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一向膽大心細,如此安排自然是要借重不死將軍的盛名。沈夢生已經不是初涉沙場時的普通軍士了,完全理解班超的想法,準備精心修飾一番,一定要在各國國王麵前展現最光彩的一麵。晚間兄弟二人同榻而眠,誰也沒有睡意,說不完的話。班超得知沈夢生多方關照自己的兄長班固和妹妹班昭,並未有一言半語表示謝意,兄弟間感情極深,說這些話就見外了。如果把位置換過來,班超也會全力照顧沈夢生的親人。經過一夜長談,沈夢生了解了不少西域的情況,班超也知道了朝廷的變故,短期內是不可能得到朝廷的協助了,一切都要靠自己。次日班超就與疏勒國王安排接待各國國王,這一次聚會事關重大,需要注意的事情很多。有的國王模棱兩可,立場很不明確,有的國王傾向於匈奴,對漢朝抱有敵意。匈奴培植的強國龜茲也不能不防。疏勒國王安排人搭起高台,精心裝點一番,毫不吝惜金銀。同時調集了數千精兵應變,匈奴老巢距離此地很遠,被其扶植起來的龜茲國卻虎視眈眈,多半會想辦法阻撓這次聚會。班超作為漢朝的特使在西域經營數年,已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聲望很高。不過隨行隻有三十幾人,有的國王不敢將國家的命運完全交付給他。這一次聚會是最好的機會,沈夢生一人就能頂千軍萬馬。在嚴密的戒備中各國國王先後趕來,都被妥善安置好。到了正日子,大家穿戴整齊來到高台,都想確定一下令匈奴兵將聞風喪膽的不死將軍是不是真的來到了西域。疏勒國王知道沈夢生遠道而來,沒有帶隨身盔甲,特意在王宮的珍藏裏麵挑選了一件黃金軟甲,一頂鑲嵌了極品紅寶石的紫金冠,一件用金絲線精製的披風,還預備了鑲金嵌玉的馬鞍。沈夢生是影響國家命運的關鍵人物,多下些本錢完全值得。
沈夢生沒想到疏勒國王如此看重自己,無功受祿有些不安。班超的看法不同,沈夢生在漢朝與匈奴的多次交鋒中起到很關鍵的作用,等於幫助了西域各國,接受這些理所應當。沈夢生表示認可,不過心裏決定,收了人家如此重禮一定要有所迴報。穿戴整齊之後乘坐汗血寶馬出場,各國國王再無任何懷疑,這等威風絕不是裝出來的。霸王槍重逾百斤,等閑人根本拿不起來。正要商談合作出兵的事宜,忽然有五名彪形大漢跳了出來,一個個橫眉立目,殺氣騰騰。有人認出,這五個就是龜茲國的頭等勇士,這個時候出現一定是為了搗亂。果不其然,五人大喊大叫,炫耀健碩的身軀,向各國國王施加壓力。沈夢生雖然聽不懂這幾人說的話,卻能看出這些人的來意,西域的人崇尚武力,武勇者的地位很高,反正言語不通,索性給這幾人一點顏色看看。當下飄身下馬,空手上前,龜茲勇士大喜,早聽說不死將軍神射無敵,今日竟然棄長就短,這個機會太難得了。沈夢生在千軍萬馬中磨練數年,得到父親指點之後更上層樓,根本不把這些龜茲勇士放在心上。猿臂輕舒快如閃電,輕描淡寫就將五名勇士掀翻在地。五人不甘心認輸,亮出了彎刀,沈夢生臂力極強,既然對方不識趣就用不著留情了,抓過兩人一撞,兩人同時昏厥,其他三人看到這等威勢再也不敢動,交出武器表示認輸。沈夢生了解一些西域風俗,接過對方的武器,言語不通,揮手打發這幾人離開。各國國王目瞪口呆,龜茲拔尖的勇士到了沈夢生跟前竟然是如此不堪一擊,真乃神人。
