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天空星象變亂順帝下詔改元
元順帝孛兒隻斤?妥歡帖睦爾是元朝命運多舛,曲折多變的皇帝,在元朝宮廷的政治旋渦中,曆經驚濤駭浪,九死一生。他1320年5月25日出生,1370年5月23日去世。他是元明宗和世瓎的長子,也有人說他是宋朝末代皇帝和妓女合作,生下的元朝宮廷裏的雜種。1330年,元順帝妥歡帖睦爾的母親被殺,他被朝廷驅逐,首先被驅逐到高麗的平壤,今朝鮮半島,後來到廣西的桂林。
平壤地處大同江下遊平壤平原和丘陵的交接處,東、西、北三麵是起伏的丘陵。平壤因有部分土地在平原上,故稱平壤,即“平坦的土壤”的意思。大同江及其支流普通江流經市區,江中有綾羅島,羊角島、狸岩島等島嶼,風景優美。
平壤市是一座曆史古城,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就有3000多年,相傳在檀君時代就被定為都城;平壤市還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城市。大同江穿市而過,兩岸綠柳成蔭。千裏馬大街、蒼光大街、光複大街、統一大街等街道寬闊整潔,兩側濃蔭如蓋。
平壤曆史悠久,是朝鮮民族的發祥地,在朝鮮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相傳公元前2333年,天帝庶子桓雄與熊女所生的檀君,又稱王儉,建立朝鮮國,其都城阿斯達就位於現在的平壤,因此平壤又有“王儉城”之稱。中國商朝滅亡後,殷商貴族箕子來到朝鮮,以平壤為都城,是為“箕子朝鮮”。朝鮮人民過去十分崇敬箕子,把他作為朝鮮民族的始祖。因此平壤的地位也顯得神聖起來。被稱為“箕城”。
中國西漢初年,燕國人衛滿逃到朝鮮,並取代箕子朝鮮,稱為“衛滿朝鮮”。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派兵滅亡衛滿朝鮮,攻占王儉城。就是平壤,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了四郡,置於漢朝的管轄之下,其中平壤一帶即為樂浪郡,是漢四郡的中心。
313年,崛起於中國東北的高句麗利用西晉衰落之際南下朝鮮半島,吞並了樂浪郡,並恢複了平壤的古稱。427年,高句麗第24代王巨連。又稱長壽王,正式遷都平壤。高句麗以平壤為中心,勢力不斷南下,試圖統一朝鮮半島。朝鮮半島上的三國時代,就是高句麗、新羅、百濟,直至668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大部才宣告結束。6世紀末,中國隋煬帝派水軍攻打平壤城,但被擊退;到唐高宗時期。唐朝於668年滅亡了高句麗,在平壤設置了安東都護府。此後。平壤又成為唐朝和新羅對峙的地點,後來並入新羅的土地。經過多年戰爭的破壞,此時的平壤已經荒廢。
到了高麗時代,平壤由於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而再次振興。918年王建剛建立高麗王朝,就宣布“平壤古都,荒廢雖久。基址尚存,而荊棘滋茂,宜徙民實之,以固藩屏,為百世之利”。於是“量徙鹽、白、黃、海、鳳諸州民以實之,為大都護府”,開啟了高麗對平壤地區的經營。926年,高麗王朝將平壤定為“西京”。高麗時期,平壤經過多年建設,已相當繁華,特別是當時的平壤遍植柳樹,有“柳京”之譽,因此高麗著名詩人鄭知常才會謳歌平壤“紫陌春風細雨過,輕塵不動柳絲斜”的景象。同時,平壤也是抵抗外敵入侵的重鎮。高麗時期,契丹、女真、蒙古先後入侵,數次攻陷西京,即平壤,到1269年,高麗西京都統領崔坦、李延齡投降蒙古,平壤遂為蒙古所占,後成為元朝遼陽行省之東寧府,隸屬元朝直接管轄。1290年,應高麗忠烈王的請求,元朝將東寧府歸還高麗,仍為元朝間接領地,高麗為元朝的征東行省。
朝鮮王朝時期,平壤仍為當時朝鮮的重要城市,在當時稱“平壤府”,是平安道的首府,同時被稱為“兩西重鎮”,時人稱讚平壤形勝“負山阻水,控製西北,俯瞰長江,即大同江,遠臨曠野”。當時的平壤城池分內城、中城、外城、北城四部分,內城有五門,南為朱雀門,東為大同門,有甕城,東北為七星門,東南為長慶門,西為靜海門。內城之外為中城,南門為正陽門,東門為含毬門,北門為慶昌門,西門為普通門。中城之外為外城,南為車避門,西為多景門。此外還有承服門、足樸門、大道門、小通門、水德門等。內城北端有北城,南為轉錦門,北為玄武門。
1332年十一月,元朝的元寧宗孛兒隻斤?懿璘質班逝世,太皇太後卜答失裏下令立孛兒隻斤?妥歡貼睦爾為皇帝,受到左丞相燕鐵木兒反對,因此一直到次年6月才繼位。燕鐵木兒的兒子唐其勢叛亂,一直到1335年才得以平定。當時右丞相伯顏的勢力很大,實際控製著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順帝妥歡貼睦爾放在眼裏。伯顏采取排擠南人的政策,例如禁止南人參政,取消科舉,而且不允許漢人學蒙古語,這些做法加深了漢蒙兩族之間的不和,也使得元順帝妥歡貼睦爾更加不滿。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順帝妥歡貼睦爾與右丞相伯顏的矛盾日益尖銳,後來在伯顏之侄脫脫的堅決支持下,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終於力排眾議,成功地廢黜了伯顏,並控製了政局。隨後,伯顏以前很多不當的政策都被元惠宗下令廢除,例如恢複了科舉等等。
