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沙龍”開張了,不可能有慶典和剪彩,更沒有廣告、招牌什麽的。往來的人們隻能是靠同事們、朋友們、親友們以及街邊過往的人們的口碑來聚集。說實在話我心裏很清楚,截癱人的“生產”能力是很有限的,我隻能是少量地製作。我告訴朋友們,千萬別催促我,相信我是會盡我所能,全力為朋友們服務的。
當時我首先必須克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怎麽樣剪裁服裝。我找來了一塊1米見方的纖維板,放在方桌上,把要剪裁的布料在纖維板上鋪開,進行剪裁。健全人裁剪時,是靠在裁剪台前移動身體,來完成剪裁的。而截癱人隻能靠移動剪裁板,來適應行動艱難的身體。纖維板可以前後左右地移動,甚至於按需要還能旋轉。由於平日我坐在輪椅上的時候,是依靠靠背和雙肘借助於輪椅扶手,三點的支撐來維持軀體平衡的。要裁剪服裝,就必須脫離這三個支撐點,那我將麵臨軀體如何維持平衡的嚴重問題。
我經過仔細地捉摸,要我在沒有支撐的情況下坐著,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隻要有一個支撐點,雖說是非常吃力,我就能坐穩。背靠著坐最穩當,能有一手支撐,穩坐就要吃力一些,而且堅持的時間不長。根據這種情況,我剪裁時盡量采用靠坐著的姿式,讓剪裁板盡量靠近我的軀體,雙手便可自由、靈活地操作了。再加上剪裁板的自由度很高,可前後移動、可左右移動,甚至於需要的時候還能旋轉,“以不變應萬便”,我就是這樣來剪裁的。雖然如此,但往往還是有時靠坐著兩手夠不到,或者是操作不方便的時侯(特別是使用裁剪的時候),那就逼著我的背非得離開靠背不可。在那種情況下,我隻能借助於我的雙手了。就像登山運動員登山時的“三點”原則(登山時“四點”:兩手兩腳,每次隻能移動一“點”,其他三“點”必須固定)一樣,我也有我的“一點原則”。那就是在背離開依靠後,兩手在操作時,哪怕你是手持畫粉也好、手拿尺子也好、手握裁剪也好,都必須至少有一手是支撐在剪裁板上的(不管是用手指、用手腕、或者是用小魚際)。在不影響剪裁的前提下,要盡可能地用兩手支撐在剪裁板上,那樣我的軀體才能更穩定。
我買了大量國內外現代時裝的圖片書籍,供朋友們選樣參考。每逢要剪裁比較大型一點、式樣複雜一點的服裝時。比如大衣、連衣裙、晚禮服、大擺裙之類時,我的剪裁操作在桌子上就要困難多了。在那種情況下,我必須把剪裁板放到床上去進行剪裁。我的“病床”差不多有桌子那麽高,為的是方便醫生打針、換藥治療和推拿按摩,作為剪裁操作的高度還是滿合適的。床上有超出剪裁板以外,比較大的操作空間,這樣在剪裁大塊的麵料時,我才能“操作自如”。
接下來就是縫製的問題了。我雖然能操作電動縫紉機縫製衣服,剛開始的時候也試著縫製了幾件,但我的速度實在太慢了,而且操作起來還是相當吃力的,所以我必須要尋求一位合作夥伴。經人介紹,在我家附近我找到了一位女士—小劉。小劉原本是一家服裝廠的車工,由於服裝廠不景氣,隻有在家裏呆著:多年以後,這類人員被稱為“下崗工人”。小劉是個“老”車工了,手藝相當不錯,可惜的是按她的話說:是專業車工,不會剪裁。
小劉是一個經驗相當豐富的“老”車工,我們配合得很默契。剛開始合作時,一些配料完全由我剪裁,包括粘合襯。後來為了提高速度,我隻是剪裁主要的衣片,其他的配料包括襯子,全讓她拿迴家去,由她依樣剪裁。小劉的悟性很高,這當然和她的技術水平很高有關。她很能理解我的意圖,做出來的成果很合我的心意,針腳也相當漂亮。
來我這裏的朋友們,除了親朋好友之外,就要算我女兒醫院的年輕的同事了。其實那個時候我女兒已經“留職停薪”,離開中醫研究所,去南方發展了。但憑借我女兒的人緣,再加上晚輩們對我的敬重,她們大老遠地從研究所跑來我這裏做服裝。那陣子,我的服裝“沙龍”很熱鬧,時時洋溢著青春的氣息,和對美的追求。那陣子,我沉浸在找迴了“自我”、重塑了“自信”的喜悅之中,日子過得非常開心。
除此之外,在離我家不遠處,開有一家“無線電話公司”。那個時候手提電話剛剛開始時興,話機差不多有半塊磚頭那樣大小,俗稱“大哥大”。之所以那樣稱唿它,一來是因為它的個頭大,再加上它的價值超過萬元,隻有當時先富起來的所謂“萬元戶”老大,才能用上,因而得名。不過“尋唿機”倒是正值“興旺發達”。電話公司的尋唿小姐們,每天上下班時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在我門前的街上過往,煞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慢慢地,她們也發現了我這家所謂的時裝“沙龍”。慢慢地,她們對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家店發生了興趣。慢慢地,她們之中有人走了進來、參加了進來。
