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截癱人生活中太多無奈的一般斑,截癱人生的無奈太多、太普遍,可以說是無時無刻地不與他相伴;常年地與“無奈”周旋,最後終歸還是會“無奈”地習以為常。但是截癱人也不能就此就“無奈”地“無奈”下去,還是得要“認命”而“不服”才是。
在認命不服之中,截癱人首先要做到的是一定要“自立”、“自強”,自己要把自己當作是健全人一樣,至少要努力向健全人“看齊”,在精神麵貌上要給人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印象。要盡力發揮自己的價值,爭取為社會做點有益的事,哪怕是點點滴滴,“勿以善小而不為之”。要讓社會意識到你的存在,意識到你還能為他人提供“利益”,哪怕是一丁點,來換取社會地位。
截癱人切不可怨天尤人,乃至於因自己“不幸的”、“不公平”的遭遇而產生畸形的“仇恨”,不要輕率地與別人相比,“人比人,氣死人”,須知生活的嚴峻和大自然的無情,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要擺正心態、正視現實、接受命運;但是人既然要活在這個世上,就一定要為社會做點力所能及事情,任何消沉和自暴自棄都是截癱人生的大忌。
當然,截癱人要為社會做點事很難,還真是離不開社會、離不開健全人的幫助和關心,這種健全人對截癱人的幫助和關心,應該說是全社會的一種義務;但是在整個社會還沒有能夠完全意識到這一點之前,截癱人隻能靠自己的努力去艱難地“跋涉”。隻有當截癱人為社會做出了貢獻,或者是用自己的能力和愛心換得了健全人的尊敬時,截癱人才能以一定的社會地位立足於社會。在這其中,鑒於截癱人的特殊境遇,我更看重的是整個參與和努力的過程,而不過分奢望其結果;這才應該是截癱人的人生觀。我想隻要我們截癱人努力去做了,就算是不枉此生。
至於我與樓上的鄰裏關係的處理,最終我是采取了這種辦法:我寫了一封信,打印得正正規規地請人送到了他家。在信中我誠懇地敘述了因“漏水”而給我家帶來的“遭遇”,坦率地指出他們是很清楚“泄漏”的原因的,懇請他們“高抬貴手”,在“用水”和“倒水”時稍加小心,不要“以鄰為壑”。事後大約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再也沒有發生過漏水現象了,但是我還是不能保證日子長久了,又會如何?
我是因工受傷而截癱的,加上測繪大隊的經濟效益還算是可以,所以不幸之中的萬幸,我的護理工作和醫療條件還算是安排得不錯的。截癱後我也想做點技術工作,憑借我的知識技術水平,我我想是能做一些測繪成果的檢查驗收、技術設計什麽的,還能做點技術指導、做做顧問什麽的。但是截癱人要工作得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得要有專人幫助我才行,就這一條做不到(你做工作還要有人來伺候你,何況也並不缺你一個人就成不了席)我想工作的願望隻能是無奈地放棄了。截癱的時間長了,我深知不能工作、沒有為社會做出貢獻,肯定就沒有了社會地位,在人家的眼裏你終究會成為一個包袱。
朋友們、領導們來看望我時,當著我的麵他們都會安慰我、鼓勵我說,你能堅持這麽多年,也真是不容易,你的精神令人敬佩雲雲。但我深知,社會並不完全承認曆史,它更多的是看重現實,雖說是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之說,那是人類需要用曆史來教育現代人的緣故,這其實是一種實用主義。想起了曆史、想起了曆史人物、想起了曆史事實,為的是利用曆史教育、鼓舞、激勵現代(要知道人類總是容易“健忘”的);目的於此,而別無其他。
所以說隨著我截癱曆程的延長,雖然領導們一屆一屆交班時都說:老周的待遇保持原水平不變,但是領導們操心的事情太多,對我的存在也就慢慢地淡忘了。我也知道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包袱”,對於單位來說就是一個經濟上的“包袱”,人們常對我說:這樣的待遇照顧你就已經很不錯了,那是針對現實而言;可是要從曆史的角度來考慮,我的“曾經輝煌”也隻能是“聊以自慰”,不能視作現實的“籌碼”。所以作為截癱人來說,他永遠隻能是麵對現實,因此當領導有意無意地對你的待遇“緊縮”時,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我隻能是無奈的接受。