1343年,元順帝妥歡貼睦爾下令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由右丞相脫脫,後改由阿魯圖主持,於1345年修成。1350年,元朝境內發生通貨膨脹,加上為了治水,當時由於黃河水災頻繁,元惠宗下令右丞相脫脫遏黃河迴故道以整治水患,加重了徭役,導致1351年紅巾軍起義。雖然1362年元軍獲得一定勝利。但由於起義軍的勢力已大,朝廷內部又發生皇帝和皇太子,即後來即位的元昭宗孛兒隻斤?愛猷識理答臘。兩派之間的明爭暗鬥,因此元惠宗無法有效地控製政局,而在外的各行省的將領有時也各行其是,不聽中央政府統一指揮。這一切給南方農民起義壯大的機會。
1368年。明軍進攻大都,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向北撤退,到達上都,後轉至應昌。並兩次組織元軍反攻,未成。1370年5月23日,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病逝於應昌。
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剛剛繼位當上皇帝的時候,朝廷內外,內憂外患,一樁接著一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弄得他焦頭爛額,疲於應付,就連上天也跟著添亂,與他作對,正當全國天災不斷,難以應對的時候。天空中的星象接連出現變異,鬧得全國民眾。人心惶惶,驚恐不安。
在當時看來,天空中的星象變異,完全是上天對元朝的警告,星象變異就是皇帝無德無能,政局動蕩的預兆。當時天空的星象屢次變異。接連不斷,最初是說熒星侵犯南鬥星,接著又報告說辰星侵犯了房宿星,朝廷裏專門管理天文的官員,忽然報告說太陰又侵犯了太微垣星。更奇怪的是本來應該晚上出現的太白星。突然間在白天出現,太白星在白天裏經過天空,這些怪異的天象連接不斷地出現,搞得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心驚肉跳,膽戰心驚,內心裏極度憂傷,弄得六神無主,手足無措。
為了對付天空中詭異的星象,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立即召見了朝廷裏老謀深算的大臣伯顏,到宮廷裏來商議應對的策略,伯顏對皇帝說:“天空中的星象出現詫異,其實與我們的人世毫無關聯,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與我們什麽關係也沒有人,皇帝陛下你又何必過於擔憂呢?”伯顏真是一位學識淵博,頭腦冷靜的人物,對天象的解釋的確明智達觀。
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對伯顏說:“自從我們元朝進入中夏,成為主人以來,當皇帝當得最久的人,莫過於元世祖忽必烈。元世祖忽必烈的年號,就是至元,朕我很想繼承我祖宗的傳統,因此應該效法遠祖的功績,現在我想在本年改元,也改為至元年號,卿你的意下如何呢?”元順帝妥歡貼睦爾麵對國家的內憂外患,並沒有去尋找其中的根本原因,采取相應的應對策略,而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地用改變年號的方法去應對,真是愚蠢到了極點。伯顏聽了這個愚蠢的想法,也無可奈何,隻得應付地迴答說:“陛下你想如何改變年號,就去如何改變年號嗎,你又何必多此一舉,還要來詢問我呢?”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看見伯顏沒有反對他,他就決心改變年號,作為新的元年。
元世祖忽必烈是元朝大有作為的皇帝,孛兒隻斤?忽必烈,蒙古族人,他是元朝的創建者,監國托雷第四子,憲宗蒙哥之弟。蒙古尊號“薛禪汗”,他青年時代,便“思大有為於天下”。孛兒隻斤?忽必烈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元朝。他在位期間,建立行省製,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複和發展。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樣,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輝曆史的締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位35年,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孛兒隻斤?忽必烈生於1215年9月23日。那一年,成吉思汗攻克了金中都。忽必烈生活於蒙古帝國的黃金時代。他出生之時,蒙古人開始開疆擴土;他長成之時,蒙古大軍已經無遠弗屆,把疆域遠遠地擴張到了北方和西方。
在這段蒙古史上最輝煌的時期裏,忽必烈和他的祖父成吉思汗無疑是兩個最顯赫的蒙古人。歐亞的曆史是從蒙古人開始的。在13世紀最初的幾十年間,他們經過不斷的蠶食,建立了世界曆史上最龐大的帝國。其疆域北部從朝鮮半島一直延伸到俄羅斯西部;南部從緬甸一直到達伊拉克。他們的軍隊曾一路打到今天的波蘭和匈牙利。在此過程中,他們消滅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王朝,包括統治中東和波斯的阿巴斯王朝、金朝和南宋王朝、中亞的花剌子模等。在幾十年間,蒙古人統治了歐亞大部分地區,並對其他地區形成威脅之勢。
