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每天都得要盥洗,這是一件極其普通而又習以為常的事,但是對於截癱人來說,相對於健全人同樣也是一件困難的事。
截癱人一般的洗臉、漱口,還算是容易進行的,那不外乎要求衛生間大一點(方便輪椅進出)、洗麵盆的高度必須適中(以方便截癱人的操作為前提),這樣一來截癱人就能像健全人一樣,自己完成每天早晚的洗漱“作業”。洗手倒是還可以隨時隨地地自己去進行,至於洗腳反正我是自己不能完成,還得要請護理代勞。在沒有較大衛生間條件的情況下,截癱人就隻能是在輪椅前的兩腿間擱一個方凳,凳上放一個稍稍大一點的麵盆,在護理的協助下(主要是端水倒水)進行盥洗“作業”;那樣的話倒是不受地點、環境的限製了,住醫院時我就是采用這種方法來洗漱的。
洗頭就跟在理發店裏一樣,俯身埋頭由護理幫我洗,不過我有一個“怪毛病”,那就是截癱以後,全身大部分軀體喪失了感覺,剩下的有知覺部位就變得特別敏感:比方在輸液穿刺靜脈時,手背就異常疼痛;在洗頭時如果水急速地、較大量地從麵部流過,我立刻就會有窒息感,倍感胸悶氣促,就像是沉入水中一樣,所以我要求護理在幫我洗頭時要格外小心。我也曾經嚐試過仰身躺在床上,把頭伸出床外的那種“仰式”洗頭法,但我終究覺得那種洗頭的方法對於截癱人來講太麻煩,所以沒有采用。
至於洗澡對於截癱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但是截癱人還必須得要洗浴,一來是為了保持肌膚的清潔衛生、促進表皮的血液循環,二來可以借洗浴的機會,審視截癱軀體有無損傷,第三這洗浴對於截癱人來說,還是一種全身性的運動方式,
在我剛剛受傷住院的那段非常時期,除了每天堅持全身擦洗外,我的妻子還“強迫”、幫助我洗過一次浴。為了完成那次嚐試性的,應該說是還沒有先例的、相當困難的洗浴,她找來一塊比病床大得多的塑料布,小心地把它鋪在了我的身下,沿著病床的周圍一圈,用枕頭、棉被之類卷成圓筒狀把塑料布墊起,形成一個環狀的“浴盆”,在腳的下方留了一個缺口,讓水流向床下的桶裏。就這樣,完成了我截癱人生的第一次“洗禮”。
在往後的日子裏,由於洗浴的困難,我隻是每天堅持一大清早的全身擦洗,那樣同樣有三大功能:即一清潔肌膚、二觀察損傷、三運動身軀,直到出了醫院以後,我才開始嚐試著洗浴。當時的洗浴是這樣進行的:在一個特大的塑料洗衣盆裏注入適量、適溫的水,由兩個人把我抬進盆裏坐著(我可以用兩手扶住盆沿,以保持身體的平衡),由別人幫助我洗浴。洗完身軀後,再把我抬到凳子上坐著(還得背靠著床沿,以防止摔倒),再在大盆裏洗腿腳。由於要完成一次洗浴非常費時“費人”,所以不可能經常洗浴。
一九八九年搬到新家以後,由於房屋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再加上又是底樓,不怕漏水殃及鄰居,我便放心大膽地在我的臥室裏洗浴,用的還是塑料大盆。時間長了我總覺得這種洗浴的方法過於“繁雜”,便開始想辦法改進:第一步我是把洗浴的地點改到了衛生間,還是由兩個人抬我,不同的是不是把我抬進塑料大盆,而是把我抬到靠背木椅上,用淋浴“蓮蓬”給我洗浴。這種洗浴方法可以隨便一點,自由度大一點、活動範圍寬一點;當然這種方法還依賴於經過一段時間的康複鍛煉後,我能夠穩穩地靠坐的前提條件。
