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太
讀者眼中的校園小說,大多是比較天真爛漫的那種,紅牆綠樹,笑臉書聲,離紛紜複雜的社會似乎很遙遠。不錯,我們的校園小說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就是這個樣子的。但近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校園小說正在走向真實,走向它的本來麵目。袁成亮以高校生活為題材創作的《校園芳菲》就是其中的一部。這部洋洋三十餘萬字的長篇小說突破藩籬,大膽開掘,將校園與社會接軌,將校園的聲色光影與社會的斑駁陸離融為一體,營造了一個五色雜陳的小世界,讓人們看到,凡社會上有的,校園裏也應有盡有。
其實,校園作為社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怎麽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呢?皇帝的外衣一旦被戳穿真相,失去的是它虛飾的美,而留下來的卻是它真實的美。校園小說因褪去了長期以來籠罩著的光環,變得更為生動、更為真實、更為斑斕,也因此更為好看起來。高等學府自然也不例外,它也是一個既充滿生機也充滿欲望的小社會,柴米油鹽醋,吃喝拉撒睡,觸目皆是,並不因為是高等學府而隻聞唐詩宋詞。如果說與中小學校園有什麽不同的話,那也無非是那個小社會中的知識、思想、理論、觀念等更高級些罷了。從這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關於學校的發展、關於人事的安排、關於學生的管理……諸多頭緒,極其複雜繁難,主管者的腦袋裏裝著的事情幾乎和國家總理一樣多,校園內形形式式的小人物們也各有其“煩心事”。職稱評審中的種種風波與社會上的爾虞我詐、明爭暗鬥何其相似?每年一次的先進評比,又牽動著多少人的神經,關乎著多少人的升沉榮辱?高校的擴招、改革、重組,又有多少人為之暗喜,多少人為之添憂?知識分子下海,聽著挺時髦,其實那是一個極其沉重的話題,相信每一個下海的知識分子,都經曆過一場精神的煉獄。而這麽多年來,我們的文學對這些又做過多少深刻的揭示呢?我們平時聽到了太多太多關於教育戰線形勢大好的喜訊,對教育界存在的深層矛盾和問題卻知之甚少,或偶一聞之卻語焉不詳。這當然是教育界及有關部門的諱莫如深所致,而我更願意從文學的角度去看待——我以為,這也是文學界的失職。作家以其社會良知,真實不苟地為時代、為社會、為人民代言,這是他們責無旁貸的天職。我想,這也正是《校園芳菲》及類似作品價值之所在。它諷刺、挖苦、調侃,不做偽聲,不行媚態,不留情麵。它真實地記錄了我們這個社會轉型時期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和心路曆程。它教我們看後有時感覺不那麽自在,甚至脊梁發冷。但是,正因如此,它也形象地告訴了我們,一個做著現代化強國夢的民族,其精神的強盛是何等的艱巨,又是何等的迫切!教育是立國之本,這句口號我們喊了多少年,看看我們現在的大中小學教育現狀,看看在我們教育體製下正在成長著的青少年的精神狀況,實在令人憂心。如果我們的文學不能擔負起指出病痛之所在,而一味地在那裏吟風花雪月或做歌功頌德的柔腔媚調,那無疑是文學的恥辱。《校園芳菲》的作者勇於用自已的筆奮力揭開我們這個社會的一角病痛,令人感佩,發人深思!
