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爾 (v. s. naipaul, 1932) 在《抵達之謎》(the enigma of arrival) 中,描繪了英國威爾特郡鄉村曠野的景色,包括生活在那裏的人及他們身上所發生的變化;同時交替穿插著自己寫作的曆程和外出旅行時的心情記錄。這部被冠以“半自傳體小說”(一種純粹杜撰的稱謂)的作品,打破了紀實與虛構、小說與散文的界限,以類似印象畫派的筆法,捕捉外界事物留存在心中的影像——那些跳躍的記憶光點、閃爍的人影、生活碎片、鄉野景色和朦朧的傷懷之情。它們在憂傷調性統領下,使流淌的語詞所呈現的一切,具有永久迴味的意味;仿佛是對逝去歲月所作的一次邀請或迴訪。
經過多年顛沛流離,晚年奈保爾定居在英國峽穀地帶的鄉村中。漫步而去,可以望見遠處矗立的史前巨石陣,日落的餘輝籠罩在曠野上,靜謐中傳遞著蒼涼。他迷戀這片土地,逐漸地認識了生活在那裏的人。隨著時光的流逝,他漸漸意識到在那些人身上和那片土地上所發生的變化:莊園凋敝;人逐漸衰老和無聲無悉地離開人世;一些新的人到來;花園被道路替代,而後又荒草蔓延;莊園主殘存的榮光漸漸熄滅。時間在緩慢流經的過程中留下了它的印記。這種被逐漸加深的細微磨損的痕跡在人頭攢動大都市中很難察覺,隻有長期停留在人煙稀少的鄉村,被關注的對象簡化到個數,有一天才會驀然驚覺,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被改變。自然界的變幻以一種必然的本質的方式嵌入到個體命運的偶然性中,這其中有著令人著迷和費解的神秘。對於這種感受,如何尋求到確切而又新奇的表達方式,是奈保爾寫作中麵臨的難題。
在他居住的小屋裏曾留下一些以前居住人丟棄的書籍。其中有一本平裝小冊子,是關於意大利畫家基裏科繪畫藝術的。基裏科有一幅畫,或者說是畫的題目,讓奈保爾注意到某種他體驗到卻又難以表達清楚的東西——“抵達之謎”。這是一種間接的、詩意的、抽象的概括。一種驚奇。畫描繪了古羅馬一個類似碼頭的地方,背景中幾道圍牆外是古代海船的桅杆,近處一條僻靜的街上有兩個將外衣裹得緊緊的人,一個可能是抵達的人,一個可能是港口本地人。場麵淒涼而神秘。抵達的神秘。
這樣,奈保爾在這本與基裏科畫幅具有相同名字的書中,自然地涉及到他寫作的狀態、對寫作的思考和作家對他的影響。在迴顧自身寫作經曆中,又引申出他在特立尼達島上的童年時代和進入牛津深造時對寫作迷戀與嚐試的記憶。於是,這兩種狀態——對威爾特郡鄉野生活的觀察和對自身寫作經曆的迴溯——在他飄渺而連綿的敘述中交織呈現,並形成一種四處擴散的張力。這種客體與主體的交融,在奈保爾筆下並非處在對峙的狀態,而是被他以一種散漫的方式言說著。對於他來說,真正重要的不是發生具體的事件或故事(書中沒有清晰故事跡象可追尋,隻有一些碎片似的情節),而是事件留在心中的映像,它們有如風中飄蕩的樂曲,被他不經意地喚迴,在心頭縈繞、變奏,觸及隱痛。
所謂抵達之謎,是改變事物麵貌的某種力量的潛入,是時光遷移中對殘影的迷惑和留戀,是對往日迴望的感知與歎息,是寧靜中的迴憶。它具有歲月的味道和迷惘中的美感,是對死亡陰影最終降臨和時光流逝的形而上困惑的探詢。這其中包含了對人世普遍麵臨狀態的沉思外,還暗含著奈保爾對自身境遇變遷的象征:他就像基裏科畫中的那位抵達者,從遙遠的殖民地特立尼達島來到英帝國,作為印度裔的皮膚黝黑的外族者居住在威爾特郡,而莊園主就是那位本地人,他與英帝國一樣懷念著過去擁有的榮光。奈保爾目睹著莊園的衰敗,盡管他與莊園主是兩種人,但仍不免在心中引起傷痛,並試圖尋找觸使這一切變異的根源及本質。