憲宗元年,也就是公元1251年。忽必烈受命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早在藩王時期就思“大有為於天下”,並熱心於學習漢文化。曾先後召僧海雲,也就是宋印簡)、僧子聰,也就是劉秉忠、王鶚、元好問、張德輝、張文謙、竇默等,問以儒學治道。先後任用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於汴梁,整頓河南軍政;屯田唐、鄧等州。忽必烈在蒙哥汗時受命治理漠南漢地軍國大事。他依靠一批漢人儒生幕僚的幫助。幾年內,在中原若幹地區內建立起統治秩序,並搜羅和培養了一批治國人才。同時,他還奉蒙哥之命,領兵發動了滅亡大理國,也就是1252年六月,忽必烈去曲先腦兒,也就是蒙哥駐夏之地,進見蒙哥汗。蒙哥命忽必烈率軍征雲南。
1253年。忽必烈率領大軍在六盤山度夏。秋天,大軍經過臨洮進入藏族地區,到達忒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鬆潘地方。1254年初,忽必烈軍包圍了大理城。大理軍民出城迎戰失利。段興智和高祥棄城逃走,大理城陷。忽必烈派大將也古和霸突魯追擊高祥,斬於姚州。和侵掠南宋的兩次戰爭。
忽必烈從青年時代就已結識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漢地的情況。1251年蒙哥即位後。忽必烈受命治理漢地,在以後十年間。繼續聚集流落的儒生和地方軍閥的門客,在他周圍組成一個幕僚集團。1252年,宋軍攻打河南邊地。忽必烈請準蒙哥在河南設經略司,任命蒙哥、史天澤、楊惟中、趙璧為經略使。1253年,蒙哥分賞諸王,忽必烈得到京兆封地。忽必烈建立京兆宣撫司。
1254年夏天。忽必烈駐六盤山。1256年,忽必烈又增受懷孟州封地。其後遭受貶謫,忽必烈勢力的發展,引起蒙哥的疑忌。1257年,蒙哥命阿藍答兒等在關中設鉤考局。查核京兆、河南財賦。阿藍答兒等從河南經略司、京兆宣撫司的官員中,羅織一百餘條罪狀,旨在除滅忽必烈所信用的官員,削弱他的勢力。這年十二月,又親自去朝見蒙哥。蒙哥見忽必烈來朝,相對泣下,要他不必再作表白。1260年,忽必烈派幕僚覃澄為懷孟路總管。
蒙哥汗去世了,遺留下三個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裏不哥,忽必烈成為未來蒙古帝國的大汗。旭烈兀自1256年成為波斯汗後,由於遠離蒙古高原,而沒有要求繼承大汗位。剩下的隻有忽必烈和阿裏不哥。阿裏不哥作為幼子,已經成為蒙古汗國本土上的統治者,並在蒙古都城哈拉和林紮營。作為蒙古地區的統治者,他準備在蒙古召開庫裏勒台,以確保他被舉為大汗。而忽必烈搶在他之前行動。他率軍從武昌北上,在中原的開平上都府,位於今察哈爾和熱河之間的多倫諾爾附近,建大本營,早些時候,他隻是在這兒建起了他的夏季駐地。1260年6月4日,他在此被他的黨羽,即他的軍隊,擁立為大汗,當時他44歲。
按成吉思汗的法律,這次倉卒的選舉是非正式的。按傳統,庫裏勒台應該在蒙古召開,會前應召集成吉思汗的四個兀魯思的代表們出席。阿裏不哥在蒙哥的丞相、克烈部聶思托裏安、教徒學魯合的支持下,也毫不躊躇地在和林悟取大汗稱號。在漢地,控製著陝西和四川的蒙軍將領們傾向於阿裏不哥一邊,但忽必烈不久就把這兩個省的軍隊爭取到他一邊。忽必烈的副將們在甘州東部,在今天的甘肅境內,打敗了阿裏不哥軍,這次勝利鞏固了忽必烈在對蒙古統治下的大理、西夏、吐蕃、金朝、南宋的所有權。忽必烈把他的優勢兵力向大蒙古汗國本土推進,他於1260年年底,在哈拉和林以南的翁金河畔度冬;而阿裏不哥朝葉尼塞河上遊撤退。接著忽必烈錯誤地設想戰爭已經結束,在和林留一支普通軍隊後,迴到中國。
1261年年底,阿裏不哥卷土重來,驅逐了這支駐軍。並進軍迎戰忽必烈。在戈壁邊境上打了兩仗。第一仗忽必烈獲勝,然而;他再次錯誤地沒有追擊阿裏不哥,10天後魯忽,阿裏不哥曾幫助阿魯忽從其堂兄妻、兀魯忽乃手中奪得察合台兀魯思。由於這一支持,阿裏不哥的勢力與忽必烈的勢力相匹敵,直到將近1262年年底。阿魯忽背棄阿裏不哥投靠忽必烈。這一出人意料的背叛改變了形勢。當忽必烈趕走了阿裏不哥的人,重新占領和林時,阿裏不哥被迫在伊犁河流域與阿魯忽作戰。阿裏不哥被兩軍拑住,最後於1264年投降忽必烈。忽必烈為了籠絡人心,沒有殺他,但是,處死了阿裏不哥的主要支持者,包括聶思托裏安教丞相孛魯合。為謹慎起見,他把阿裏不哥作為重要俘虜囚禁起來。直到1266年阿裏不哥去世。
趁著忽必烈和阿裏不哥的內戰,西北地區的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紛紛自立,此時常在西亞進行西征的旭烈兀也準備自帝一方,不論忽必烈還是阿裏不哥都隻得到一部分宗王支持,沒有召開元太祖成吉思汗四子嫡係後裔參加的大忽裏台,忽必烈不被廣泛承認,於是,忽必烈將大汗在西亞的直轄地。也就是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邊境,封給旭烈兀換取旭烈兀的支持。旭烈兀建立伊兒汗國,其實旭烈兀留在西亞忽必烈也沒辦法,但忽必烈給了旭烈兀統治的合法性。忽必烈將大汗在中亞的直轄地,阿爾泰山以西直到阿姆河的農耕和城郭地區,封給察合台汗阿魯忽換取阿魯忽的支持。而欽察汗國早在元定宗貴由和元憲宗蒙哥統治時期已經取得實際上基本獨立的地位。因為大蒙古國,也就是蒙古帝國的分裂。忽必烈實際管轄的政治版圖僅止中原地區、東北地區,包括整個黑龍江流域、吐蕃地區,包括今青海、西藏等地、蒙古草原全境,西伯利亞南部地區以及今新疆東半部。
自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國以來,以族名為國名。稱大蒙古國,而沒有象北魏和遼、夏、金那樣建立國號。忽必烈稱汗後,建年號“中統”,但也沒有另立國名。1271年11月,在建國十多年之後,他的統治地位已經逐漸鞏固時,才正式建國號為“大元”。下詔說:“頃者耆宿,指子聰等人,到達朝廷,奏章申請,謂既成於大業,宜早定於鴻名”,“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忽必烈依據漢族的古代文獻《易經》,改建國號為“大元”,這就表明他所統治的國家,已不隻是屬於蒙古一個民族,而是中原封建王朝的繼續。
