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爹剃頭幾十年,是個遠近有名的剃匠師傅。無奈村裏的腦袋越來越少,包括好多腦袋打工去了,好多腦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腦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計越來越難以維持——他說起碼要九百個腦袋,才夠保證他基本的收入。
這還沒有算那些一頭紅發或一頭綠發的腦袋。何爹不願趨時,說年青人要染頭發,五顏六色地染下來,狗不像狗,貓不像貓,還算是個人?他不是不會染,是不願意染。師傅沒教給他的,他絕對不做。結果,好些年青人來店裏看一眼,發現這裏不能焗油和染發,更不能做負離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鎮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見冷清。我去找他剪頭的時候,在幾間房裏尋了個遍,才發現他在竹床上睡覺。
“今天是初八,估算著你是該來了。”他高興地打開爐門,樂滋滋地倒一盆熱水,大張旗鼓進入第一道程序:洗臉清頭。
“我這個頭是要帶到國外去的,你留心一點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聯酋去煮飯,不也是要出國?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臉,發現停了電。不過不要緊,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電——這又勾起了他對新式美發的不滿和不屑:你說,他們到底是人剃頭呢,還是電剃頭呢?隻曉得操一把電剪,一個吹筒,兩個月就出了師,就開得店,那也算剃頭?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們也當剃匠,把男人的腦殼盤來撥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麵不是和麵,成何體統?男人的頭,女子的腰,隻能看,不能撓。這句老話都不記得了麽?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勸他不必過於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腦殼不金貴了,可以由婆娘們隨便來撓,但理發不用剃刀,像什麽話呢?他振振有詞地說,剃匠剃匠,關鍵是剃,是一把刀。剃匠們以前為什麽都敬奉關帝爺?就因為關大將軍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過五關,斬六將,殺顏良,誅文醜,於萬軍之陣取上將軍頭顱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裏沒有這把刀,起碼一條,光頭就是刨不出來的,三十六種刀法也派不上用場。
我領教過他的微型青龍偃月。其一是“關公拖刀”:刀背在顧客後頸處長長地一刮,刮出顧客麻穌穌的一陣驚悚,讓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張飛打鼓”:刀口在顧客後頸上彈出一串花,同樣讓顧客特別舒服。“雙龍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著刀片在顧客鼻梁兩邊輕捷地鏟削。“月中偷桃”當然是另一刀法,意味著刀片在顧客眼皮上輕巧地刨刮。至於“哪叱探海”更是不可錯過的一絕:刀尖在顧客耳朵窩子裏細剔,似有似無,若即若離,不僅淨毛除垢,而且讓人癢中透爽,整個耳朵頓時清新和開闊,整個麵部和身體為之牽動,招來嗖嗖嗖八麵來風。氣脈貫通和精血湧躍之際,待剃匠從容收刀,受用者一個噴嚏天昏地暗,盡吐五腑六髒之濁氣。
何師傅操一杆青龍偃月,閱人間頭顱無數,開刀,合刀,清刀,彈刀,均由手腕與兩三指頭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繚亂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個角度,可以對付任何複雜的部位,上下左右無敵不克,橫豎內外無堅不摧,有時甚至可以閉著眼睛上陣,無需眼角餘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絕活玩下來,他隻收三塊錢。
盡管廉價,盡管古典,他的顧客還是越來越少。有時候,他成天隻能睡覺,一天下來也等不到一個腦袋,隻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進門,同他說說話,或者在他頭上活活手,提供免費服務。但他還是決不焗油和染發,寧可敗走麥城也決不背漢降魏。
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著,常常帶著笑花子去鄰居家看看電視,或者去老朋友那裏串門坐人家。從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綿綿無絕期”,他詩興大發時,能背出很多古人詩作。
三明爹一輩子隻有一個發型,就是刨光頭,每次都被何師傅刨得灰裏透白,白裏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來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親切、最忠實的腦袋。雖然不識幾個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詩的最好聽眾。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沒送腦袋來了,讓何爹算著算著日子,不免起了了疑心。他翻過兩個嶺去看望老朋友,發現對方久病在床,已經脫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著淚迴家,取來了行頭,再給對方的腦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絕活。三明爹半躺著,舒服得長長籲出一口氣:“賊娘養的好過呀。兄弟,我這一輩子抓泥捧土,腳吃了虧,手吃了虧,肚子也吃了虧嗬。搭伴你,就是腦殼沒有吃虧。我這個腦殼,來世……還是你的。”
何爹含著淚說:“你放心,放心。”
光頭臉上帶著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過去了。
何爹再一次張飛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頭皮上一彈,彈出了一串花,由強漸弱,餘音嫋嫋,算是最後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見三明爹眼皮輕輕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後的極樂。
(p.33)
空山
去山上的路越走越窄,越走越荒,越走越靜。前十幾裏路還勉強可以見到人跡。有人挑著竹子,或者是背著雨傘,在曲折小路上下山來,與我們擦肩而過。雖然不相識,但不會沒有必要的客套。
“上去嗬?”