一句話截癱人不能用對社會作出貢獻來換得自己的社會地位,不能以自己的“自立”“自強”、自己的精神風貌、自己的愛心去贏得健全人的愛和尊敬,那他隻能是永遠陷入“無奈”之中而不能自拔。當然這個結果會因截癱人傷殘程度、他所處環境的條件、他的知識結構、他的智力水平、他的截癱心態等諸多因素而異,截癱人與截癱人之間會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別,但是我們截癱人應該“認命不服”地去努力、不懈地去做才是。
話又說迴來,我覺得截癱人在努力用行動來克服“無奈”的同時,來點阿q精神而“何樂而不為”。阿q是魯迅先生以他犀利筆法,刻畫出的一個典型的,具有諷刺意味小人物,我從年輕時代開始,就非常崇拜魯迅先生,至於魯迅先生對於阿q是褒是貶,我無從考證,但我一慣認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值得推崇的。當阿q麵對強者,知道自己會吃虧時,他馬上會祭起“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大旗”;當阿q被別人著實地欺負後,他會說“總算是被兒子打了……”。所以說當截癱人遇到太多的無奈的“無奈”時,必須自己幫助自己從思想上、從精神上給以“化解”,自己解開自己的“疙瘩”,就權當自己就是“係鈴人”,自己來“解鈴”。
人們不是常說“凡事都要想開點”嗎,“凡事都要想開點”這句話雖然是經典,但要做到確實很難,可是截癱人無論如何也得“無奈”地去做;比方說我從來就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截癱以後我仍然努力地去做,當健全人能接受我的一點幫助時,我很開心,因為這表明了我存在的意義;反之如果健全人是因為“客氣”,或者是“不屑”甚至於是“漠然”而拒絕,那我隻能是感到遺憾,但是它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了我的“存在的意義”。“凡事都要想開點”截癱人必須努力地去做,因為這是截癱人端正自己的心態、寬鬆自己的精神、鼓舞自己的鬥誌、完善自己的生活的一劑良藥,是與截癱人的生存休戚相關的。
在認命不服之中,截癱人首先要做到的是一定要“自立”、“自強”,自己要把自己當作是健全人一樣,至少要努力向健全人“看齊”,在精神麵貌上要給人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印象。要盡力發揮自己的價值,爭取為社會做點有益的事,哪怕是點點滴滴,“勿以善小而不為之”。要讓社會意識到你的存在,意識到你還能為他人提供“利益”,哪怕是一丁點,來換取社會地位。
截癱人切不可怨天尤人,乃至於因自己“不幸的”、“不公平”的遭遇而產生畸形的“仇恨”,不要輕率地與別人相比,“人比人,氣死人”,須知生活的嚴峻和大自然的無情,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要擺正心態、正視現實、接受命運;但是人既然要活在這個世上,就一定要為社會做點力所能及事情,任何消沉和自暴自棄都是截癱人生的大忌。
當然,截癱人要為社會做點事很難,還真是離不開社會、離不開健全人的幫助和關心,這種健全人對截癱人的幫助和關心,應該說是全社會的一種義務;但是在整個社會還沒有能夠完全意識到這一點之前,截癱人隻能靠自己的努力去艱難地“跋涉”。隻有當截癱人為社會做出了貢獻,或者是用自己的能力和愛心換得了健全人的尊敬時,截癱人才能以一定的社會地位立足於社會。在這其中,鑒於截癱人的特殊境遇,我更看重的是整個參與和努力的過程,而不過分奢望其結果;這才應該是截癱人的人生觀。我想隻要我們截癱人努力去做了,就算是不枉此生。
至於我與樓上的鄰裏關係的處理,最終我是采取了這種辦法:我寫了一封信,打印得正正規規地請人送到了他家。在信中我誠懇地敘述了因“漏水”而給我家帶來的“遭遇”,坦率地指出他們是很清楚“泄漏”的原因的,懇請他們“高抬貴手”,在“用水”和“倒水”時稍加小心,不要“以鄰為壑”。事後大約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再也沒有發生過漏水現象了,但是我還是不能保證日子長久了,又會如何?