忽必烈建開平,成為稱汗建國的基地。但忽必烈已將中原地區作為他的立國基礎,開平顯然不適於作為國家的都城。1263年五月,忽必烈升開平為上都,作為駐夏的納缽。1264年八月,又下詔燕京,也就是金中都,金亡後稱燕京,仍改名為中都,作建都的準備。忽必烈建立“大元”國號後,1272年二月,采劉秉忠議,改中都為大都,宣布在此建都。1273年,大都宮殿建成。次年正月元旦,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賀。
元朝從此即定都在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大都代替和林,成為元朝多民族國家的政治中心。至此以後,明、清兩代,北京一直是國家的首都。元大都的修建,影響是深遠的。
忽必烈在晚年遭遇了一連串打擊。他最鍾愛的妻子察必於1281年先他去世。五年之後,他最喜愛的兒子真金,也是他親自選定的皇位繼承人,英年早逝。或許由於這些個人悲劇的刺激,他開始酗酒,並且毫無節製地暴飲暴食。他的體重迅速增加,越來越肥胖,並被因酗酒而引起的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與此同時,他的一些政策也遭到了失敗,至公元1294年2月18日(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忽必烈病逝。
元順帝妥歡貼睦爾頭腦發熱,想改變年號的事,很快就傳到了朝廷裏台官的耳朵中,他們聽了就覺得荒唐可笑,不禁交頭接耳。議論不休。監察禦史監察官李好文,是朝廷文官,文章寫得極為出色,他立即起草一份報告,他在報告中大意是說,年號依照過去的舊年號。從古到今都沒有聽說過,況且不過是沿襲過去的虛名,並沒有推行解決現實問題的實際政策,恐怕也於事無補,毫無益處。
李好文,字惟中,號河濱漁者,大名之東明人。登至治元年進士第,授大名路浚州判官。入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國子助教。他主要活動在元朝中後期。他曆仕元英宗、泰定帝、明宗、文宗、寧宗、順帝六朝。官至光祿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以翰林學士承旨一品祿終其身。綜觀李好文一生,他不但仕途顯赫,而且著述豐富,是元朝中後期著名文人之一。
正當李好文充滿信心,提筆成文,阻止改變年號的時候,外麵就已經人報告他說。皇帝改元的詔旨命令,已經頒發。向全國下達了。李好文急忙到禦史台省的機關裏,獲得一張詔書的原件,詔書命令中說:
朕我光明正大,繼承了皇位,到現在已經有三年的時間了,我夙興夜寐。居安思危,如履薄冰,敬畏上天和民眾,不敢工作倦怠,荒廢朝政。近年來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海內安寧,朕我正在思考著怎樣修養德行,每天都敬畏上天,體恤民眾,但是最近專管天文的太史提出報告說,天空中的星象發出警告,也許是朕我的德行菲薄,做得很不夠的原因吧!我向來敬畏天心,對民眾萬分仁愛,竭盡全力施行仁政,但是為什麽上天還這樣警告我呢?
因此我想到消除天災要講究方法,最好的辦法是施行善政,更改朝廷的年號紀元,這是過去祖宗的做法。元朝隻有元世祖忽必烈皇帝在位的時間最為長久,他在位的時候,上天和民眾都很協調,和諧友好,各種幸福好運,接踵而至。為了發揚祖宗的誌向,正符合朕我的初衷,所以今天特地改元統三年,仍然為至元元年。就是為了遵照祖宗的成憲,施行寬厚的仁政誕,求得國家的吉祥,維護朝廷的統治,因此可以赦免天下的罪犯,讓天下民眾知曉。
李好文看完通告,不以為然,不禁啞然失笑,就轉過身返迴,進入他居住的寓所裏,他看見剛剛起草的報告,依然擺在他的案頭,字跡剛剛幹透,他硯台還是濕潤的,他憑著滿腔熱情,利用剩下的殘餘墨汁,新提起手中的禿筆,寫出了當時的時政弊端,共有十多條,主要是與元世祖忽必烈時代相比,現在朝廷政治的得失,的確相去甚遠,在文章結束的時候,李好文提出,希望皇帝陛下如果真正有發揮祖宗傳統的誌向,就應該采取各種有力措施,去除當前存在的時弊,那樣才能稱得上是發揚祖宗傳統。
李好文懷著滿腔熱血,把稿件寫成後,覺得痛快淋漓,極為爽快,他從頭至尾地讀了一遍,自我感覺已經言無剩意,真是妙筆生花,立即更換了文房四寶,重新用端正的楷書,把文稿重新抄寫,完成後立即送入皇宮,讓皇帝親自禦覽。但是過了好幾天,都毫無音信,李好文不禁覺得很失望,他知道精心起草的報告,大概受到皇帝的冷遇,被束之高閣,沒有被采用,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李好文越想越氣憤,就想著出去找朋友說說話,解解悶。他就與參政許有壬,他們同在朝廷當官,是要好的知心朋友,請他見機行事,拜見皇帝,提出他們的看法。當時許有壬已經消除了過去的憤怒,撤銷了假期,重新參與朝廷處理日常事務。他看見李好文來訪,心裏非常高興,就在家裏接待了他,他們兩人就交談了起來,自然說起了朝廷裏的國家大事。
李好文對許有壬:“現在的皇帝真是糊塗,下達詔令改元,仍然恢複至元年號,這真是從古到今都沒有出現過的曠古奇聞,真是好笑到了極點。我在幾天前送了一份報告進去,到現在已經有十多天的時間了,卻沒有獲得迴音,難道真是那麽的天真可愛,認為改了‘至元’二字,就會像過去那樣,就真正成了全盛的時代,一樣興隆發達嗎?”(未完待續。。)