龜茲勇士的出現非但沒能阻撓,反而促進了各國聯手的大事,各國國王紛紛表示願意出兵。不過龜茲十分強大,還有匈奴在背後撐腰,各國都有所保留,全部加起來隻有一萬多兵馬。對這個結果班超表示滿意,西域各國之間都有或多或少的矛盾,不會全力合作。反過來說如果哪一國受到攻擊,其他國家多半不會真心協助,一萬多兵馬還是大有可為的。會齊兵將之後班超準備出征,第一個目標就是龜茲的附屬小國姑墨,這個小國的位置十分重要,拿下來就可以直接威脅龜茲國的王城。大軍出發,沈夢生言語不通,隻在軍中同行,這裏的語言太多太亂,一時半會兒學不會。姑墨國雖然小也有四五萬士兵,一麵準備迎敵一麵向龜茲國求援。龜茲國國王認為班超人馬太少,構不成威脅,並不急於發兵。殊不知有了沈夢生的加入形勢大不相同,初次交鋒沈夢生就將姑墨國的統兵將領射殺大半,軍心登時就亂了。班超揮師猛攻,很快殺到了姑墨國的王城。危急關頭姑墨國王做出了最後的決定,向漢朝投降,將王宮的所有珍藏奉上。班超寬仁大度,既往不咎,接受了姑墨國的國書,隻取了一小部分珍寶,姑墨國王感恩戴德,歃血盟誓,有生之年絕不背叛漢朝。這次行動沈夢生居功至偉,但是班超卻沒有權利給兄弟加官進爵,隻能采用另一種方式,讓沈夢生在戰利品中隨意挑選。沈夢生對金銀財寶不感興趣,隻挑選了一柄奇異的彎刀。大軍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歡歡喜喜班師,班超將自己在西域取得的成績詳細寫下來,與姑墨國的國書放到一起,派遣得力之人送往洛陽,希望能改變朝廷的態度,重新打開玉門關,與西域各國保持聯係。
經過多方努力,漢章帝已經坐穩了寶座,朝廷基本恢複了秩序,竇固的官職還是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接到班超的奏章竇固馬上呈報,漢章帝看過之後才意識到西域對漢朝的重要性,如果沒有班超的種種努力,匈奴的勢力就會大幅度增強。當時匯聚群臣,準備重開玉門關,恢複西域都護府以及兩校尉。大將軍竇固提出,班超一行人單勢孤,應該派遣一支兵馬前去協助。漢章帝對班超始終不大放心,不肯多派兵馬,最終決定派遣一千精兵出關。竇固頗為無奈,私下調撥了八百飛虎軍一同出關,這已經是背著很大罪名了。班超得知此事頗為歡喜,重開玉門關已經很大的鼓舞了人心士氣,再有兵馬前來無疑是錦上添花。馬上開始計劃下一步驟,目標就是臣服於龜茲的另一個大國莎車。莎車國的國王頗有幾分謀略,看出匈奴不是漢朝的對手,很早就決定結好班超,打算與漢朝建立良好的關係。卻因為漢章帝封閉玉門關一事改變了初衷,認為漢朝不值得信任,毅然投向了龜茲國。雖然班超攻破了姑墨國,玉門關也重新開放,莎車國王卻沒有改變想法。班超組織起大軍準備出征,莎車國王知道對手強大,為了不走姑墨國的老路采用了新的策略。一方麵加緊備戰,另一方麵派出得力之人帶上奇珍異寶到疏勒國活動,鼓動疏勒國的王公貴族叛亂。這一手果然奏效,疏勒國發生了內鬥,班超無暇出征,全力平叛穩定秩序。戰事雖然順利,莎車國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龜茲國的大軍已經趕到,實力雄厚。班超隻有兩萬兵馬,對方至少有七八萬,實力懸殊。班超卻沒有半分退意,仍然率軍向莎車國挺進。要依著沈夢生的意思,就跟對方決一死戰。班超卻明白,己方的軍隊組成比較複雜,不具備與對方死戰的勇氣,不能貿然硬拚。
