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穴療法就是術者用手指在體表的穴位和刺激線上施行點、壓、掐、拍和叩等不同手法的刺激,通過經絡的作用使體內的氣血暢通,使已經發生障礙的功能活動恢複正常,從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它是以中醫的經絡、陰陽、五行等理論為依據,具有簡便、易學易懂、安全速效、易被接受等優點。


    點穴療法的起源,一支源於古代按摩術的按法;另一支源於中國武術中的點穴術和解穴術。此法在歐美及東南亞各國都得到自成體係的發展。目前全世界有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學習和運用點穴療法來強身健體。


    1.點穴療法的作用原理


    (1)調整陰陽:陰陽調和則人體健康,陰陽失調則為病。如陰陽失調,則導致“陰盛則陽病”等病理變化,從而產生“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的臨床證候。治療的關鍵在於根據證候屬性來調整陰陽的偏盛偏衰,使機體歸於“陰平陽秘”,達到治療的目的。


    點穴調和陰陽基本上是通過經穴配伍和點穴手法補瀉來完成的。如腎陰虛,肝陽上亢而引起高血壓病、頭痛,治當育陰潛陽,取太溪穴用補法,配太衝穴用瀉法來調整陰陽平衡。


    (2)扶正祛邪:扶正就是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疾病的過程是正氣與邪氣相互鬥爭的過程。點穴療法能通過手法的補瀉來補充正氣和瀉除邪氣,增強機體抵抗能力,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3)活血通絡:經絡有內屬於髒腑,外絡於肢節的特點,根據經絡與髒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響的機製,在穴位上以手法取得“通其經脈,調其氣血”的作用,從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


    2.點穴療法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1)適應證


    1神經係統疾病,如大腦外傷及手術後遺症,脊髓灰質炎後遺症,兒童腦性癱瘓,多發性神經炎,麵神經麻痹,臂叢神經不完全性麻痹,正中神經、橈神經、尺神經損傷,腹及坐骨神經損傷等。


    2脊椎疾病,如頸椎綜合征、落枕、腰椎後關節紊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腰椎間盤脫出症、腰骶及骶髂關節損傷等。


    3上肢骨與關節疾病,如肩關節周圍炎、腕關節扭挫、腕部腱鞘炎等。


    4下肢骨與關節疾病,如坐骨神經痛、臂部軟組織損傷,股內收肌、腓腸肌痙攣,膝關節痛及韌帶損傷等。


    5其他,如頭痛、牙痛、呃逆、癔症、小兒消化不良、感冒、急性咽喉炎、遺尿症等。


    (2)禁忌證


    1急性病,包括化膿性關節炎急性期、急腹症、傳染病。


    2嚴重心髒病、肺結核、癌症。


    3出血性疾病。


    4嚴重皮膚病。


    3.點穴療法的主要手法


    點穴療法有5種主要的基本手法,即:點法、按法、掐法、拍打、叩打法。


    (1)點法:即以指端或肘尖或屈指指背,著力於施術穴位上,按而壓之、戳而點之,故稱點法。


    1單指點法。術者中指微屈曲,拇指、食指端分置於中指端的腹背部,以中指端著力點壓施術部位。常與揉法配合,為點揉。


    2多指點法。以拇、食、中三指並攏,點按穴位處,稱三指點法。此法用於四肢、胸腹及肩關節肌腱處。以五指並攏呈梅花形,共同點於穴位上,稱五指點法。此法用於肌肉脂肪層較發達的部位。


    3屈指點法。術者以食指或中指屈曲,以指背突起骨端著力於穴位點按。此法主要用於穴位較深、麵積較大的部位,為強力點法。


    4肘尖點法。術者屈曲肘關節,以肘尖著力於施術部位,壓而點之或點而循之的方法。此法主要用於肌肉豐滿的穴位或體形肥胖者,是重力點法。


    點法用力分為輕、中、重3種。


    輕點:其力輕而富有彈性,是一種較弱刺激的手法。偏於補的作用,多用於小兒、婦女、年老體弱及虛症患者。


    中點:其力界於輕重之間,中等刺激量,能調和營衛,疏通經絡,補虛瀉實。


    重點:是一種強刺激手法,偏於瀉,主要用於青壯年,體格健壯,軟組織豐厚部位。表現為實證者,有通經活絡、消積破結,調和陰陽,點穴開筋,消腫止痛之功效。


    操作中切忌用暴力,而應由輕到重再到輕,柔中帶剛,反複施力。


    (2)按壓法:以單手或雙手的手指或手掌著力於施術部位,按而壓之,稱按壓法。


    1操作與要領。拇指伸直,餘指扶於施術部位之側旁,或以四指握緊,拇指末節緊貼食指橈側,以指端著力深按而抑製,緩慢移動,間斷按壓,壓而不動,提則輕緩。壓時拇指與被壓部位呈45°~90°,操作時或以拇指端向上下、左右撥動(按撥法),或以拇指端轉動。但拇指端不應在皮膚上滑動或移動。


