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脈加上奇經八脈中的督、任二脈就是通常所說的十四經。十四經根據內為陰、外為陽,腹為陰、背為陽的原則分為陰經和陽經。
根據經脈循行方向,十二經的走向為:手三陰(手太陰、手少陰、手厥陰)從胸走手;手三陽(手陽明、手太陽、手少陽)從手走頭;足三陽(足陽明、足太陽、足少陽)從頭走足;足三陰(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從足走腹(胸)。在四肢末端相連接的是不同屬性的表裏經,即手為手三陰和手三陽經的交接處,足為足三陽和足三陰經的交接處。而在頭麵、胸腹部位相聯接的是相同屬性的經脈,即頭麵為手三陽和足三陽經的交接處,胸腹為足三陰和手三陰經的交接處。
1.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屬“肺”絡“大腸”見圖1-2-3。
圖1-2-3手太陰肺經
(1)循行:自上胸外側(中府)橫出腋下,沿著上肢內側前緣,經過肘窩、寸口、魚際到拇指橈側端(少商)。
(2)主治證候:咳嗽、喘息、氣逆、胸悶脹滿、發熱、惡寒、出汗、上肢內側前緣疼痛、厥冷。
2.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見圖1-2-4。
圖1-2-4手陽明大腸經
(1)循行:起於食指橈側端(商陽),沿食指橈側緣向上,經上肢外側前緣到肩鎖關節上方,經過大椎,折迴鎖骨上窩,上行經頸部到麵頰,進入下齒中,經口角和口唇到對側鼻翼旁(迎香)。
(2)主治證候:下牙痛、咽喉腫痛、鼻出血、口幹、上肢外側前緣及肩痛或運動障礙等。
3.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屬“胃”絡“脾”見圖1-2-5。
(1)循行:自眼眶下(承泣)進入上齒,繞過口角,過承漿,然後分布於下頜、耳前、前額等處。並從頰部向下,沿咽喉到鎖骨上窩,經**,沿腹中線旁2寸下行到腹股溝,再沿下肢外側前緣下行,經足背到達第二趾外側端(厲兌)。
(2)主治證候:高熱、驚悸、口眼?斜、胸腹脹痛、腹水及腹股溝、小腿前麵、足背、足趾疼痛或運動障礙等。
4.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屬“脾”絡“胃”見圖1-2-6。
圖1-2-5足陽明胃經
圖1-2-6足太陰脾經
(1)循行:起於趾內側端(隱白),沿足背內側,經內踝前麵,沿脛骨後緣上行,經膝,沿股內側前緣向上,進入胸腹部(大包)。
(2)主治證候:心煩、食欲缺乏、腹脹、嘔吐、便溏、黃疸及下肢內側腫痛或厥冷、足大趾運動障礙等。
5.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心經屬“心”絡“小腸”見圖1-2-7。
圖1-2-7手少陰心經
(1)循行:自腋下(極泉)沿上肢內側後緣,經第四、五掌骨間,到小指橈側端(少衝)。
(2)主治證候:心前區及胸痛、咽幹、口渴、上肢內側後緣疼痛、厥冷或發熱等。
6.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絡“心”見圖1-2-8。
(1)循行:起於小指尺側端(少澤),沿上肢外側後緣,經肩關節後方,到大椎,折入鎖骨上窩,沿頸側部上行,過下頜角,分布於頰部、顴部、眼外眥,到耳前(聽宮)。
(2)主治證候:咽痛、頰腫、聽力減退、上臂疼痛及上肢外側後緣疼痛等。
7.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屬“膀胱”絡“腎”見圖1-2-9。
圖1-2-8手太陽小腸經
圖1-2-9足太陽膀胱經
(1)循行:起於眼內角(睛明),至上頰,到達腦以後,一支沿背中線旁1.5寸,由項下行到腰部,經股到膕窩;另一支沿背中線旁3寸,由項穿過肩胛部,一直下行到臀部,經髖關節,下到膕窩,與前一支會合後,繼續下行,過腓腸肌,經外踝後方,沿足背外側,到達小趾外側端(至陰)。
(2)主治證候:頭項強痛、腰背痛、中風後遺症,以及膕窩、腓腸肌、足小趾等處疼痛和癲狂、精神錯亂等。
8.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屬“腎”絡“膀胱”見圖1-2-10。
(1)循行:自足心(湧泉),經舟骨粗隆下方、內踝下方進入足跟,沿下肢內側後緣向上,到達胸腹(俞府)。
(2)主治證候:腰脊強痛、喉痛、齒痛、不寐、小便不利、遺精、陽痿等前陰病及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病。
9.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經屬“心包”絡“三焦”見圖1-2-11。