班超智勇兼備,乃是大將之才,很快有了計劃。首先下令將各路兵馬分散,放出風聲,因為實力懸殊,各國軍兵怯戰,紛紛歸國。龜茲王與莎車王得知此信大喜,馬上分兵埋伏,放過各國軍兵,全力劫殺班超及其麾下兵馬。班超麻痹對方之後暗地裏召迴軍馬,重新組織起大軍,看準時機向莎車國的軍隊發動了猛攻。這時候龜茲國的援軍都在遠方設伏,莎車國的軍隊沒有一點準備,沈夢生一馬當先,在軍中左衝右突,斃敵不計其數。莎車王見勢不妙準備逃跑,沈夢生仗著汗血寶馬行動快速,破堅直入,生擒莎車王,總算彌補了當初被匈奴單於欺騙的遺憾。莎車王見大勢已去,拱手稱臣,遞交了國書。龜茲國大軍中計,再想迴頭已經晚了,無奈之下隻好退迴本國。經此一戰班超的大名威震西域,無人不知。沈夢生這次來純為幫忙,根本不計較功勞,班超每戰必償,贈送了不少西域的珍寶。龜茲國多次失利卻並不甘心,鼓動另一個西域強國消滅班超,這個強國名叫大月氏,本來與漢朝的關
係很好,早年曾經幫助過出使西域的張騫,也曾經幫助過班超。後來大月氏王提出與漢朝和親,遭到拒絕,關係就冷淡下來了。龜茲國多方挑撥,做出多種承諾,大月氏王動心了,派遣副王率領十萬大軍討伐班超。消息傳來班超麾下的軍士人心惶惶,大月氏國的軍兵驍勇善戰,連匈奴都不敢輕易招惹,如今敵眾我寡,怎生抵敵?班超很冷靜的分析了形勢,大月氏國的軍隊遠道來襲,所帶糧草不會很多,隻要堅守一月,對方不戰自亂,勝利還是很有把握的。當然,事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班超首先派出兵將將能搜集到的糧草全部囤積起來,不能讓月氏國的軍隊就地得到補充。然後加固城牆,深挖戰壕,多預備強弓硬弩以備久戰。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地方,就是切斷月氏國軍隊與龜茲國的聯係,這個艱巨的任務自然落在了沈夢生身上。
大月氏國的軍隊氣勢洶洶,準備速戰速決,很快發動了攻擊。沒想到班超準備得極為充分,多次攻擊都以失敗告終。正如班超所料,剛剛到了一個月大月氏國的軍糧就沒有了,就地搶掠卻一無所獲,隻有向龜茲國求助。沈夢生不負所托,將月氏國的使者及其隨從一網打盡,首級送迴。月氏副王大驚,結連派出三路使者,都被沈夢生截獲,十萬大軍得不到糧草已經喪失了最基本的戰鬥力。月氏副王無奈之下派出使者向班超請降,班超不打算斬盡殺絕,準備恢複與大月氏國的關係,接受了月氏副王的請求,提供糧草,讓月氏國大軍安然歸國。月氏王十分感激,向班超遞交了國書,恢複友好的關係,每年派人進貢。在班超的不懈努力下,西域形勢對漢朝十分有利。這個時候朝廷方麵傳來了好消息,在大將軍竇固的堅持下,漢章帝終於決定再次討伐匈奴,任命班超為西域都護,坐鎮一方。竇固派專人召沈夢生到玉門關等候大軍一道出征。