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生充滿試煉,大致不是常人可忍;人雖不知我的苦艱,我卻知道自己堅韌;我想我是丟棄自己,但我不忘自己經曆。
---------------------------------------------------------------------------------------------------------------------------------------------------------------------------
24o、
郭懷義的家門前有一棵大白楊,一個半大人才能和抱住,約幾十米高,郭蘭平常用石頭往樹梢上擲,但用盡平生之力也難過樹頂。這棵樹樹身青,外麵好像塗了一層白色,樹身粗壯,筆直挺拔,直插雲霄。書撲棱很大,枝繁葉茂,稍一刮風,一樹楊葉便出像下大雨似的嘩嘩的響聲。樹撲棱中心部位壘有一個巨大的喜鵲窩。從下麵看好像個球體,全是有小幹樹枝編織成的,非常結實,在那麽高的位置,任憑狂風大作,巋然不動。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傑作,令人驚歎!
這樣高大的楊樹,是沒有人敢嚐試上的,是喜鵲安居的最好場所。它們高枕無憂,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小喜鵲。像這樣的大楊樹,我們這兒有十來棵。小水庫那兒兩棵,沿河有四棵,東窪有兩棵,每棵樹上都有一個巨大的喜鵲窩,也在同時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小喜鵲。那時,山裏麵到處都能聽到枝頭喜鵲叫喳喳的壯觀景象。後來這些參天大樹被一棵一棵的賣光了。喜鵲窩也隨之消亡。剛開始喜鵲還在相對較高的樹上搭窩,然而,那怎麽能擋得住孩子們呢?辛辛苦苦搭個窩,轉眼就被毀了。就這樣,喜鵲在這兒真的是無處安家了,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喜鵲大都飛走了。
這麽多年過去了,張寅到過不少地方,但幾十米高的白楊樹卻從來沒有見到過。他多麽想再看看那幾棵茁壯的大白楊,再仰視一下那一個個迎風屹立、巧奪天工的巨大的喜鵲窩,再聽聽處處枝頭喜鵲叫喳喳。
張寅生在山裏,長在山裏,他無限熱愛大山,更喜歡登山。更何況山裏的景色又如此多嬌。在登山隊伍裏,他身體最好,登山度最快,耐力最大。這裏的每道山梁,每到山窪,每個溝溝坎坎,各個角落以及周圍群山,無不留下他們的足印。記得有一天,張寅和幾個學生商量,要來一次長途旅行,即從水庫壩的西端,沿著山峰跑一圈,最後到達水庫最東邊的穆柯寨山頂。
這個想法得到大夥兒的一致響應,大家躍躍欲試。先登上了最北端的一個山峰,他們坐在山頂的草上,迎著唿唿的山風,望著飄搖的野草,心裏有說不出的愉快、激動和狂歡。他們向四周觀看,那種登高遠眺、居高臨下的感覺真是過癮。他們往裏看,南山坡上有他們可愛的家鄉,房屋在綠樹叢中非常美麗。往山外看,對麵是更加雄偉的恆山,山上好像塗了一層褐色,有點仿佛高原的山色。它是這一帶的名山,也是山西的名山。恆山是中華五嶽之北嶽,奔騰起伏,橫亙塞上,東西綿延五百裏,錦繡一百零八峰。唐代大詩人賈島曾用“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岩巒疊萬重,鬼怪浩難測”的詩句來描繪北嶽的雄渾氣象,北宋著名畫家郭熙則用“恆山如行”來勾勒其群峰奔突的地貌特征。
恆山南障三晉,北瞰雲、代二州,莽莽蒼蒼,橫亙塞上,巍峨聳峙,氣勢雄偉。天峰嶺與翠屏峰,是恆山主峰的東西兩峰。兩峰對望,美如畫卷。景區內有果老嶺、姑嫂岩、飛石窟、還元洞、虎風口、大字灣等,充滿了神奇色彩。懸根鬆、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觀中的奇跡。恆山作為道教的活動場所由來已久,相傳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恆山隱居潛修的,在恆山留下了大量的仙蹤遺跡和神話傳說。
