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的長江航運一般都是熱衷於重慶到武漢航段,當然也涉及重慶到上海的航段,後來隨著交通的發達:公路、鐵路、航空的方便快捷就把河運擠到了“無足輕重”的境地。再後來,由於三峽大壩的出世,再加上三峽旅遊的被開發,炒得火熱的“三峽遊”,就又重新激活了“三峽航運”,並使之成為了一條聞名國內外的旅遊“熱線”。
三峽遊的魅力是在於她擁有的秀麗的山水風光、她蘊涵的千古的人文曆史,以及她那能讓你驚心動魄的、舉世矚目的、巨大的現代化三峽工程,隻有遵循這一思路,你的三峽遊才能圓滿盡興。
起航的第二天一早,輪船抵達了豐都,這是三峽遊的第一個景點。豐都以“鬼城”名揚,顧名思義它著重表現的應該是“鬼文化”;也就是“陰朝地府”、“判官小鬼”、“因果輪廻”之類。雖說它是“封建迷信”,但也不失為人們的“精神寄托”。再說了,它那栩栩如生的雕塑,它那色彩豐豔的壁畫、它那廟宇、它那香火亦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展示。
三峽風景一般來說可以分作為三個版塊:一是自豐都起到奉節段,這一段江流平緩、兩岸山勢起伏不大。這個版塊的景點有:豐都鬼城、石寶寨、雲陽張飛廟和奉節的三國遺跡:八陣圖、永樂宮遺址、甘夫人墓等。二是三峽遊的主體——三峽,自白帝城起到湖北省的南津關(葛洲壩上遊),全長約二百來公裏。三是由長江三峽派生而出的巫山大寧河的“小三峽遊”、和沿巴東神龍溪而上的“神龍架遊”。
三峽是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組成的,這是在小學教科書裏就能學到的。第一峽瞿塘峽又稱夔峽,其以雄偉壯麗著稱,到了白帝城遠遠望去,隻見兩岸山峰對峙、岩壁如斧劈刀削,門也似的緊鎖大江,故曰“夔門”。峽中山雄水急、氣勢磅礴、令人歎為觀止。峽中除了古棧道和孟良梯是古代的遺跡外,其他諸如鐵鎖關、風箱峽、倒吊和尚、犀牛望月等等,乃是自然天成、人們相傳命名的景觀。
第二峽巫峽,它西起巫山的大寧河口,東至湖北省巴東的官渡口,其峽長穀深、迂迴曲折、幽深秀麗、好似一條美不勝收的山水畫廊。景區更有“三台八景十二峰”,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造就的景致,令人叫絕,但是如果沒有導遊的指點,一般人也看不出什麽明堂。就連那舉世聞名的“神女”,也不是處於最高峰頂,而是立於主峰之旁,但知道了以後,那“神女”倒真是婀娜亭立、頗具魅力的。冥想之中我不禁感受到了毛澤東的情懷:“……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第三峽西陵峽,是三峽中最長的一峽,它起於秭歸的香溪河口,止於宜昌的南津關,舉世矚目的三峽大壩就在其中。曆史上西陵峽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灘多水急、波濤洶湧而聞名。但在南津關葛洲壩建成後,其水勢便趨於平緩,特別是三峽大壩建成後,河道則更顯寬闊,水勢則愈加平緩。秭歸和香溪是屈原和昭君的故裏,而峽內的“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懸棺峽”、“燈影峽”等更是值得一覽的自然風景。