元順帝孛兒隻斤?妥歡帖睦爾是元朝命運多舛,曲折多變的皇帝,在元朝宮廷的政治旋渦中,曆經驚濤駭浪,九死一生。他1320年5月25日出生,1370年5月23日去世。他是元明宗和世瓎的長子,也有人說他是宋朝末代皇帝和妓女合作,生下的元朝宮廷裏的雜種。1330年,元順帝妥歡帖睦爾的母親被殺,他被朝廷驅逐,首先被驅逐到高麗的平壤,今朝鮮半島,後來到廣西的桂林。
平壤地處大同江下遊平壤平原和丘陵的交接處,東、西、北三麵是起伏的丘陵。平壤因有部分土地在平原上,故稱平壤,即“平坦的土壤”的意思。大同江及其支流普通江流經市區,江中有綾羅島,羊角島、狸岩島等島嶼,風景優美。
平壤市是一座曆史古城,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就有3000多年,相傳在檀君時代就被定為都城;平壤市還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城市。大同江穿市而過,兩岸綠柳成蔭。千裏馬大街、蒼光大街、光複大街、統一大街等街道寬闊整潔,兩側濃蔭如蓋。
平壤曆史悠久,是朝鮮民族的發祥地,在朝鮮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相傳公元前2333年,天帝庶子桓雄與熊女所生的檀君,又稱王儉,建立朝鮮國,其都城阿斯達就位於現在的平壤,因此平壤又有“王儉城”之稱。中國商朝滅亡後,殷商貴族箕子來到朝鮮,以平壤為都城,是為“箕子朝鮮”。朝鮮人民過去十分崇敬箕子,把他作為朝鮮民族的始祖。因此平壤的地位也顯得神聖起來。被稱為“箕城”。
中國西漢初年,燕國人衛滿逃到朝鮮,並取代箕子朝鮮,稱為“衛滿朝鮮”。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派兵滅亡衛滿朝鮮,攻占王儉城。就是平壤,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了四郡,置於漢朝的管轄之下,其中平壤一帶即為樂浪郡,是漢四郡的中心。
313年,崛起於中國東北的高句麗利用西晉衰落之際南下朝鮮半島,吞並了樂浪郡,並恢複了平壤的古稱。427年,高句麗第24代王巨連。又稱長壽王,正式遷都平壤。高句麗以平壤為中心,勢力不斷南下,試圖統一朝鮮半島。朝鮮半島上的三國時代,就是高句麗、新羅、百濟,直至668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大部才宣告結束。6世紀末,中國隋煬帝派水軍攻打平壤城,但被擊退;到唐高宗時期。唐朝於668年滅亡了高句麗,在平壤設置了安東都護府。此後。平壤又成為唐朝和新羅對峙的地點,後來並入新羅的土地。經過多年戰爭的破壞,此時的平壤已經荒廢。
到了高麗時代,平壤由於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而再次振興。918年王建剛建立高麗王朝,就宣布“平壤古都,荒廢雖久。基址尚存,而荊棘滋茂,宜徙民實之,以固藩屏,為百世之利”。於是“量徙鹽、白、黃、海、鳳諸州民以實之,為大都護府”,開啟了高麗對平壤地區的經營。926年,高麗王朝將平壤定為“西京”。高麗時期,平壤經過多年建設,已相當繁華,特別是當時的平壤遍植柳樹,有“柳京”之譽,因此高麗著名詩人鄭知常才會謳歌平壤“紫陌春風細雨過,輕塵不動柳絲斜”的景象。同時,平壤也是抵抗外敵入侵的重鎮。高麗時期,契丹、女真、蒙古先後入侵,數次攻陷西京,即平壤,到1269年,高麗西京都統領崔坦、李延齡投降蒙古,平壤遂為蒙古所占,後成為元朝遼陽行省之東寧府,隸屬元朝直接管轄。1290年,應高麗忠烈王的請求,元朝將東寧府歸還高麗,仍為元朝間接領地,高麗為元朝的征東行省。
朝鮮王朝時期,平壤仍為當時朝鮮的重要城市,在當時稱“平壤府”,是平安道的首府,同時被稱為“兩西重鎮”,時人稱讚平壤形勝“負山阻水,控製西北,俯瞰長江,即大同江,遠臨曠野”。當時的平壤城池分內城、中城、外城、北城四部分,內城有五門,南為朱雀門,東為大同門,有甕城,東北為七星門,東南為長慶門,西為靜海門。內城之外為中城,南門為正陽門,東門為含毬門,北門為慶昌門,西門為普通門。中城之外為外城,南為車避門,西為多景門。此外還有承服門、足樸門、大道門、小通門、水德門等。內城北端有北城,南為轉錦門,北為玄武門。
1332年十一月,元朝的元寧宗孛兒隻斤?懿璘質班逝世,太皇太後卜答失裏下令立孛兒隻斤?妥歡貼睦爾為皇帝,受到左丞相燕鐵木兒反對,因此一直到次年6月才繼位。燕鐵木兒的兒子唐其勢叛亂,一直到1335年才得以平定。當時右丞相伯顏的勢力很大,實際控製著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順帝妥歡貼睦爾放在眼裏。伯顏采取排擠南人的政策,例如禁止南人參政,取消科舉,而且不允許漢人學蒙古語,這些做法加深了漢蒙兩族之間的不和,也使得元順帝妥歡貼睦爾更加不滿。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順帝妥歡貼睦爾與右丞相伯顏的矛盾日益尖銳,後來在伯顏之侄脫脫的堅決支持下,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終於力排眾議,成功地廢黜了伯顏,並控製了政局。隨後,伯顏以前很多不當的政策都被元惠宗下令廢除,例如恢複了科舉等等。