《抵達之謎》於1987年發表後高居英國暢銷書榜首。2001年瑞典文學院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時特意挑選出這部作品加以表彰,可見這部作品所具有的非凡魅力及影響力。在閱讀過程中,我也時時驚異於他的才華。《抵達之謎》有著斑斕的色彩和多重角度,作者以切片的方式將閃耀在他心中的生活光影匯聚成一條清澈、幽雅、婉轉的印象河流,將人生與曆史滄桑溶入其中。作品似乎在暗示著:歲月會一晃而過,一切都會變化,都是過眼雲煙,重要的是個人內心。
經過多年顛沛流離,晚年奈保爾定居在英國峽穀地帶的鄉村中。漫步而去,可以望見遠處矗立的史前巨石陣,日落的餘輝籠罩在曠野上,靜謐中傳遞著蒼涼。他迷戀這片土地,逐漸地認識了生活在那裏的人。隨著時光的流逝,他漸漸意識到在那些人身上和那片土地上所發生的變化:莊園凋敝;人逐漸衰老和無聲無悉地離開人世;一些新的人到來;花園被道路替代,而後又荒草蔓延;莊園主殘存的榮光漸漸熄滅。時間在緩慢流經的過程中留下了它的印記。這種被逐漸加深的細微磨損的痕跡在人頭攢動大都市中很難察覺,隻有長期停留在人煙稀少的鄉村,被關注的對象簡化到個數,有一天才會驀然驚覺,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被改變。自然界的變幻以一種必然的本質的方式嵌入到個體命運的偶然性中,這其中有著令人著迷和費解的神秘。對於這種感受,如何尋求到確切而又新奇的表達方式,是奈保爾寫作中麵臨的難題。
在他居住的小屋裏曾留下一些以前居住人丟棄的書籍。其中有一本平裝小冊子,是關於意大利畫家基裏科繪畫藝術的。基裏科有一幅畫,或者說是畫的題目,讓奈保爾注意到某種他體驗到卻又難以表達清楚的東西——“抵達之謎”。這是一種間接的、詩意的、抽象的概括。一種驚奇。畫描繪了古羅馬一個類似碼頭的地方,背景中幾道圍牆外是古代海船的桅杆,近處一條僻靜的街上有兩個將外衣裹得緊緊的人,一個可能是抵達的人,一個可能是港口本地人。場麵淒涼而神秘。抵達的神秘。
這樣,奈保爾在這本與基裏科畫幅具有相同名字的書中,自然地涉及到他寫作的狀態、對寫作的思考和作家對他的影響。在迴顧自身寫作經曆中,又引申出他在特立尼達島上的童年時代和進入牛津深造時對寫作迷戀與嚐試的記憶。於是,這兩種狀態——對威爾特郡鄉野生活的觀察和對自身寫作經曆的迴溯——在他飄渺而連綿的敘述中交織呈現,並形成一種四處擴散的張力。這種客體與主體的交融,在奈保爾筆下並非處在對峙的狀態,而是被他以一種散漫的方式言說著。對於他來說,真正重要的不是發生具體的事件或故事(書中沒有清晰故事跡象可追尋,隻有一些碎片似的情節),而是事件留在心中的映像,它們有如風中飄蕩的樂曲,被他不經意地喚迴,在心頭縈繞、變奏,觸及隱痛。
所謂抵達之謎,是改變事物麵貌的某種力量的潛入,是時光遷移中對殘影的迷惑和留戀,是對往日迴望的感知與歎息,是寧靜中的迴憶。它具有歲月的味道和迷惘中的美感,是對死亡陰影最終降臨和時光流逝的形而上困惑的探詢。這其中包含了對人世普遍麵臨狀態的沉思外,還暗含著奈保爾對自身境遇變遷的象征:他就像基裏科畫中的那位抵達者,從遙遠的殖民地特立尼達島來到英帝國,作為印度裔的皮膚黝黑的外族者居住在威爾特郡,而莊園主就是那位本地人,他與英帝國一樣懷念著過去擁有的榮光。奈保爾目睹著莊園的衰敗,盡管他與莊園主是兩種人,但仍不免在心中引起傷痛,並試圖尋找觸使這一切變異的根源及本質。
《抵達之謎》於1987年發表後高居英國暢銷書榜首。2001年瑞典文學院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時特意挑選出這部作品加以表彰,可見這部作品所具有的非凡魅力及影響力。在閱讀過程中,我也時時驚異於他的才華。《抵達之謎》有著斑斕的色彩和多重角度,作者以切片的方式將閃耀在他心中的生活光影匯聚成一條清澈、幽雅、婉轉的印象河流,將人生與曆史滄桑溶入其中。作品似乎在暗示著:歲月會一晃而過,一切都會變化,都是過眼雲煙,重要的是個人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