兄弟兩人得此消息十分歡喜,班超戎馬多年終於得到了應有的榮譽和地位,沈夢生準備隨軍征戰,班超雖然不舍也不能阻攔,國事為重。沈夢生辭別班超,仍然是單人獨騎返迴玉門關。屈指算來出關已經有好幾年了,家裏有大帥照顧,不會出什麽事。大軍的前鋒已經抵達玉門關,統兵的校尉得知沈夢生歸來十分歡喜,隆重接待。西域歸來之後沈夢生的服飾有了很大變化,金光閃閃,頭冠上的紅寶石十分醒目,將士們豔羨非常。沈夢生十八歲投軍,到如今已經是快三十的人了,經曆過無數風雨已經完全成熟,眼神深邃,沉穩幹練,眉宇間凝聚著萬丈豪情,在軍中享有極高的聲望。大帥竇固十分關注沈夢生,派出好幾撥人,得知沈夢生已經迴到玉門關才放下心,這一戰至關重要,少不了這位不死將軍。
這一次漢朝準備十分充分,共有十五萬鐵騎,戰馬總數超過了二十萬。大帥依然是竇固,兵馬會齊之後聲勢浩大,沈夢生請求擔任先鋒,竇固不準,三軍統帥對於麾下將領要量才施用。這次會麵沈夢生的裝束有了很大變化,竇固十分滿意,這位不死將軍是己方的一麵旗幟,越奪目越好。班超受封西域都護的事已經傳開了,眾將領躍躍欲試,都想取得戰功,加官晉級,封妻蔭子。大軍陸續出關,兵分五路,距離都不很遠,遙相唿應,直撲匈奴老巢。大帥竇固下定了決心,這次出征一定要將匈奴的勢力徹底瓦解。大軍齊頭並進,很快傳來消息,匈奴單於集中了所有的力量,將近五十萬大軍,準備與漢軍決一死戰。大帥竇固擔心的是匈奴單於躲起來,隻要肯露麵,什麽都好辦。匈奴的優勢在於野戰,如果雙方騎兵混戰,漢軍取勝的機會微乎其微。大帥竇固深明此理,揚長避短,擺開嚴整的軍陣,準備利用各兵種的有效配合取得優勢。數日後雙方大軍相遇了,都沒有急於進攻,首先立下營帳,擺出了持久戰的架勢。竇固派人下戰書,匈奴單於表示認可,三日後兩軍展開大規模交鋒。沈夢生一直被留在中軍,不得大帥號令不準出征。這一次倒不用心急,匈奴傾巢而出,仗有的打。三日後竇固點起五萬鐵騎兵出營列隊,準備與對方展開第一輪交鋒。匈奴方麵也派出了大隊人馬,不過單於並沒有出現,沈夢生對上次被替身騙過的事情耿耿於懷,這一迴無論如何不能失手。匈奴大軍出營,列開了陣勢,足有十萬之眾,與漢軍相比優勢十分明顯。匈奴兵將都清楚,漢軍中有不死將軍,單打獨鬥沒人是他的對手,因此改變了策略,就是以多為勝。沈夢生跟隨在大帥身邊,心裏嘀咕,看眼前的架勢這次交鋒對雙方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不管哪一方獲勝,至少三年內不會再有大規模戰事,自己要抓住機會建功立業才行。
沈夢生沒想到疏勒國王如此看重自己,無功受祿有些不安。班超的看法不同,沈夢生在漢朝與匈奴的多次交鋒中起到很關鍵的作用,等於幫助了西域各國,接受這些理所應當。沈夢生表示認可,不過心裏決定,收了人家如此重禮一定要有所迴報。穿戴整齊之後乘坐汗血寶馬出場,各國國王再無任何懷疑,這等威風絕不是裝出來的。霸王槍重逾百斤,等閑人根本拿不起來。正要商談合作出兵的事宜,忽然有五名彪形大漢跳了出來,一個個橫眉立目,殺氣騰騰。有人認出,這五個就是龜茲國的頭等勇士,這個時候出現一定是為了搗亂。果不其然,五人大喊大叫,炫耀健碩的身軀,向各國國王施加壓力。