1343年,元順帝妥歡貼睦爾下令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由右丞相脫脫,後改由阿魯圖主持,於1345年修成。1350年,元朝境內發生通貨膨脹,加上為了治水,當時由於黃河水災頻繁,元惠宗下令右丞相脫脫遏黃河迴故道以整治水患,加重了徭役,導致1351年紅巾軍起義。雖然1362年元軍獲得一定勝利。但由於起義軍的勢力已大,朝廷內部又發生皇帝和皇太子,即後來即位的元昭宗孛兒隻斤?愛猷識理答臘。兩派之間的明爭暗鬥,因此元惠宗無法有效地控製政局,而在外的各行省的將領有時也各行其是,不聽中央政府統一指揮。這一切給南方農民起義壯大的機會。
1368年。明軍進攻大都,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向北撤退,到達上都,後轉至應昌。並兩次組織元軍反攻,未成。1370年5月23日,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病逝於應昌。
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剛剛繼位當上皇帝的時候,朝廷內外,內憂外患,一樁接著一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弄得他焦頭爛額,疲於應付,就連上天也跟著添亂,與他作對,正當全國天災不斷,難以應對的時候。天空中的星象接連出現變異,鬧得全國民眾。人心惶惶,驚恐不安。
在當時看來,天空中的星象變異,完全是上天對元朝的警告,星象變異就是皇帝無德無能,政局動蕩的預兆。當時天空的星象屢次變異。接連不斷,最初是說熒星侵犯南鬥星,接著又報告說辰星侵犯了房宿星,朝廷裏專門管理天文的官員,忽然報告說太陰又侵犯了太微垣星。更奇怪的是本來應該晚上出現的太白星。突然間在白天出現,太白星在白天裏經過天空,這些怪異的天象連接不斷地出現,搞得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心驚肉跳,膽戰心驚,內心裏極度憂傷,弄得六神無主,手足無措。
為了對付天空中詭異的星象,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立即召見了朝廷裏老謀深算的大臣伯顏,到宮廷裏來商議應對的策略,伯顏對皇帝說:“天空中的星象出現詫異,其實與我們的人世毫無關聯,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與我們什麽關係也沒有人,皇帝陛下你又何必過於擔憂呢?”伯顏真是一位學識淵博,頭腦冷靜的人物,對天象的解釋的確明智達觀。
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對伯顏說:“自從我們元朝進入中夏,成為主人以來,當皇帝當得最久的人,莫過於元世祖忽必烈。元世祖忽必烈的年號,就是至元,朕我很想繼承我祖宗的傳統,因此應該效法遠祖的功績,現在我想在本年改元,也改為至元年號,卿你的意下如何呢?”元順帝妥歡貼睦爾麵對國家的內憂外患,並沒有去尋找其中的根本原因,采取相應的應對策略,而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地用改變年號的方法去應對,真是愚蠢到了極點。伯顏聽了這個愚蠢的想法,也無可奈何,隻得應付地迴答說:“陛下你想如何改變年號,就去如何改變年號嗎,你又何必多此一舉,還要來詢問我呢?”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看見伯顏沒有反對他,他就決心改變年號,作為新的元年。
元世祖忽必烈是元朝大有作為的皇帝,孛兒隻斤?忽必烈,蒙古族人,他是元朝的創建者,監國托雷第四子,憲宗蒙哥之弟。蒙古尊號“薛禪汗”,他青年時代,便“思大有為於天下”。孛兒隻斤?忽必烈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元朝。他在位期間,建立行省製,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複和發展。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樣,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輝曆史的締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位35年,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孛兒隻斤?忽必烈生於1215年9月23日。那一年,成吉思汗攻克了金中都。忽必烈生活於蒙古帝國的黃金時代。他出生之時,蒙古人開始開疆擴土;他長成之時,蒙古大軍已經無遠弗屆,把疆域遠遠地擴張到了北方和西方。
在這段蒙古史上最輝煌的時期裏,忽必烈和他的祖父成吉思汗無疑是兩個最顯赫的蒙古人。歐亞的曆史是從蒙古人開始的。在13世紀最初的幾十年間,他們經過不斷的蠶食,建立了世界曆史上最龐大的帝國。其疆域北部從朝鮮半島一直延伸到俄羅斯西部;南部從緬甸一直到達伊拉克。他們的軍隊曾一路打到今天的波蘭和匈牙利。在此過程中,他們消滅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王朝,包括統治中東和波斯的阿巴斯王朝、金朝和南宋王朝、中亞的花剌子模等。在幾十年間,蒙古人統治了歐亞大部分地區,並對其他地區形成威脅之勢。