圖1-2-10足少陰腎經
圖1-2-11手厥陰心包經
(1)循行:自**外側(天池)至胸腔,到腋窩後,沿上肢內側中線,經肘窩中間,入掌心,直到中指末端(中衝)。
(2)主治證候:心悸、心煩、胸悶、精神失常、上肢內側疼痛、發熱等。
10.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經屬“三焦”絡“心包”見圖1-2-12。
圖1-2-12手少陽三焦經
(1)循行:起於無名指端(關衝),經無名指尺側緣,穿過第四、五掌骨間,沿上肢外側中線到肩後,折向前,入鎖骨上窩,上走頸部,沿耳後,過耳上方,入耳中,出耳前,分布於麵頰、眶下、目外角及眉毛外端(絲竹空)。
(2)主治證候:耳聾、耳鳴、咽及麵頰疼痛、肩部、肱部、前臂外側及無名指疼痛或運動障礙等。
11.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屬“膽”絡“肝”見圖1-2-13。
圖1-2-13足少陽膽經
(1)循行:起於眼外角(瞳子髎),環繞分布於頭顱的顳側、耳前、耳後,然後由頸側經肩部入鎖骨上窩,經腋窩,分布於胸腹側麵,經髖關節,沿下肢外側中線向下,經外踝前麵,到達第四趾外側段(足竅陰)。
(2)主治證候:寒熱往來、瘧疾、口苦、脅痛、偏頭痛、目外眥痛,以及股、膝、小腿的外側及足第四趾等處疼痛及運動障礙等。
12.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屬“肝”絡“膽”見圖1-2-14。
圖1-2-14足厥陰肝經
(1)循行:起於足大趾背麵趾甲後(大敦),沿足背第一、二蹠骨間,經內踝前1寸處,沿小腿內側前緣上行,在踝上8寸處交叉到足太陰脾經的後方,再沿股內側上行,繞外生殖器到小腹,最後到脅下(期門)。
(2)主治證候:頭痛、眩暈、胸脅脹痛、疝氣、遺尿、婦女小腹脹痛、腰痛下肢內側前緣疼痛等。
13.督脈
督脈是“陽脈之海”見圖1-2-15。
圖1-2-15督脈
(1)循行:自骶部(長強),沿背脊正中線上行,經骶部、腰部、背部、項部,沿頭部正中線,由項部經頭頂、額部、鼻部到達上齦正中(齦交)。
(2)主治證候:角弓反張、背脊強直、精神失常及泌尿係統疾病。
14.任脈
任脈是“陰脈之海”,任主胞胎(1-2-16)。
圖1-2-16任脈
(1)循行:下出會陰,沿胸腹正中線上行,經**、腹部、胸部、頸部到頦下,至下唇正中(承漿)。
(2)主治證候:腸胃病、婦女病等。
根據經脈循行方向,十二經的走向為:手三陰(手太陰、手少陰、手厥陰)從胸走手;手三陽(手陽明、手太陽、手少陽)從手走頭;足三陽(足陽明、足太陽、足少陽)從頭走足;足三陰(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從足走腹(胸)。在四肢末端相連接的是不同屬性的表裏經,即手為手三陰和手三陽經的交接處,足為足三陽和足三陰經的交接處。而在頭麵、胸腹部位相聯接的是相同屬性的經脈,即頭麵為手三陽和足三陽經的交接處,胸腹為足三陰和手三陰經的交接處。
1.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屬“肺”絡“大腸”見圖1-2-3。
圖1-2-3手太陰肺經
(1)循行:自上胸外側(中府)橫出腋下,沿著上肢內側前緣,經過肘窩、寸口、魚際到拇指橈側端(少商)。
(2)主治證候:咳嗽、喘息、氣逆、胸悶脹滿、發熱、惡寒、出汗、上肢內側前緣疼痛、厥冷。
2.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見圖1-2-4。
圖1-2-4手陽明大腸經
(1)循行:起於食指橈側端(商陽),沿食指橈側緣向上,經上肢外側前緣到肩鎖關節上方,經過大椎,折迴鎖骨上窩,上行經頸部到麵頰,進入下齒中,經口角和口唇到對側鼻翼旁(迎香)。
(2)主治證候:下牙痛、咽喉腫痛、鼻出血、口幹、上肢外側前緣及肩痛或運動障礙等。
3.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屬“胃”絡“脾”見圖1-2-5。
(1)循行:自眼眶下(承泣)進入上齒,繞過口角,過承漿,然後分布於下頜、耳前、前額等處。並從頰部向下,沿咽喉到鎖骨上窩,經**,沿腹中線旁2寸下行到腹股溝,再沿下肢外側前緣下行,經足背到達第二趾外側端(厲兌)。
(2)主治證候:高熱、驚悸、口眼?斜、胸腹脹痛、腹水及腹股溝、小腿前麵、足背、足趾疼痛或運動障礙等。
4.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屬“脾”絡“胃”見圖1-2-6。
圖1-2-5足陽明胃經
圖1-2-6足太陰脾經
(1)循行:起於趾內側端(隱白),沿足背內側,經內踝前麵,沿脛骨後緣上行,經膝,沿股內側前緣向上,進入胸腹部(大包)。