沈夢生雖然聽不懂這幾人說的話,卻能看出這些人的來意,西域的人崇尚武力,武勇者的地位很高,反正言語不通,索性給這幾人一點顏色看看。當下飄身下馬,空手上前,龜茲勇士大喜,早聽說不死將軍神射無敵,今日竟然棄長就短,這個機會太難得了。沈夢生在千軍萬馬中磨練數年,得到父親指點之後更上層樓,根本不把這些龜茲勇士放在心上。猿臂輕舒快如閃電,輕描淡寫就將五名勇士掀翻在地。五人不甘心認輸,亮出了彎刀,沈夢生臂力極強,既然對方不識趣就用不著留情了,抓過兩人一撞,兩人同時昏厥,其他三人看到這等威勢再也不敢動,交出武器表示認輸。沈夢生了解一些西域風俗,接過對方的武器,言語不通,揮手打發這幾人離開。各國國王目瞪口呆,龜茲拔尖的勇士到了沈夢生跟前竟然是如此不堪一擊,真乃神人。
龜茲勇士的出現非但沒能阻撓,反而促進了各國聯手的大事,各國國王紛紛表示願意出兵。不過龜茲十分強大,還有匈奴在背後撐腰,各國都有所保留,全部加起來隻有一萬多兵馬。對這個結果班超表示滿意,西域各國之間都有或多或少的矛盾,不會全力合作。反過來說如果哪一國受到攻擊,其他國家多半不會真心協助,一萬多兵馬還是大有可為的。會齊兵將之後班超準備出征,第一個目標就是龜茲的附屬小國姑墨,這個小國的位置十分重要,拿下來就可以直接威脅龜茲國的王城。大軍出發,沈夢生言語不通,隻在軍中同行,這裏的語言太多太亂,一時半會兒學不會。姑墨國雖然小也有四五萬士兵,一麵準備迎敵一麵向龜茲國求援。龜茲國國王認為班超人馬太少,構不成威脅,並不急於發兵。殊不知有了沈夢生的加入形勢大不相同,初次交鋒沈夢生就將姑墨國的統兵將領射殺大半,軍心登時就亂了。班超揮師猛攻,很快殺到了姑墨國的王城。危急關頭姑墨國王做出了最後的決定,向漢朝投降,將王宮的所有珍藏奉上。班超寬仁大度,既往不咎,接受了姑墨國的國書,隻取了一小部分珍寶,姑墨國王感恩戴德,歃血盟誓,有生之年絕不背叛漢朝。這次行動沈夢生居功至偉,但是班超卻沒有權利給兄弟加官進爵,隻能采用另一種方式,讓沈夢生在戰利品中隨意挑選。沈夢生對金銀財寶不感興趣,隻挑選了一柄奇異的彎刀。大軍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歡歡喜喜班師,班超將自己在西域取得的成績詳細寫下來,與姑墨國的國書放到一起,派遣得力之人送往洛陽,希望能改變朝廷的態度,重新打開玉門關,與西域各國保持聯係。
經過多方努力,漢章帝已經坐穩了寶座,朝廷基本恢複了秩序,竇固的官職還是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接到班超的奏章竇固馬上呈報,漢章帝看過之後才意識到西域對漢朝的重要性,如果沒有班超的種種努力,匈奴的勢力就會大幅度增強。當時匯聚群臣,準備重開玉門關,恢複西域都護府以及兩校尉。大將軍竇固提出,班超一行人單勢孤,應該派遣一支兵馬前去協助。漢章帝對班超始終不大放心,不肯多派兵馬,最終決定派遣一千精兵出關。竇固頗為無奈,私下調撥了八百飛虎軍一同出關,這已經是背著很大罪名了。班超得知此事頗為歡喜,重開玉門關已經很大的鼓舞了人心士氣,再有兵馬前來無疑是錦上添花。馬上開始計劃下一步驟,目標就是臣服於龜茲的另一個大國莎車。