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獻公廢除了秦國自秦武公以來實行了三百多年的以人殉葬製度,受到了秦國民眾的讚揚。秦獻公廢除這項製度,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避免青壯年勞動力被白白地殺死。這項舉措為秦國存活了大量的勞動力,對秦國的農業和工商業生產非常有利。
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獻公將都城從位於秦國西部的雍(今陝西鳳翔)遷到了秦國東部、地近河西地的櫟陽(今陝西臨潼北)。獻公遷都一方麵是向國人表明他要奪迴西河之地重振秦國國威的決心,另一方麵是要擺脫奴隸主聚集的舊都雍的束縛。
秦獻公對對地主和自耕農兌現了自己的行政綱領,繼續推行初租禾,得到了地主和自耕農的支持。秦國在公元前408年開始實行初租禾。所謂初租禾就是按照土地占有者實際占有的土地麵積,征收農作物實物稅。這項製度的實施,就是在法律上承認了土地占有者對所占土地擁有所有權,使大批占有私墾田地的地主和自耕農成為土地的合法主人。
地主經濟需要雇傭大量的勞動力來從事農業生產。原來奴隸主貴族家的奴隸和與當權奴隸主貴族為敵的人,有很多都依附到這些地主的身邊,因為地主的剝削比奴隸主要輕得多,而且人身上也不受傷害,有行動的自由,甚至是可以擁有自己的財產。奴隸主在追尋逃跑的奴隸和罪犯時,常常會追到地主這裏,而地主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往往會包庇他私藏的奴隸和罪犯。由於奴隸的大量逃跑和留下來的奴隸工作積極性不高,奴隸主的田地大量荒蕪。時間一久,地主就以開墾荒地為由,對這些土地進行開墾占有,與奴隸主就這塊土地的所有權產生法律糾紛。出於對勞動力和土地的爭奪,地主與奴隸主的矛盾越來越大。但由於奴隸主貴族擔任國家職務,因而地主在與奴隸主的爭鬥中常處於下風。
秦獻公在奪取政權後,從地主中選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擔任國家大臣,允許地主和自耕農從軍,使他們靠立功獲得爵位。這就給了地主和自耕農從政的出路,使他們能夠通過合法的途徑來滿足自己的政治需要。地主和自耕農此時已是一個重要的利益集團,是獻公奪取政權後富國強兵的重要支持者,是秦國重要的兵源和稅源。
在獻公的領導下,秦人看到了秦國複蘇的希望,許多人都追隨獻公建功立業來到了櫟陽,櫟陽很快就成為秦國新的政治和軍事中心,代替了雍的地位。
秦獻公六年(公元前379年),獻公把蒲、藍田、善、明氏等邊境地區改建成縣,由自己直接掌握,派官吏代表自己進行管理。獻公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加強。 秦獻公七年(公元前378年),秦國初行為市,開始對工商業進行規範管理,抽取營業稅。初行為市與初租禾為秦國的國庫帶來了大量的收入,國家的經濟實力倍增。秦獻公十年(公元前375年),秦為戶籍相伍,把五戶人家編為一伍,農忙時互相幫助,農閑時進行軍事訓練。如果有人犯法,實行連坐。因而人人自危,互相監督,秦國的社會治安明顯好轉。
秦獻公取得政權後,就埋頭改革、勵精圖治,不參與其他國家間的爭鬥,秦國的國力漸強,人口也增加了不少,軍隊的軍事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秦人對恢複秦穆公時的榮耀也越來越強烈。
然而在秦國內部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地主階級和奴隸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為了平衡這一矛盾,秦獻公決定利用戰爭轉移國內矛盾,於是他開始將雙手伸向鄰國的土地。
秦獻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獻公見韓魏兩國威脅周天子顯王,便決定以此為借口,起兵勤王。秦軍在洛陽打敗了韓魏兩軍,得到周顯王的讚賞,秦國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秦人仿佛看到了往昔的榮耀,國內的注意力轉向外戰。秦國又開始參與中原的事務了。秦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獻公下令秦軍攻魏,奪取了秦國的故土河西地,一直打過黃河,深入魏境到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斬首六萬,取得了秦國前所未有的大勝利。獻公把這些土地賞給了地主和貴族,國內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緩解。周顯王向獻公祝賀這一勝利,獻公被賜予了與秦穆公一樣的伯(是霸主的意思)的稱號。秦獻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國在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大敗魏軍,俘虜魏相公叔痤,攻取了龐城(今韓城東南)。
盡管秦國的國力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並且也在與宿敵的交戰中,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秦國已經跨入了一流國家的行列,事實上,早中原各國的眼中,秦國依舊不過是西陲野國。
就在秦國大敗魏軍的那一年,秦獻公的生命走到了盡頭,他帶著對大秦的無限熱愛和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把一生的夢想留給了他的兒子贏渠梁。
公元前361年,剛剛滿二十歲的嬴渠梁繼承了君位,成為秦國的國君,是為秦孝公。秦孝公在位二十餘年,他是戰國時期一位很有名氣的君主。他一生做過兩件改變秦國曆史的大事:
第一, 遷都鹹陽;
第二, 商鞅變法。
賈誼在他的《過秦論》中評價秦孝公,說: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這是何等的氣魄,何等的霸氣。
剛剛即位的秦獻公,麵對諸侯各國看不起秦國的事實,憤慨得說:“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當年他便頒布了求賢令,他說得很明白:“誰能幫我把秦國搞起來,我就給他官做,給他封地。”求賢令一出,天下英才紛紛慕名而去。這其中有一個叫做衛鞅青年也踏上了奔赴大秦的旅途。