慢慢地我又想,能不能把“伺候”我洗浴的護理人員減少到一個人。為此,我設計了一把既結實又“小巧玲瓏”的木椅,洗浴時護理把我推到衛生間,把輪椅“刹死”,卸下前踏腳板,我的兩腿盡量分開,將木椅靠背朝外地塞進我的兩腿之間緊貼輪椅,我右手撐著輪椅扶手,左手抓住怒椅的靠背,身體向前傾斜,“一、二、三”在護理的幫助下,我移動到了木椅上坐著。這種反向“坐”椅的方式,不僅由於我能用雙手抓住靠背,坐得非常“踏實”,而且我還能騰出一隻手來參加洗浴。
這種方法用了一段時間後,又發現了一個新問題,由於我能“放心大膽”地洗浴,活動程度就大大地加強了,我注意到每次洗浴後,坐骨骨節在木椅麵上摩擦,揉搓會發生局部肌膚紅腫,我擔心時間長了會發生潰瘍形成褥瘡。於是便在木椅麵上開了一個大洞(就像是我的大便凳上的那個洞一樣),追求完美,盡力做到“萬無一失”。
做了膀胱造瘺手術過後,我怕汙染瘺道口,曾經躺在衛生間裏小心翼翼地洗浴(避開、保護瘺道口),但後來我發現用不著那樣小心,坐著洗浴流水是浸入不了密閉的瘺道的,所以我依舊采用坐式洗浴。
再後來大約是在二oo三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網上發現了一種專供洗浴用的輪椅。這種輪椅其實是一種最簡單不過的輪椅:除了能收折外其他部位全是“死”的,充氣小輪(減去了會鏽蝕鋼絲)、凡是用的鋼材在表麵都“鍍”了一層“塑”、扶手下是空的(沒有擋板)、坐墊和窄窄的靠背是用尼龍編織的(方便濾水和快速幹燥),這種輪椅的使用,讓截癱人的洗浴變得更為方便了。
我在臥室裏脫光了衣褲,坐在洗浴輪椅上,由護理推進衛生間(洗浴輪椅沒有手動輪),我很舒適地坐在輪椅上,雙手都可以參加洗浴,借助於扶手的幫助,前俯後仰、左倒右歪我動作自如。我想如果能有手動輪的幫助,再加上能有足夠大的衛生間,截癱人的洗浴就完全能趕上健全人了。
截癱人一般的洗臉、漱口,還算是容易進行的,那不外乎要求衛生間大一點(方便輪椅進出)、洗麵盆的高度必須適中(以方便截癱人的操作為前提),這樣一來截癱人就能像健全人一樣,自己完成每天早晚的洗漱“作業”。洗手倒是還可以隨時隨地地自己去進行,至於洗腳反正我是自己不能完成,還得要請護理代勞。在沒有較大衛生間條件的情況下,截癱人就隻能是在輪椅前的兩腿間擱一個方凳,凳上放一個稍稍大一點的麵盆,在護理的協助下(主要是端水倒水)進行盥洗“作業”;那樣的話倒是不受地點、環境的限製了,住醫院時我就是采用這種方法來洗漱的。
洗頭就跟在理發店裏一樣,俯身埋頭由護理幫我洗,不過我有一個“怪毛病”,那就是截癱以後,全身大部分軀體喪失了感覺,剩下的有知覺部位就變得特別敏感:比方在輸液穿刺靜脈時,手背就異常疼痛;在洗頭時如果水急速地、較大量地從麵部流過,我立刻就會有窒息感,倍感胸悶氣促,就像是沉入水中一樣,所以我要求護理在幫我洗頭時要格外小心。我也曾經嚐試過仰身躺在床上,把頭伸出床外的那種“仰式”洗頭法,但我終究覺得那種洗頭的方法對於截癱人來講太麻煩,所以沒有采用。
至於洗澡對於截癱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但是截癱人還必須得要洗浴,一來是為了保持肌膚的清潔衛生、促進表皮的血液循環,二來可以借洗浴的機會,審視截癱軀體有無損傷,第三這洗浴對於截癱人來說,還是一種全身性的運動方式,