莎車國的國王頗有幾分謀略,看出匈奴不是漢朝的對手,很早就決定結好班超,打算與漢朝建立良好的關係。卻因為漢章帝封閉玉門關一事改變了初衷,認為漢朝不值得信任,毅然投向了龜茲國。雖然班超攻破了姑墨國,玉門關也重新開放,莎車國王卻沒有改變想法。班超組織起大軍準備出征,莎車國王知道對手強大,為了不走姑墨國的老路采用了新的策略。一方麵加緊備戰,另一方麵派出得力之人帶上奇珍異寶到疏勒國活動,鼓動疏勒國的王公貴族叛亂。這一手果然奏效,疏勒國發生了內鬥,班超無暇出征,全力平叛穩定秩序。戰事雖然順利,莎車國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龜茲國的大軍已經趕到,實力雄厚。班超隻有兩萬兵馬,對方至少有七八萬,實力懸殊。班超卻沒有半分退意,仍然率軍向莎車國挺進。要依著沈夢生的意思,就跟對方決一死戰。班超卻明白,己方的軍隊組成比較複雜,不具備與對方死戰的勇氣,不能貿然硬拚。
班超智勇兼備,乃是大將之才,很快有了計劃。首先下令將各路兵馬分散,放出風聲,因為實力懸殊,各國軍兵怯戰,紛紛歸國。龜茲王與莎車王得知此信大喜,馬上分兵埋伏,放過各國軍兵,全力劫殺班超及其麾下兵馬。班超麻痹對方之後暗地裏召迴軍馬,重新組織起大軍,看準時機向莎車國的軍隊發動了猛攻。這時候龜茲國的援軍都在遠方設伏,莎車國的軍隊沒有一點準備,沈夢生一馬當先,在軍中左衝右突,斃敵不計其數。莎車王見勢不妙準備逃跑,沈夢生仗著汗血寶馬行動快速,破堅直入,生擒莎車王,總算彌補了當初被匈奴單於欺騙的遺憾。莎車王見大勢已去,拱手稱臣,遞交了國書。龜茲國大軍中計,再想迴頭已經晚了,無奈之下隻好退迴本國。經此一戰班超的大名威震西域,無人不知。沈夢生這次來純為幫忙,根本不計較功勞,班超每戰必償,贈送了不少西域的珍寶。龜茲國多次失利卻並不甘心,鼓動另一個西域強國消滅班超,這個強國名叫大月氏,本來與漢朝的關
係很好,早年曾經幫助過出使西域的張騫,也曾經幫助過班超。後來大月氏王提出與漢朝和親,遭到拒絕,關係就冷淡下來了。龜茲國多方挑撥,做出多種承諾,大月氏王動心了,派遣副王率領十萬大軍討伐班超。消息傳來班超麾下的軍士人心惶惶,大月氏國的軍兵驍勇善戰,連匈奴都不敢輕易招惹,如今敵眾我寡,怎生抵敵?班超很冷靜的分析了形勢,大月氏國的軍隊遠道來襲,所帶糧草不會很多,隻要堅守一月,對方不戰自亂,勝利還是很有把握的。當然,事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班超首先派出兵將將能搜集到的糧草全部囤積起來,不能讓月氏國的軍隊就地得到補充。然後加固城牆,深挖戰壕,多預備強弓硬弩以備久戰。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地方,就是切斷月氏國軍隊與龜茲國的聯係,這個艱巨的任務自然落在了沈夢生身上。