那天,他們順著南麵的一個山窪開始向北前行,兩邊都是越來越高的山峰,大約走了四五裏,往東拐處有一個秀麗的村莊。穿過這個村,向東開始攀登第一個高峰。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累的筋疲力盡,終於登上了這個山峰。他們本想休息一會兒繼續攀登,沒有想到這是一個孤峰。要想向上攀登,還得從這個山峰下去到山底,在從頭開始。
我的天呀!如果他們再往前登上一個山峰,又是一個更高的孤峰怎麽辦?還要經過多少個這樣的山峰呢?由於他們不熟悉通往山頂之路,從而失去信心,所以再沒往上登。張寅和孩子們站在山峰往下看,有一個大人從山窪口往裏走。他們感覺他走的很慢,身高好像隻有四五歲小孩那麽大,這是他們以往登山從未看到過的景象,倍感新奇。
這裏四周全是高聳的大山,空曠寂靜,孩子們便仰望蒼天大喊起來,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喊聲剛過,緊接著就是他們響亮的迴音。比他們的聲音更清脆更悠揚。他們興奮極了,便你大喊一聲聽聽迴音,我大喊一聲聽聽迴音,一遍又一遍的喊,一遍又一遍的聽,直至盡興才下山。
往下看,兩山中間是一條十幾米寬的大河,河水歡快的向東奔流,在這裏稱之為北川。沿河兩岸有很多秀麗的村莊,都被綠樹環繞著,非常美麗。對麵山上散落著好多村莊。有的村再山窪裏,他們隻看到一點房角。
他們繼續向西前進,一會兒又登上了一座山峰。稍歇片刻,便開始向前邊更高的山峰起衝鋒。就這樣,不知不覺就是十幾裏。他們到達最西端。在那裏,他們休息的時間較長,張寅朝西北望去,那裏有一個高高的山峽。據說漢代的劉秀曾在那裏打過一場殲滅戰。這個山峽的南邊有個寺廟,寺廟不遠處有棵千年古樹,他們這兒的人稱之為白果樹。實際上是棵銀杏樹。這棵樹四五個大人才能和抱住。所以,這裏又稱為白果寺。正是因為這棵樹,所以這裏很出名。好多遊人不遠千裏來到這裏,隻為看看這棵樹。那時,張寅和孩子們也是為了看那棵樹才去的。
他們開始向南邊的山峰起進攻。這段路程較短,大約五六裏地,他們一氣跑了一半,來到相對較高的山峰。他們又稍歇片刻。對麵的山比他們在的山還高,那個山名叫關老爺寨。山頂上有個關公廟。張寅曾獨自一人登過一次,在山頂上坐了好長時間,仰望蒼天躺了很久,還飽覽了四周美麗的風光。這座山緊挨著太行山。兩山之間有條小河,小河兩邊便是他祖上曾經的故鄉。
他們繼續向南推進,最南端那個山峽則是孩子們在村裏上小學時每天往返的必經之路。走到這裏,那幾個小夥伴已經筋疲力盡了,腳底下磨出了泡,疼痛難忍,看著他們難受的樣子,別說再登山了,就是走平路也夠嗆。張寅隻有讓他們好好的在這裏休息,然後迴家了。
張寅帶著郭蘭平等幾個學生倆繼續前進,最終登上了山頂。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這裏是周邊群山裏最高的山峰。往東一看,我縣最大的八一水庫,好像就在他們的腳下,那麽大的湖麵閃著金光。他們很興奮。因為很小就聽說過八一水庫。郭蘭平的父親和姐姐就參加了八一水庫的修建。每次我姐姐從八一水庫工地上迴來,總是滔滔不絕的對他母親講她怎麽在工地上幹活,她住的那個房東老大娘怎麽誇她長得好,又懂事,又勤快,眼裏有活兒,怎麽關心她。郭蘭平在旁邊聽的都入迷了。他總感覺八一水庫離他們很遙遠,做夢都想去哪裏看看,沒想到今天看到了,他能不興奮嗎?張寅和孩子們在山頂上呆了很久很久,也想了很多很多,他們深切的感受到:隻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見得多,心胸才會變的開闊,思想才會生重大變化。
迴來的路上,他們從好多緊挨在一起的茂盛的小荊樹旁經過。突然從那裏麵撲棱棱飛出一個石雞來,嚇了他們一大跳。要是他們沒有登山,會馬上去追的,不過現在已無能為力了。生活經驗告訴他們,荊樹裏麵可能有小石雞兒,張寅和郭蘭平趕緊撥開荊條往裏看,裏麵有一窩石雞蛋,可把他們樂壞了,因為他們最好吃雞蛋餅了。石雞蛋比雞蛋稍小一點。他倆把石雞蛋裝好,高高興興的迴去了。
後來,他們到處找石雞蛋,卻一直沒有找到。動其他小夥伴找也沒找到。石雞兒是一種野雞,比雞稍小一點,全身長著灰褐色的羽毛,美麗極了。他們非常喜歡。大人們曾經捉住過,並把它們養在籠裏。他們一有空就去看,卻從來沒有看夠過。以後,張寅再也沒有見過石雞。他喜歡看動物世界,在電視上也未曾見到過,難道世界上沒有石雞了嗎?