(2)主治證候:心煩、食欲缺乏、腹脹、嘔吐、便溏、黃疸及下肢內側腫痛或厥冷、足大趾運動障礙等。
5.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心經屬“心”絡“小腸”見圖1-2-7。
圖1-2-7手少陰心經
(1)循行:自腋下(極泉)沿上肢內側後緣,經第四、五掌骨間,到小指橈側端(少衝)。
(2)主治證候:心前區及胸痛、咽幹、口渴、上肢內側後緣疼痛、厥冷或發熱等。
6.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絡“心”見圖1-2-8。
(1)循行:起於小指尺側端(少澤),沿上肢外側後緣,經肩關節後方,到大椎,折入鎖骨上窩,沿頸側部上行,過下頜角,分布於頰部、顴部、眼外眥,到耳前(聽宮)。
(2)主治證候:咽痛、頰腫、聽力減退、上臂疼痛及上肢外側後緣疼痛等。
7.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屬“膀胱”絡“腎”見圖1-2-9。
圖1-2-8手太陽小腸經
圖1-2-9足太陽膀胱經
(1)循行:起於眼內角(睛明),至上頰,到達腦以後,一支沿背中線旁1.5寸,由項下行到腰部,經股到膕窩;另一支沿背中線旁3寸,由項穿過肩胛部,一直下行到臀部,經髖關節,下到膕窩,與前一支會合後,繼續下行,過腓腸肌,經外踝後方,沿足背外側,到達小趾外側端(至陰)。
(2)主治證候:頭項強痛、腰背痛、中風後遺症,以及膕窩、腓腸肌、足小趾等處疼痛和癲狂、精神錯亂等。
8.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屬“腎”絡“膀胱”見圖1-2-10。
(1)循行:自足心(湧泉),經舟骨粗隆下方、內踝下方進入足跟,沿下肢內側後緣向上,到達胸腹(俞府)。
(2)主治證候:腰脊強痛、喉痛、齒痛、不寐、小便不利、遺精、陽痿等前陰病及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病。
9.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經屬“心包”絡“三焦”見圖1-2-11。
圖1-2-10足少陰腎經
圖1-2-11手厥陰心包經
(1)循行:自**外側(天池)至胸腔,到腋窩後,沿上肢內側中線,經肘窩中間,入掌心,直到中指末端(中衝)。
(2)主治證候:心悸、心煩、胸悶、精神失常、上肢內側疼痛、發熱等。
10.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經屬“三焦”絡“心包”見圖1-2-12。
圖1-2-12手少陽三焦經
(1)循行:起於無名指端(關衝),經無名指尺側緣,穿過第四、五掌骨間,沿上肢外側中線到肩後,折向前,入鎖骨上窩,上走頸部,沿耳後,過耳上方,入耳中,出耳前,分布於麵頰、眶下、目外角及眉毛外端(絲竹空)。
(2)主治證候:耳聾、耳鳴、咽及麵頰疼痛、肩部、肱部、前臂外側及無名指疼痛或運動障礙等。
11.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屬“膽”絡“肝”見圖1-2-13。
圖1-2-13足少陽膽經
(1)循行:起於眼外角(瞳子髎),環繞分布於頭顱的顳側、耳前、耳後,然後由頸側經肩部入鎖骨上窩,經腋窩,分布於胸腹側麵,經髖關節,沿下肢外側中線向下,經外踝前麵,到達第四趾外側段(足竅陰)。
(2)主治證候:寒熱往來、瘧疾、口苦、脅痛、偏頭痛、目外眥痛,以及股、膝、小腿的外側及足第四趾等處疼痛及運動障礙等。
12.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屬“肝”絡“膽”見圖1-2-14。
圖1-2-14足厥陰肝經
(1)循行:起於足大趾背麵趾甲後(大敦),沿足背第一、二蹠骨間,經內踝前1寸處,沿小腿內側前緣上行,在踝上8寸處交叉到足太陰脾經的後方,再沿股內側上行,繞外生殖器到小腹,最後到脅下(期門)。
(2)主治證候:頭痛、眩暈、胸脅脹痛、疝氣、遺尿、婦女小腹脹痛、腰痛下肢內側前緣疼痛等。
13.督脈
督脈是“陽脈之海”見圖1-2-15。
圖1-2-15督脈
(1)循行:自骶部(長強),沿背脊正中線上行,經骶部、腰部、背部、項部,沿頭部正中線,由項部經頭頂、額部、鼻部到達上齦正中(齦交)。
(2)主治證候:角弓反張、背脊強直、精神失常及泌尿係統疾病。
14.任脈
任脈是“陰脈之海”,任主胞胎(1-2-16)。
圖1-2-16任脈
(1)循行:下出會陰,沿胸腹正中線上行,經**、腹部、胸部、頸部到頦下,至下唇正中(承漿)。
(2)主治證候:腸胃病、婦女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