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獻公將都城從位於秦國西部的雍(今陝西鳳翔)遷到了秦國東部、地近河西地的櫟陽(今陝西臨潼北)。獻公遷都一方麵是向國人表明他要奪迴西河之地重振秦國國威的決心,另一方麵是要擺脫奴隸主聚集的舊都雍的束縛。
秦獻公對對地主和自耕農兌現了自己的行政綱領,繼續推行初租禾,得到了地主和自耕農的支持。秦國在公元前408年開始實行初租禾。所謂初租禾就是按照土地占有者實際占有的土地麵積,征收農作物實物稅。這項製度的實施,就是在法律上承認了土地占有者對所占土地擁有所有權,使大批占有私墾田地的地主和自耕農成為土地的合法主人。
地主經濟需要雇傭大量的勞動力來從事農業生產。原來奴隸主貴族家的奴隸和與當權奴隸主貴族為敵的人,有很多都依附到這些地主的身邊,因為地主的剝削比奴隸主要輕得多,而且人身上也不受傷害,有行動的自由,甚至是可以擁有自己的財產。奴隸主在追尋逃跑的奴隸和罪犯時,常常會追到地主這裏,而地主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往往會包庇他私藏的奴隸和罪犯。由於奴隸的大量逃跑和留下來的奴隸工作積極性不高,奴隸主的田地大量荒蕪。時間一久,地主就以開墾荒地為由,對這些土地進行開墾占有,與奴隸主就這塊土地的所有權產生法律糾紛。出於對勞動力和土地的爭奪,地主與奴隸主的矛盾越來越大。但由於奴隸主貴族擔任國家職務,因而地主在與奴隸主的爭鬥中常處於下風。
秦獻公在奪取政權後,從地主中選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擔任國家大臣,允許地主和自耕農從軍,使他們靠立功獲得爵位。這就給了地主和自耕農從政的出路,使他們能夠通過合法的途徑來滿足自己的政治需要。地主和自耕農此時已是一個重要的利益集團,是獻公奪取政權後富國強兵的重要支持者,是秦國重要的兵源和稅源。
在獻公的領導下,秦人看到了秦國複蘇的希望,許多人都追隨獻公建功立業來到了櫟陽,櫟陽很快就成為秦國新的政治和軍事中心,代替了雍的地位。
秦獻公六年(公元前379年),獻公把蒲、藍田、善、明氏等邊境地區改建成縣,由自己直接掌握,派官吏代表自己進行管理。獻公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加強。 秦獻公七年(公元前378年),秦國初行為市,開始對工商業進行規範管理,抽取營業稅。初行為市與初租禾為秦國的國庫帶來了大量的收入,國家的經濟實力倍增。秦獻公十年(公元前375年),秦為戶籍相伍,把五戶人家編為一伍,農忙時互相幫助,農閑時進行軍事訓練。如果有人犯法,實行連坐。因而人人自危,互相監督,秦國的社會治安明顯好轉。
秦獻公取得政權後,就埋頭改革、勵精圖治,不參與其他國家間的爭鬥,秦國的國力漸強,人口也增加了不少,軍隊的軍事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秦人對恢複秦穆公時的榮耀也越來越強烈。
然而在秦國內部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地主階級和奴隸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為了平衡這一矛盾,秦獻公決定利用戰爭轉移國內矛盾,於是他開始將雙手伸向鄰國的土地。
秦獻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獻公見韓魏兩國威脅周天子顯王,便決定以此為借口,起兵勤王。秦軍在洛陽打敗了韓魏兩軍,得到周顯王的讚賞,秦國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秦人仿佛看到了往昔的榮耀,國內的注意力轉向外戰。秦國又開始參與中原的事務了。秦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獻公下令秦軍攻魏,奪取了秦國的故土河西地,一直打過黃河,深入魏境到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斬首六萬,取得了秦國前所未有的大勝利。獻公把這些土地賞給了地主和貴族,國內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緩解。周顯王向獻公祝賀這一勝利,獻公被賜予了與秦穆公一樣的伯(是霸主的意思)的稱號。秦獻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國在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大敗魏軍,俘虜魏相公叔痤,攻取了龐城(今韓城東南)。
盡管秦國的國力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並且也在與宿敵的交戰中,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秦國已經跨入了一流國家的行列,事實上,早中原各國的眼中,秦國依舊不過是西陲野國。
就在秦國大敗魏軍的那一年,秦獻公的生命走到了盡頭,他帶著對大秦的無限熱愛和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把一生的夢想留給了他的兒子贏渠梁。
公元前361年,剛剛滿二十歲的嬴渠梁繼承了君位,成為秦國的國君,是為秦孝公。秦孝公在位二十餘年,他是戰國時期一位很有名氣的君主。他一生做過兩件改變秦國曆史的大事:
第一, 遷都鹹陽;
第二, 商鞅變法。
賈誼在他的《過秦論》中評價秦孝公,說: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這是何等的氣魄,何等的霸氣。
剛剛即位的秦獻公,麵對諸侯各國看不起秦國的事實,憤慨得說:“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當年他便頒布了求賢令,他說得很明白:“誰能幫我把秦國搞起來,我就給他官做,給他封地。”求賢令一出,天下英才紛紛慕名而去。這其中有一個叫做衛鞅青年也踏上了奔赴大秦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