頷首表示讚賞,對左右大臣煞有介事地道:“陛下於騎射之術精奇於斯,實乃亙古未有之英武雄主,我大齊何其幸也!”
眾大臣唯唯諾諾,貌似讚同,然而心裏未必不是與高阿那肱一般想法。
忽地,一騎疾馳而至,騎卒倉皇下馬,向高阿那肱遞上軍報,急切道:“周師犯我晉州,直逼平陽城,請速發援兵!”
眾大臣麵麵相覷片刻,有兩三個上前一步,向高阿那肱道:“兵兇戰危,須得奏請陛下早做決斷!”
高阿那肱大致掃視一遍軍報,又瞥了眼原野上射獵中你追我趕、歡笑不斷的高緯和馮小憐,暗自沉吟:若我此刻前去打擾陛下,掃了二人興致,不僅無甚好處,還多半會被陛下一馬鞭抽在臉上,更會惹得馮淑妃記恨,何苦來哉?
諂臣之所以是諂臣,且能舔居高位,正因其深諳官場藝術,明白什麽時候能去麻煩上司,什麽時候不能,並依此奉行不悖!
高阿那肱當即輕輕一笑,不以為意道:“我大齊與偽周連年交兵,邊境有小小的軍事變動,乃是很平常的事,何必急著奏報陛下?”
頓了頓,思及緊急軍報向來是一道接一道,他又隨意道:“再有軍報送來,一律送去本相的簽押房暫存,留待陛下圍獵結束後批示……”
…………
傍晚時分,第四個信使到來,卻一改之前三封軍報空言求救的內容,而是通告不利軍情:平陽城已被周軍重重圍困,境況不明……
高阿那肱故作隨意的笑容終於消失,額頭隱現冷汗,猶豫再三,還是咬牙向高緯奏報軍情。
高緯和馮小憐的圍獵遊戲玩兒一次又一次,依然興致勃勃,聽到平陽陷落的消息後,高緯的心思仍未從圍獵中抽出,因而反應平淡。
高阿那肱見此大大鬆了口氣。
馮小憐趁機建議道:“再玩兒一次!”
高緯樂道:“正合朕意!”
高阿那肱:“……”
…………
平陽城外,殘酷的攻城戰隨著夕陽最後一縷紅霞的淡去而結束。
石之軒一邊騎馬巡視著本部兵馬井然有序地後撤迴營,一邊集運精神在袖筒裏的粉色肚**兜上,隔著三四百裏之遙,默默感應著肚**兜主人的心神。
好一會兒,石之軒收功歸元,微微搖頭。
這次他並沒有再對馮小憐施加精神暗示,不是他良心發現,而是馮小憐和高緯的表現正合他心意。
“雄主自有其功成名就的道理,昏君亦有其亡國之因……”
…………
十月下旬的北方清晨,寒意愈發重了。
冷冰冰、脆生生的鐵葉撞擊聲連綿而輕快,史萬歲掀開軍帳,閃身而入,卻見一身金甲的師尊已在神采奕奕地伏案疾書,筆走龍蛇,好一派儒將氣度。
“將軍,昨夜又抓了七個城內派遣求援的信使。”
一邊迴稟任務,史萬歲一邊將手裏繳獲的七封齊國海昌王、晉州道行台尚書仆射,也即平陽城主尉相貴的求援奏報放在石之軒左手邊的案頭。
“此番還有個高手混雜其間,由其餘六人全力掩護,若非我親自率領精騎圍追堵截,差點兒就讓他悄然逃脫了……”
石之軒明白,能夠讓史萬歲稱讚的高手,至少也有接近甚至堪比江湖一流的水準。當即問道:“這高手多大年紀?”
“不足三十!”
石之軒沉吟道:“加上這一批,就是第十三批了,圍城猛攻了十三天,終於出來了個高手……嗯,也是時候出來高手了!”
史萬歲不明就裏,疑惑道:“師尊何出此言?”
石之軒下筆不停,提醒道:“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在三十歲前躋身第一流高手之列?”
史萬歲一臉恍然,不錯,平陽城在大周六萬步騎精銳的層層圍困下,就算真正的一流高手也未必能夠突圍而出,派遣求援信使不過是盡人事聽天命而已,並非真的指望信使搬來援兵,更何況平陽城一旦被圍,周遭城池的齊軍自會向朝廷傳出消息。
因而此前的十二天裏平陽城所派信使不過是些精銳斥候,其中或有好手,卻絕對算不上高手,但昨夜竟冷不丁派出了第一流的高手,而且還是個前途無量的年青俊傑!