“下去嗬?”
或者由我們先搭腔:
“下去嗬?”
“上去嗬?”
或者多說幾個字:
“挑這麽多下去嗬?”
“這麽早就上去嗬?”
不相識的人之間,一路上都是問“上去”或者“下去”,算是沒話找話,不交自熟,還有點暗號接頭的味道。
過了千石峒,前麵就是無人區了,就沒有接頭暗號了。路邊還偶爾冒出一處房舍,但人去室空,留下了房前一片荒草,隱約顯現出田埂和小徑的輪廓。土坯牆有的坍塌了,有的開裂了,牆根往往布滿了青苔。一張主人遺棄的木犁插在地頭,眼下已爬滿了野藤,如同木犁突然發芽長葉,活過來了一般。
不難想象,前麵那條溪邊的青石板,以前也有過搗衣的聲音,有過黃昏時分耳環或手鐲的一閃。前麵那座小石橋,以前也有過老牛帶著小牛歸來,牛背上可能停棲著靜靜的蝴蝶。這山靜林幽之處,以前一定有過燈光溫暖的窗口。在明晃晃的月夜或者雪夜,一定還有過紡車或搖籃吱呀吱呀的聲音滾過水碾和水堰。但現在這裏隻剩下露珠依舊滴落,雲霧依舊流散,還有腐葉如醬如酒的濃烈氣味。連我們的腳步聲也過於粗魯和陌生,嚇得一群大鳥撲拉拉驚逃四散,從廢墟的斷牆飛向山頭。
這些鳥還是當年的鳥嗎?
獨木橋斷了的地方,我們得找到淺水處蹚水。遇到雜草封路的地段,我們得抽出隨身帶來的柴刀,一路砍殺過去,才能接上下一段路。我們幸好沒有碰到山螞蝗。同行的向導告訴我們,以前有人用馬馱樹木,在這裏不幸撞入了螞蝗陣,結果一匹白馬變成了紅馬,全身被螞蝗咬得鮮血淋淋。
這裏名叫“螞蟥溝”。
一條雲瀑傾瀉過來了,很快就注滿深穀,使我們淹沒在雲湖裏,前後茫茫,什麽也看不見。明知同行者近在咫尺,也隻聞其聲不見其形。
在離螞蟥溝不遠的地方,我們才得以走出雲海,看見了雲上的一大片梯田。看來是受製於山的坡度,這些田塊都很小,遠遠看去如密密排列的貝殼或鱗片。一個鬥笠或一件蓑衣,就能蓋住一丘田。同是受製於坡度,這些梯田的坡牆大多很高,全用墨灰色石塊壘成,形如巍巍城牆。行人需要屏息仰視,才能探望到虛虛的城頭,看到城頭那想象中的旌旗和兵甲,甚至聽到那想象中的鳴鏑和戰鼓。說實話,我當時暗暗吃驚:天下這麽大,一些莫知姓名的人們為何要把家園建在這深山一隅?他們是在什麽時候築起了這深山裏的巨石陣、金字塔以及萬裏長城?隻為了爭得幾把穀米,他們在這層層疊疊得石牆裏耗費了多少代人的心血和生命?……
每一塊石頭都相約守密,眼下一聲不吭。
很多梯田已經廢棄了,聽任滿田升起瘋狂的茅草,還有白茫茫一片如雪蓋地的茅絮。我知道秋茅無情,吞沒過很多小徑,很多足跡,很多風化了的王國與故事。
(p.34)
這還沒有算那些一頭紅發或一頭綠發的腦袋。何爹不願趨時,說年青人要染頭發,五顏六色地染下來,狗不像狗,貓不像貓,還算是個人?他不是不會染,是不願意染。師傅沒教給他的,他絕對不做。結果,好些年青人來店裏看一眼,發現這裏不能焗油和染發,更不能做負離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鎮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見冷清。我去找他剪頭的時候,在幾間房裏尋了個遍,才發現他在竹床上睡覺。
“今天是初八,估算著你是該來了。”他高興地打開爐門,樂滋滋地倒一盆熱水,大張旗鼓進入第一道程序:洗臉清頭。
“我這個頭是要帶到國外去的,你留心一點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聯酋去煮飯,不也是要出國?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臉,發現停了電。不過不要緊,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電——這又勾起了他對新式美發的不滿和不屑:你說,他們到底是人剃頭呢,還是電剃頭呢?隻曉得操一把電剪,一個吹筒,兩個月就出了師,就開得店,那也算剃頭?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們也當剃匠,把男人的腦殼盤來撥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麵不是和麵,成何體統?男人的頭,女子的腰,隻能看,不能撓。這句老話都不記得了麽?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勸他不必過於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腦殼不金貴了,可以由婆娘們隨便來撓,但理發不用剃刀,像什麽話呢?他振振有詞地說,剃匠剃匠,關鍵是剃,是一把刀。剃匠們以前為什麽都敬奉關帝爺?就因為關大將軍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過五關,斬六將,殺顏良,誅文醜,於萬軍之陣取上將軍頭顱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裏沒有這把刀,起碼一條,光頭就是刨不出來的,三十六種刀法也派不上用場。