我覺得乘船旅遊是一種最佳的選擇。無論是乘汽車還是坐火車,都是活動空間很狹小,觀賞風光受到局限,快捷的飛機也隻能作是為從一地到另一地快速直達的選擇,而乘船航行則給人們提供了寬敞的活動空間,飲食起居就如同在家裏一樣。當你“信步”在甲板上時,你不僅能舒適地觀賞風景,還能切身地“感受”到風景;感受那溫暖的陽光、感受那習習的清風和清新的空氣。你可以讓自己融入大自然,有足夠的時間、足夠的空間讓你去感受、讓你去思索、讓你去遐想……;在寧靜之中讓你的思緒澎湃……。
雖然我不能上到岸上去直接觀賞名勝、也不能改乘遊船去體驗“小三峽”特有的風光,但作為一個截癱人來說,能乘船遊覽三峽,我已經很滿足了,然而這次旅遊有一個最大遺憾,那就是是過三峽大壩的時刻是在夜間。按照航行的安排,我們的船是在黃昏時離開秭歸的,就是說整個西陵峽我們都是在夜航中渡過的。
……迷糊之中聽說是到三峽大壩了,我躺在床上透過落地大窗朝外望去,四周是沉浸在一片黑暗之中,但工程照明的燈光依稀能襯托出巨龍般橫臥的大壩的雄偉身影,江麵是如此的寬闊,完全沒有了我昔日記憶中的“峽”影,黑夜之中水天相連,我甚至於連想到了湖海。
三峽大壩的蓄水,使得狹流險灘變得如此寬厚溫順,上升的水位必然要淹沒一些,於是便有了震驚中外的三峽大移民、曆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其中包括白鶴粱的水下觀景、石寶寨的圍堰、張飛廟的搬遷等等)、峽壁上的一些景觀亦會降到水下,但是三峽依然美麗,而且還會更加美麗。曆史的車輪永遠是義無反顧地向上、向前,就像這滾滾長江,始終不渝地流向東方……。
我躺在床上透過大玻璃窗仰著巨大的船閘,那鋼鐵的巨大閘門,那雄厚的閘壁。根據閘壁上江水浸泡痕跡的上升,我可以判斷出閘內的水麵載著我們的船在緩緩下降,桔紅色的光亮籠罩著周圍的環境,水流聲和行船的機器聲交織著,在閘中迴旋、轟鳴、震蕩,奏響出撼人心魄的交響樂曲。
出了船閘我便昏昏睡去了,一直睡到第二天清晨,輪船喇叭告訴我們:本次航行的終點——宜昌到了。於是乎我又艱難地由人們把我從輪船上抬下船、然後又抬上了岸,“浩浩蕩蕩”的一行人,帶著我的“輜重”(截癱人隨身需用的物品用具),登上了大型舒適的,有高靠背的軟座大巴,一路駛向武漢……。
三峽遊的魅力是在於她擁有的秀麗的山水風光、她蘊涵的千古的人文曆史,以及她那能讓你驚心動魄的、舉世矚目的、巨大的現代化三峽工程,隻有遵循這一思路,你的三峽遊才能圓滿盡興。
起航的第二天一早,輪船抵達了豐都,這是三峽遊的第一個景點。豐都以“鬼城”名揚,顧名思義它著重表現的應該是“鬼文化”;也就是“陰朝地府”、“判官小鬼”、“因果輪廻”之類。雖說它是“封建迷信”,但也不失為人們的“精神寄托”。再說了,它那栩栩如生的雕塑,它那色彩豐豔的壁畫、它那廟宇、它那香火亦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展示。
三峽風景一般來說可以分作為三個版塊:一是自豐都起到奉節段,這一段江流平緩、兩岸山勢起伏不大。這個版塊的景點有:豐都鬼城、石寶寨、雲陽張飛廟和奉節的三國遺跡:八陣圖、永樂宮遺址、甘夫人墓等。二是三峽遊的主體——三峽,自白帝城起到湖北省的南津關(葛洲壩上遊),全長約二百來公裏。三是由長江三峽派生而出的巫山大寧河的“小三峽遊”、和沿巴東神龍溪而上的“神龍架遊”。
三峽是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組成的,這是在小學教科書裏就能學到的。第一峽瞿塘峽又稱夔峽,其以雄偉壯麗著稱,到了白帝城遠遠望去,隻見兩岸山峰對峙、岩壁如斧劈刀削,門也似的緊鎖大江,故曰“夔門”。峽中山雄水急、氣勢磅礴、令人歎為觀止。峽中除了古棧道和孟良梯是古代的遺跡外,其他諸如鐵鎖關、風箱峽、倒吊和尚、犀牛望月等等,乃是自然天成、人們相傳命名的景觀。