憲宗元年,也就是公元1251年。忽必烈受命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早在藩王時期就思“大有為於天下”,並熱心於學習漢文化。曾先後召僧海雲,也就是宋印簡)、僧子聰,也就是劉秉忠、王鶚、元好問、張德輝、張文謙、竇默等,問以儒學治道。先後任用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於汴梁,整頓河南軍政;屯田唐、鄧等州。忽必烈在蒙哥汗時受命治理漠南漢地軍國大事。他依靠一批漢人儒生幕僚的幫助。幾年內,在中原若幹地區內建立起統治秩序,並搜羅和培養了一批治國人才。同時,他還奉蒙哥之命,領兵發動了滅亡大理國,也就是1252年六月,忽必烈去曲先腦兒,也就是蒙哥駐夏之地,進見蒙哥汗。蒙哥命忽必烈率軍征雲南。
1253年。忽必烈率領大軍在六盤山度夏。秋天,大軍經過臨洮進入藏族地區,到達忒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鬆潘地方。1254年初,忽必烈軍包圍了大理城。大理軍民出城迎戰失利。段興智和高祥棄城逃走,大理城陷。忽必烈派大將也古和霸突魯追擊高祥,斬於姚州。和侵掠南宋的兩次戰爭。
忽必烈從青年時代就已結識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漢地的情況。1251年蒙哥即位後。忽必烈受命治理漢地,在以後十年間。繼續聚集流落的儒生和地方軍閥的門客,在他周圍組成一個幕僚集團。1252年,宋軍攻打河南邊地。忽必烈請準蒙哥在河南設經略司,任命蒙哥、史天澤、楊惟中、趙璧為經略使。1253年,蒙哥分賞諸王,忽必烈得到京兆封地。忽必烈建立京兆宣撫司。
1254年夏天。忽必烈駐六盤山。1256年,忽必烈又增受懷孟州封地。其後遭受貶謫,忽必烈勢力的發展,引起蒙哥的疑忌。1257年,蒙哥命阿藍答兒等在關中設鉤考局。查核京兆、河南財賦。阿藍答兒等從河南經略司、京兆宣撫司的官員中,羅織一百餘條罪狀,旨在除滅忽必烈所信用的官員,削弱他的勢力。這年十二月,又親自去朝見蒙哥。蒙哥見忽必烈來朝,相對泣下,要他不必再作表白。1260年,忽必烈派幕僚覃澄為懷孟路總管。
蒙哥汗去世了,遺留下三個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裏不哥,忽必烈成為未來蒙古帝國的大汗。旭烈兀自1256年成為波斯汗後,由於遠離蒙古高原,而沒有要求繼承大汗位。剩下的隻有忽必烈和阿裏不哥。阿裏不哥作為幼子,已經成為蒙古汗國本土上的統治者,並在蒙古都城哈拉和林紮營。作為蒙古地區的統治者,他準備在蒙古召開庫裏勒台,以確保他被舉為大汗。而忽必烈搶在他之前行動。他率軍從武昌北上,在中原的開平上都府,位於今察哈爾和熱河之間的多倫諾爾附近,建大本營,早些時候,他隻是在這兒建起了他的夏季駐地。1260年6月4日,他在此被他的黨羽,即他的軍隊,擁立為大汗,當時他44歲。
按成吉思汗的法律,這次倉卒的選舉是非正式的。按傳統,庫裏勒台應該在蒙古召開,會前應召集成吉思汗的四個兀魯思的代表們出席。阿裏不哥在蒙哥的丞相、克烈部聶思托裏安、教徒學魯合的支持下,也毫不躊躇地在和林悟取大汗稱號。在漢地,控製著陝西和四川的蒙軍將領們傾向於阿裏不哥一邊,但忽必烈不久就把這兩個省的軍隊爭取到他一邊。忽必烈的副將們在甘州東部,在今天的甘肅境內,打敗了阿裏不哥軍,這次勝利鞏固了忽必烈在對蒙古統治下的大理、西夏、吐蕃、金朝、南宋的所有權。忽必烈把他的優勢兵力向大蒙古汗國本土推進,他於1260年年底,在哈拉和林以南的翁金河畔度冬;而阿裏不哥朝葉尼塞河上遊撤退。接著忽必烈錯誤地設想戰爭已經結束,在和林留一支普通軍隊後,迴到中國。
1261年年底,阿裏不哥卷土重來,驅逐了這支駐軍。並進軍迎戰忽必烈。在戈壁邊境上打了兩仗。第一仗忽必烈獲勝,然而;他再次錯誤地沒有追擊阿裏不哥,10天後魯忽,阿裏不哥曾幫助阿魯忽從其堂兄妻、兀魯忽乃手中奪得察合台兀魯思。由於這一支持,阿裏不哥的勢力與忽必烈的勢力相匹敵,直到將近1262年年底。阿魯忽背棄阿裏不哥投靠忽必烈。這一出人意料的背叛改變了形勢。當忽必烈趕走了阿裏不哥的人,重新占領和林時,阿裏不哥被迫在伊犁河流域與阿魯忽作戰。阿裏不哥被兩軍拑住,最後於1264年投降忽必烈。忽必烈為了籠絡人心,沒有殺他,但是,處死了阿裏不哥的主要支持者,包括聶思托裏安教丞相孛魯合。為謹慎起見,他把阿裏不哥作為重要俘虜囚禁起來。直到1266年阿裏不哥去世。
趁著忽必烈和阿裏不哥的內戰,西北地區的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紛紛自立,此時常在西亞進行西征的旭烈兀也準備自帝一方,不論忽必烈還是阿裏不哥都隻得到一部分宗王支持,沒有召開元太祖成吉思汗四子嫡係後裔參加的大忽裏台,忽必烈不被廣泛承認,於是,忽必烈將大汗在西亞的直轄地。也就是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邊境,封給旭烈兀換取旭烈兀的支持。旭烈兀建立伊兒汗國,其實旭烈兀留在西亞忽必烈也沒辦法,但忽必烈給了旭烈兀統治的合法性。忽必烈將大汗在中亞的直轄地,阿爾泰山以西直到阿姆河的農耕和城郭地區,封給察合台汗阿魯忽換取阿魯忽的支持。而欽察汗國早在元定宗貴由和元憲宗蒙哥統治時期已經取得實際上基本獨立的地位。因為大蒙古國,也就是蒙古帝國的分裂。忽必烈實際管轄的政治版圖僅止中原地區、東北地區,包括整個黑龍江流域、吐蕃地區,包括今青海、西藏等地、蒙古草原全境,西伯利亞南部地區以及今新疆東半部。
自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國以來,以族名為國名。稱大蒙古國,而沒有象北魏和遼、夏、金那樣建立國號。忽必烈稱汗後,建年號“中統”,但也沒有另立國名。1271年11月,在建國十多年之後,他的統治地位已經逐漸鞏固時,才正式建國號為“大元”。下詔說:“頃者耆宿,指子聰等人,到達朝廷,奏章申請,謂既成於大業,宜早定於鴻名”,“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忽必烈依據漢族的古代文獻《易經》,改建國號為“大元”,這就表明他所統治的國家,已不隻是屬於蒙古一個民族,而是中原封建王朝的繼續。