    2作用。疏通經絡,活血止痛,扶助正氣,鎮靜安神,驅風散寒,消除煩悶,舒展肌筋,放鬆肌肉,消除疲勞。


    (3)掐法:以指端甲緣重按穴位而不刺破皮膚的手法,稱掐法。


    1操作與要領。術者以單手或雙手拇指端甲緣,在施術的穴位上重按而掐之。用力輕重及節律依受術者年齡及病症虛實而定,酌情施術。本法是重刺激手法之一,取穴要準,不可掐破皮膚。主要用於治療癱瘓,共濟失調,頭痛,感冒。急救時常用此法,如掐人中、湧泉。


    2作用。開竅醒神,迴陽救逆,祛風散寒,興奮神經,溫通經絡。


    (4)拍打法:即術者食、中、無名、小指並攏,微屈曲,拇指靠近食指,掌心空虛,拍打時各指腹與大小魚際接觸被拍打部位的皮膚。


    本法是一種帶震動性的中等刺激手法,以肘關節活動為中心,腕關節固定或微動,肩關節協調配合。拍打胸腹時,最好在深吸氣後進行,拍打法用力與中點法用力相同。


    拍打法的作用是行氣活血,疏通經絡,健脾胃,壯腎。實證、虛證均可應用,可作為強身保健之法。


    (5)叩打法:分指腹叩打和指尖叩打。指腹叩打法手勢同拍打法,即以五指腹接觸皮膚;指尖叩打法是以五指微屈曲並齊,以指尖叩打施術部位,刺激麵積大,作用同點法,多作為重手法。指腹叩打用力向前下方,為輕刺激手法。


    4.點穴療法的補與瀉


    點穴療法的補與瀉在治療和保健中是至關重要的。


    補法是指術者將操作手在穴位上進行力度較弱、頻率較緩的操作手法,使受術者有一種力量柔韌、含蓄、內在的感覺。


    瀉法是術者將操作手在穴位上進行力度較強、頻率較快的操作手法,使受術者有一種力量劇烈、表現通達的感覺。


    此外,還有許多補、瀉手法,如循經補瀉、時刻補瀉等,因較複雜,不易掌握,這裏不作介紹。


    5.點穴療法的穴位和刺激線


    點穴療法的作用部位主要是經穴,還有某些特定的刺激線。臨床常用穴位有140多個,在這些穴位中一部分是針灸穴位,如百會、風池、大椎、肩井、太陽、俞穴、募穴,特定要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等,另一部分是阿是穴,還有經驗穴等。


    6.注意事項


    (1)施術前應做出明確診斷,辨證辨病,以及製定立法,取穴,選擇刺激線計劃。做到取穴有據,施術有方,以期收到良好效果。


    (2)施術前,給病人或家屬說明病性、治法、療程、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預後等。


    (3)施術時由輕到重,由緩到急,循序漸進,最後再以輕手法緩解。極度疲勞或醉酒時暫不予點穴治療。


    (4)手法輕重要適宜,重病輕治因屬無效,而輕病重治亦非所宜。


    (5)點穴治療後局部常有酸、麻、熱、脹、抽動等感覺,以及皮膚紅潤,甚至皮下瘀血、全身出汗、發熱等反應,對此無須處理,會自行恢複。反應較重如出現頭暈,惡心,臉色蒼白或休克時,一般可按壓鼻膈,快手法掐手指,足趾甲根,即可緩解。如因重刺激背部而出現唿吸困難或停止者,應立即拍打肩、背、頭部或按壓腰眼,抓拿腰三角肌、腹壁肌等,以緩解反應。某些受術者術後症狀加重,但一般3~5天後反應即可消失,隨之症狀亦可緩解,故應於術前預告受術者,以免誤會。


    (6)療程與療期。一般每日1次,反應重者隔日1次。病情輕者10天為1個療程;慢性者可1~2個月為1個療程。有人治療一段時間後進展緩慢,可暫停一些時間,然後繼續治療。