我是因工受傷而截癱的,加上測繪大隊的經濟效益還算是可以,所以不幸之中的萬幸,我的護理工作和醫療條件還算是安排得不錯的。截癱後我也想做點技術工作,憑借我的知識技術水平,我我想是能做一些測繪成果的檢查驗收、技術設計什麽的,還能做點技術指導、做做顧問什麽的。但是截癱人要工作得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得要有專人幫助我才行,就這一條做不到(你做工作還要有人來伺候你,何況也並不缺你一個人就成不了席)我想工作的願望隻能是無奈地放棄了。截癱的時間長了,我深知不能工作、沒有為社會做出貢獻,肯定就沒有了社會地位,在人家的眼裏你終究會成為一個包袱。
朋友們、領導們來看望我時,當著我的麵他們都會安慰我、鼓勵我說,你能堅持這麽多年,也真是不容易,你的精神令人敬佩雲雲。但我深知,社會並不完全承認曆史,它更多的是看重現實,雖說是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之說,那是人類需要用曆史來教育現代人的緣故,這其實是一種實用主義。想起了曆史、想起了曆史人物、想起了曆史事實,為的是利用曆史教育、鼓舞、激勵現代(要知道人類總是容易“健忘”的);目的於此,而別無其他。
所以說隨著我截癱曆程的延長,雖然領導們一屆一屆交班時都說:老周的待遇保持原水平不變,但是領導們操心的事情太多,對我的存在也就慢慢地淡忘了。我也知道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包袱”,對於單位來說就是一個經濟上的“包袱”,人們常對我說:這樣的待遇照顧你就已經很不錯了,那是針對現實而言;可是要從曆史的角度來考慮,我的“曾經輝煌”也隻能是“聊以自慰”,不能視作現實的“籌碼”。所以作為截癱人來說,他永遠隻能是麵對現實,因此當領導有意無意地對你的待遇“緊縮”時,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我隻能是無奈的接受。
一句話截癱人不能用對社會作出貢獻來換得自己的社會地位,不能以自己的“自立”“自強”、自己的精神風貌、自己的愛心去贏得健全人的愛和尊敬,那他隻能是永遠陷入“無奈”之中而不能自拔。當然這個結果會因截癱人傷殘程度、他所處環境的條件、他的知識結構、他的智力水平、他的截癱心態等諸多因素而異,截癱人與截癱人之間會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別,但是我們截癱人應該“認命不服”地去努力、不懈地去做才是。
話又說迴來,我覺得截癱人在努力用行動來克服“無奈”的同時,來點阿q精神而“何樂而不為”。阿q是魯迅先生以他犀利筆法,刻畫出的一個典型的,具有諷刺意味小人物,我從年輕時代開始,就非常崇拜魯迅先生,至於魯迅先生對於阿q是褒是貶,我無從考證,但我一慣認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值得推崇的。當阿q麵對強者,知道自己會吃虧時,他馬上會祭起“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大旗”;當阿q被別人著實地欺負後,他會說“總算是被兒子打了……”。所以說當截癱人遇到太多的無奈的“無奈”時,必須自己幫助自己從思想上、從精神上給以“化解”,自己解開自己的“疙瘩”,就權當自己就是“係鈴人”,自己來“解鈴”。
人們不是常說“凡事都要想開點”嗎,“凡事都要想開點”這句話雖然是經典,但要做到確實很難,可是截癱人無論如何也得“無奈”地去做;比方說我從來就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截癱以後我仍然努力地去做,當健全人能接受我的一點幫助時,我很開心,因為這表明了我存在的意義;反之如果健全人是因為“客氣”,或者是“不屑”甚至於是“漠然”而拒絕,那我隻能是感到遺憾,但是它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了我的“存在的意義”。“凡事都要想開點”截癱人必須努力地去做,因為這是截癱人端正自己的心態、寬鬆自己的精神、鼓舞自己的鬥誌、完善自己的生活的一劑良藥,是與截癱人的生存休戚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