---------------------------------------------------------------------------------------------------------------------------------------------------------------------
環山笑容正在招我安歇,我漸脫離累贅;我的捆綁好像都在溶解,我歸,我要即歸。
---------------------------------------------------------------------------------------------------------------------------------------------------------------------------
24o、
郭懷義的家門前有一棵大白楊,一個半大人才能和抱住,約幾十米高,郭蘭平常用石頭往樹梢上擲,但用盡平生之力也難過樹頂。這棵樹樹身青,外麵好像塗了一層白色,樹身粗壯,筆直挺拔,直插雲霄。書撲棱很大,枝繁葉茂,稍一刮風,一樹楊葉便出像下大雨似的嘩嘩的響聲。樹撲棱中心部位壘有一個巨大的喜鵲窩。從下麵看好像個球體,全是有小幹樹枝編織成的,非常結實,在那麽高的位置,任憑狂風大作,巋然不動。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傑作,令人驚歎!
這樣高大的楊樹,是沒有人敢嚐試上的,是喜鵲安居的最好場所。它們高枕無憂,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小喜鵲。像這樣的大楊樹,我們這兒有十來棵。小水庫那兒兩棵,沿河有四棵,東窪有兩棵,每棵樹上都有一個巨大的喜鵲窩,也在同時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小喜鵲。那時,山裏麵到處都能聽到枝頭喜鵲叫喳喳的壯觀景象。後來這些參天大樹被一棵一棵的賣光了。喜鵲窩也隨之消亡。剛開始喜鵲還在相對較高的樹上搭窩,然而,那怎麽能擋得住孩子們呢?辛辛苦苦搭個窩,轉眼就被毀了。就這樣,喜鵲在這兒真的是無處安家了,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喜鵲大都飛走了。
這麽多年過去了,張寅到過不少地方,但幾十米高的白楊樹卻從來沒有見到過。他多麽想再看看那幾棵茁壯的大白楊,再仰視一下那一個個迎風屹立、巧奪天工的巨大的喜鵲窩,再聽聽處處枝頭喜鵲叫喳喳。
張寅生在山裏,長在山裏,他無限熱愛大山,更喜歡登山。更何況山裏的景色又如此多嬌。在登山隊伍裏,他身體最好,登山度最快,耐力最大。這裏的每道山梁,每到山窪,每個溝溝坎坎,各個角落以及周圍群山,無不留下他們的足印。記得有一天,張寅和幾個學生商量,要來一次長途旅行,即從水庫壩的西端,沿著山峰跑一圈,最後到達水庫最東邊的穆柯寨山頂。
這個想法得到大夥兒的一致響應,大家躍躍欲試。先登上了最北端的一個山峰,他們坐在山頂的草上,迎著唿唿的山風,望著飄搖的野草,心裏有說不出的愉快、激動和狂歡。他們向四周觀看,那種登高遠眺、居高臨下的感覺真是過癮。他們往裏看,南山坡上有他們可愛的家鄉,房屋在綠樹叢中非常美麗。往山外看,對麵是更加雄偉的恆山,山上好像塗了一層褐色,有點仿佛高原的山色。它是這一帶的名山,也是山西的名山。恆山是中華五嶽之北嶽,奔騰起伏,橫亙塞上,東西綿延五百裏,錦繡一百零八峰。唐代大詩人賈島曾用“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岩巒疊萬重,鬼怪浩難測”的詩句來描繪北嶽的雄渾氣象,北宋著名畫家郭熙則用“恆山如行”來勾勒其群峰奔突的地貌特征。
恆山南障三晉,北瞰雲、代二州,莽莽蒼蒼,橫亙塞上,巍峨聳峙,氣勢雄偉。天峰嶺與翠屏峰,是恆山主峰的東西兩峰。兩峰對望,美如畫卷。景區內有果老嶺、姑嫂岩、飛石窟、還元洞、虎風口、大字灣等,充滿了神奇色彩。懸根鬆、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觀中的奇跡。恆山作為道教的活動場所由來已久,相傳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恆山隱居潛修的,在恆山留下了大量的仙蹤遺跡和神話傳說。
那天,他們順著南麵的一個山窪開始向北前行,兩邊都是越來越高的山峰,大約走了四五裏,往東拐處有一個秀麗的村莊。穿過這個村,向東開始攀登第一個高峰。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累的筋疲力盡,終於登上了這個山峰。他們本想休息一會兒繼續攀登,沒有想到這是一個孤峰。要想向上攀登,還得從這個山峰下去到山底,在從頭開始。