忽必烈建開平,成為稱汗建國的基地。但忽必烈已將中原地區作為他的立國基礎,開平顯然不適於作為國家的都城。1263年五月,忽必烈升開平為上都,作為駐夏的納缽。1264年八月,又下詔燕京,也就是金中都,金亡後稱燕京,仍改名為中都,作建都的準備。忽必烈建立“大元”國號後,1272年二月,采劉秉忠議,改中都為大都,宣布在此建都。1273年,大都宮殿建成。次年正月元旦,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賀。
元朝從此即定都在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大都代替和林,成為元朝多民族國家的政治中心。至此以後,明、清兩代,北京一直是國家的首都。元大都的修建,影響是深遠的。
忽必烈在晚年遭遇了一連串打擊。他最鍾愛的妻子察必於1281年先他去世。五年之後,他最喜愛的兒子真金,也是他親自選定的皇位繼承人,英年早逝。或許由於這些個人悲劇的刺激,他開始酗酒,並且毫無節製地暴飲暴食。他的體重迅速增加,越來越肥胖,並被因酗酒而引起的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與此同時,他的一些政策也遭到了失敗,至公元1294年2月18日(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忽必烈病逝。
元順帝妥歡貼睦爾頭腦發熱,想改變年號的事,很快就傳到了朝廷裏台官的耳朵中,他們聽了就覺得荒唐可笑,不禁交頭接耳。議論不休。監察禦史監察官李好文,是朝廷文官,文章寫得極為出色,他立即起草一份報告,他在報告中大意是說,年號依照過去的舊年號。從古到今都沒有聽說過,況且不過是沿襲過去的虛名,並沒有推行解決現實問題的實際政策,恐怕也於事無補,毫無益處。
李好文,字惟中,號河濱漁者,大名之東明人。登至治元年進士第,授大名路浚州判官。入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國子助教。他主要活動在元朝中後期。他曆仕元英宗、泰定帝、明宗、文宗、寧宗、順帝六朝。官至光祿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以翰林學士承旨一品祿終其身。綜觀李好文一生,他不但仕途顯赫,而且著述豐富,是元朝中後期著名文人之一。
正當李好文充滿信心,提筆成文,阻止改變年號的時候,外麵就已經人報告他說。皇帝改元的詔旨命令,已經頒發。向全國下達了。李好文急忙到禦史台省的機關裏,獲得一張詔書的原件,詔書命令中說:
朕我光明正大,繼承了皇位,到現在已經有三年的時間了,我夙興夜寐。居安思危,如履薄冰,敬畏上天和民眾,不敢工作倦怠,荒廢朝政。近年來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海內安寧,朕我正在思考著怎樣修養德行,每天都敬畏上天,體恤民眾,但是最近專管天文的太史提出報告說,天空中的星象發出警告,也許是朕我的德行菲薄,做得很不夠的原因吧!我向來敬畏天心,對民眾萬分仁愛,竭盡全力施行仁政,但是為什麽上天還這樣警告我呢?
因此我想到消除天災要講究方法,最好的辦法是施行善政,更改朝廷的年號紀元,這是過去祖宗的做法。元朝隻有元世祖忽必烈皇帝在位的時間最為長久,他在位的時候,上天和民眾都很協調,和諧友好,各種幸福好運,接踵而至。為了發揚祖宗的誌向,正符合朕我的初衷,所以今天特地改元統三年,仍然為至元元年。就是為了遵照祖宗的成憲,施行寬厚的仁政誕,求得國家的吉祥,維護朝廷的統治,因此可以赦免天下的罪犯,讓天下民眾知曉。
李好文看完通告,不以為然,不禁啞然失笑,就轉過身返迴,進入他居住的寓所裏,他看見剛剛起草的報告,依然擺在他的案頭,字跡剛剛幹透,他硯台還是濕潤的,他憑著滿腔熱情,利用剩下的殘餘墨汁,新提起手中的禿筆,寫出了當時的時政弊端,共有十多條,主要是與元世祖忽必烈時代相比,現在朝廷政治的得失,的確相去甚遠,在文章結束的時候,李好文提出,希望皇帝陛下如果真正有發揮祖宗傳統的誌向,就應該采取各種有力措施,去除當前存在的時弊,那樣才能稱得上是發揚祖宗傳統。
李好文懷著滿腔熱血,把稿件寫成後,覺得痛快淋漓,極為爽快,他從頭至尾地讀了一遍,自我感覺已經言無剩意,真是妙筆生花,立即更換了文房四寶,重新用端正的楷書,把文稿重新抄寫,完成後立即送入皇宮,讓皇帝親自禦覽。但是過了好幾天,都毫無音信,李好文不禁覺得很失望,他知道精心起草的報告,大概受到皇帝的冷遇,被束之高閣,沒有被采用,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李好文越想越氣憤,就想著出去找朋友說說話,解解悶。他就與參政許有壬,他們同在朝廷當官,是要好的知心朋友,請他見機行事,拜見皇帝,提出他們的看法。當時許有壬已經消除了過去的憤怒,撤銷了假期,重新參與朝廷處理日常事務。他看見李好文來訪,心裏非常高興,就在家裏接待了他,他們兩人就交談了起來,自然說起了朝廷裏的國家大事。
李好文對許有壬:“現在的皇帝真是糊塗,下達詔令改元,仍然恢複至元年號,這真是從古到今都沒有出現過的曠古奇聞,真是好笑到了極點。我在幾天前送了一份報告進去,到現在已經有十多天的時間了,卻沒有獲得迴音,難道真是那麽的天真可愛,認為改了‘至元’二字,就會像過去那樣,就真正成了全盛的時代,一樣興隆發達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