我領教過他的微型青龍偃月。其一是“關公拖刀”:刀背在顧客後頸處長長地一刮,刮出顧客麻穌穌的一陣驚悚,讓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張飛打鼓”:刀口在顧客後頸上彈出一串花,同樣讓顧客特別舒服。“雙龍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著刀片在顧客鼻梁兩邊輕捷地鏟削。“月中偷桃”當然是另一刀法,意味著刀片在顧客眼皮上輕巧地刨刮。至於“哪叱探海”更是不可錯過的一絕:刀尖在顧客耳朵窩子裏細剔,似有似無,若即若離,不僅淨毛除垢,而且讓人癢中透爽,整個耳朵頓時清新和開闊,整個麵部和身體為之牽動,招來嗖嗖嗖八麵來風。氣脈貫通和精血湧躍之際,待剃匠從容收刀,受用者一個噴嚏天昏地暗,盡吐五腑六髒之濁氣。
何師傅操一杆青龍偃月,閱人間頭顱無數,開刀,合刀,清刀,彈刀,均由手腕與兩三指頭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繚亂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個角度,可以對付任何複雜的部位,上下左右無敵不克,橫豎內外無堅不摧,有時甚至可以閉著眼睛上陣,無需眼角餘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絕活玩下來,他隻收三塊錢。
盡管廉價,盡管古典,他的顧客還是越來越少。有時候,他成天隻能睡覺,一天下來也等不到一個腦袋,隻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進門,同他說說話,或者在他頭上活活手,提供免費服務。但他還是決不焗油和染發,寧可敗走麥城也決不背漢降魏。
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著,常常帶著笑花子去鄰居家看看電視,或者去老朋友那裏串門坐人家。從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綿綿無絕期”,他詩興大發時,能背出很多古人詩作。
三明爹一輩子隻有一個發型,就是刨光頭,每次都被何師傅刨得灰裏透白,白裏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來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親切、最忠實的腦袋。雖然不識幾個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詩的最好聽眾。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沒送腦袋來了,讓何爹算著算著日子,不免起了了疑心。他翻過兩個嶺去看望老朋友,發現對方久病在床,已經脫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著淚迴家,取來了行頭,再給對方的腦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絕活。三明爹半躺著,舒服得長長籲出一口氣:“賊娘養的好過呀。兄弟,我這一輩子抓泥捧土,腳吃了虧,手吃了虧,肚子也吃了虧嗬。搭伴你,就是腦殼沒有吃虧。我這個腦殼,來世……還是你的。”
何爹含著淚說:“你放心,放心。”
光頭臉上帶著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過去了。
何爹再一次張飛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頭皮上一彈,彈出了一串花,由強漸弱,餘音嫋嫋,算是最後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見三明爹眼皮輕輕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後的極樂。
(p.33)
空山
去山上的路越走越窄,越走越荒,越走越靜。前十幾裏路還勉強可以見到人跡。有人挑著竹子,或者是背著雨傘,在曲折小路上下山來,與我們擦肩而過。雖然不相識,但不會沒有必要的客套。
“上去嗬?”