    7.推拿按摩療法的選穴


    (1)近部選穴:即在受病的髒腑,五官、肢體的部位,就近選穴進行治療。例如,胃病取中脘、梁門;腎病取腎俞、誌室;肩痛選取肩髃、臑俞;膝痛選取膝關、膝眼;眼病選取睛明、瞳子髎;鼻病選取迎香,巨髎;耳病選取耳門、翳風;麵頰病選取顴髎、頰車;口齒病選取大迎、承漿、地倉等。此法在臨床上應用較廣,意在就近調整受病經絡、器官的陰陽氣血,使之平衡。


    (2)遠部選穴:亦稱遠道取穴,即在受病部位的遠距離取穴治療。此法在具體應用時,有本經取穴和異經取穴之分。


    1本經取穴。當診斷病變屬於何髒何經之後,即可選該經有關穴位治療。例如,肺病取太淵、魚際;脾病取太白、三陰交;急性腰痛取人中等。


    2異經取穴。許多疾病的病理變化,在髒腑與髒腑之間,往往是彼此關聯、相互影響的。因此,治療必須統籌兼顧。例如,嘔吐屬胃病,當取中脘、足三裏。若由肝氣上逆導致胃氣不降而嘔吐者,則當同時取太衝,肝俞、平肝降逆,使胃不受侮,嘔吐而止。又如,鼓脹水腫晚期,顯現肝、脾、腎數髒同病的症候,針灸處方常常選用3經以上的穴位。因此,異經取穴法在處理錯綜複雜病例的過程中,應用非常廣泛。


    (3)對症選穴:對症選穴是針對個別症狀的治療措施,一般屬於治標的範疇。例如,大椎退熱,人中蘇厥,神門安神,關元溫陽等。個別症狀的解除可以為治本創造有利條件。應用時根據病情的標本緩急,適當地采用對症選穴法,也是針灸處方中不可忽視的環節。


    此外,痛點選穴(阿是穴)亦屬於對症選穴法。此法從《內經》中“以痛為例”和“在分肉間痛而刺之”等刺法演變而來。臨床上應用壓痛點治療擊仆,扭傷,痹症等疼痛。


    8.推拿按摩的配穴方法


    配穴方法是在上述經穴主治綱要和選穴原則的基礎上,根據各種不同病症的治療需要,選擇具有協調作用的兩個以上的穴位加以配伍運用的方法。它與經穴主治綱要和選穴原則相比用意更深刻、更具體。因此,它在針灸處方中占重要位置。曆來配穴方法很多,現將常用的5種配穴方法予以介紹。


    (1)前後配穴法:在《靈樞·官針》中稱為“偶刺”。應用時先用手在胸腹部探明痛點,然後向背腰部劃一平行弧線直對痛點,前後各斜刺一針。前指胸腹,後指背腰。此法多用於胸腹疼痛疾病,類似俞募配穴法,但取穴不限於俞穴和募穴,其他經穴亦可采用。例如,胃疼痛者,腹部可取梁門,背部可取胃倉等穴。


    (2)上下配穴法: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下趾下肢和腰部以下。《靈樞·終始》說:“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膕。”上下配穴法在臨床上應用最廣。例如,胃病,上肢取內關,下肢取足三裏;咽喉痛、牙痛,上肢取合穀,下肢取內庭;脫肛、**下垂取百會;頭痛項強取昆侖等。這些都是根據《內經》的啟示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


    (3)左右配穴法:這是從經絡循行交叉的特點,為取穴依據的。《內經》中的“巨刺”、“繆刺”,就是左右配穴法的應用。此法多用於頭麵部疾病,例如,左側麵癱取右側的合穀,右側麵癱取左側的合穀;左側頭角痛取右側的陽陵泉、俠溪,右側頭角痛取左側的陽陵泉、俠溪。又因經絡的分布是對稱的,所以臨床對於內髒病症的取穴,一般均可左右同用,以加強其協調作用,如胃病取兩側的胃俞、足三裏。此外,亦有舍患側取健側者,如偏癱,痹痛等用此法也有一定的效果。


    (4)表裏配穴法:本法是從髒腑經絡的陰陽表裏的關係為配穴依據的。即陰經的病變,可同時在其相表裏的陽經取穴;陽經的病變,可同時在其相表裏的陰經取穴。這種配穴方法對於一般常見病症者均可采用,取穴不限於原穴和絡穴。


    (5)遠近配穴法:即選穴原則中的“近部選穴”與“遠部選穴”配合使用的方法。例如,胃病取中脘、胃俞等是近取法;取內關、足三裏、公孫等是遠取法。亦可將遠近兩者配合起來使用,但處方必須以符合病情、分別主次、繁簡得當為原則,切忌雜亂無章,無的放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看圖推拿按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偉並收藏看圖推拿按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