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的漢城,到處都是銀裝素裹,皚皚白雪將大地覆蓋,放眼望去,整個世界都成了白色的海洋。


    1652年的朝鮮才剛剛從去年十一月的仁祖後宮趙氏詛咒案後的陰霾中走出來,親清派首腦金自點在此案中被國君下令淩遲處死,其家人也都一並斬首,親清派雖然因此受到了重創,但為了避免清廷過問,朝堂上仍然存在著親清派的大臣。


    直到二月初五,一支龐大的艦隊悍然駛入漢江,這支艦隊雖然隻有十艘戰艦,但其船身皆高大修長,左右舷炮窗繁多,其桅杆上更是懸掛著明軍旗幟。


    漢江上劃船捕魚的漁民們驚訝地打量著這支陌生的船隊,他們雖然沒見過這種樣式的戰艦,但那高高飄揚的明軍戰旗卻是那麽的眼熟。


    漢江兩岸,一些還心懷故明的百姓熱淚盈眶地看著那飄揚的戰旗,不禁跪倒在地,口中高喊大明天軍,甲板上看著這一幕幕的明廷使團和明軍士兵也都觸景生情,心中慨然。


    艦隊駛入漢江後不久,朝鮮水師便聞訊而來,率軍而來的朝鮮水軍分總(一司指揮)同樣驚愕地看著這支艦隊,對著身邊的親信問道:“本官應該沒有眼花吧,那是明軍的戰旗?”


    “大人,您沒看錯,那的確是天軍的戰旗。”親信語氣有些激動地迴答道,不僅是他,各船上的水兵也都麵露欣喜,這讓水軍分總不得不權衡再三,他完全不懷疑要是自己下達攻擊的命令,那些水兵很有可能會當場抗命。


    但是就這樣放任明軍水師大搖大擺地駛入漢江,抵達漢城港口,他肯定會被問責——眼下的朝鮮可是清廷的附屬國,與宗主國的敵國接觸完全是大忌。


    事關重大,水軍分總連忙派人返迴漢城,向朝廷匯報此事,自己則是帶著親信乘坐小船駛向那艘領頭的旗艦。


    等小船劃到旗艦底下後,他才近距離的感受到明軍戰艦的高大,左右兩舷的炮窗雖然沒有打開,但從那數量就能夠看出來這艘戰艦部署的火炮數量多麽的精銳。


    他毫不猶豫,單單這一艘旗艦的火炮數量就比他麾下的一司戰船的船載火炮多了。


    沒過多久,那水軍分總就被拉到了甲板上,上了甲板後他小心翼翼地打量著周圍的一切,甲板上眾多的火炮、明軍士兵高昂的士氣和精銳的裝備無一不在衝擊著他的世界觀。


    在他的認知中,明軍應該都是和步軍那幫廢物一樣,怎麽會有這麽好的表現?


    心中震驚之餘,他見到了自稱明廷禮部尚書的吳鍾巒,他先是穩了穩心神,隨後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並向吳鍾巒詢問他們到來的目的。


    吳鍾巒並沒有屈尊親自和一個小小的分總交談,他保持著一副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國來使的模樣,讓自己的隨從向分總表明來意,要求分總讓開道路,放艦隊繼續前進。


    興許是被吳鍾巒的氣場震懾住,又或是見識到了明軍水師的強勢,那水軍分總最終還是乖乖命令麾下戰船讓出一條道,敬畏的目送明軍水師穿過。


    等明軍水師抵達漢城港口外圍時,又引發了一輪軒然大波,居住在港口附近的朝鮮百姓紛紛前來圍觀,他們站在岸邊對著那一支艦隊指指點點,口中滿是對昔日天朝上國的追思和懷念。


    而在同時,得到消息的朝鮮朝廷內部也進行著一輪激烈的討論,朝鮮國君依仗的重臣領議政金堉為首的親明派強烈要求迎接明廷使團入漢城,立主國君親自接見。


    金堉其人是朝鮮王朝史上最後一名出使過明朝的大臣,因此他對明廷的感情自然要比其他大臣來得深。


    他的理由很簡單,明廷正逐漸走向中興,清廷迅速走向衰敗,又逼迫朝鮮加收糧草,朝鮮國內已經被壓迫得怨聲載道,與其繼續被胡夷壓迫,倒不如迴到父母邦國懷中,繼續成為我大明的孝子。


    親清派雖然強烈反對,但他們在朝堂上的力量本(本章未完!)


    第二百五十六章朝鮮行


    就一直被壓製,其反對的意見自然沒有被國君李淏聽進耳中,為了表示對明使的重視,李淏命右議政宋時烈親自前往港口迎接使團入漢城。


    李淏的決定自然是激怒了那些親清派的大臣,他們雖然沒有辦法直接對付李淏,但不代表他們就無能為力——他們當即密信一封,讓親信送往北方向清廷告密,希望宗主國能夠進行幹預。


    同時,在漢城京畿握有兵權的大臣也開始暗自行動起來,試圖先斬後奏,將明使團斬殺。


    不管親清派如何應對,奉李淏之命,右議政宋時烈趕往漢城港口迎接吳鍾巒及其率領的使團,等他到來時,吳鍾巒一行人已經離開了旗艦站在朝鮮的土地上,不過現場的氣氛似乎很不友好。


    港口上的衛兵將護衛吳鍾巒的明軍團團包圍著,雙方雖然不至於到劍拔弩張的地步,但都警惕地望著對方,漢江上的明軍戰艦也示威性的打開炮窗,將那一門門黑洞洞的炮口暴露出來。


    直到宋時烈到場後,現場的氛圍才終於緩和下來。


    宋時烈恭敬地向吳鍾巒表明了國君的善意,邀請使團及隨行人員前往漢城麵見國君,吳鍾巒自然欣然接受。


    他在出發前將水師事務全權交給鎮海伯陳釗俊,命其在漢江上停泊駐紮,便宜行事,自己隨後才帶著使團隨行人員及護衛的一連近衛步兵前往漢城。


    因為不敢太過明目張膽,明使團並未按照慣例走迎恩門入漢城,但他們雖然走的是其他城門,仍然引起了漢城居民的熱烈歡迎,當地百姓聽聞天朝的使團重新來訪,紛紛走上街頭夾道圍觀。


    他們用各種複雜的情緒打量著數十年來第一次來到漢城的明朝官員,一些從萬曆援朝活到現在的老人家甚至潸然淚下,他們的情緒感染了周圍的許多百姓,百姓們迴想起丙子胡亂中遭受的屈辱以及大明對朝鮮的再造之恩,也紛紛流下了眼淚。


    一些丙子胡亂後才出生的孩童從未見過明使,也無法體會他人的情感,他們不禁好奇地對身旁的大人問道:


    “他們是誰?為何有那麽多人低頭垂淚?”


    “他們是大明的使者,是朝鮮的父母邦國,如果不是大明天朝,我朝鮮現在已是倭人的領土了。”


    部分人也趁機教導自家孩童,要他們牢記大明天朝對朝鮮的恩澤,切莫因為胡人一時得勢而忘了再造之恩。


    第二百五十六章朝鮮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全麵戰爭之伐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淚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淚曲.並收藏全麵戰爭之伐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