須知,當世無論學文的經史子集還是習武的武功心法,均是彌足珍貴,非尋常貧寒子弟能夠輕易獲得,因而年輕高手絕大多數出自大勢力(家族、門閥、幫會、門派)的蓄意培養,往往寄托著所屬勢力的未來。
“師尊是說,城裏的大家族、刺史、主將亦或副將因不堪我軍圍城猛攻,又久久不見援軍到來,有人鬥誌已盡,卻又不願坐以待斃,使得諸人正在或主動或被動開始安排後路?”
主動者,自是躊躇著開城投降;被動者,知曉別人即將開城投降而自己因某些原因不能投降,唯有著手安排親近的傑出人才尋機突圍,以圖將來,比如昨晚被抓的這年輕俊傑。
石之軒微微一笑,放下筆墨,淡淡道:“若我所料不差,這位年青俊傑該是姓尉。
隻因一旦平陽城破,其餘刺史、副將、士族豪強等文武均可投效我大周,繼續享受高官厚祿,唯有平陽城主、海昌王尉相貴既失城池屬地,即便投降也不可能在我大周繼續獲封王爵。
且因一連十三日糜戰使我軍損失甚重,尉相貴一旦落入我軍之手,雖不至於喪命,也會被打為罪囚,城內尉家勢力跟著被連根拔起。
尉相貴但凡有些小聰明,就不得不為家族的延續早做打算,最好莫過於創造機會讓家裏的年青俊傑突圍而去,恐怕萬歲你昨晚所抓的還是第一波,隻有一個年輕高手,試探的意味居多,今晚可能才是尉相貴的子侄等重要人物的突圍時間。
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嘛!”
史萬歲大感讚同,又問道:“不知城內哪個文臣、武將亦或大家族準備投降,逼得尉相貴投鼠忌器不說,還做了最壞打算,莫不是刺史崔景嵩?
文臣多是牆頭草,最靠不住,更何況久聞崔景嵩此人向來屍位素餐……”
石之軒搖頭失笑,“當然是手握兵權的武將,而且十之八**九就是位高權重的副將侯子欽,否則若是文官刺史崔景嵩,此刻其六陽魁首早就給尉相貴懸在城頭了!”
頓了頓,將剛剛寫好、墨跡已幹的布帛卷起塞入一根竹筒,遞給史萬歲,“聽聞本將伯父讓之公在清河為官時,曾與包括崔景嵩在內的諸多崔氏俊傑頗有交情,此乃本將以裴氏晚輩的名義寫給崔刺史的問候書信。”
說著又將一卷空白布帛塞入另一根竹筒遞給史萬歲,“此乃本將給城內副將侯子欽的勸降書信。
萬歲你將這兩封信箋送去給王監軍過目後,就將此前所俘的近百信使聚在一處。記住,要當著所有俘虜的麵將信交給那尉家俊傑,然後將他們盡數遣送迴城……”
此次禦駕親征,宇文邕一改上次的大包大攬,僅僅負責主導大局,而具體事務則交由六軍主將與監軍王誼斟酌進行,向城內送勸降信自然需要監軍王誼過目,否則就是私通敵軍,盡管一封信全是些士族間拉關係的寒暄話,無甚營養,另一封更是空無一字。
石之軒微微一笑,“不管這信是否到得了崔景嵩、侯子欽手裏,都會起到應有的功效!”
史萬歲咧嘴一笑,由衷欽佩道:“尉相貴、侯子欽、崔景嵩三人本就相互猜猜忌,再有這書信火上澆油,他們豈不更加疑神疑鬼?
侯子欽、崔景嵩若不想人頭落地,就隻能盡快開城納降。
師尊果是運籌帷幄,舉手之勞便可摘得破城首功!”
石之軒拍拍史萬歲的肩膀,適時地耳提麵命道:“僅僅勇猛善戰,不過一馬前卒,縱使傷痕累累,亦未必能有多少功勳。
唯有深諳官場遊戲規則,並善於利用這些規則在官場裏如魚得水,方能立於不敗之地,出將入相,無不如意!
就像為師此次所做所為,看似頗有投機取巧之嫌。畢竟,明眼人都知道崔景嵩、侯子欽若是開城投降,其實是因為頂不住六萬大軍的圍城猛攻,兼且久久不見援軍到來,對齊國朝廷失望已極,為保富貴及家族方才決心改換門庭。
但當崔、侯二人拿著為師的書信出城歸降時,就連皇帝也不得不捏著鼻子認了為師的勸降之功。
原本我等六軍精銳一齊攻城,六位主將的破城之功並無上下之分。然而為師隻是多送了兩封信,在破城的功勞上就大大高出其餘五位主將一籌,還讓他們有苦說不出。
此間微妙,猶如畫龍點睛——實打實的戰功固然要有,否則如此攬功就會惹起眾怒,但加點兒官場手段讓這戰功更為出彩,既無可厚非又恰到好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