《校園芳菲》以其詼諧幽默的筆調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校園浮世繪,斯文活畫圖,但作者並沒有因此忽略我們這個時代主旋律和對生活中真善美的挖掘:處事一向謹慎有餘的葛喬夫在高校改革大潮中成了中文係發展的領頭羊,看似尋常的沙飛在關鍵時刻上演了一場“挺身鬥歹徒”的英雄壯舉,還有陸子豐的“心病”、老教授唐新德的“心願”以及身患絕症大學生王蕊的突然消失……凡此種種使得這部作品有別於當下某些校園小說對校園“一團黑”式的描寫而現出明亮的底色來,因而也更顯大學校園生活的斑斕與真實,使人讀後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至於說每個讀者內心湧出的是酸是甜,是苦是辣,那隻有各人去自我迴味了。
(《校園芳》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讀者眼中的校園小說,大多是比較天真爛漫的那種,紅牆綠樹,笑臉書聲,離紛紜複雜的社會似乎很遙遠。不錯,我們的校園小說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就是這個樣子的。但近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校園小說正在走向真實,走向它的本來麵目。袁成亮以高校生活為題材創作的《校園芳菲》就是其中的一部。這部洋洋三十餘萬字的長篇小說突破藩籬,大膽開掘,將校園與社會接軌,將校園的聲色光影與社會的斑駁陸離融為一體,營造了一個五色雜陳的小世界,讓人們看到,凡社會上有的,校園裏也應有盡有。
其實,校園作為社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怎麽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呢?皇帝的外衣一旦被戳穿真相,失去的是它虛飾的美,而留下來的卻是它真實的美。校園小說因褪去了長期以來籠罩著的光環,變得更為生動、更為真實、更為斑斕,也因此更為好看起來。高等學府自然也不例外,它也是一個既充滿生機也充滿欲望的小社會,柴米油鹽醋,吃喝拉撒睡,觸目皆是,並不因為是高等學府而隻聞唐詩宋詞。如果說與中小學校園有什麽不同的話,那也無非是那個小社會中的知識、思想、理論、觀念等更高級些罷了。從這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關於學校的發展、關於人事的安排、關於學生的管理……諸多頭緒,極其複雜繁難,主管者的腦袋裏裝著的事情幾乎和國家總理一樣多,校園內形形式式的小人物們也各有其“煩心事”。職稱評審中的種種風波與社會上的爾虞我詐、明爭暗鬥何其相似?每年一次的先進評比,又牽動著多少人的神經,關乎著多少人的升沉榮辱?高校的擴招、改革、重組,又有多少人為之暗喜,多少人為之添憂?知識分子下海,聽著挺時髦,其實那是一個極其沉重的話題,相信每一個下海的知識分子,都經曆過一場精神的煉獄。而這麽多年來,我們的文學對這些又做過多少深刻的揭示呢?我們平時聽到了太多太多關於教育戰線形勢大好的喜訊,對教育界存在的深層矛盾和問題卻知之甚少,或偶一聞之卻語焉不詳。這當然是教育界及有關部門的諱莫如深所致,而我更願意從文學的角度去看待——我以為,這也是文學界的失職。作家以其社會良知,真實不苟地為時代、為社會、為人民代言,這是他們責無旁貸的天職。我想,這也正是《校園芳菲》及類似作品價值之所在。它諷刺、挖苦、調侃,不做偽聲,不行媚態,不留情麵。它真實地記錄了我們這個社會轉型時期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和心路曆程。它教我們看後有時感覺不那麽自在,甚至脊梁發冷。但是,正因如此,它也形象地告訴了我們,一個做著現代化強國夢的民族,其精神的強盛是何等的艱巨,又是何等的迫切!教育是立國之本,這句口號我們喊了多少年,看看我們現在的大中小學教育現狀,看看在我們教育體製下正在成長著的青少年的精神狀況,實在令人憂心。如果我們的文學不能擔負起指出病痛之所在,而一味地在那裏吟風花雪月或做歌功頌德的柔腔媚調,那無疑是文學的恥辱。《校園芳菲》的作者勇於用自已的筆奮力揭開我們這個社會的一角病痛,令人感佩,發人深思!
《校園芳菲》以其詼諧幽默的筆調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校園浮世繪,斯文活畫圖,但作者並沒有因此忽略我們這個時代主旋律和對生活中真善美的挖掘:處事一向謹慎有餘的葛喬夫在高校改革大潮中成了中文係發展的領頭羊,看似尋常的沙飛在關鍵時刻上演了一場“挺身鬥歹徒”的英雄壯舉,還有陸子豐的“心病”、老教授唐新德的“心願”以及身患絕症大學生王蕊的突然消失……凡此種種使得這部作品有別於當下某些校園小說對校園“一團黑”式的描寫而現出明亮的底色來,因而也更顯大學校園生活的斑斕與真實,使人讀後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至於說每個讀者內心湧出的是酸是甜,是苦是辣,那隻有各人去自我迴味了。
(《校園芳》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