大月氏國的軍隊氣勢洶洶,準備速戰速決,很快發動了攻擊。沒想到班超準備得極為充分,多次攻擊都以失敗告終。正如班超所料,剛剛到了一個月大月氏國的軍糧就沒有了,就地搶掠卻一無所獲,隻有向龜茲國求助。沈夢生不負所托,將月氏國的使者及其隨從一網打盡,首級送迴。月氏副王大驚,結連派出三路使者,都被沈夢生截獲,十萬大軍得不到糧草已經喪失了最基本的戰鬥力。月氏副王無奈之下派出使者向班超請降,班超不打算斬盡殺絕,準備恢複與大月氏國的關係,接受了月氏副王的請求,提供糧草,讓月氏國大軍安然歸國。月氏王十分感激,向班超遞交了國書,恢複友好的關係,每年派人進貢。在班超的不懈努力下,西域形勢對漢朝十分有利。這個時候朝廷方麵傳來了好消息,在大將軍竇固的堅持下,漢章帝終於決定再次討伐匈奴,任命班超為西域都護,坐鎮一方。竇固派專人召沈夢生到玉門關等候大軍一道出征。兄弟兩人得此消息十分歡喜,班超戎馬多年終於得到了應有的榮譽和地位,沈夢生準備隨軍征戰,班超雖然不舍也不能阻攔,國事為重。沈夢生辭別班超,仍然是單人獨騎返迴玉門關。屈指算來出關已經有好幾年了,家裏有大帥照顧,不會出什麽事。大軍的前鋒已經抵達玉門關,統兵的校尉得知沈夢生歸來十分歡喜,隆重接待。西域歸來之後沈夢生的服飾有了很大變化,金光閃閃,頭冠上的紅寶石十分醒目,將士們豔羨非常。沈夢生十八歲投軍,到如今已經是快三十的人了,經曆過無數風雨已經完全成熟,眼神深邃,沉穩幹練,眉宇間凝聚著萬丈豪情,在軍中享有極高的聲望。大帥竇固十分關注沈夢生,派出好幾撥人,得知沈夢生已經迴到玉門關才放下心,這一戰至關重要,少不了這位不死將軍。
這一次漢朝準備十分充分,共有十五萬鐵騎,戰馬總數超過了二十萬。大帥依然是竇固,兵馬會齊之後聲勢浩大,沈夢生請求擔任先鋒,竇固不準,三軍統帥對於麾下將領要量才施用。這次會麵沈夢生的裝束有了很大變化,竇固十分滿意,這位不死將軍是己方的一麵旗幟,越奪目越好。班超受封西域都護的事已經傳開了,眾將領躍躍欲試,都想取得戰功,加官晉級,封妻蔭子。大軍陸續出關,兵分五路,距離都不很遠,遙相唿應,直撲匈奴老巢。大帥竇固下定了決心,這次出征一定要將匈奴的勢力徹底瓦解。大軍齊頭並進,很快傳來消息,匈奴單於集中了所有的力量,將近五十萬大軍,準備與漢軍決一死戰。大帥竇固擔心的是匈奴單於躲起來,隻要肯露麵,什麽都好辦。匈奴的優勢在於野戰,如果雙方騎兵混戰,漢軍取勝的機會微乎其微。大帥竇固深明此理,揚長避短,擺開嚴整的軍陣,準備利用各兵種的有效配合取得優勢。數日後雙方大軍相遇了,都沒有急於進攻,首先立下營帳,擺出了持久戰的架勢。竇固派人下戰書,匈奴單於表示認可,三日後兩軍展開大規模交鋒。沈夢生一直被留在中軍,不得大帥號令不準出征。這一次倒不用心急,匈奴傾巢而出,仗有的打。三日後竇固點起五萬鐵騎兵出營列隊,準備與對方展開第一輪交鋒。匈奴方麵也派出了大隊人馬,不過單於並沒有出現,沈夢生對上次被替身騙過的事情耿耿於懷,這一迴無論如何不能失手。匈奴大軍出營,列開了陣勢,足有十萬之眾,與漢軍相比優勢十分明顯。匈奴兵將都清楚,漢軍中有不死將軍,單打獨鬥沒人是他的對手,因此改變了策略,就是以多為勝。沈夢生跟隨在大帥身邊,心裏嘀咕,看眼前的架勢這次交鋒對雙方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不管哪一方獲勝,至少三年內不會再有大規模戰事,自己要抓住機會建功立業才行。