計算起來,那些年我所製作的時裝總量,超不過四位數,僅僅也隻有幾百件而已。其實數字對我來說,倒並不在乎它;但是這個事實對我卻非常重要。是它幫助我實現了由“截癱人”向“健全人”,從意識到現實的過渡。
當時我首先必須克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怎麽樣剪裁服裝。我找來了一塊1米見方的纖維板,放在方桌上,把要剪裁的布料在纖維板上鋪開,進行剪裁。健全人裁剪時,是靠在裁剪台前移動身體,來完成剪裁的。而截癱人隻能靠移動剪裁板,來適應行動艱難的身體。纖維板可以前後左右地移動,甚至於按需要還能旋轉。由於平日我坐在輪椅上的時候,是依靠靠背和雙肘借助於輪椅扶手,三點的支撐來維持軀體平衡的。要裁剪服裝,就必須脫離這三個支撐點,那我將麵臨軀體如何維持平衡的嚴重問題。
我經過仔細地捉摸,要我在沒有支撐的情況下坐著,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隻要有一個支撐點,雖說是非常吃力,我就能坐穩。背靠著坐最穩當,能有一手支撐,穩坐就要吃力一些,而且堅持的時間不長。根據這種情況,我剪裁時盡量采用靠坐著的姿式,讓剪裁板盡量靠近我的軀體,雙手便可自由、靈活地操作了。再加上剪裁板的自由度很高,可前後移動、可左右移動,甚至於需要的時候還能旋轉,“以不變應萬便”,我就是這樣來剪裁的。雖然如此,但往往還是有時靠坐著兩手夠不到,或者是操作不方便的時侯(特別是使用裁剪的時候),那就逼著我的背非得離開靠背不可。在那種情況下,我隻能借助於我的雙手了。就像登山運動員登山時的“三點”原則(登山時“四點”:兩手兩腳,每次隻能移動一“點”,其他三“點”必須固定)一樣,我也有我的“一點原則”。那就是在背離開依靠後,兩手在操作時,哪怕你是手持畫粉也好、手拿尺子也好、手握裁剪也好,都必須至少有一手是支撐在剪裁板上的(不管是用手指、用手腕、或者是用小魚際)。在不影響剪裁的前提下,要盡可能地用兩手支撐在剪裁板上,那樣我的軀體才能更穩定。
我買了大量國內外現代時裝的圖片書籍,供朋友們選樣參考。每逢要剪裁比較大型一點、式樣複雜一點的服裝時。比如大衣、連衣裙、晚禮服、大擺裙之類時,我的剪裁操作在桌子上就要困難多了。在那種情況下,我必須把剪裁板放到床上去進行剪裁。我的“病床”差不多有桌子那麽高,為的是方便醫生打針、換藥治療和推拿按摩,作為剪裁操作的高度還是滿合適的。床上有超出剪裁板以外,比較大的操作空間,這樣在剪裁大塊的麵料時,我才能“操作自如”。
接下來就是縫製的問題了。我雖然能操作電動縫紉機縫製衣服,剛開始的時候也試著縫製了幾件,但我的速度實在太慢了,而且操作起來還是相當吃力的,所以我必須要尋求一位合作夥伴。經人介紹,在我家附近我找到了一位女士—小劉。小劉原本是一家服裝廠的車工,由於服裝廠不景氣,隻有在家裏呆著:多年以後,這類人員被稱為“下崗工人”。小劉是個“老”車工了,手藝相當不錯,可惜的是按她的話說:是專業車工,不會剪裁。
小劉是一個經驗相當豐富的“老”車工,我們配合得很默契。剛開始合作時,一些配料完全由我剪裁,包括粘合襯。後來為了提高速度,我隻是剪裁主要的衣片,其他的配料包括襯子,全讓她拿迴家去,由她依樣剪裁。小劉的悟性很高,這當然和她的技術水平很高有關。她很能理解我的意圖,做出來的成果很合我的心意,針腳也相當漂亮。
來我這裏的朋友們,除了親朋好友之外,就要算我女兒醫院的年輕的同事了。其實那個時候我女兒已經“留職停薪”,離開中醫研究所,去南方發展了。但憑借我女兒的人緣,再加上晚輩們對我的敬重,她們大老遠地從研究所跑來我這裏做服裝。那陣子,我的服裝“沙龍”很熱鬧,時時洋溢著青春的氣息,和對美的追求。那陣子,我沉浸在找迴了“自我”、重塑了“自信”的喜悅之中,日子過得非常開心。
除此之外,在離我家不遠處,開有一家“無線電話公司”。那個時候手提電話剛剛開始時興,話機差不多有半塊磚頭那樣大小,俗稱“大哥大”。之所以那樣稱唿它,一來是因為它的個頭大,再加上它的價值超過萬元,隻有當時先富起來的所謂“萬元戶”老大,才能用上,因而得名。不過“尋唿機”倒是正值“興旺發達”。電話公司的尋唿小姐們,每天上下班時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在我門前的街上過往,煞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慢慢地,她們也發現了我這家所謂的時裝“沙龍”。慢慢地,她們對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家店發生了興趣。慢慢地,她們之中有人走了進來、參加了進來。
計算起來,那些年我所製作的時裝總量,超不過四位數,僅僅也隻有幾百件而已。其實數字對我來說,倒並不在乎它;但是這個事實對我卻非常重要。是它幫助我實現了由“截癱人”向“健全人”,從意識到現實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