第二峽巫峽,它西起巫山的大寧河口,東至湖北省巴東的官渡口,其峽長穀深、迂迴曲折、幽深秀麗、好似一條美不勝收的山水畫廊。景區更有“三台八景十二峰”,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造就的景致,令人叫絕,但是如果沒有導遊的指點,一般人也看不出什麽明堂。就連那舉世聞名的“神女”,也不是處於最高峰頂,而是立於主峰之旁,但知道了以後,那“神女”倒真是婀娜亭立、頗具魅力的。冥想之中我不禁感受到了毛澤東的情懷:“……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第三峽西陵峽,是三峽中最長的一峽,它起於秭歸的香溪河口,止於宜昌的南津關,舉世矚目的三峽大壩就在其中。曆史上西陵峽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灘多水急、波濤洶湧而聞名。但在南津關葛洲壩建成後,其水勢便趨於平緩,特別是三峽大壩建成後,河道則更顯寬闊,水勢則愈加平緩。秭歸和香溪是屈原和昭君的故裏,而峽內的“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懸棺峽”、“燈影峽”等更是值得一覽的自然風景。
我覺得乘船旅遊是一種最佳的選擇。無論是乘汽車還是坐火車,都是活動空間很狹小,觀賞風光受到局限,快捷的飛機也隻能作是為從一地到另一地快速直達的選擇,而乘船航行則給人們提供了寬敞的活動空間,飲食起居就如同在家裏一樣。當你“信步”在甲板上時,你不僅能舒適地觀賞風景,還能切身地“感受”到風景;感受那溫暖的陽光、感受那習習的清風和清新的空氣。你可以讓自己融入大自然,有足夠的時間、足夠的空間讓你去感受、讓你去思索、讓你去遐想……;在寧靜之中讓你的思緒澎湃……。
雖然我不能上到岸上去直接觀賞名勝、也不能改乘遊船去體驗“小三峽”特有的風光,但作為一個截癱人來說,能乘船遊覽三峽,我已經很滿足了,然而這次旅遊有一個最大遺憾,那就是是過三峽大壩的時刻是在夜間。按照航行的安排,我們的船是在黃昏時離開秭歸的,就是說整個西陵峽我們都是在夜航中渡過的。
……迷糊之中聽說是到三峽大壩了,我躺在床上透過落地大窗朝外望去,四周是沉浸在一片黑暗之中,但工程照明的燈光依稀能襯托出巨龍般橫臥的大壩的雄偉身影,江麵是如此的寬闊,完全沒有了我昔日記憶中的“峽”影,黑夜之中水天相連,我甚至於連想到了湖海。
三峽大壩的蓄水,使得狹流險灘變得如此寬厚溫順,上升的水位必然要淹沒一些,於是便有了震驚中外的三峽大移民、曆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其中包括白鶴粱的水下觀景、石寶寨的圍堰、張飛廟的搬遷等等)、峽壁上的一些景觀亦會降到水下,但是三峽依然美麗,而且還會更加美麗。曆史的車輪永遠是義無反顧地向上、向前,就像這滾滾長江,始終不渝地流向東方……。
我躺在床上透過大玻璃窗仰著巨大的船閘,那鋼鐵的巨大閘門,那雄厚的閘壁。根據閘壁上江水浸泡痕跡的上升,我可以判斷出閘內的水麵載著我們的船在緩緩下降,桔紅色的光亮籠罩著周圍的環境,水流聲和行船的機器聲交織著,在閘中迴旋、轟鳴、震蕩,奏響出撼人心魄的交響樂曲。
出了船閘我便昏昏睡去了,一直睡到第二天清晨,輪船喇叭告訴我們:本次航行的終點——宜昌到了。於是乎我又艱難地由人們把我從輪船上抬下船、然後又抬上了岸,“浩浩蕩蕩”的一行人,帶著我的“輜重”(截癱人隨身需用的物品用具),登上了大型舒適的,有高靠背的軟座大巴,一路駛向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