我的天呀!如果他們再往前登上一個山峰,又是一個更高的孤峰怎麽辦?還要經過多少個這樣的山峰呢?由於他們不熟悉通往山頂之路,從而失去信心,所以再沒往上登。張寅和孩子們站在山峰往下看,有一個大人從山窪口往裏走。他們感覺他走的很慢,身高好像隻有四五歲小孩那麽大,這是他們以往登山從未看到過的景象,倍感新奇。
這裏四周全是高聳的大山,空曠寂靜,孩子們便仰望蒼天大喊起來,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喊聲剛過,緊接著就是他們響亮的迴音。比他們的聲音更清脆更悠揚。他們興奮極了,便你大喊一聲聽聽迴音,我大喊一聲聽聽迴音,一遍又一遍的喊,一遍又一遍的聽,直至盡興才下山。
往下看,兩山中間是一條十幾米寬的大河,河水歡快的向東奔流,在這裏稱之為北川。沿河兩岸有很多秀麗的村莊,都被綠樹環繞著,非常美麗。對麵山上散落著好多村莊。有的村再山窪裏,他們隻看到一點房角。
他們繼續向西前進,一會兒又登上了一座山峰。稍歇片刻,便開始向前邊更高的山峰起衝鋒。就這樣,不知不覺就是十幾裏。他們到達最西端。在那裏,他們休息的時間較長,張寅朝西北望去,那裏有一個高高的山峽。據說漢代的劉秀曾在那裏打過一場殲滅戰。這個山峽的南邊有個寺廟,寺廟不遠處有棵千年古樹,他們這兒的人稱之為白果樹。實際上是棵銀杏樹。這棵樹四五個大人才能和抱住。所以,這裏又稱為白果寺。正是因為這棵樹,所以這裏很出名。好多遊人不遠千裏來到這裏,隻為看看這棵樹。那時,張寅和孩子們也是為了看那棵樹才去的。
他們開始向南邊的山峰起進攻。這段路程較短,大約五六裏地,他們一氣跑了一半,來到相對較高的山峰。他們又稍歇片刻。對麵的山比他們在的山還高,那個山名叫關老爺寨。山頂上有個關公廟。張寅曾獨自一人登過一次,在山頂上坐了好長時間,仰望蒼天躺了很久,還飽覽了四周美麗的風光。這座山緊挨著太行山。兩山之間有條小河,小河兩邊便是他祖上曾經的故鄉。
他們繼續向南推進,最南端那個山峽則是孩子們在村裏上小學時每天往返的必經之路。走到這裏,那幾個小夥伴已經筋疲力盡了,腳底下磨出了泡,疼痛難忍,看著他們難受的樣子,別說再登山了,就是走平路也夠嗆。張寅隻有讓他們好好的在這裏休息,然後迴家了。
張寅帶著郭蘭平等幾個學生倆繼續前進,最終登上了山頂。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這裏是周邊群山裏最高的山峰。往東一看,我縣最大的八一水庫,好像就在他們的腳下,那麽大的湖麵閃著金光。他們很興奮。因為很小就聽說過八一水庫。郭蘭平的父親和姐姐就參加了八一水庫的修建。每次我姐姐從八一水庫工地上迴來,總是滔滔不絕的對他母親講她怎麽在工地上幹活,她住的那個房東老大娘怎麽誇她長得好,又懂事,又勤快,眼裏有活兒,怎麽關心她。郭蘭平在旁邊聽的都入迷了。他總感覺八一水庫離他們很遙遠,做夢都想去哪裏看看,沒想到今天看到了,他能不興奮嗎?張寅和孩子們在山頂上呆了很久很久,也想了很多很多,他們深切的感受到:隻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見得多,心胸才會變的開闊,思想才會生重大變化。
迴來的路上,他們從好多緊挨在一起的茂盛的小荊樹旁經過。突然從那裏麵撲棱棱飛出一個石雞來,嚇了他們一大跳。要是他們沒有登山,會馬上去追的,不過現在已無能為力了。生活經驗告訴他們,荊樹裏麵可能有小石雞兒,張寅和郭蘭平趕緊撥開荊條往裏看,裏麵有一窩石雞蛋,可把他們樂壞了,因為他們最好吃雞蛋餅了。石雞蛋比雞蛋稍小一點。他倆把石雞蛋裝好,高高興興的迴去了。
後來,他們到處找石雞蛋,卻一直沒有找到。動其他小夥伴找也沒找到。石雞兒是一種野雞,比雞稍小一點,全身長著灰褐色的羽毛,美麗極了。他們非常喜歡。大人們曾經捉住過,並把它們養在籠裏。他們一有空就去看,卻從來沒有看夠過。以後,張寅再也沒有見過石雞。他喜歡看動物世界,在電視上也未曾見到過,難道世界上沒有石雞了嗎?
---------------------------------------------------------------------------------------------------------------------------------------------------------------------
環山笑容正在招我安歇,我漸脫離累贅;我的捆綁好像都在溶解,我歸,我要即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