“下去嗬?”
或者由我們先搭腔:
“下去嗬?”
“上去嗬?”
或者多說幾個字:
“挑這麽多下去嗬?”
“這麽早就上去嗬?”
不相識的人之間,一路上都是問“上去”或者“下去”,算是沒話找話,不交自熟,還有點暗號接頭的味道。
過了千石峒,前麵就是無人區了,就沒有接頭暗號了。路邊還偶爾冒出一處房舍,但人去室空,留下了房前一片荒草,隱約顯現出田埂和小徑的輪廓。土坯牆有的坍塌了,有的開裂了,牆根往往布滿了青苔。一張主人遺棄的木犁插在地頭,眼下已爬滿了野藤,如同木犁突然發芽長葉,活過來了一般。
不難想象,前麵那條溪邊的青石板,以前也有過搗衣的聲音,有過黃昏時分耳環或手鐲的一閃。前麵那座小石橋,以前也有過老牛帶著小牛歸來,牛背上可能停棲著靜靜的蝴蝶。這山靜林幽之處,以前一定有過燈光溫暖的窗口。在明晃晃的月夜或者雪夜,一定還有過紡車或搖籃吱呀吱呀的聲音滾過水碾和水堰。但現在這裏隻剩下露珠依舊滴落,雲霧依舊流散,還有腐葉如醬如酒的濃烈氣味。連我們的腳步聲也過於粗魯和陌生,嚇得一群大鳥撲拉拉驚逃四散,從廢墟的斷牆飛向山頭。
這些鳥還是當年的鳥嗎?
獨木橋斷了的地方,我們得找到淺水處蹚水。遇到雜草封路的地段,我們得抽出隨身帶來的柴刀,一路砍殺過去,才能接上下一段路。我們幸好沒有碰到山螞蝗。同行的向導告訴我們,以前有人用馬馱樹木,在這裏不幸撞入了螞蝗陣,結果一匹白馬變成了紅馬,全身被螞蝗咬得鮮血淋淋。
這裏名叫“螞蟥溝”。
一條雲瀑傾瀉過來了,很快就注滿深穀,使我們淹沒在雲湖裏,前後茫茫,什麽也看不見。明知同行者近在咫尺,也隻聞其聲不見其形。
在離螞蟥溝不遠的地方,我們才得以走出雲海,看見了雲上的一大片梯田。看來是受製於山的坡度,這些田塊都很小,遠遠看去如密密排列的貝殼或鱗片。一個鬥笠或一件蓑衣,就能蓋住一丘田。同是受製於坡度,這些梯田的坡牆大多很高,全用墨灰色石塊壘成,形如巍巍城牆。行人需要屏息仰視,才能探望到虛虛的城頭,看到城頭那想象中的旌旗和兵甲,甚至聽到那想象中的鳴鏑和戰鼓。說實話,我當時暗暗吃驚:天下這麽大,一些莫知姓名的人們為何要把家園建在這深山一隅?他們是在什麽時候築起了這深山裏的巨石陣、金字塔以及萬裏長城?隻為了爭得幾把穀米,他們在這層層疊疊得石牆裏耗費了多少代人的心血和生命?……
每一塊石頭都相約守密,眼下一聲不吭。
很多梯田已經廢棄了,聽任滿田升起瘋狂的茅草,還有白茫茫一片如雪蓋地的茅絮。我知道秋茅無情,吞沒過很多小徑,很多足跡,很多風化了的王國與故事。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