在我剛剛受傷住院的那段非常時期,除了每天堅持全身擦洗外,我的妻子還“強迫”、幫助我洗過一次浴。為了完成那次嚐試性的,應該說是還沒有先例的、相當困難的洗浴,她找來一塊比病床大得多的塑料布,小心地把它鋪在了我的身下,沿著病床的周圍一圈,用枕頭、棉被之類卷成圓筒狀把塑料布墊起,形成一個環狀的“浴盆”,在腳的下方留了一個缺口,讓水流向床下的桶裏。就這樣,完成了我截癱人生的第一次“洗禮”。
在往後的日子裏,由於洗浴的困難,我隻是每天堅持一大清早的全身擦洗,那樣同樣有三大功能:即一清潔肌膚、二觀察損傷、三運動身軀,直到出了醫院以後,我才開始嚐試著洗浴。當時的洗浴是這樣進行的:在一個特大的塑料洗衣盆裏注入適量、適溫的水,由兩個人把我抬進盆裏坐著(我可以用兩手扶住盆沿,以保持身體的平衡),由別人幫助我洗浴。洗完身軀後,再把我抬到凳子上坐著(還得背靠著床沿,以防止摔倒),再在大盆裏洗腿腳。由於要完成一次洗浴非常費時“費人”,所以不可能經常洗浴。
一九八九年搬到新家以後,由於房屋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再加上又是底樓,不怕漏水殃及鄰居,我便放心大膽地在我的臥室裏洗浴,用的還是塑料大盆。時間長了我總覺得這種洗浴的方法過於“繁雜”,便開始想辦法改進:第一步我是把洗浴的地點改到了衛生間,還是由兩個人抬我,不同的是不是把我抬進塑料大盆,而是把我抬到靠背木椅上,用淋浴“蓮蓬”給我洗浴。這種洗浴方法可以隨便一點,自由度大一點、活動範圍寬一點;當然這種方法還依賴於經過一段時間的康複鍛煉後,我能夠穩穩地靠坐的前提條件。
慢慢地我又想,能不能把“伺候”我洗浴的護理人員減少到一個人。為此,我設計了一把既結實又“小巧玲瓏”的木椅,洗浴時護理把我推到衛生間,把輪椅“刹死”,卸下前踏腳板,我的兩腿盡量分開,將木椅靠背朝外地塞進我的兩腿之間緊貼輪椅,我右手撐著輪椅扶手,左手抓住怒椅的靠背,身體向前傾斜,“一、二、三”在護理的幫助下,我移動到了木椅上坐著。這種反向“坐”椅的方式,不僅由於我能用雙手抓住靠背,坐得非常“踏實”,而且我還能騰出一隻手來參加洗浴。
這種方法用了一段時間後,又發現了一個新問題,由於我能“放心大膽”地洗浴,活動程度就大大地加強了,我注意到每次洗浴後,坐骨骨節在木椅麵上摩擦,揉搓會發生局部肌膚紅腫,我擔心時間長了會發生潰瘍形成褥瘡。於是便在木椅麵上開了一個大洞(就像是我的大便凳上的那個洞一樣),追求完美,盡力做到“萬無一失”。
做了膀胱造瘺手術過後,我怕汙染瘺道口,曾經躺在衛生間裏小心翼翼地洗浴(避開、保護瘺道口),但後來我發現用不著那樣小心,坐著洗浴流水是浸入不了密閉的瘺道的,所以我依舊采用坐式洗浴。
再後來大約是在二oo三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網上發現了一種專供洗浴用的輪椅。這種輪椅其實是一種最簡單不過的輪椅:除了能收折外其他部位全是“死”的,充氣小輪(減去了會鏽蝕鋼絲)、凡是用的鋼材在表麵都“鍍”了一層“塑”、扶手下是空的(沒有擋板)、坐墊和窄窄的靠背是用尼龍編織的(方便濾水和快速幹燥),這種輪椅的使用,讓截癱人的洗浴變得更為方便了。
我在臥室裏脫光了衣褲,坐在洗浴輪椅上,由護理推進衛生間(洗浴輪椅沒有手動輪),我很舒適地坐在輪椅上,雙手都可以參加洗浴,借助於扶手的幫助,前俯後仰、左倒右歪我動作自如。我想如果能有手動輪的幫助,再加上能有足夠大的衛生間,截癱人的洗浴就完全能趕上健全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